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47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47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不仅仅走私物资牟取暴利,还为东奴提供大明情报,甚至于收买内应协助东奴攻取我大明城池,造成大明子民死伤成千上万。

    张家口商贾云集故而商业繁荣,城中囤积的粮食、物资金银何其多也,建奴入寇几次都没有攻打这个紧靠边墙的繁华所在,就是因为跟晋商有了默契。”

    皇帝惊愕道:“竟有此事?爱卿可有真凭实据?”

    张凤翼道:“陛下,老臣手里就有几份呈堂证供,罪魁祸首乃是山西商人中的大家族,老臣可以把头号通敌奸商范永斗的供词念给陛下和诸位大人听听。”

    等张凤翼念完范永斗父子的供词,脾气暴躁的崇祯已经怒不可遏,他道:“如此大奸大恶之徒该凌迟用足三千六百刀,午门外跪着的那些大臣都得了失心疯吗?居然为这等败类鸣不平!”

    郑国昌不失时机道:“陛下,那些大臣绝大多数是为了自己的钱袋子鸣不平,哪里是为了还天下朗朗乾坤。”

    崇祯气得暴走,口中道:“可恶,太可恶,颠倒黑白倒打一耙,朕实在忍无可忍!”

    这时梁廷栋果断加把火,奏报道:“通敌奸商过的日子堪比王侯,从他们家中抄出奇珍异宝若干,陛下瞧一瞧那些好东西就知道那些人死有余辜。”

    崇祯道:“朕倒要看看那些商贾究竟搜刮了什么样的奇珍异宝,让人抬进来,朕和诸位爱卿好好瞧瞧。”

    此时给皇帝献宝的卫所军都在大殿外候着呢,太监来传,他们立刻两人一组把带来的东西全部搬上大殿一一展开。

    不一会儿,平台大殿里就散发出珠光宝气,诸位重臣叹为观止,有些名贵玉石制作的工艺品连崇祯都觉得巧夺天工。

    人老成精的温体仁看着满大殿的奇珍异宝,皮笑肉不笑道:“征虏大将军好大手笔,此次出手该得了多少钱粮到手?几位大人此次回京应该是有个说法吧!”

    张凤翼不慌不忙道:“陛下,征虏大将军抄没晋商家财收获不少,终于勉强能够解决接近四百万山西、宣大饥民的基本生存需要。

    考虑到河南还有诸多饥民需要朝廷出钱粮安置,征虏大将军挤出白银一百万两交于老臣带回京师送交陛下处置。”

    皇帝和重臣都明白了张凤翼话里的意思,抄没晋商的好处黄汉留下了,安置几百万山西、宣大军民也就用不着朝廷操心。

    为了让皇帝不深究,送上了一百万两银子和一百几十件珍宝作为封口费。

    崇祯这一刻犹豫了,答应收下一百万两银子再要追究征虏大将军在山西的所作所为就师出无名,但是不认可黄汉的做派又待如何?

    朝廷拿得出钱粮救济几百万饥民熬到秋收吗?

    建奴肆虐大明长达半年,期间军费、粮饷花费如同流水般,户部尚书程国祥已经穷疯了,前一段时间还要为了如何安置征虏大将军奏疏中谈到的三四百万饥民发愁。

    历史上的程国祥虽然曾经掌握大明的钱袋子,但是为官清廉,致仕后居住南京,生活贫困,他当然跟晋商没有半毛钱关系。

    这不是假话,在大明当官就应该贪腐,否则高居正二品完全靠俸禄生活也会穷困潦倒,海瑞就是最具备代表性的例子。

    程国祥此时听见不但用不着赈济山西、宣大饥民还有一百万两银子好拿,立刻站出来大声道:

    “陛下,老臣认为朝廷多出钱粮就能够救民于危难,自然能够活民成千上万,征虏大将军有此善举即便做事有些过分也可以容忍,毕竟功劳远远大于过失。”

    温体仁也看出来皇帝在两难,奏对道:“陛下,即便有不少无辜的山西商贾被殃及池鱼又有何妨?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朝廷急需钱粮之时,征虏大将军果断出手抄没商贾财产利国利民,老臣恳请陛下不再追责!”

    何如宠也附议道:“陛下用不着担心群情激奋,只要把几个证据确凿的卖国晋商的所作所为刊登在邸报上,那些还妄图为晋商鸣不平的大人就会偃旗息鼓。”

    李若琏送来了五十万两还有一百万两银子的预期。张凤翼又带来一百万,敬献的奇珍异宝变现后应该能够收入不低于一百万两。

    有了这些银子明年的财政笃定宽裕不少,崇祯终于选择了妥协,道:

    “既然如此,就这样办吧!诸位爱卿接下来须得劝告那些在午门外请愿的几百臣工。”

    这时默默站在一旁听几位重臣奏对的王承恩开口道:

    “陛下,用不着劝告那些大臣,他们此时已经散了。他们应该是得知征虏大将军拿住了晋商通敌、卖国的铁证,知难而退。”

    这是怎么回事?一时间大殿里的重臣议论纷纷。

    在平台议事的官员都是在官场混迹几十年经历了大浪淘沙的老油条,如何不知午门外请愿的大臣中有不少清流,他们怎么可能跟晋商有苟且?

    温体仁就跟晋商没有瓜葛,以己度人,认为在紫禁城外边请愿的大臣全部知难而退不太现实。

第七百零八章:怕啥来啥() 
温体仁问道:“王公公,据老夫所知,在京的诸多清流都在午门外跪请皇上处置征虏大将军,他们德高望重,岂能受制于人?那里会肯轻易罢手?”

    看着一脸狐疑的首辅,王承恩摇头苦笑道:“咱家今日也算开了眼,难怪征虏大将军用兵如神,他审时度势无与伦比,对付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手段做得登峰造极。”

    急性子的崇祯见王承恩答非所问,开口道:“王伴伴快把征虏大将军对付那些清流的手段说一说!”

    “陛下,那些大臣是因为……”

    听王承恩把事情经过原原本本讲完之后,皇帝和所有的重臣都觉得征虏大将军此举太下作,人人大摇其头,只有郑国昌笑出了声。

    郑国昌知道女婿做事太出格,被皇帝猜忌不可避免,不为群臣所容无法逆转。

    想自保必须独立,要能特立独行就必须拥有强军和大量钱粮,日后平定辽东,就驻守那里不再回京是最好的归宿。

    这一刻郑国昌已经理解了女婿的所作所为,开弓没有回头箭,提出五年平辽跟皇帝讨价还价之时就注定走上了朝廷对立面。

    如果“红旗军”被建奴打败了,黄家当然万劫不复,真完成了五年平辽黄家同样是凶多吉少,没有哪个皇帝会容忍一个实力足够灭了国家的权臣。

    而郑家想要和黄家撇清关系已经不可能,因为郑家几个儿子都在为完成五年平辽效力,皇帝和群臣早就把郑国昌看做“红旗军”的代言人。

    事到如今唯有掌握大量钱粮使得“红旗军”兵强马壮,黄家才有可能安全,放弃兵权就约等于任人宰割。

    出手把山西、宣大的商贾搜刮一空后肯定会获得大量钱粮,至于得罪了半朝以上的文官武将又待如何?

    皇帝选择了默认,屁股不干净的文武选择了退却,清流被恶心走了,谁还能够翻盘?郑国昌当然乐不可支。

    平台议事最后以皆大欢喜的方式收场,觉得手头宽裕不少的崇祯还给了十几位重臣一些赏赐回家过年。

    棘手的事情办完了,建奴败退了,崇祯还得到了不少奇巧和一百五十万两现银,他这个年三十过得很舒心,和皇后、嫔妃、皇子、公主有说有笑。

    可惜可怜的崇祯皇帝只过了三天舒心日子,正月初三一大早就被六百里加急奏疏传来的噩耗从睡梦中惊醒,流寇居然破了襄阳、南阳,襄王朱翊铭及贵阳王朱常法被俘。

    还好唐王朱聿键没有在南阳府邸,此时已经追击清军来到延绥镇躲过一场劫难,他的叔叔安阳王朱器埈、弟弟内乡王朱聿鏼被流寇头目八大王张献忠虐杀。

    建奴刚刚被打退,流寇又闹得翻天覆地,害得群臣无法休沐,正月初三就不得不朝会议事。

    崇祯皇帝心急如焚,他担心会引起连锁反应,大明几位郡王被杀,一位亲王落入流寇手中,他这个皇帝难逃其咎。

    大明对待宗室比较严苛,藩王、郡王没有皇帝旨意不得离开封地,他们享受国恩能够过着骄奢淫逸的奢华日子,但是在政治上没有发言权更加没有兵权。

    无权、无兵的王爷是地方政府的重点保护对象,现在被流寇抓的抓、杀的杀,当今皇帝如何向宗族长辈交代?

    朱家皇室宗亲大可以群起发难质疑皇帝有没有能力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是不是得改一改藩王不掌兵的祖训?

    既然朝廷兵马不可以信赖,那么藩王、郡王是不是也可以拥有一支用以自保的军队?不给军队编制,是不是得考虑放宽王府卫队的规模。

    怕啥来啥,正月初九,唐王就有加急奏疏送达,一家子都被张献忠祸害了,唐王悲痛欲绝,他如今光棍一条,更加没有了顾忌,奏疏中的言辞极度不客气。

    他列举崇祯继位以来的种种过失,言辞凿凿大明被建奴、流寇轮番祸害导致襄王一大家子落入落入流寇手中、导致他的一家子死于非命,皇帝就是第一责任人。

    唐王要求崇祯给予兵权,他要亲自率领大军杀回南阳为一家子报仇雪恨,要救出襄王一大家子。

    与此同时,刘之伦和方正化也有密奏送达,皇帝得知唐王率领本部人马两千余跟着卢象升的天雄军已经走在前往河南的路上。

    卢象升乃是兵部侍郎领五省总制,得知流寇破了南阳、襄阳的消息如遭雷击。

    他知道失陷封藩的大罪无疑会落在自己头上,已经萌生死志,想趁着皇帝没有剥夺他的兵权之时争取及时赶到南阳、襄阳跟流寇厮杀争取救出襄王,如果不能成功干脆战死以身殉国成仁。

    流寇卷土重来,声势浩大,一直在河南消极的左良玉又选择保存实力避战,率领人马龟缩进许州城,河南十几座城池转眼间就丢了。

    左良玉眼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大将曹文诏、邓玘、艾万年、柳国镇、刘弘烈等等兵败身死,深知保存实力的重要性。

    这个混蛋这两年打流寇不积极,尾随流寇烧杀抢掠最积极,这段时间抢到手了大量钱粮拉了不少壮丁,麾下人马急剧膨胀,总数超过三万。

    清军杀奔河南之时他一边加强许州城的防御,一边派遣儿子左梦庚带领五千精锐南下五百里经营退路。

    左良玉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如果清军攻打许州城他就摆出一番死守的架势看看形势,万一清军拿出志在必得狠劲儿,他就会连夜带领人马往南逃跑。

    结果众所周知,“红旗军”在山西跟建奴干上了,清军即刻失去了主动,开始被动挨打。

    左良玉没有需要打仗也混到了守土之功,因为他坚守许州城之时,虽然没有遭遇攻城,但是城外出现过不少清军部队打家劫舍。

    清军退了,许州这个经营了两三年的大本营保住了,左良玉的麾下还把十几万从北边逃到这里的军民洗劫一空,拉了几千壮丁。

    按理说左良玉实力大增可以跟流寇拉开架势好好干一场,可惜原来就坏,现在更加坏的左良玉铁了心自谋发展,根本不管流寇在河南攻城略地。

第七百零九章:报仇雪恨() 
朝廷群臣担心流寇越过黄河再次祸害京畿之地,纷纷建议紧急调动刘之伦和方正化的人马回防。

    唐王和卢象升的人马既然已经踏上了前往河南剿寇的征途,那么就顺水推舟让卢象升统领剿寇人马,委任唐王为监军。

    崇祯愕然!发现群臣的态度转变得太快,去年还纷纷弹劾唐王违背祖制擅自募兵,今年居然没有一人揪住此事大做文章。

    人大多数是同情弱者,群臣也不例外!

    人家唐王一家子都被张献忠杀害了,如今孤身一人,哭着喊着要亲自带兵为一大家子报仇雪恨在情理之中,诸位大臣都上奏天子委任唐王作为监军随军作战。

    这段时间舆情讻讻,获知唐王、襄王的遭遇后各地藩王都坐不住了,太多藩王、郡王都得为自己和全家的安全考虑,不信任崇祯皇帝的呼声越来越高。

    崇祯杀大臣如杀鸡,但是对待朱家的亲戚还是不错的,现在藩王、王爷情绪激动,如果此时派出缇骑缉拿唐王送交宗人府处置,恐怕会引得宗室众叛亲离。

    权衡再三,崇祯不得不选择了隐忍,捏着鼻子给予唐王监军身份,下旨命令卢象升戴罪立功火速平定流寇救出襄王。

    群臣都知道以卢象升加上唐王的人马不足以打败已经急速膨胀到几十万的流寇人马,这时何如宠把刘之伦奏疏中为“黄河大捷”立下战功的“红旗军”人马请功的旧事重提。

    刘之伦为人厚道,跟黄汉又有袍泽之情,没有黑了赵坤、顾准等等将佐的功劳,要求朝廷给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