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6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6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天的报纸上都有士子、士大夫、农民大倒苦水,把他们家有多少人遇害,多少房屋被烧现在的日子如何难挨写得字字血泪。

    成天刊登如此负面的文章,足以让人联想到崇祯朝如何不堪,质疑、不信任崇祯皇帝的呼声很快就会喧嚣尘上。

    这就是黄汉需要达成的舆论效果,“红旗军”如何安民,体系内的日子如何也会形成文字刊登在“红旗日报”上。

    两厢对比,征虏大将军治理一方的能力就会变成有口皆碑。

    不仅仅要煽动基层百姓不信任崇祯,还得把唐王一家子的惨状大书特书。

    中都凤阳被流寇劫掠造成了难以计数的损失也要旧事重提,目的就是影射崇祯皇帝不仅仅没有能力保护升斗小民,连朱家王爷也保护不了。

    用不着在报纸上骂一句政府,也犯不着刻意诋毁崇祯皇帝,而是以写实的手法阐述崇祯朝被流寇祸害了多少家庭,又被建奴、鞑子毁了多少人家。

    再以回忆录的模式写出万历朝、天启朝的粮食价格是多少,百姓们家中人口有多少,过得怎么样?如今的日子过得下去吗?家里还幸存几个人?

    这种方式无疑就是挑事儿,但是不挑动亿万汉人觉醒,最后的结果是崇祯皇帝殉国,把大明江山丢下任由流寇、建奴蹂躏导致汉族人口损失超过七千万。

    历史给了崇祯足十七年的时间,崇祯一直是大明的当家人,一天傀儡都没有做过。

    结果众所周知,在崇祯孜孜不倦日理万机之下,大明亡国了。

    后果很严重,不仅仅是亡了朱明江山社稷,而且亡了华夏正统,导致泱泱华夏被通古斯野人殖民二百余载,堕落成为了支那、汉人最后变成了西夷、倭寇口中的东亚病夫。

    历史的事实证明崇祯不是个能够治国安邦的材料,或许没有他这个皇帝,或许他成天睡大觉不做事,大明未必就会以最坏的结局亡国。

    因此黄汉在拥有了扭转乾坤的实力之时,再也不肯委曲求全,而是渐渐地跟崇祯针锋相对,避免历史的倒退。

第七百四十九章:大汉帝国() 
削弱皇权增加黄汉这个征虏大将军的权力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逐渐施压逼崇祯让步必须有!

    如果崇祯选择接受事实肯放权,黄汉未必就准备来个改朝换代。

    如果崇祯还是那么刚愎自用,不懂得妥协才是政治智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取而代之,留下崇祯一大家子的性命可以,留下朱明皇位不可以。

    黄汉琢磨着推翻大明后建立“大汉”国,历史上的“汉”朝应该不少。

    貌似有东汉、西汉、南汉、北汉、前汉、后汉等等,以后会多出黄汉建立的“大汉帝国”,估摸着历史学家会用“黄汉”这个简称。

    以“汉”为国名好处大大的!后世的华夏大地叫做中国,人民都是中国人。

    黄汉建立的国家叫做“大汉帝国”,所有的人民当然都是“汉人”!长期以往哪里会存在什么民族纠纷?全部同化调,都是汉民族。

    添香、红袖、蜜桃、彩莲这四个大丫鬟一直忠心耿耿为黄汉服务,至今不肯嫁人。

    为了使得她们老有所依,黄汉拿出四张一千块银元的银票交于一直跟着身边担任机要秘书的添香、红袖。

    命令她俩全权代表另外两个姐妹参股“汉江织布布厂”的投资项目,四个大丫鬟每人入股一千两银子。

    水力织布机技术已经成熟,汉江的水资源丰富,流速足够修建水道安装织布机。

    “汉江织布厂”不仅仅生产帆布,还要生产双肩帆布包,还生产拉链、帆布鞋等等系列产品。

    有黄汉帮着出谋划策,制定管理制度,再偶尔开个金手指,姐妹花和四大丫鬟肯定能够赚得盆满钵满。

    舆论导向很重要,黄汉在思考如何对付日后的闯贼“不纳粮”的谎言,开始提笔写一些小故事,给大明军民、官宦打预防针。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崇祯八年被流寇攻破的中都几个县城、州城,主人翁有离休高官、现职士大夫、乡绅和升斗小民。

    黄汉很损,连续五个故事都是以“吃他娘,喝他娘,闯王来时不纳粮。”的童谣开篇,虽然此时这个童谣还没有问世。

    然后娓娓道来相信了这个谎言的老百姓没有做任何抵抗任由流寇打进城池。

    最后的结果是家中的一点点粮食、棉被、衣服和碎银子、铜钱全部被抢走了,妻子被十几个流寇祸害后投了井……

    故事的几个主人翁被流寇老贼逼着和一群经历相同的街坊参与攻击下一个城池之时被城头倒下来的金汁严重烫伤。

    最后这些人被流寇遗弃在荒郊野地哀嚎数天后死去,主人翁临时之前狠狠地扇自己的嘴巴。

    口中骂自己为何愚蠢到相信流寇“不纳粮”的谎言,他们那许多人,根本不种地,不纳粮流寇们吃什么?

    描写士大夫和官员的结局更加容易,把他们被流寇拷饷生不如死着重描绘,再把她们家中的女眷如何被流寇变着花样折磨大书特书,刻意把凌辱写得很露骨。

    用不着担心涉黄、涉政,大明朝的出版物管控不严,太多传世的话本儿的内容都比较那个。

    被拷虐的士大夫临死之前都无法闭眼,一个个悔不当初,追问自己为何在流寇来之前没想着拿出家里的钱粮招募乡勇和流寇死战到底?

    黄汉不可能写太多故事,写了几篇后传刘在旗、黄可造按照这个样板广泛征文,要争取做到让绝大多数大明子民了解“不纳粮”该有多么具备欺骗性。

    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样的文章泛滥成灾,有的写作水平真高,黄汉自叹不如。

    有的写得太荤,凌辱妇女的内容太写实,都可以当做那种小说阅读。

    由于这些文章无一例外充满着暴力、血腥还带着那么一点点变态的色彩,读者多不胜数。

    一个月后,献贼把良家妇女抢来后上身穿得整整齐齐还描眉画眼,下身光溜溜好方便他随时发泄兽欲被传得家喻户晓。

    献贼、闯贼和几十个流寇大头领被官军困住后会把女人们斩杀一空,面临饥饿之时会杀了身边的女子吃肉也被传得活灵活现。

    黄汉推断不出野史记载的内容是否确有其事,为了抹黑流贼,不管是不是事实,权当事实存在大肆宣传。

    反正可以肯定李自成是个异族贼子,这可是铁证如山,这个王八蛋在崇祯十七年认了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李继迁何许人也?西夏太祖,出身党项族平夏部,跟汉人建立的大宋朝打了一辈子仗,可谓血债累累。

    李自成认了李继迁为祖宗从根子上就不承认自己是汉人,因此闯贼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异族杂碎!

    民族认同感何其重要,只要认可汉民族愿意融入汉民族,哪怕高鼻深目也能够同化。

    闯贼认了李继迁为祖宗,哪怕他事实上是汉族血统也不能说明什么,他就是个异族贼子。

    有了“红旗日报”这个大杀器,舆论导向完全被“红旗军”控制。

    哪怕刻意污蔑、颠倒黑白都做得到,黑劣迹斑斑的高闯贼、李闯贼、献贼、罗汝才、马守应等等根本没有挑战性。

    况且还真有成千上万的仕子、士大夫的亲人被流寇虐杀,财物、粮食被洗劫一空,房屋被付之一炬,他们写下文章控诉流寇的罪恶可谓字字血泪。

    把流寇写得凶残没人性,打倒哪儿会毁了哪儿,也同样折射出崇祯皇帝治国无方导致流民四起,导致官军纪律败坏没本事打流寇,最有本事欺压良民。

    舆论不断发酵,太多人开始反思,不信任大明政府,相信征虏大将军,期盼“红旗军”到来的比例越来越高……

    刘在旗自从那一日看见姜新三叩九拜高呼征虏大将军万岁后心里有了想法,工作更加卖力,他原本就是个读书人,跟着黄汉八年又学到了不少新知识。

    他当然看得出舆论导向在黑流寇的同时也在抹黑崇祯皇帝。

    于是乎,他自作主张在体系内来了一个征文,类似于忆苦思甜吃水不忘挖井人。

第七百五十章:自立为王() 
征文要求的内容是,原本当兵也好、务农也好、做买卖也罢。

    对比在没有加入“红旗军”这个集体前过的是什么日子,现在过的是什么日子?

    太多被“红旗军”解救的饥民怀着感恩的心,太多受到“红旗军”恩惠的读书人想把心里对征虏大将军的感激跃然纸上,一时间投稿之人成千上万。

    冰火两重天,一边是黑暗的大明王朝饥民遍地、盗寇横行、官府横征暴敛。

    另一边是在“红旗军”保护下的老百姓摆脱了饥饿正在为属于自己的青砖瓦房而出力流汗……

    “红旗军”体系被描绘得如同天堂,大明山陕、河南乃至于中都、湖广被描写得民不聊生。

    征虏大将军实际控制的地盘使得太多饥寒交迫的升斗小民心向往之。

    原本征虏大将军的地盘不大,太多地区还直接面对建奴,现在获知即将完全拿下原来的朝鲜王国经营成大明“汉江省”,太多老百姓决定离开故土投奔“红旗军”。

    地盘大、资本雄厚、有余粮的黄汉底气足,来者不拒,导致海上运输相当繁忙。

    本来黄汉还以为郑芝龙会选择抗旨不遵,心里已经盘算着干脆逼反郑芝龙算了,拿下朝鲜后,明年春天就去南海彻底干掉郑氏海盗集团,收编刘香集团。

    谁知在福建活动的旗卫传回情报表明,郑芝龙居然率领船队往辽海而来。

    人家选择服软,看来郑家这个肥羊宰不成。

    还好黄汉抄了晋商和山西、宣大文官武将的家财得到了现银超过三千万两,如今比较有钱。

    今年黄汉的心态很好,不算穷凶极恶,郑芝龙如果表现好可以放过郑家。

    黄汉甚至于可以协助郑芝龙集团夺取倭国的岛屿自立为王,也可以考虑帮助郑芝龙前往中南半岛夺下一块地盘自立。

    黄汉内心里是不会相信曾经用兵数万,每年拥有百万上千万两银子收入的郑芝龙海盗集团会真心实意向自己臣服。

    很明显郑芝龙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取了权宜之计,接下来他们的利益受到了侵犯即便郑芝龙不造反,十八芝的旧将也会不间断叛乱。

    干脆送他们远离大明建立一个王国也是黄汉的权宜之计,最好劝郑芝龙拿下后世新加坡所在的那个岛屿。

    等到亡了建奴、灭了流寇、全取大明江山后,再腾出手慢慢往中南半岛殖民。

    那时候就犯不着给予郑芝龙过多优待,选择回归祖国热烈欢迎,选择跟祖国为敌让他灭亡!

    旗卫报告郑芝龙船队已经离开福建北上,战船数量多达五十艘,乘员仅仅三千左右,万万不能浪费了运力,黄汉派遣快船给郑芝龙送去命令。

    不是要求他完成战斗任务,而是命令他在路过长江口之时去南通州运三万移民前往“汉江省”。

    运力不够是确实存在的情况,海船长途运输如一艘赶缯船装载男女老幼六七百人已经是极限,如此旅行乘客还比较辛苦。

    还好习惯了饿着肚子流浪的饥民,在能够得到八成饱的前提下根本不介意吃苦受累,在船上挤一挤不算啥。

    运输饥民几年了,“红旗军”体系已经形成了套路,在南通州等待转运的同时进行集体劳动。

    要使得南通州有工作机会相当容易,关键是需要钱粮。

    如今黄汉财大气粗,最不缺钱也有不少粮食,修筑海提、江堤,组织人员在里下河一带建造垛田。

    垛田其实又是汉人勤劳、智慧的财物。

    里下河一带是一片湿地,地势低洼、沼泽密布,汉人划着小船在沼泽地里挖淤泥就近填高另一片沼泽地,付出劳动力后原本的两块沼泽地就完全变了样。

    垫高的沼泽地变成了一块几亩甚至于只有几分地的良田,深挖的沼泽地变成了河流湖泊。

    灌溉垛田比较容易,农民划着小船直接用长柄水舀子站在船上舀水浇田就能够满足灌溉需要。

    因为下大雨垛田能够快速排水到环绕田地的河里,干旱之时又能够直接舀水灌溉,往往垛田都能够做得到旱涝保收。

    由于垛田的土取自于淤泥,故而土地肥沃,稻谷产量高于江南良田的平均亩产接近一成。

    里下河地区是湿地,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大地晒得干裂的大旱之年,主要的防范就是涝灾。

    有资本、有统御力和组织能力的“红旗军”带来了不少劳动力在南通州等待转运。

    在这期间组织这些人乘内河平底船经过始建于西汉文景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