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2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2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将宋鹏飞意识到欺软怕硬的建奴怂了,及时安排王展鹏率领两个千总骑兵奔袭应州,安排王志诚率领两个千总骑兵袭击浑源州。

    他自己和杨国兵率领步兵围攻离建奴山西大本营朔州城最近的山阴县城。

    还好宋鹏飞反应及时,王展鹏、王志诚两路人马根本没有需要进行攻防战,清兵已经接到了收缩兵力的命令根本没有一丝坚守城池的打算。

    他们没想到“红旗军”来得这么快,更加不知道赶来的夺城兵马就是能够看到的两千余骑兵,误以为这些人马仅仅是前锋部队。

    跑是清军做出的唯一选择,原计划的放火焚城由于时间仓促完成得太马虎,裹挟城里的汉民出逃也没有做得到。

    因此王展鹏、王志诚两位营主将不仅仅完成了夺城,还解救了几万汉民夺了不少物资和粮食,只不过斩获差强人意。

    宋鹏飞和杨国兵的计划也完成得很顺利,清军是主动放弃了山阴县,只不过他们有时间裹挟走了满城汉民,还放了一把大火。

    “红旗军”不费吹灰之力打下雁门关,又在野战中打败清军骑兵两万余的喜讯不胫而走,才三五天时间,黄汉的人马如今已经倍增。

    那是三路大军高歌猛进之时不肯收容明军溃兵和要求从军的民壮,一人发两个炊饼指点大家寻找征虏大将军。

    被打散的明军没有落草为寇此时来寻“红旗军”,这样的行为值得鼓励,经过必要的甄别后绝大多数都被留下暂时充当卫所军,人数高达五千余。

    许多亲人死于建奴之手,或者被裹挟到了朔州城的青壮年跪求跟随征虏大将军前去攻打朔州城,赌咒发誓愿意冒死扛云梯、推盾车为“红旗军”搏命。

    这样的兵源求之不得,黄汉当然会留下,足收了一万出头。

    人马越打越多的军队该是多么强大?

    “红旗军”进入山西的军事行动注定会名利双收,说不定减去战损,回去之时能够多出十万卫所军也未可知。

    憨子接到任务后处置更加果断,他安排杨坚、房连栋两位营主官率领步兵和炮兵以一天一百余里的速度行军,必须保证次日天黑前赶到二百里外的宁武关。

    集中骑兵使用憨子最喜欢,况且他的直属营骑兵因为士官比例超过其他营伍足两成,应该是“红旗军”骑兵中的王者。

第六百六十九章:宁武关() 
憨子准备带上桑羽率领骑兵开路以保障步兵的行军速度,他不担心遭遇建奴布置骑兵运动包围,因为他明白自己的实力,了解清兵的战斗力。

    敌军骑兵如果要成功困住憨子率领的五千骑兵必须拥有三万人马,这还得是绝大多数是八旗骑兵的情况下。

    憨子是临时起意集中骑兵奔袭,清兵又无法事先得知,如何来得及集中人马布置包围圈?

    这里是内线作战,“红旗军”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战争要素。

    哨马、旗卫、老百姓都在密切关注清兵的调度,“红旗军”可谓耳聪目明,不可能浑浑噩噩陷入敌人的包围圈。

    况且即便被满蒙骑兵围住了又待如何?

    三万八旗骑兵要吃掉憨子的五千“红旗军”正兵,还是士官过半的正兵,打上三天三夜都极有可能。

    届时两万步兵早就到达战场,建奴不选择退兵被反杀之时恐怕要丢太多人马。

    外三关唯有宁武关没丢,巡关御史王肇坤、提督太监王希忠、山西总兵官猛如虎、守备咸贞吉等等文官武将手里有人马六七千。

    他们还组织了几千青壮年百姓协助布防,不肯拼消耗的清兵进行尝试后选择了绕道。

    二十里外的阳方堡成为清军攻击目标后当天就被拿下,为了进出方便,清军驱使几万汉民拆毁了阳方堡附近的三里长城,使得这里再也不是险要,完全能够发动骑兵进行集团冲锋。

    介于宁武关有不少明军,还是颇为能战的总兵官猛如虎的人马,清兵夺取阳方堡后留下三千人马监视宁武关,防止明军忽然杀出。

    憨子率领人马一路换马疾驰,当天下午就赶到宁武关,多杀敌很重要,憨子实在担心阳方堡里的清兵跑了,他紧急联系猛如虎。

    如今的憨子是拥有左都督加衔的山海关总兵官,又是征虏大将军麾下第一猛将,大明将领无人不知。

    来自草原名族的猛如虎崇拜英雄,他闻报杨大郎率领“红旗军”来到关城外,立刻亲自出关准备在关外跟憨子好好喝一杯。

    黄汉总结了太多坚城、雄关被建奴、流寇一鼓而下的经验教训。

    建议兵部下达死命令,驻守关隘、城池的文官武将见不到兵部公文或者皇帝圣旨不许放一兵一卒入城,不是本地户籍并且有四邻作保的百姓也不可以放入。

    因此憨子根本不要求进入宁武关,派遣人联络守军意图封堵不远处的阳方堡,争取把清兵堵在里面围歼。

    一般情况下关城和普通城池截然不同,关城都是占据险地扼守要冲,无法完成团团包围,唯有突破关城会迎来另一番广阔天地。

    因此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红旗军”攻击雁门关之时也没有形成太多杀伤,最后有超过一半清军逃之夭夭。

    如今旗卫传来的情报表明,阳方堡已经被拆毁了与之相连的长城,如同一座县城般,只不过只有东西两座城门。

    猛如虎见到憨子后发现这位将军名不虚传,猛如虎长得牛高马大少有人能够比得上,跟憨子站在一起还是小了一号。

    憨子快人快语,跟猛如虎见面后也不客套,说话直来直去,他实话实话道:

    “猛总兵,本官来此的目的是尽快收复阳方堡,但是为了多歼敌万万不能让建奴、鞑子跑了,因此本官去封堵敌军逃路之前来联络,如果猛总兵愿意,请火速调集人马跟上。”

    猛如虎没想到“红旗军”当天就要去封堵阳方堡的城门,还准备把那里的三千清军全部堵在里面。

    他疑惑道:“阳方堡本官熟悉,那里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清军如果主动撤退岂不是更加好?攻坚战产生的伤亡无法估计啊!”

    憨子笑道:“无妨,本官带来的骑兵仅仅是先头部队,没打算夺关,只要确保清军无法逃跑就是胜利,等待明天下午步兵到来之时,一二百门火炮怒吼,全歼敌军不在话下。”

    猛如虎不可置信,问道:“杨大人,明天步兵就能赶到阳方堡?他们还能把大炮运到?这怎么可能啊!”

    憨子道:“咱们红旗军携带的都是野战炮,顾名思义就是为了运输方便有利于野战而设计,炮兵和卫所军推着炮车上路只要不遭遇连绵不绝的阴雨天,绝对能够满足行军速度。”

    猛如虎道:“山西大旱,要是能够阴雨绵绵就不会饿死那许多人了,此时的官道确实相当好走。杨大人真能够确保明天步兵和火炮能够运动到位?”

    “放心吧,‘红旗军’几乎每个月都有拉练任务,步兵携带辎重平均每天跑一百里连续坚持半个月都轻轻松松,两天行军二百里不在话下。

    猛大人,你如果不放心大可以继续坚守宁武关,信得过‘红旗军’拉上人马来看一看就知道了。”

    “信得过!‘红旗军’威名本官如雷贯耳,本官仰慕征虏大将军久已,这一次能够有机会协同‘红旗军’作战,本官一定不遗余力。”

    猛如虎急急忙忙赶回关城准备请示巡关御史和提督太监,准备亲自率领一半守卫宁武关的人马参战。

    憨子根本没有等待宁武关守军的答复,立刻率领人马疾驰巡阳方堡,这里周长三里余只有两座城门。

    憨子的打算是亲自率领一半骑兵在东门外三里结阵以待,桑羽率领一半人马越过拆毁的长城堵住清兵往西逃窜的道路。

    虎大威刚刚带领十几个家丁离开就听见马蹄声隆隆,眼看着憨子急匆匆率领人马往西北方向去了,他知道大战随时有可能爆发,不想错过了,急急忙忙入关调兵。

    明朝的文官和太监比较牛掰,王肇坤和王希忠还在等着有“红旗军”将领来参见,这都是官场套路,基本上人人如此。

    谁知“红旗军”从来不鸟这些臭规矩,憨子更是一个纯粹的军人,甚至于问都没问宁武关里的文官是哪一位、监军太监又是何人,一刻都没有停留,直接率领人马杀奔阳方堡。

第六百七十章:阳方堡() 
见到了回城的虎大威,刚才在城门楼子眺望把脖子都伸长了的巡关御史王肇坤连忙询问道:

    “猛总兵,‘红旗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主将是谁?为何他们立刻就走了?”

    这不仅仅是王肇坤一个人的疑问,宁武关的文官武将都想知道答案,都不愿意听到“红旗军”一去不回头的消息。

    因为现实很残酷,清军骑兵不间断呼啸而过,明军根本不敢出城,困守愁城不仅仅要面临士气一落千丈的问题,还即将面对饿死的困境。

    虎大威如实回禀道:“‘红旗军’出动四营人马加上作为辅兵的卫所军一共有两万五千人马,本官刚刚跟这彪精兵的主将山海关总兵杨大郎见过面。

    人家担心驻守阳方堡的建奴偷偷地跑了,准备率领先头部队五千余骑兵封堵清军退路以便于明天两万步兵、炮兵赶来之时全歼清军。”

    “嘶!……”宁武关的文官武将包括监军太监都在吸冷气,“娘的!”这也太牛掰了!在“红旗军”眼里一座有清兵三四千驻守的城池如同无无啊!

    他们不是考虑如何攻城拔寨,而是琢磨着如何做才能够不放过一个敌军。

    提督太监王希忠抚掌大笑道:“哈哈,咱家如履薄冰这些天,从今日起总算解脱了,‘红旗军’威武!征虏大将军万胜!”

    王肇坤心情大好,特意笑问猛如虎道:“猛总兵,‘红旗军’去围堵清军,你此时恐怕坐不住吧?跑得如此急莫不是有打算?”

    猛如虎道:“本官回关城就是准备点齐一半人马配合‘红旗军’夺取二十里外的阳方堡,争取完成山海关总兵官杨大郎围歼三千余清军的预期。”

    太自信了!“红旗军”只不过来了五千骑兵,不仅仅要攻打阳方堡还不肯放跑清军准备来一场围歼。

    王肇坤、王希忠、咸贞吉等等无比震惊,但是他们相信“红旗军”的战斗力没有制止,同意了虎大威分兵一半出关的要求。

    其实宁武关用危在旦夕来形容一点点也不过分,不是遭遇清兵攻打岌岌可危,而是七八万军民苦守关城几个月坐吃山空,粮食告罄,眼看着就会陷入混乱。

    猛如虎带出三千兵马、三千民壮多多少少会缓解面临的粮食危机。

    明白富贵险中求的王御史也带上几个家丁随军出发,二十里路而已个把时辰即到,眼看着夕阳西斜,当虎大威猛如虎和王肇坤来到阳方堡东八里之时,这里一次中等规模的骑战刚刚落下帷幕。

    清军守将不擅长固守,发现“红旗军”骑兵来了几千选择乘着敌军立足未稳玩骑兵突袭。

    这是建奴惯用的伎俩,很管用,往往一场骑兵突袭战就能够打得气势汹汹准备夺城的明军丧胆,接下来就会选择消极观望。

    这一次例外了,建奴骑兵刚刚出城就被“红旗军”哨马发现,原本准备分兵堵住清军的憨子和桑羽大喜,立刻率领人马迎战。

    遭遇战一触即发,两军接近八千骑兵在一片开阔地对冲,清兵组成部分有一大半是鞑子,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早已不是“红旗军”骑兵的对手,

    况且憨子的骑兵军团还是“红旗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存在,总兵力接近敌骑双倍。

    在谨慎小心的家主黄汉教导下,狮子搏兔亦用全力是“红旗军”将领的一贯作风。

    因为每一战过后,所有的将领和参战者都会总结经验教训,经过论证后如果发现已经结束的战斗还能够避免更多伤亡,打了胜仗的主将不仅不会获得功劳还有可能面临降级处分。

    黄汉管军就是如此,每一位袍泽的生命都会得到尊重,不支持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是提倡群策群力,使得战果最大化,伤亡最小化。

    憨子、桑羽两位猛将不逞英雄,按照条例接敌。

    为了使得己方伤亡最小化,充分发挥火力优势的不二选择,憨子、桑羽命令一千余拥有米尼枪的骑士远在四百步距离就纷纷打响。

    此时只要端平了射击,清军骑兵群在奔驰状态目标太大,而且无法躲避,无论打死人还是打伤战马都会使得敌人大乱。

    果不其然,没想到明军远远地就开始放铳的清军损失不小。

    但是他们没有退却,所有的将佐都在叫嚣:“勇士们冲啊!赶快贴近明军厮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