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12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12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己掉脑袋还不足惜,“红旗军”被建奴打得大败亏输,以后朝廷还有哪一支人马可堪一战?最后会不会使得建奴入关夺了大明锦绣河山?

    黄汉口才好得很,一番唇枪舌剑,不亚于诸葛亮舌战群儒,居然使得一帮重臣觉得东平侯言之有理。

    内阁、司礼监十几位大明的决策者跟黄汉商谈了足一天,最后还是徐光启、郑国昌两位面子大。

    他们说不过黄汉,端起长辈的身份呵斥,黄汉这才勉强同意让步。

    为此黄汉大倒苦水,叹息以后黄家有可能因为五年平辽而倾家荡产。

    双方终于谈妥了每个月拨付辽饷三十万两,每年的额度是三百六十万两雪花银,也确认了本色供给地永平府、登莱、天津、顺天府免除其他税赋,专一为平辽大军供应粮草。

    所辖防区内十七个卫所的军屯产出以及卫所军全部由黄汉调度,也默许黄汉清查军田整顿卫所。

    每年为大明节省了一百二十万两辽饷,五年就是六百万,结果好于预期,使得温体仁、何如宠等等心情愉快。

    一群重臣喜滋滋向皇帝复命,首辅温体仁还给皇帝算了算账,认为东平侯应该是下定决心破家为国,届时恐怕要拿出大量私款用于辽事。

    否则根本不可能完成五年平辽的大计划,初步估算还得贴上三十万两白银一个月。

    皇帝有些汗颜,自从前年调黄汉入河南剿寇,自己亲自召见山海关总兵官杨大郎以示恩宠就是在算计黄汉。

    事到如今,“红旗军”依旧铁板一块,朝廷不得不依仗黄汉对抗建奴,岂不是以往种种都是自己在枉做小人?

    第二天,徐光启终于得到了崇祯同意告老还乡,他没有回到家乡,而是根据计划去了虎穴城教书育人。

    这里是后世的北戴河地区,黄汉早就在风景最佳处给恩师建造了度假别墅,连伺候的下人都安排好了。

    三天后,也就是崇祯八年十二月初七,皇帝册封黄汉辽国公、征虏大将军,授予尚方宝剑兼任辽东文武双经略,总督薊镇、辽镇、东江镇、天津卫、登莱兵马。

    皇帝派遣了郑之惠、成全、杜勋、方竟成、王之心、沈良佐、邓希诏七个大太监和几十宦官外加两个百总锦衣卫校尉分别入征虏大将军麾下各镇监军。

    郑孝文成为顺天巡抚,高有谋当上了山永巡抚,金声资历不够没有被委任为登莱巡抚,而是当上了莱州知府,登莱巡抚的位置给了孔闻诗,孙传庭被委任为登莱兵备道监军东江镇。

    辽东经略高第得以荣退,成为了一唯一个不是被杀头或者引咎辞职的辽东经略。

    辽东巡抚一职也有了人选,原兵部尚书梁廷栋得到郑国昌举荐,乐滋滋赶去山海关赴任。

    宁远、山海关、薊镇防线越是固若金汤,宣大越是危险重重。

    暂代杨嗣昌宣大总督职务的梁廷栋如芒在背,他派遣心腹家丁携带信件给好友郑国昌,意图明确,一定要离开这个有可能要命的位置。

    梁廷栋在兵部尚书任上对当时还羽翼未丰的“红旗军”多有照顾,此时当然要投桃报李。

    此人进士出身,不是草包,审时度势还行,也有一定的判断力,至于是不是贪赃枉法,黄汉不介意。

    因为大明的制度就是造就贪官污吏,梁廷栋来到“红旗军”体系就会收敛,原因很简单,这里采取阳光执政,所有的支出都是走“四方钱庄”,想贪也无从下手。

    孙传庭的脾气大,一言不合就撂挑子,天启年就是看不惯阉党当道辞官而去,如今赋闲了足十年。

    如果朝廷给一个无足轻重的职位,孙传庭未必就能够瞧得上,但是他得知自己被任命为登莱兵备道,监军东江镇后欣喜若狂。

    屠尽建奴报君恩,大丈夫当如是也,孙传庭接到圣旨后立刻带上几个家丁轻车简从往天津卫疾驰。

第六百三十六章:权衡再三() 
殊不知,黄汉如此一搞,在“红旗军”体系任职的孙传庭恐怕再也无法出头成为挂兵部尚书衔的三边总督。

    黄汉提名朝廷委任原漕运总督杨一鹏接任登莱巡抚使得朝堂上争论不休,人人猜不透黄汉是什么意图。

    其实这里没什么,只是为了体系内的文官武将如臂使指而已,黄汉熟悉的文官不多,大多数是低级文官,能够担任巡抚这样封疆大吏的实在不多。

    杨一鹏本是有可能判斩立决的罪官,由于黄汉出手才被崇祯留下了一条性命。他在四川之时当官政绩显著,不惧权势敢冒死直谏,曾经写有《直陈朝政疏》,检举官员中的腐败行为。

    估摸着历史上的杨一鹏成为凤阳沦陷的替罪羊被斩首,十有八九是因为谏言朝廷惩治腐败埋下了祸根。

    此时举荐他巡抚天津,想必此人不会恩将仇报,谈不上给予助力,也不至于阳奉阴违掣肘安民、养兵。

    皇帝权衡再三,没有动原天津巡抚贺世寿,也没有驳了黄汉的举荐,把杨一鹏放出昭狱委任他为天津兵备道。

    黄汉见皇帝没有言听计从也刻意讨价还价,紧接着举荐了一部分低级官员,其中有徐光启三代单传的独子徐骥。

    徐光启在虎穴城教书育人试种农作物颐养天年,作为徒弟当然要为老人家考虑,黄汉举荐郡庠生徐骥担任正八品抚宁县丞没有被驳回。

    估摸着很快徐光启一家子就会在虎穴城团聚,徐骥在抚宁当官能够经常看望、照顾到父亲善莫大焉。

    位极人臣的黄汉承包了对建奴作战,薊镇防区的兵力调度和钱粮耗用在辽饷之中,使得方正化轻松不少。

    因为京畿之地的外长城不再是他的防区,因此他得以调周遇吉进入居庸关协防,调孙应元驻防倒马关,调陈皋驻防紫荆关……

    有七个大太监和几十宦官二百余锦衣卫将要进入“红旗军”体系履行监军职能,为此黄汉当着皇帝面给接近三百皇帝的家奴、亲军训话。

    黄汉很坦然,一副君子坦荡荡的从容,他警告天子家奴、亲军们,进入军中仅仅有监督的权力,负责把看到的、听到的及时密奏天子。

    兵马的调度、钱粮的支配他们无权干涉,胆敢如同文官武将那样贪墨,尚方宝剑一样会先斩后奏。

    崇祯没想到黄汉会当着他的面如此说话,心里真不痛快。

    可是小三百人都在看他的态度,崇祯被黄汉的言辞绑架了,只得叮嘱郑之惠、杜勋、方竟成、王之心等等用心做事不可丢了天家的脸面。

    黄汉处理太监干政很简单,允许他们打小报告,不许他们接触钱粮更加不给他们兵权,犯事者直接杀头,愿意效力者欢迎,保证他们会立下功劳。

    锦衣卫、东厂其实一直在被旗卫渗透,两个百总锦衣卫中就有十几个是旗卫。

    锦衣卫跟“红旗军”的关系好得很,这两个百总人马是由李若琏、娄允、张超几个亲自选拔,百户官、总旗官都是曾经参加过辽南战役的旧人。

    估摸着真的到了征虏大将军跟监军太监图穷匕见之时,锦衣卫绝大多数会站在黄汉这一边。

    况且七个监军大太监基本上都跟黄汉有些交往,成全和方竟成约等于得到黄汉的提携才有今天。

    今天征虏大将军当着皇帝的面约法三章,恐怕没人敢没事儿找茬。

    黄汉当面奏请天子,明确磨刀不误砍柴工,他上任之初不会立刻发动攻击,而是要淘汰老弱之兵,大量征召年轻力壮的良家子从军。

    必须做到敢战之兵达到十五万以上之时,抛去需要驻防蓟镇长城、宁远、金州防线的基本兵力,才能够调动八万左右人马主动攻击锦州、复州或者朝鲜。

    大举进攻需要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才能够伤亡最小化,战果最大化,因此何时出击?攻打何处?届时都不会请旨。

    很明显黄汉这是要把自主权要足,但是理由冠冕堂皇,皇帝没有理由拒绝,只得表示同意,也同意“红旗军”在京畿之地招募良家子从军。

    皇帝没有跟黄汉扯兵额之事,默许他招兵买马多多益善!

    因为他希望黄汉兵强马壮能够做到五年平辽,反正不管黄汉麾下实际兵马有多少,朝廷一个月只给三十万两银子,这个数量在不被贪墨的情况下仅仅够给十万余将士们发饷、吃饭而已。

    如果黄汉大张旗鼓扩军,每个月不知要贴补多少钱粮,三年五载下来,把黄汉这个大财主拖穷了也未可知,五年后建奴被打败,黄家财力又捉襟见肘,岂不是更加有利于朝廷?

    没几天,“红旗军”的宣传队在刘在旗亲自带领下来到了漳河、卫河、海河一带招募良家子参加卫所军。

    开出的条件比招募随军劳役高了不少,每个月给银一两给杂粮五斗,被录用者当场领取三个月的预发粮饷,家小立刻享受军属待遇,随时可以办理粮本。

    这里群众基础好,几十万参与挑河的老百姓都在念念不忘“红旗军”,曾经有几万主动要求从军的青壮年被拒绝,因为那时候有兵额限制、还有财力限制。

    现在好了,大发展了三年,黄汉的财力翻了倍还不止,又跟皇帝谈妥了条件,每年能够实际到手的粮饷也翻了倍。

    以前辽饷份额“红旗军”占比只有一半不足,还要承受各级漂没,去年全年最后到手的数量也就是一百余万两银子。

    如今用不着给各级官吏分好处,朝廷虽然给出的辽饷少了一小半,但是黄汉实际到手反而能够多出一大半。

    富国强兵的路必须走通,哪怕披荆斩棘也要迎难而上,朝廷不给一两银子,黄汉也不能耽误了练兵和布防,现在一年能够拿到朝廷三百六十万两银子,一百二十万石粮食善莫大焉!

    有了钱粮、有了权力,无人限制兵额,此时不把身强体壮的热血青年接纳为卫所军,训练他们一年半载后转正为“红旗军”更待何时?

第六百三十七章:一片哗然() 
在入冬的季节出钱粮征兵效果更加好,京畿之地主动报名的青壮年突破三十万。

    镇抚官和宣传员带着少年火枪手登记造册,还是采取尽可能收下家中超过两个男丁的办法选体格健壮的良家子。

    最后收了三万六千人,录取比例接近十选一,由此可见这些主动从军的良家子整体素质该有多好。

    这些人拿到粮饷意味着三万余户老百姓的日子会直接得到改善,更加有利于京畿之地的长治久安。

    以前“红旗军”收留青壮年从军、做随军杂役基本上都是采取移民的办法安置家小,现在换了章程,此次在京畿之地招募的新兵不再鼓励移民。

    但是军属的优待一个也不能少,这样做了更加会让太多京畿之地的升斗小民感觉到追随“红旗军”的优越性。

    因为老百姓基本上没有高大上的追求,心里装的无非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当他们眼睁睁看到邻居家有儿子成为“红旗军”之后。

    不仅仅每个月能够得到粮饷,家人还可以拿着粮本购买平价粮食、低价海鱼罐头、畅销酒,还能够得到“四方钱庄”的体面工作……

    一年半载时间过去,整个京畿之地的老百姓会愈加渴求成为“红旗军”家属,黄汉的势力范围应该是全覆盖京畿地区。

    用不着藏着掖着,以后征兵地区军属不存在被流寇祸害这样迫在眉睫的实际问题之时,都无需让他们背井离乡进行移民,除非自己主动报名要求换新环境。

    五湖四海都有“红旗军”家属对黄汉更加有利,明年设法去南直隶宣传,争取在扬州府、应天府、松江府、苏州府……留下种子。

    走马上任的黄汉没有直接去山海关,而是率领十几个亲卫一百余少年火枪手,选拔了三百武力值名列前茅的不夜城警卫转为正兵直驰天津卫。

    与此同时,东江镇、蓟镇、辽镇、登莱诸将都要赶来天津卫集结,等候征虏大将军的下一步指示。

    出狱后,杨一鹏从长子杨昌朝口中得知了自己能够留下性命完全是东平侯用计的结果,现在又是得到东平侯举荐才成为天津兵备道。

    能够留着有用之躯投身于灭亡建奴的五年平辽大计划,杨一鹏激动得老泪纵横,他暗自发誓竭尽所能,争取为“红旗军”打胜仗做好后勤。

    杨帆表字昌朝,乃是杨一鹏的长子,家中突遭变故后感受到了世态炎凉,对黄汉感恩戴德,他准备带上四个家丁主动投军跟父亲商议。

    杨一鹏得知儿子准备追随征虏大将军做一马前卒,没有认为他有辱斯文,而是鼓励儿子融入“红旗军”争取立下军功。

    “红旗军”不仅仅招收升斗小民,也欢迎大明读书人投笔从戎,杨帆得到了随军主簿的文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