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70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70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认为吴襄把舒适度形容得不够,在不夜城房间住着哪有机会看海景、哪有机会钓鱼、哪能吃到鲜美的海产品?

    经过十几天的航行朝夕相处,吴襄跟成国公、英国公等等混成了好朋友,也商议好了购买几十艘捕鲸船赚大钱。

    几十个勋贵来“汉江省”实地考察,加上他们的随从总共有一千余人。

    战事已经结束了两个多月,汉城附近的春耕早就结束,稻田里一片绿油油显得生机盎然,城里的居民和城外的农民都在忙忙碌碌,都在为过上好日子努力多赚钱。

    黄汉其他本事没有,就是擅长提供老百姓就业机会,鼓励劳动致富,在劳动力过剩之时还会发动政府大工程修建海堤、江堤、水库、大马路。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勋贵们看过了旅顺口、瞧过了青泥洼口,如今又看到了汉城周边欣欣向荣的光景,都相信了吴襄的介绍,不少人准备投资。

    他们用不着随身携带金银,早就在京师内的“四方钱庄”办理了汇票,百年以上的勋贵之家都有支柱产业,做的行当简直是应有尽有。

    勋贵们在一地完成投资比较简单,只要从其他省份调一些掌柜、伙计、大工匠就能够搭建“汉江省”分号的班底。

第七百五十三章:各怀鬼胎() 
吴襄牵头组建捕鲸协会,缴纳保险金接受龙武水师保护,预计年底将要达到拥有二三十艘捕鲸船的实力。

    一艘捕鲸船排水量一千吨,连熬制鱼油,烤鱼、制作海鱼罐头的设备,加上十二门十二磅弗朗机炮,六门十二磅红夷大炮,投保价值六万块银元。

    保费一年三千块银元,如果在海上被打劫了或者在风暴中沉没,“日月海运”会全额赔偿被保人六万块银币。

    一艘捕鲸船上大体需要使用一百多人,勋贵们不仅仅会从“红旗军”体系的学校毕业生中招募水手、炮手,还会从家生子中挑选猛人来参与航海。

    等他们从海上得到了实实在在是收益就会变得野心勃勃,走出大明走向世界甚至于跑去南美洲淘金都不是问题。

    华夏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中世纪应该是全球最好的地方。

    家乡应有尽有也使得汉人用不着生出掠夺的心思,一门心思用在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万事都有利有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诚不欺我。

    历史上没有了进取心的汉民族终于自食其果被大航海时代抛弃。

    科技水平一直领先世界的汉民族又被邪恶的满清焚毁科学书籍、进行愚民教育。

    使得曾经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积贫积弱变成了半殖民地,汉人变成了东亚病夫。

    黄汉的意图就是让权贵们别盯着土里刨食儿的农民,盘剥他们能有多大油水?走向海洋去新大陆挖铜矿、金矿、殖民来钱多块?

    崇祯十年春天,为了执行征虏大将军拿下一地就必须使得辖区内的军民能够安心生产的命令。

    赵坤、顾准、谷如山、裴元武等等将领在拿下襄阳、南阳后就停止了追击流寇。

    在内地屯守三年,赵坤几个深刻领悟了家主的思想精髓,意识到不解决粮食问题就解决不了流寇大爆发,一味地围剿那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完全是在做无用功。

    这两三年,“红旗军”体系贴补在内地的粮食已经有了二三百万石。

    然而由于流寇覆盖的面积越来越多,撂荒的土地、逃难的流民越来越多,粮食缺口总是堵不住。

    沿着长江、汉水圈地屯垦是重中之重,不能任由如此地肥水美的地方一片荒芜。

    屯田有了成果就是有了自我造血功能,再有“红旗军”体系支援武器和军官,在内地训练出几十个正规军、卫所军营不在话下。

    内地需要救济的饥民太多,“红旗军”卫所军、营兵也得吃饭,征虏大将军没有本事“不纳粮专抢粮”,唯有一边打流寇,一边种田。

    “红旗军”在襄阳、南阳一带组织了十余万户屯田,播种面积达到五百万亩,一直忙到三月底才告一段落。

    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马守应、刘国能、罗汝才、李万庆、姚天动率领的流寇大军用不着屯田,他们离开襄阳附近就约等于跟“红旗军”脱离了接触。

    再次分兵后,自封大元帅的高迎祥带着大将军李自成、马守应等等贼骨头再次经过商洛山去杀回老家陕西去了,因为没有孙传庭的设伏,他们一路上打得不错。

    逼迫从驻守地西安城换防出来的黄维正和韩志宽率领五千麾下在周至县西跟流寇主力不幸遭遇,结果很不好,高迎祥发动了七八千铁骑冲击明军阵列。

    其实此时高迎祥、马守应等等的总兵力不足十万,能打的老营人马不过三万余。

    明军有贺人龙、曹变蛟、唐通、马科、左光先、黄维正、韩志宽等等总兵、副将、参将率领的人马超过八万。

    如果各路明军齐心协力,在周至县西跟流寇主力来一场决战肯定能够获胜。

    然而几路明军将领各怀鬼胎,大部分军阀化的将领不肯消耗自己的实力,他们乐于打顺风仗,根本不肯拼消耗。

    见流寇主力摆出你死我活的架势来拼命,首先是贺人龙这个本地总兵官率领一两万人马往咸阳方向跑了,紧接着唐通、马科跟着跑。

    曹变蛟想打已经是力不从心,他动作快,及时带领一八千麾下撤入周至县城固守待援。

    黄维正和韩志宽、左光先等等将领貌似比较实在,没想到已经遭到友军抛弃,虽然他们手中人马已经不足一万五千,但是跟流寇混战了整整一天。

    他们在苦战中如同盼星星盼月亮盼望贺人龙、唐通、马科等等率领人马来夹击流寇,可惜人马损失过半还不见援军,只得乘着夜色突围。

    还好由于跟“红旗军”交好,黄维正和韩志宽的铁甲家丁装备精良人数超过六百,冲出流寇的包围圈之时家丁折损了一半,营兵丢了九成。

    黄维正、韩志宽、左光先三位将领的人马合计都不足一千,其中还有三分之一伤员、连黄维正都伤得不轻。

    最操蛋的事情发生了,畏战逃跑的贺人龙、唐通、马科等等没有被问罪,因为他们麾下兵强马壮。

    几乎拼光了人马的黄维正三人遭了秧,成为了此次大败亏输的替罪羊,三人都被革职戴罪。

    高迎祥等等流寇头目获得此次胜利后得到了大量缴获,其中居然有“红旗军”体系的骑兵制式装备全钢胸甲外加缠绕软甲三百余副。

    这些装备无一例外是从战死明军身上扒下的,装备精良的明军当然是黄维正和韩志宽的铁甲家丁。

    高迎祥等等挟大胜余威顺手破了几座城池,不仅仅把跟黄维正等等恶战产生的战损补充,还增加了两万人马,风头无两。

    洪承畴急急忙忙巩固防线,紧接着安抚、组织总兵杨国柱、王廷臣、曹变蛟、贺人龙、唐通、马科六部人马齐头并进。

    这一次洪承畴学乖了,为了防止麾下将领推诿扯皮他亲自上阵督军前进。

    洪承畴发了狠,畏敌不前者无论品级多高杀无赦,从即日起所有人马有进无退,只要发现后退的散兵全部杀掉,发现成建制的溃兵杀品级最高的七个将佐。

    与此同时,洪承畴继续向朝廷恳请原兵,点名要京营精锐。

第七百五十四章:形势一片大好() 
京畿之地目前形势一片大好,老百姓能够安心劳作故而基本上没有闲田,日子过得下去,。

    自从“红旗军”承包了五年平辽又下手控制了跟京畿之地接壤的大半个山西后,北直隶有可能面临敌人的防线只剩下了内线。

    因为北京方圆三五百里范围被“红旗军”驻防区包了三面,唯有南边跟河南接壤处没有驻扎“红旗军”正规军。

    崇祯猜忌黄汉不假,但是还没到撕破脸的时候。

    以前的兵部尚书张凤翼现在参与平辽计划,代理刘之伦行使兵部尚书实权的何如宠告老还乡了,刘之伦当上了阁臣。

    他们这三个兵部尚书从来没想过对付“红旗军”也不肯跟黄汉为敌,只要“红旗军”驻防,他们就乐得撤下需要朝廷发饷的军队。

    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是个战略家,幻想着完成“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大计划消灭流寇名垂青史,更加不可能在这关键时刻节外生枝故意跟“红旗军”离心离德。

    因此京畿之地大明需要屯兵驻守的只有南面,目的是防止流寇在冬天突破黄河天险。

    刘之伦、方正化、李若琏从来没有懈怠,一直注重训练人马,崇祯去年得到的银子也有不少用在训练京营人马。

    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由于去年战功赫赫如今都当上了总兵官,麾下正兵营人马六千完全足额,骑兵三步兵七的比例只高不低。

    崇祯皇帝也早就知道黄汉训练“红旗军”的做派,懂得实战练兵更加容易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他盘算着派出京营人马去山陕河南跟流寇轮战。

    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提升京营的战斗力也可以让将领得到锻炼得到展现才能的机会,一旦发现将才当然会不拘一格使用。

    总兵官孙应元、副将林大业、陈皋等等被派遣去山西归属于洪承畴指挥,他们统领的京营人马足一万,骑兵超过三千,衣甲和装备的质量高于普通边军。

    洪承畴等来了忠于朝廷的这一万人马心中有了底气,他比较放心曹变蛟、杨国柱、王廷臣三个总兵官,让他们形成一路军。

    自己以京营人马压阵驱使贺人龙、马科、唐通人马作为主力跟流寇硬撼。

    有了孙应元、林大业、陈皋率领一万忠于大明的人马为洪承畴撑腰后,效果不错,贺人龙、马科等等知道再不拿出行动躲不过去了,也发了狠开始动真格。

    也是由于有了剿饷,朝廷为了让明军卖命,难得下发、补发了半年军饷,洪承畴这里人多势众,又刚刚到手了不少钱粮士气大振,一下子就如同打了鸡血般兴奋了。

    高迎祥、李自成、老回回等等不明所以,被忽然厚积薄发的明军暴揍后才觉得对手貌似武神附体了。

    不得已,忽分飞,流寇为了避免主力被斩尽杀绝又玩起了化整为零。

    高迎祥、李自成、老回回马守应、混十万马进忠、横天王王子顺等等头领各带老营人马往四川方向流窜。

    洪承畴打散了风头正盛的陕西流寇主力斩首两万余级,俘获十几万流民。

    在这期间高杰、白广恩这两个流寇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被洪承畴看上,分别给了他们游击官职而且是实授。

    得到了游击实授意味着跟总兵官仅仅是松散的隶属关系,有了独立自主权,有了直接指挥的两三千人马。

    新官上任的游击,而且是出身不好的将领不可能得到足额人马,也不可能拿到足饷,但是这二人能力非同凡响,路子跟大明将领截然不同。

    想想吧?流寇有谁给粮饷,他们还不是如同滚雪球般发展?

    高杰和白广恩就是造反的流寇头目之一,太熟悉昔日一起打家劫舍的同伙的做派。

    他们甚至于能够找得到流寇埋藏金银财宝的地点,被打散包围的流寇有不少人高杰、白广恩认识。

    往往这些被高杰、白广恩追上的散兵游勇见到昔日的头领挥挥手,这些人立刻选择归顺,第二天就换上鸳鸯战袄干上了明军。

    没用多长时间,高杰、白广恩的游击营就兵强马壮人数突破三千六百的定额。

    用人之际,洪承畴选择了睁一眼闭一眼,只要麾下将领肯跟流寇干仗,任由他们野蛮发展。

    这就是进入明末后大明朝廷的悲哀,是否能打、是否忠诚、是否屠杀老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手上有多少人马。

    左良玉坏事做绝却因为麾下人马几万,朝廷无可奈何,还得封官许愿哄着他干活儿就可见一斑。

    高迎祥、李自成等等玩了金蝉脱壳后绕过汉中一举拿下广元县继而又攻克宁羌州,不仅仅再次裹挟了大量青壮年,还有不少突出明军包围圈的人马赶来汇合。

    再次积蓄了力量的流寇、流民大军人数又超过了二十万,他们不满足于打县城、州城,眼睛瞄上了汉中府。

    汉中筑城历史十分悠久,可追溯至纪元前的战国时期,又经过历朝历代加固扩建,如今城高三丈周长十里,全部包转四门都修建了城门楼子,比较坚固。

    然而再坚固的城池也经不起内应外合,流寇为了夺城再次使用混入奸细的做派。

    如今“红旗军”在陕西仅仅保留了两座城池在经营,分别是汉中和西安,城内有四方快运、“红旗大粮行”、“红旗邮局”还有四方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