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53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53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红旗军”中能写会算者多不胜数,文官集团撂挑子大可以进行军管后再往文官治国过度。

    崇祯皇帝明知道建奴使用离间计,还是沉不住气事出有因。

    因为太多拥有“红旗军”体系颁发粮本、户口本的京畿百姓口无遮拦,纷纷议论如果征虏大将军做了皇帝,大家的日子会不会更加好?

    锦衣卫、东厂把市井间的谈论程奏,紫禁城里的崇祯皇帝真急了。

    建奴太可恶给出的条件太诱人,不仅仅自去帝号遵黄汉为帝,还主动承诺出动全部兵力,为黄汉夺取大明全境做急先锋。

    仅仅“红旗军”反了大明就岌岌可危,如果建奴再主动协助黄汉夺大明江山社稷,估摸着不出一年,大明就得亡国。

    大明、建奴、黄汉三方在博弈。

    喜欢想当然的崇祯认为最好的结果就是接下来几年里“红旗军”跟建奴苦战胜之。

    大明得到了宝贵的时间休养生息厉兵秣马,以后能够具备应对黄汉造反的能力。

    现如今这样的小算盘眼看着打不下去,建奴居然准备主动向黄汉称臣,然后为黄汉效力来夺取大明江山。

    对手开出如此优厚的条件,大明该如何安抚黄汉?

    又摊上大事了,头大如斗的崇祯只能召集重臣平台议事。

    东奴的反间计闹得满城风雨,阁老和六部尚书、侍郎等等大员当然都知道,也能够猜得出皇帝为何召见。

    无计可施的崇祯昨夜失眠,一脸憔悴,见诸臣礼毕,开口询问诸位重臣道:

    “东奴再次使用反间计,朕心知肚明,可是东奴太狠,完全是不要脸,居然准备臣服于我大明的臣子,还落于纸上盖了印玺。奴酋就不怕贻笑大方吗?”

    何如宠奏对道:“陛下,东奴连人伦都搞得乱七八糟,哪里在意臣服我大明臣子会不会被天下人耻笑?

    问题是建奴公开承诺去帝号,只要保留辽东和朝鲜就心满意足,出兵攻打我大明只是为征虏大将军争天下。

    如果这样的计划真的能够执行,‘红旗军’和东奴联手,打得我大明亡国不是虚言。”

    这话不中听但是很现实,十几位大臣都点头称是,崇祯只能报以苦笑。

    问道:“爱卿言下之意,征虏大将军被东奴蛊惑,选择反叛大明的可能性很大?”

第七百二十章:算计郑芝龙() 
郑国昌极度鄙视东奴的这个好可笑的离间计,他在安慰皇帝的同时也得为女婿仗义执言,很高调道:

    “陛下,无需多虑,老臣敢用身家性命作保,征虏大将军不会反叛大明。

    黄家跟建奴不共戴天,不会跟那些兽类联手攻击大明。

    只不过历史上兔死狗烹的例子多不胜数,征虏大将军乃是心思缜密之人,他当然会、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将来考虑。”

    这话更加不好听,简直是赤裸裸打脸,直指天家会翻脸无情,黄汉如果不深谋远虑,以后的下场一定会凄惨无比。

    崇祯皇帝一脸尴尬,他纵然没有杀黄汉的意图,也存了以后剥夺黄汉的兵权后把他留在京师的想法,可以让黄汉一大家子享受荣华富贵,不可以让他离开京城。

    何如宠道:“事已至此,老臣认为陛下跟征虏大将军应该坦诚相待,我大明君臣只需同心同德,东奴的奸计就会不攻自破。”

    崇祯试探道:“朕心里琢磨着是不是要召见征虏大将军进京,届时朕跟他推心置腹长谈一次……”

    郑国昌见皇帝准备出昏招,及时打断道:“不可、不可,在这个敏感时刻万万不能雪上加霜。

    陛下可以把跟征虏大将军长谈、交心的内容告知老臣,老臣快马加鞭赶去张家口转告,此时最好不要让百忙之中的征虏大将军来回跑!”

    连善于揣摩圣意的温体仁都不知道崇祯准备干嘛,保不准这个翻脸无情的皇帝如同当年那般不管不顾。

    如果皇帝采取拿下魏忠贤并且要了老太监性命的手段来对付征虏大将军,事情往那样发展,那么大明亡国旦夕之间。

    前车之鉴,东江镇冤死了岛帅毛文龙,还不是皇帝的意思,是罪督袁崇焕自作主张。

    东江镇顿时分崩离析,导致登莱甚至于山东半岛被打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几千万两白银,直接、间接死亡军民几十上百万,太多东江镇将领带兵投奔东奴。

    万一皇帝直接下手害了征虏大将军,“红旗军”恐怕有一大半将士们会公然造反,届时是否跟东奴联手打大明,还真不好说!

    为了维持现有的平衡温体仁奏对道:“陛下,大战即将开始,千头万绪,陛下此时确实没有必要忽然召见征虏大将军。

    还记得朝廷三次召祖大寿那厮进京议饷都如同石沉大海吗?万万不能再让往事重现。”

    见没有人支持召征虏大将军进京,崇祯只能作罢,他其实也没想好黄汉奉诏进京后,自己究竟该怎么办?

    扣下他?群臣哗然可以想象得出。五年平辽计划肯定会被无限期搁置。

    “红旗军”的骄兵悍将岂肯安心为大明守边?会不会起兵来到北京城下进行兵谏,逼迫朝廷送还征虏大将军?

    这时的崇祯压根儿没有杀黄汉的心思,因为崇祯其实是个老实人,不是个阴谋家,也不是个成熟的政治家,完全是个不太称职的皇帝。

    他良心未泯,认为自己不是冤杀岳飞的宋高宗赵构。

    黄汉功勋卓著麾下兵强马壮使得崇祯寝食难安,只要能够控制住黄汉崇祯就会觉得心满意足,认为擅杀有大功与国家的黄汉天理不容。

    平台议事没有结果,群臣反对召黄汉进京,崇祯想冒一冒风险扣下黄汉赌一把“红旗军”不造反都做不到。

    崇祯皇帝无比郁闷,臣强主弱已成定局,现如今朝廷不得不看征虏大将军脸上色,一向骄傲自负的崇祯满心失落。

    几天后杨嗣昌、张凤翼、梁廷栋一行抵达京师,几十位重臣又在平台奏对。

    杨嗣昌、张凤翼向皇帝介绍了春季攻势的准备情况,又把山西、宣大安民维修城池、关隘的成果娓娓道来。

    紧接着提出立刻征调福建水师郑芝龙部,并且言明福建水师必须出动五十艘以上大战船参与往朝鲜投送兵力转运军需。

    皇帝未置可否,因为郑芝龙只不过是个福建水师的海防游击而已,官职太小了,崇祯几乎都忘了大明还有此人。

    但是不少大臣气得直哼哼。

    大明的俸禄很搞笑,直接导致不贪腐就有可能穷得如海瑞那般买二斤肉都是奢侈一回,连小妾觉得生无可恋,直接上吊。

    因此大明封疆大吏贪腐者不知凡几,朝廷许多大员在福建颇有好处,这些孝敬出自何处,人人心知肚明。

    可恶的黄汉刚刚把诸多大人山西、宣大的财路断了,现在又直接下手意图断了福建的好处,是可忍孰不可忍!

    刚刚有人准备反对之时,张凤翼开口了:“陛下,老臣担任兵部尚书之时知道郑芝龙每年都会给许多大臣不少孝敬,也包括老臣。

    但是今天老臣要奉劝所有的同僚以国事为重,五年平辽乃是国家大计,调郑芝龙援辽利国利民,希望得了郑芝龙些许蝇头小利的大人莫要本末倒置!”

    梁廷栋此时为张凤翼背书,他道:“郑芝龙在福建太久了,早就应该调来辽海对阵东奴。

    之所以朝廷有这样的意图却迟迟得不到执行,都是因为有些大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故意掣肘的缘故。

    陛下大可以查查此时出班反对此事的大臣跟福建是否过从甚密。

    老臣建议陛下必须多听那些跟郑芝龙没有任何关系大臣的意见,因为没有利益纠葛给出的意见才中肯。”

    崇祯没想到被自己弃用的两位重臣如今如此有担当,他们的奏对如此具备针对性,他们担任兵部尚书之时做事怎么没有现在这么干脆?

    温体仁此时当然要表现出自己乃是一孤臣,是个清正廉洁的首辅,他道:

    “陛下,老臣从来对事不对人,也因为人缘太差,收不到孝敬。

    征虏大将军要求朝廷征调海防游击郑芝龙援辽合情合理应予以支持,况且朝廷招安郑芝龙八年,也应该提供他一个机会为朝廷建功。

    想当年他劫掠福建、广东造成大明军民、官吏数万伤亡,朝廷既往不咎,此时他更应该竭尽全力报效朝廷。”

第七百二十一章:安有人在() 
首辅开口了,由于张凤翼、梁廷栋超前堵住了攸攸之口,直接导致没有大臣肯做出头鸟。

    崇祯又没见着郑芝龙派人给他送礼,当然不会反对征调福建水师。

    当场同意下旨调郑芝龙来辽海参战,归属于征虏大将军指挥。

    内阁立刻草拟圣旨,司礼监即刻用印,当天就动用六百里加急送往福建。

    估摸着朝廷这一次办事如此高效,跟郑芝龙有利益纠葛的大臣回去后再写信通报消息已经肯定赶不上圣旨到达的速度,郑一官不会获得提前准备的时间。

    崇祯朝换重臣乃是家常便饭,不能怪郑芝龙不肯烧冷灶,需要孝敬的官员太多了,那里还顾得上下台的梁廷栋、张凤翼等等。

    因此没有十全十美的好事,也不会有百分百的坏事,崇祯朝的重臣如同走马灯,导致政令没有持续性,但是也导致需要买通官员的投机者茫然失措。

    此时听重臣奏对的崇祯其实有些心不在焉,他急于从杨嗣昌、张凤翼、梁廷栋等等刚刚从宣大回来的重臣口中知道黄汉最近有没有异动。

    特别想知道征虏大将军获知东奴尊他为帝后的态度,见几人迟迟不提及此事,崇祯只得开口询问道:

    “诸位爱卿前几日应该跟征虏大将军见过面,可知他准备如何消弥东奴离间计带来的负面影响?”

    杨嗣昌道:“陛下放心,征虏大将军言辞灼灼跟东奴势不两立,奴酋出此下作伎俩足以说明黔驴技穷,只要我大明君臣不猜忌,东奴的奸计就会不攻自破。”

    此时张凤翼出班大声奏对道:“陛下,老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崇祯道:“爱卿无需多虑,大可畅所欲言。”

    “东奴杀入宣大、山西一直打到河南,在各路官军束手无策之际,征虏大将军果断带领人马进入山西抗敌且大获全胜,使得东奴仓皇出逃。

    陛下这段时间给予立功的诸多文官武将加官晋级,却把第一功臣忽略,如此这般恐怕会让人寒心啊!”

    梁廷栋见张凤翼主动开口为征虏大将军讨要封赏心中暗自腹诽,他不肯落于人后,也奏对道:

    “陛下,老臣在‘红旗军’中有了一年多时间,深知这彪人马敢打敢拼的秘诀之一就是赏罚分明。

    朝廷需要文官武将尽忠职守,更加要掌握公平原则。

    有功者赏,有大功的征虏大将军反而得不到任何赏赐。

    纵然征虏大将军没有怨言,也难以使得麾下骄兵悍将心平气和,老臣恳请给予征虏大将军封赏以安‘红旗军’之心。”

    “这……”崇祯开始流汗了,多少年了?大明都没有给予谁国公爵位,如今还得加官进爵,岂不是要册封黄汉郡王?

    崇祯反问道:“大明祖制异性不可封王,征虏大将军已近位极人臣贵为公爵,朕如何再给他加官进爵?”

    其实大明诸多文官武将心里鄙夷朱家皇帝吝啬爵位的做派,更加听不进去用什么祖制来搪塞现实存在的问题。

    什么异性不可封王的祖制完全是屁话,是皇权含金量足,大明国力雄厚之时的霸王条款。

    历史上羸弱的南明封了多少郡王、藩王?

    连李定国、孙可望、马进忠、李成栋等等反正的流寇都当上了南明的王爷就可见一斑。

    梁廷栋是大明重臣不假,但是他现在担任辽东巡抚正在为“五年平辽”效力。

    他这段时间心情舒畅,因为老谋深算的他认为自己已经跟着征虏大将军混,即便以后的大明朝廷变了天,他也不会吃亏。

    黄汉取代大明他有可能是从龙之臣,黄汉依旧忠于大明他也会分润到平辽大功,最后说不定能够混到爵位退休。

    现在就得打破所谓的大明祖制,以后大家都会得益,因为非军功不得封爵也是祖制,他梁廷栋就在军中,靠分润平辽的滔天大功封爵有何不可?

    梁廷栋道:“陛下,时过境迁再也不能墨守成规。

    想当年太祖之时,官员贪墨白银六十两就被剥皮填草。

    如果现在还执行这样的祖制,朝堂上安有人在?

    既然陛下能够不执行这样的祖制,足以说明祖制也是可以通融。”

    两榜进士出生的官员十有八九都有辩论水平,梁廷栋这番话把崇祯噎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