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16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16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莱已经恢复了生机,那里也驻防两个营伍,主将杨国恩、高忠义,他们立刻恢复两个登莱卫所,训练一万余卫所军听用。

    金州固守防线必须确保三营兵力,宋鹏飞在此经营多年此时动不得,除了他兼职一营主将,还有刘四海、杨谷两个营官。

    守卫宁远防线怎么着也得四个营,憨子、杨大年、袁思明、王志诚的营伍当仁不让,主将当然非憨子莫属。

    布防足去掉了十七个陆军营伍如今可以机动出击的兵力只有八营,外加五营水师陆战队也只有十三营五万两千人马。

    建奴没有水师,龙武水师接防了东江镇诸岛,主要任务就是派遣水师陆战队训练东江镇岛民成为卫所军,运去了不少粮食,整编、招募了几千水手。

    可以机动的八营陆军现在都在山海关、蓟镇附近拉练,主将分别是黄龙、毛承禄、桑羽、张扬、王展鹏、郑学伟、房连栋、王根生,水师陆战队五营主将是沈明、安小乐、皮小虎、曾同享、俞飞。

    建奴精选各牛录巴牙喇组建葛布什贤超哈,是满清前锋营的前身,黄汉也采取抽调骑兵士官的办法组建亲卫营,消息放出去后所有的营伍都轰动了,每一个士官和基层军官都积极报名接受甄选。

    “红旗军”士官有特色,基本上在营伍里都是小旗官这样的最基层军官,他们哪怕是步兵小旗官也有战马作为标配。

    有了战马当然会苦练骑战,因此不仅仅是许多冷兵器勇士、猛士报名,太多一级射手也积极争取。

    精选士官用不着进行技能比赛,因为“红旗军”形成了制度,士官考核每年进行三次,庸者下能者上,升级、降级全凭真本事。

    士官的战斗技能已经无话可说,政治考量放在第一位,采取镇抚官推荐的方法选拔,只用了三天,五个百总五百六士官组建的亲兵卫队诞生。

    

第六百四十四章: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读书很不行的猛士顾奎、严从优、雷鸣春、何勇庆加上“狗王”戈大本这两年被同样好为人师的黄义揍得不轻,勉勉强强掌握了五百个字。

    黄汉太忙没时间督促顾奎他们识字,黄义跟着哥哥学习有的是时间,他主动教学,不仅仅是教顾奎几个,文化底子差的杨小锤也受益良多。

    其他人哪敢管具备猛士军衔又是家主贴身侍卫的顾奎几个?黄义例外,他教学之时粗暴狂野,一反姿态,完全不像个仕子,下手揍人心黑手很。

    三公子教学时如此暴戾,还真有效,几个五大三粗的猛人平均一天能够掌握三个字,虽然经常记住了后面又忘掉了前面,但是在两年棍棒教育下他们终于认识、会写了超过五百字。

    这一次体现好处了,虽然如今在老兵中提拔军官已经达到熟练掌握一千字以上的标准,绝大多数基层军官都是学院派,他们的学识已经不是用掌握多少字来衡量,提拔之时是要进行论文答辩的。

    由于戈大本和四个猛士亲卫功勋卓著,又掌握了五百个汉字能够读书、看报、写手令,黄汉通报全军予以破格提拔,给予这五人代理百总职务,半年后如果称职,就是实授亲兵营百总指挥官。

    崇祯九年有四千三百余少年满十五周岁,他们完成了各项基础训练将要进入正兵营实习半年,这些孩子中有一半是“红旗军”收养的孤儿,还有一半都是军属子弟。

    黄汉干脆把这一批孩子全部留下,把跟在身边学习了半年多的少年骑兵火枪手委任为试总旗以上级基层武官,这些少年和士官亲卫共同组建一个近卫营,人数不限,目前人数已经超过五千。

    顾吉祥、王瑸、杨小锤三人分别担任近卫营的百总,积累了带兵经验,经历过实战后会重点培养他们,最后会从他们中间选拔营官,而不是黄汉亲自管带。

    全军完成了整编,又进行了兵马部署,接下来就需要半年时间磨合。

    体系内产业工人每年都在倍增,熟练工越来越多,自生铳的产量与日俱增,现在每个月能够出厂五六千支,以后还会更多,足以应对增兵的需要。

    相信有了六个月时间加强训练,接近十三万能够陆战的正兵加上六七万卫所军足以在能够守卫防区的情况下发动朝鲜争夺战。

    由于驻扎内地和长江防线的赵坤、顾准、谷如山等等将领依旧在大量接受难民往辽南、辽西转运,崇祯九年春天“红旗军”体系的人口激增到了接近四百万。

    人口翻了倍,新开垦、侵占的田亩只增加了三成,如今拥有田亩总量才一千三百万亩出头,因此导致正兵、卫所军用不着参与春耕,一门心思强化训练。

    黄汉坐镇山海关,由于美妾徐妙妍留在京师待产,导致机要秘书缺人,现在身边有去年底才圆房的徐妙茹和大丫鬟添香、红袖承担机要秘书的工作。

    添香、红袖一直跟旗卫二号人物李三娘子打交道,知道这支特务组织的重要性,留她们在身边记录、处理旗卫事宜,比用姐妹花爱妾还要适合。

    黄汉身边的黄义、林顺文、沈友略去年底就被安排去了龙武水师工作,不久后他们都是最新战船的船长,黄义是刻意培养的“日月海运”当家人。

    今年正月初又有几个品学兼优的少年来到黄汉身边工作、学习,其中就有李三娘子收养的孤儿,今年刚刚满十五岁,他的名字是李三娘子起的,叫做李知恩。

    李三娘子在京师工作,亲身儿子李家旺已经九岁,她还有两个养子两个养女,次养子叫做李知义今年也是十五岁,比李知恩小一个月,今年刚刚成为了正兵,当上了步兵火枪手伍长。

    第三个养子叫做李知孝今年十四岁身体弱一些,但是早早地完成了六年基础学业成绩良好,李三娘子没有让他学武,而是拜师学习造船,现在王玉琪身边做绘图员。

    李三娘子的两个养女如今都完成了学业一个在“四方钱庄”担任柜员,一个在吴有性身边学习医术,主攻妇产科。

    李知恩、李知义这两个孩子学习军训了足五年,军事技能无可挑剔,李知恩由于各方面成绩更加优异被学校推选,这个做派当然跟李三娘子的权势不无关系。

    黄汉从来不认为这样做不妥,在同等条件下,在有些方面无法用考试、比赛判断高下的情况下,采取自己人优先的原则谈不上有失公平。

    天底下哪有绝对的公平?不优待家属子女,岂不是对那些任劳任怨工作为“红旗军”出生入死的父辈们不公平?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也是另一种公平!爹娘不努力自然会耽误孩子。

    李三娘子对“红旗军”的忠诚度无可挑剔,六年时间过去了,她收养的五个子女曾经都是京师街头的流浪儿,如今一个个都算成人成才了。

    作为一个母亲,为子女谋求更好的出路无可厚非。

    黄汉得知李知恩是李三娘子的养子后不仅仅答应留在身边调教,还让红袖给李三娘子带话,承诺一定会让这个孩子学到更多新知识,以后为大明开疆拓土。

    家主身边少年亲卫的前途有目共睹,有适龄儿子的将领、大工匠都心向往之,只要发现自家儿子有被选上的可能性,都竭尽所能争取无一例外。

    施大瑄的两个儿子施琅、施显三年前就不读私塾来到虎穴城大学堂读新学,俩兄弟学习成绩和战斗技能比赛都是名列前茅。

    为了儿子有个美好前程,施大瑄也想儿子能够从家主的亲卫做起,获得晋升的捷径,可惜他品级太低又管带战船混迹在大海上,没什么机会跟贵为国公的家主说上话。

    施大瑄在战船回母港保养维护之时赶去旅顺口求见黄勇,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黄勇见是麾下最能战的船长为儿子的前途来疏通关系,满口答应帮忙。 。

第六百四十五章:少年施琅() 
黄勇知道走后门必须建立在被保举之人不拖后腿的情况下才能够进行。

    他为了避免贻笑大方特意让施大瑄带俩兄弟来考校一番。

    俩兄弟现场写文章展现武艺,并且熟练操控自生铳打出八环以上的好成绩。

    黄勇认为他们够格,只缺一个有分量的引荐人,为了提高施大瑄的忠诚度,他打包票能够送一人去大哥身边调教。

    黄勇只能够看表象,从学习成绩、战斗技能考察十六岁的施琅、十三岁的施显,哪里知道施琅是个历史上著名的大汉奸。

    黄汉也无法判断施琅的人生轨迹改变了,他是否还会往汉奸发展。

    但是人品很重要,此人被最后的主子康麻子评价:“粗鲁武夫,未尝学问,度量偏浅,恃功骄纵。”

    即便几年以后建奴有可能被“红旗军”打得亡国灭种,施琅要做汉奸都没地儿找主子,黄汉也不能掉以轻心。

    历史上的施琅性格乖张,没有一丝忠义之心,不仅仅对国家、民族不忠,对家主郑成功也是如此。

    他由于不听从劝告,依旧胆敢违令擅杀郑氏旧将,郑成功断定他是反形已露,将施大瑄一大家子全部抓了起来。

    而施琅自顾自从郑成功阵营畏罪潜逃再次投降满清,使得郑成功勃然大怒,连累家小和父亲施大瑄、同胞兄弟施显被郑成功杀头。

    由此可见,施琅离人渣级别的汉奸都近在咫尺,黄汉怎么能够留这样的人在身边,不仅仅不能留下此人,还要故意让他离开大海,免得出现一个汉奸“靖海侯”。

    黄汉准备留下历史上被施琅坑死的施显在身边调教,试图故意给施琅免试待遇,让施琅成为人人羡慕待遇最高的“红旗军”骑兵,隶属于打起仗来完全不要命的王志诚麾下。

    黄勇派人送信跟兄长请示施大瑄两个儿子的事情,三天后就接到了回信,知道兄长原则上同意留一人在身边调教大喜。

    他立刻带上施大瑄和施琅、施显赶去山海关求见大将军,也好让兄长见过施家俩兄弟后决定留下谁?

    山海关内的征虏大将军行辕就是以前的辽东经略衙门,明朝的办公场所很人性化,基本上都是前衙后院的格局。

    黄汉在二堂接待了二弟和施大瑄父子,也刻意上上下下打量了施琅一番,黄汉不会相命,没瞧出很拘谨地跟在父亲施大瑄身后的十六岁少年脑后有没有反骨。

    他问了问水师的发展现状,聊了聊即将开始的南洋之行的备货情况,叮嘱黄勇要竭尽所能往大明运粮食,如果有可能,可以考虑一年跑两次南洋。

    接下来黄汉谈了谈五年平辽的大计划,遗憾地表示由于基本上是陆战,龙武水师只能够参与转运,博得大功劳恐怕勉为其难,最后功勋卓著的肯定是光荣的骑兵队伍。

    说到此处,黄汉貌似很无意地问施大瑄道:“施千总,不知令郎施琅可会骑射否?”

    一直在父亲身边侍立的施琅正是热血少年,亲耳听见家主说以后会不间断攻击辽东,届时骑兵会战功赫赫,他生出成为骑兵博取大功劳升官发财出人头地的心思。

    他立刻跑上前跪下道:“大将军,小的从小就会骑马,能够骑战,小的想成为‘红旗军’骑兵。”

    施琅乃是福建人,又是海盗世家,擅长的当然是操帆、航行、海战,骑战的技能怎么可能超过北方游牧民族。

    黄汉故意扬短避长,让一个天生的船长转行成为一个骑兵,而且永远都不会让他活着回到大海,当然是准备把施琅往死里坑。

    见鱼儿上钩,黄汉笑着叫好道:“好!好!好!施千总家的好儿郎!施琅不怕苦不怕累,想成为光荣的‘红旗军’骑兵战士博取前程本爵当然支持。

    说实话,骑兵难得又难练,是‘红旗军’最缺的兵种,也是最容易建功的兵种、待遇最好的兵种。施琅好样儿的!”

    得到高高在上的征夷大将军亲口夸奖,施琅顿时觉得热血沸腾,他大声道:“小的不在意待遇,只求一个为国杀敌建功立业的机会!”

    黄汉道:“完全可以,只不过施显年纪还小不可以加入骑兵,以后就留在本爵身边吧!”

    施大瑄本来还不乐意长子施琅去参加危险系数很高的骑兵,听到此处没有意见了,因为次子能够留在家主身边当亲随,以后前途不可限量。

    况且施琅是通过大将军的关系进入“红旗军”成为骑兵,总要被关照一二,说不定长子命大,三五战不死就能够混个百户官也未可知,以后保不准真的能够千里觅封侯。

    施大瑄又不知道征虏大将军是有意坑施琅,认为大将军应该是抬爱施家留下一个小儿子在身边调教,放出已经成年的大儿子去最容易获得军功的位置上博前程。

    他一时间激动不已,跪下叩头,涕泪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