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44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44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接导致江南官员愿意跟“红旗军”合作,他们在朝堂上的代言人也尽可能不针对征虏大将军。

    由于郑芝龙、刘香两个海盗集团屡次火并,船队跑南洋的风险巨大,南直隶、浙江海商以前给郑家交三千两银子保护费就能够畅行东洋、西洋,现在不行了。

    最起码有刘香部见到挂着郑一官旗号的商船就急眼了,哪怕打劫之时不划算,甚至于得不偿失,他们也竭尽全力。

    不蒸馒头争口气,刘香就是为了打掉郑芝龙集团的信誉,以此来削弱郑家。

    黄勇的龙武水师在大明海疆应该是无敌的存在,为商船队护航之时只要发现视野里有船全部截下,连大明官船也不放过,如此做派当然加剧了其他海商跑海贸的风险。

第七百零一章:天翻地覆() 
这两年,龙武水师跟郑芝龙的福建海防游击营虽然没有公开干仗,但是郑芝龙集团吃了不少暗亏,损失了不少战船、商船。

    郑氏海盗集团的信誉度已经由于几十上百艘交了保护费悬挂郑家旗帜的海船失踪,被狠狠地打了脸,如今无法充胖子。

    前几年财源广进的郑家渐渐地做不到收支平衡,郑芝龙需要贴老本才能够养活麾下三四万人马。

    强盗集团都是一个德行,合作的基础建立在能够共同发财的基础上,如今形势急转直下,十八芝中见异思迁的头领已经不在少数。

    郑芝龙给熊文灿送了大礼,试图能够跟征虏大将军说上话,争取能够使双方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协商南洋贸易的利益分配。

    可是熊文灿是个智商值很高的大员,忽悠别人的本事大着呢,被郑芝龙反忽悠的可能性全无,礼物照单全收,事情拖着不办。

    熊文灿在福建担任巡抚四五年,成功忽悠郑芝龙集团投靠大明,打得南海诸多海盗销声匿迹,现在升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使,总理两广军务兼广东巡抚。

    他在福建广东做官多年,本就是海商代言人之一,每年得到的孝敬何其多也,如何不知郑芝龙每年赚取的巨额利润。

    承诺五年平辽的征虏大将军是何等强势,需要的钱粮何其多也?海贸如此大的利益“红旗军”已经染指,很明显已经占尽上风,否则郑芝龙岂肯低下头寻求政治谈判?

    人老成精的熊文灿可以锦上添花,不可能雪中送炭,因此收了郑芝龙的大礼也不办事。

    他心安理得,认为郑芝龙给的孝敬是他应得的。

    熊文灿知道由于自己在福建巡抚任上给了郑芝龙官身,又不遗余力支持他战船、火炮,使得郑芝龙成为南洋霸主,赚取的利润何止数千万两白银。

    一方是功勋卓著拥有强军在手的当朝国公征虏大将军,是可以跟皇帝讨价还价的权臣。

    另一方是一个卑贱的海盗头子郑芝龙,朝廷之所以招安他是因为要面对建奴需要南方安定,以当年郑芝龙劫掠福建、广东沿海杀戮大明数万军民定罪,把他凌迟都不过分。

    小小海盗出身的海防游击不知道见好就收,在打不过龙武水师的情况下,居然萌生出跟征虏大将军谈判的念头瓜分南洋利益,这种谈判有可能对等吗?

    熊文灿不糊涂,妄图让龙武水师罢手放弃一年几百上千万两白银的利益便宜郑芝龙集团,简直是自取其辱。

    况且征虏大将军有消灭东奴的重任,是进士及第的辽东文武双经略,从感情上讲,熊文灿也得站在龙武水师那一方。

    郑芝龙一等再等不见下文,眼看着就会按耐不住,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不试图打败龙武水师,郑家就会被边缘化,被逼到墙角了,郑芝龙只得加强训练意图跟龙武水师决一雌雄。

    消灭所有的海盗和西夷诸国在南洋的势力是龙武水师的主要任务之一,郑一官不选择投降就让他灭亡。

    黄可造、黄义率领船队跑长崎之时已经联络到了母港在五岛列岛的李旦儿子李国助部,两军已经联手捣毁一个海盗老巢,缴获真金白银若干、缴获战船商船几十艘。

    见识到了龙武水师的船坚炮猛,亲眼看到了水师陆战队的攻坚能力,李国助已然决定向大明投诚,宣誓为征虏大将军效忠。

    黄四方收缴到手的贵金属价值已经突破两千万两白银,随着不断深入,这个数字还在增长,得到的田亩已经超过五百万亩。

    晋商阔绰,也都是土财主,这个时代的商人赚了钱无一例外都是选择置办田产,大晋商拥有良田万顷真不是夸张。

    明末的土地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官吏强取豪夺,也跟这些商人大量购买、吞并良田不无关系。

    建奴、流寇双重祸害导致山西人口锐减,再加上黄汉接受一部分送去辽南为占领朝鲜做装备,这里的土地产出应该能够养活现有人口。

    黄汉没收了晋商和接受晋商贿赂参与走私、成为保护伞的文官武将的私田和粮食不会上交朝廷。

    粮食用作安置战争难民,田亩直接算作军产安排卫所军家小以军屯的模式耕种。

    原则上采取一户五十亩进行分配,“红旗军”既然染指山西,那么就把事情做圆满了,即便撤兵也要留下一部分人马震慑宵小。

    至少要让安民屯田的效果体现,让几百万接受“红旗军”管理的军民能够到手明年秋天的收成,让这些人体会到收获的快乐。

    唯有这样做了,才能够确认这些山西、宣大军民暂时不会往流寇转变,才会使得这些人真心认可“红旗军”。

    永平府“红旗军”体系的屯民早就接到了一开春就大量育苗的指令。

    不仅仅要使得马铃薯和甘薯的秧苗能够满足体系内的需要,还要为山西备足三百万亩的秧苗。

    黄汉从来不搞摊派,走市场经济。下达的命令是约定育苗量,然后以收购的形式进行,育苗的屯民多付出了劳动不仅仅不可能吃亏,还应该能够多赚些银子。

    这个时代北方两亩土地的收成都不足以使得一个成年男子吃得饱,但是种植一亩马铃薯就完全能够养活两个成年男子。

    春天在山西大力推广新农作物势在必行,最起码把自己打奸商、搞贪官获得的一半田亩种上马铃薯。

    人口少了一部分,种了马铃薯、甘薯、玉蜀黍能够使得粮食亩产大幅度提高,到了明年秋天解决饥饿不成问题。

    “红旗军”抓了几万人,组织了几万明军重新训练,几乎把山西的地方官都扣下了,简直是闹得天翻地覆,朝廷难道不过问?

    黄汉有备而来,把山西通往京师的关隘都控制住了,靠“红旗军”提供粮食才能够活命的老百姓超过三百万。

    这个人数还在增加中,那是因为上山、入林躲避战火的老百姓得知建奴、鞑子退了陆陆续续回家。

第七百零二章:忍气吞声() 
天寒地冻的季节绝大多数升斗小民无所事事。

    “红旗军”以工代赈,组织了五十万青壮年采矿、采石、垒石修补关隘的同时,把意图通关报信的都扣下进行审问。

    打击晋商、贪官讹诈钱粮已经接近尾声之时,朝廷都处在云里雾里,只感觉到山西不寻常,不知道哪里不对劲。

    一直到腊月二十七,山西的打土豪行动已经进行了半个月后,不少文官武将才恍然大悟。

    因为他们得知三天前锦衣卫出手上万校尉和帮闲同时抄没通敌晋商在京城和京畿之地的资产,抓捕疑犯。

    就在这一天,被黄汉软禁了二十几天的杨嗣昌获得了自由,黄昂拿来几十份口供给这位宣大总督过目。

    才看了三份,杨嗣昌就开始冒汗,清军从他防区逃了,他理应承担责任,但是他能够找到理由开脱。

    毕竟出逃的清兵几万,数量远远多于他能够调动的兵马,去跟清军死磕约等于是让明军去送死,他的决定是明智的,想来信任他的皇帝不一定深究。

    可是他看到的口供写得明明白白,他和家丁以及幕僚这些年收受了多少家晋商多少好处,连他刚刚死去不久的老子杨鹤最后的十几年收取了多少贿赂都清清楚楚。

    大明的封疆大吏不贪腐者凤毛麟角,杨家屁股本来就不干净。

    晋商为了疏通关系简直是无孔不入,刚刚获知杨嗣昌担任宣大总督的消息就下大本钱,因此杨嗣昌虽然没有赴任在丁忧期间也没耽误收礼。

    绝大多数商人都很精明,懂得放长线钓大鱼,跟朝廷大员打交道未必是为了眼前利益。

    黄汉没有对付杨嗣昌的意图,把他软禁起来只不过是为了方便搜刮晋商的财产,方便“红旗军”少年收集晋商通敌、贿赂大明文官武将的罪证,经过三天摸排就掌握了太多证据。

    全面开花的行动已经过去了半个月时间,在全天候满负荷审讯下,没有一个晋商能够吃得消,如今可谓铁证如山。

    吴襄本来就是个贪官外加商人,被黄汉点名收集山西正四品以上文官的罪证后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他聪明着呢,知道要加深感情,跟着领导干一百件好事都不如合伙干一件坏事。

    范永斗父子在吴襄手上吃了不少苦头后,发现吴襄乃是如假包换的内行,最后竹筒倒豆子全部交代了,只求能够留下一条命。

    摊牌时刻,黄汉见杨嗣昌已经不是刚刚见面之时的满脸傲慢,不仅仅不敢端着,额头还开始冒汗,笑道:

    “杨大人,本爵向天子承诺五年平辽谈何容易,缺额的粮饷何其多也,初步计算少于三千万两白银根本不够开销。

    因此决定在山西打击卖国晋商,惩治跟晋商勾结的文官武将,这些商人、官员联手做了不知多少不法之事,杨大人乃是聪明人,难道心里没数?”

    铁证如山,杨嗣昌也不申辩,小声问道:“辽国公,不知您准备如何处置下官?”

    黄汉道:“杨大人误会了,大明官场几乎无官不贪,阁下收入囊中的黄白之物还不算太多,本爵为了养兵,要钱粮不要性命,没想着把山西的官员赶尽杀绝,也包括杨大人。”

    杨嗣昌听见了黄汉的表态,眼睛亮了起来,顺着话音道:“公爷肩负五年平辽的重任,无论在山西做什么都不过分。

    您如果事先通知下官,下官一定会竭尽全力协助公爷拿下那些卖国商人和给他们沆瀣一气的官员、吏员。”

    杨嗣昌果然是俊杰,因为他如此识时务,黄汉问道:“杨大人言下之意认为本爵这件事做得对?”

    公道自在人心,况且杨嗣昌还是个才华横溢的战略家,他何尝不知大明官商勾结贪腐成风,他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选择随波逐流。

    现在得知征虏大将军居然把山西商人和文官武将一网打尽,心里其实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真心认为钱粮被“红旗军”拿着肯定利国利民。

    杨嗣昌毫不犹豫道:“回禀大将军,您当然做得对,朝廷财政触襟见肘,安民、养兵、赈灾处处需要钱粮,此时拿下这些大明蛀虫善莫大焉。”

    黄汉道:“如此甚好,这段时间由于敌我难辨故而委屈了杨大人,今日你我二人开诚布公,本爵认为杨大人乃是同道中人,宣大、山西如今是满目疮痍,杨大人即日就得继续履行职责不得有误。”

    杨嗣昌绝对是个聪明人,他一恭到地,表态道:“公爷放心,下官会坚定的站在您这一边,发现有晋商余孽敢混淆是非一定严惩不贷!”

    目的达到,黄汉当着杨嗣昌的面把几份指认杨家贪赃枉法的口供付之一炬。

    杨嗣昌开始办公的同时,山西一大半文官也恢复了工作。

    被解除软禁的官员有苦难言,太多人心疼得直哆嗦,因为他们侵占的良田和囤积的粮食都被充公,家中钱财也被抄没,甚至于连别院埋下的几个坛子都被“红旗军”找到了。

    人多力量大,加强教育的好处体现了,经过不间断为老兵扫盲,“红旗军”中识字率百分百,所有的少年兵都能写会算。

    忠诚度无可挑剔的少年军官绝大多数来自于前几年收养的孤儿,这些人天生仇恨贪官污吏和奸商,挖出他们的财富为“红旗军”筹集军饷,这些少年军官简直是挖空心思。

    威逼利诱加恐吓,在不下手拷问现任官员的情况下,对付官员的管家、小厮、书童,上床大丫鬟,用不着大费周折,贪官的财产就大白于天下。

    审讯山西、宣大官员的“红旗军”少年根据他们的俸禄和当官的时间计算合法收入,减去必要性开支,最后只返还了几十、几百两银子不等。

    接近于倾家荡产的文官武将心中无比怨恨,可是把柄被人家征虏大将军捏着呢,只得选择忍气吞声。

    黄汉不怕这些人会翻盘,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