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0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0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汉看到黄勇的汇报,得知新开辟了三条商路能够购买接近一百万石大米大喜过望。

    又得知垫付了一百万两银子备货出海,回来之时船上不仅仅满载货物,还带回来一百余万两白银,二十几万两黄金更加开心。

    西夷的黄金真多,这不奇怪,因为铜矿和金矿是并生的,殖民者就是在全球掠夺资源,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小吕宋开采铜之时同样能够得到黄金。

    只不过明末的黄金价值不高,跟白银的比值一直在八到十比一之间徘徊。

    海贸利润如此丰厚更加激发了体系里军民向往大海,黄汉写信叮嘱黄勇、宋鹏飞、黄可造、沈存力、彭家旺、王玉琪等等军事、民事主官。

    让他们不要固步自封,把黄金白银花掉,大量建造战船、商船,不遗余力生产大口径火炮装备战船,扩大自生铳生产的流水线,增加水力、畜力钻床,力争米尼枪的产量翻翻。

    长江沿线经营的根据地接受了大量战争难民转运辽南、辽西,土地资源以及无法满足激增的人口种田的需求,各大工厂都在扩张,争取消化掉剩余劳动力。

    许多难民得到了温饱身体养壮实了,不少人羡慕“红旗军”的待遇,参加乡勇训练之时努力表现被镇抚官选拔成为卫所军。

    兵源越来越多,整体素质一直在提高,不仅仅卫所军扩充了不少,“红旗军”正兵也在以一年扩充两三成的规模在稳步递增。

    卫所军每年都有四分之一表现优良者得到转正的机会更加刺激了他们热衷于习文练武,主动训练者比比皆是。

    青泥洼口在大兴土木,消耗的钢材、水泥、砖瓦海量,参与建设的劳工高达五六万,这个气候宜人的地方将要建设成为一座宜居的城池。

    政府发动基础建设工程是解决就业危机的良策,有太多资本的黄汉当然不遗余力,不仅仅修建青泥洼口,还在海州、南通州大兴土木建设粮库、仓库。

    拉动建筑会带动不知多少下游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仅是十万建筑工人得到工作,实际工作岗位要以百万计。

    “红旗军”体系也仅仅这一两年会出现人多耕地少的困境,相信夺下朝鲜经营之时,移民五百万人口都能够保证一户给予三五十亩良田耕种。

    黄汉还画了几份图纸送回辽南,命令彭家旺主抓,以秦嘉楫、陈可大、李贵和三人组建研发团队,研究造金银币、铜币。

    眼看着体系内发展良好,“四方钱庄”已经开遍了两京十三省,信誉度有口皆碑,是时候推出既有贵金属实际价值又有“红旗军”体系信用价值的金、银、铜币。

    黄汉想好了,只要自己离开京师回到辽南领兵,以后再想让自己置于没有千军万马在身边的险地绝无可能,京师是可以来的,但是会率领千军万马驻扎在广渠门外。

    因此一旦离开京城,体系内就开始使用自己的货币,紧接着就会强加于大明,无论愿不愿意都得使用“四方钱庄”发行的金、银、铜币。

    这是必由之路,也是减轻升斗小民的负担,减少火耗带来的资源浪费,使得官吏少了一个盘剥老百姓的途径。

    崇祯八年八月初八,“崇祯大字典”编纂总部解散只留徐光启、郑国昌两位大主编和刘理顺、马世奇等等二十几个士大夫接受反馈意见,记录并且论证修改内容。

    吃散伙饭的同时怡春院正式开张做生意,第一单买卖当然是黄汉宴请所有参与编纂的读书人。

    酒席上黄汉再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得几十个士子怒发冲冠,他们仗着酒劲妄议朝政,认为朝廷放着能征惯战文武全才的东平侯不用岂有此理。

    士子们挑起话题,很快就有了清流士大夫加入喷子行列,最后发展到几百士大夫都不满意朝廷对待黄汉的态度,都纷纷嚷嚷要上奏朝廷为东平侯鸣不平。

    第二天果然有许多京官上了折子,有些人干脆在早朝之时直接上奏,有的是建议朝廷委任黄汉为大都督攻击建奴收复锦州,有的作保举荐东平侯为五省总督入内地剿灭流寇。

    没想到组织士大夫编纂“崇祯大字典”会收获了诸多文官之心,这到是意外得很。

    黄汉毕竟没有过失,皇帝仅仅是因为极度不放心他领兵威胁到皇权才留在京师做个逍遥侯爷。

    现在文官武将几乎异口同声请求天子让东平侯领兵,说出的话有理有据皇帝无法辩驳,他总不能承认仅仅是因为猜忌才不肯用东平侯领兵,这貌似会失了天家的容人之量。

    被流寇、建奴轮番上阵搅得一个头两个大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决定不揣摩圣意了,他也出班奏对。

    言辞灼灼崇祯八年这个多事之秋祸不单行,用才华横溢的东平侯打建奴则辽东无忧,用东平侯剿流寇则五省安定。

    历史上崇祯九年五月已经改了国号的清兵再次肆虐京畿之地,京师再次戒严,己巳之变之时兵部尚书王洽下狱死复坐大辟,前车之鉴,张凤翼自知免不了被崇祯问罪杀头。

    他一边服用慢性毒药,一边继续工作,九月份,建奴退了,京师解除戒严,张凤翼刚巧毒发死了,即便如此崇祯还议罪夺其官,过了两年又给他平反恢复待遇。

    由此可见崇祯这个皇帝有多么不靠谱!最后众叛亲离真不是偶发事件,而是崇祯杀封疆大吏实在杀得太狠,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估量,绝大多数文官武将彻底寒了心。

    跟着崇祯干兵部尚书时刻准备着领死的张凤翼真急眼了,因为国事越来越艰难,他感觉已经干不下去了。

    深知皇帝秉性的张凤翼没有了盼头,故而根本不顾及皇帝的面子说出的话很不客气,大有再不启用黄汉即将亡国之意。

    原本就准备引退的阁臣文震孟更加看透了皇帝,对他失望透顶,不管天子是不是喜欢也高调附议兵部尚书张凤翼的奏对。

第六百二十八章:轩然大波() 
接下来阁臣钱士升、王应熊、吴宗达都附议,最后连首辅温体仁都出班举荐东平侯领兵。

    一路调研前来京师赴任不到一个月的阁臣何如宠出班奏事,他的言语最有说服力,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安庆府、颍州、霍邱县的几十万老百姓在“红旗军”组织下生产自救。

    何如宠渡过黄河之时特意来到侯家庄、“忠义堡”盘桓数日。

    那里已经被“红旗军”经营了三年,直接染指的土地超过一百万亩,为“红旗军”工作的老百姓超过二十万。

    在“红旗军”庇护下,谈不上每一个家庭都步入小康,但是肯定做到了丰衣足食。

    “忠义堡”周边的老百姓气色好眼神灵动,纷纷感叹东平侯的善举。

    何如宠大谈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对东平侯赞不绝口,直言不讳如此有爱民之心的大臣乃是大明忠良,圣天子应该赐予黄汉更高官位、更大权力才会让天下人觉得暖心。

    何阁老的奏对有理有据、有礼有节,群臣听得频频点头。

    崇祯却听得汗流浃背,很明显太多重臣对自己在朝廷用人之际猜忌东平侯的行为产生了不满。

    兵部左侍郎刘之伦见皇帝貌似动摇了,趁机出班奏道:“臣在崇祯三年春天就准备以死战直至战死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

    偶然遇见了到处主动寻找建奴发动攻击的黄汉,那时他只不过是个低级武官,正在追杀一队建奴哨马。

    然而就是因为他的出现改变了臣的命运,同样改变了臣麾下一万余将士们的命运。

    臣多次亲眼瞧见黄汉杀敌,深知他的忠勇,臣以身家性命担保,恳请陛下委派黄汉统帅全国兵马东拒建奴、北抗鞑虏、西平流寇。”

    刘之伦的一席话引起轩然大波,群臣议论纷纷,也有不少大臣认为干脆让黄汉调度全国军队,说不定能够收到奇效也未可知。

    反正大明的形势已经糜烂如斯,再不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国将不国。

    张凤翼情绪更加激动,他深知局势再糟糕下去,自己不仅仅会人头落地,还会连累家小、宗族。

    他跪下死谏道:“臣恳请陛下启用东平侯领兵,如果陛下还有顾虑不肯纳臣忠言,臣将跪死在大殿之上!”

    这个大招许多大臣都爱玩,顿时哗啦啦跪下了好几十,他们异口同声举荐东平侯带兵。

    就在整个朝堂形势一边倒之时一位阁臣挺身而出坚决反对放黄汉离开京师领兵出征,此人乃是东平侯的老丈人,他是担心女婿功高震主没有好结局。

    可惜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郑国昌的声音淹没在人声鼎沸的朝堂上。

    明朝有个特殊性,往往皇帝都会被文官集团绑架意图,做不到一意孤行。

    如今朝堂上九成以上的大臣都举荐东平侯领兵,有一半人情绪激动采取长跪死谏的大招,皇帝再不表态不仅仅会寒了文官武将的心,也相当于公然跟黄汉决裂。

    留黄汉在京师做侯爷给予京营提督的官职是天子恩宠,现在群情汹汹下依旧坚持不放东平侯离开京师岂不是公然承认天家不信任黄家,坚决不肯委以重任。

    最后崇祯咬咬牙决定放黄汉回辽东,下达圣旨委任东平侯为辽东文武双经略,坐镇山海关负责辽事。

    原本做过辽东经略的文官是杨镐、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高第,拥有武经略衘的将领也不少,马世龙、满桂、黄汉等等都是。

    但是文武双料的经略大人却是独一无二,黄汉开了先河。

    圣旨到,热闹的东平侯府顿时安静了,不一会儿郑秀娥就安排了香案,传旨大太监郑之惠抑扬顿挫宣读完圣旨后,亲卫和少年火枪手们都激动不已。

    可惜黄汉根本不为所动,凭什么?要我干我就得干?老子不干了!

    老子就在京师过着奢华的日子,每日陪着娇妻美妾爱子,亲眼看着郑秀娥的第二个孩子和楚楚的第一胎出世。

    一个现代人从来不认可“雷霆雨露,皆是君恩!”这样的屁话,打工之时换老板乃是家常便饭。

    原因很简单,在不违法、不出卖国家利益的情况下,谁出的价钱高就给谁干。

    黄汉给朱家打工可谓尽心尽力,只要皇帝不想着整死自己,他愿意扫平辽东、杀光流寇。

    腾出手后再打垮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在南海的势力。

    恢复交趾布政使司,南甸宣抚司、干崖宣抚司、陇川宣抚司、车里宣慰司、缅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养宣慰司、老挝宣慰司。

    使得大明海清河晏,亿万汉民安居乐业。

    由于经常得到夫君的雨露,正是受孕最佳年纪的郑秀娥、楚楚和徐妙妍都先后珠胎暗结,大妇郑秀娥依旧是拔了头筹,估摸着又是正月里生产。

    难得天天跟夫君在一起,郑秀娥和楚楚真的喜欢这样的日子,黄家巨富而且权势熏天,郑秀娥已经很满足。

    她不认为夫君还能够更进一步,平时也经常劝夫君适可而止。

    见夫君不肯接旨去辽东征战,言辞凿凿要在家里亲眼瞧着自己怀上的孩儿出生心甜如蜜。

    黄汉不肯逆来顺受,上奏疏请辞,干脆连薊镇总兵官和京营提督的官职都一并辞了,理由很简单,想要有个其乐融融的家,舍不得抛妻弃子搏取前程。

    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古人云“千里觅封侯”,自己已经是大明侯爵,犯不着再远行千里,大明又不可能给异性王爵。

    群臣和皇帝傻了眼,设想了许多可能性,就是没想到黄汉直接撂挑子不干。

    徐光启已经下定决心退休了,多次递交辞呈告老还乡,如今只关注“崇祯大字典”,根本不上朝。

    郑国昌在早朝之时公然君前答对,他道:“老臣启奏陛下,东平侯知进退善莫大焉!老臣深感欣慰!他如此年轻就贵为侯爵岂能不知足?老臣恳请到此为止吧,黄家、郑家都乐得在京师享受圣眷。”

    郑阁老一语道破天机,崇祯脸上有些尴尬之色,他见黄汉不肯领旨一时间被搞糊涂了。

第六百二十九章:五年平辽() 
温体仁闻言大怒,出班奏道:“陛下,东平侯此举纯粹是矫情,老臣建议皇上下旨申斥,为国征战不是请客吃饭,哪有肯不肯的道理?”

    本来就有些被搞蒙了的皇帝被首辅这句话激起了少年侠气,立刻下旨命令王承恩亲自去申斥东平侯,在国家用人之时推三阻四乃是对朝廷不忠。

    黄汉早就有了心理准备,这一次打定主意不鸟皇帝,自己是一个上知五千年下知近四百的穿越者,凭什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况且崇祯这个皇帝做事不靠谱还比较薄凉,杀大臣如杀鸡,用人如过家家。

    崇祯皇帝当政十七年杀了十一位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