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72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72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寇给了“红旗军”足够的尊重,言明不跟“红旗军”为敌,坦言杀官造反的原因乃是官逼民反。

    人家都退避三舍,如果还不依不饶就没意思了,裴元武只能选择坐看流寇往东而去。

    他把张献忠的书信连同自己的书面报告派遣信使呈送征虏大将军,请示以后面对流寇的离间该如何应对。

    黄汉远在汉城,如今的通讯无法快捷,以“红旗军”体系的效率,裴元武接到征虏大将军的回复也得十天之后。

第七百五十七章:平贼将军() 
张献忠等等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后迎来了好运气,离开潜山县杀奔太湖县一鼓而下,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等等官员都因为坚决抵抗被杀。

    庐江城高墙厚城里没有内应不容易得手,张献忠等等绕城而过没几天夺取无为州,一直打到六合攻取了天长县。

    “烽火达淮扬”南京大震,左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的张国维告警。

    崇祯下达圣旨严令左良玉、马爌、刘良佐等等将领合兵救援。

    明军跟张献忠、姚天动等贼骨头的联军在滁州大战一场,打得左良玉、马爌、刘良佐往南败逃百里,逃入浦口城。

    左良玉几个根本不是打不过张献忠,他们故意纵寇劫掠好跟在后面捡便宜,发现流寇主力扑过来摆出准备拼命的架势,左良玉等等就直接开溜让出了通道。

    总督漕运兼巡抚庐、凤、淮、扬四府的朱大典一筹莫展,他手里兵微将寡,守土尚且不足,实在无力发动进攻,只能选择死守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

    后来朱大典就被御史、给事中弹劾“坐失州县“,而脑子容易发热的崇祯也不管朱大典手里没有兵马的实际情况,更加不管朱大典其实是个能臣,给了连降三级的处罚。

    巡抚张国维、监军史可法带着副将许自强、游击潘可大、守备朱士胤等等将领组建两万人马前往增援,解了桐城之围,又收复了流寇已经放弃的潜山,太湖两座县城。

    这时左良玉率领已经发展到五万的人马恶狠狠扑了上来,为何左良玉会跟流寇动真格?

    那是兵部尚书杨嗣昌举荐的熊文灿赴任了,他亲自带着十万两四方钱庄的银票赶到左良玉军中宣读了封赏左良玉的圣旨。

    军阀化的左良玉成为了大明八大挂将军印的总兵官之一“平贼将军”,得到了十万两银子的军饷。

    朝廷开出的这个价码使得左良玉大喜过望,因此他决定好好表现一番,让皇帝知道他这个挂印总兵官不是白给的。

    实力最强的左良玉真动手了,升官发财双喜临门的“平贼将军”如狼似虎,打得流寇狼奔豕突。

    刘良佐、马爌等等将领见有便宜占当然跟着上,毕竟流寇祸害了几十座城池,抢劫了大量金银财宝,打赢了缴获肯定丰厚。

    张献忠等等贼骨头也是嚣张得过分了,战线一直拉到了扬州附近都快逼近大运河威胁到朝廷的命脉,此时的崇祯皇帝还不急了眼?

    一道道圣旨下达,无非是封官许愿、威胁,一言蔽之就是好好打加官进爵,丢了城池掉脑袋!

    眼看着明军形成了包围圈,张献忠等等立刻分路突围,明军乘势收复了被流寇祸害的城池。

    多了几百万剿饷的大明果然如同被打了兴奋剂,还真把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姚天动等等流寇的发展势头遏制住。

    现在能够确认大运河沿线安全无虞,巡抚张国维认为他管辖的地盘太大难免顾此失彼。

    因此请求朝廷分出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举荐监军史可法担任此职。

    崇祯皇帝根本不是个知人善用的英主,直接准了。

    不会打仗的史可法终于成为拥有了自主权的一方大员,还好他这一路有位能征善战的总兵官牟文绶,因此坐镇凤阳后的史可法没有得到犯军事错误的机会。

    空有一腔热血的史可法不懂军事,命令兵官牟文绶、刘良佐率军追击流寇,这两人审时度势选择了稳扎稳打。

    因为他们心里很清楚,是不是围住张献忠、姚天动等等贼骨头不重要,万一防线出现疏漏再使得凤阳被洗劫一回,不仅仅巡抚史可法的脑袋要搬家,自己恐怕也没有好果子吃。

    黄汉果断重新布置,内地“红旗军”让出了已经被流寇反复祸害的陕西、山西西南、河南北、南直隶西,果然少做了无用功,提高了转运流民的效率。

    不少愿意跟着“红旗军”走的河南人前往襄阳乘船经汉水达长江之下南通州等待转乘海船前往“汉江省”。

    时过境迁,投奔“红旗军”的已经不全部是无产阶级,陕西、山西、河南、中都已经有不少开明的富豪官绅也携家带口前往,其中就有不少洛阳、开封的望族子弟。

    大家族的算计都比较有前瞻性,多头下注才能够使得家族长盛不衰,洛阳、开封动不动就被流寇、建奴围城,任谁都缺乏安全感。

    “红旗军”的武力被神话,征虏大将军安民、治军的美名家喻户晓,“红旗日报”上的文章把新领地夸上了天。

    诱使河南的世家大族转移资产和一部分人口前往“汉江省”定居就成为了时髦。

    这些人当然不会乘坐转运流民的船舶,他们大多数雇船南下长江后换乘豪华大客轮直达“汉江省”。

    郑芝龙的船队航行了接近二十天,过了舟山群岛接近长江口之时遇见了征虏大将军派来的哨船。

    没想到征虏大将军还真不见外,直接就给自己下达了任务,郑芝龙哭笑不得,只得去南通州靠港去接等待他转运的三万移民。

    郑芝龙、郑芝虎、甘辉等等将领也相当好奇传说中的征虏大将军活民数百万究竟是不是真的,他们来到南通州上了岸就感觉到这里与众不同。

    本来他们以为等待转运的移民不知道该肮脏成什么样子,谁知道移民们一个蓬头垢面的都没有,人人眼神灵动,都严守纪律。

    如果有什么疑问,只要找胳膊上套着红袖箍的人,保管会有答复,如果此人不能够现场解决问题,会很热情的带着去找他的上级。

    郑芝虎终于近距离见到了“红旗军”正兵,南通州这里没有放多少人,“红旗军”正兵只有两个把总,卫所军有两个千总,其余的就是三天一练的几千乡勇、民壮。

    不在训练期的乡勇、民壮基本上都在港口担任搬运工,因为这里的转载量特别大,一个壮劳力在管饭的情况下一个月挣一二两银子毫无问题。

第七百五十八章:辽海繁忙() 
明末汉之魂正文卷第七百五十八章:辽海繁忙“红旗军”没有进驻南通州城池,而是在港口自己修建了一座堡垒叫做“江海堡”,离南通州城十里。

    谁可以修建城堡在明朝根本没有官方规定,太多宗族武装都可以结寨自保就可见一斑。

    “红旗军”威名赫赫,守土保民的美名众所周知,在南通州购买地皮修建港口、城堡不会遭遇任何刁难。

    “江海堡”内不仅仅有坚固的炮台,还有水门直通粮库,船舶可以直接在粮库码头卸载粮食,那里有存粮一万石的筒式粮仓足八十个。

    郑芝虎有幸见到了在“江海堡”炮台上布防的三门三十二磅、六门二十四磅、九门十二磅长管加农炮。

    看到了砖混结构的坚固城墙,看到了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红旗军”,看到了数千民壮,知道凭借这样的武力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江海堡”肯定坚不可摧。

    离辽海还远着呢,才到达南通州就发现了“红旗军”的一座来几万精兵都攻打不下的坚固城堡。

    与郑芝虎和甘辉等等将领佩服不已大不相同,本来就心事重重的郑芝龙更加觉得亚历山大。

    征虏大将军的手都伸到南直隶了,接下来就是浙江、福建,看来郑家不服软不行啊!

    三天后郑芝龙怀着忐忑的心情再次上路,五月中旬到达汉江港口之时又见到了一片繁忙,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太多地方在大兴土木搞建设。

    办完了三万移民的交接工作花了三天时间,郑芝龙终于进入汉城见到了“汉江省”理论上的最高长官原大明阁老温体仁。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古人诚不欺我,温体仁“外谨而中猛鸷,机深刺骨。”给崇祯打工期间尽琢磨人,少有精力琢磨事。

    现如今温体仁卸首辅大臣的千斤重担一身轻松,用不着琢磨人,专门琢磨事。

    在黄汉建议下,在诸多人才集思广益下,精于算计的温体仁把关,把整个“汉江省”的规划搞得无可挑剔。

    温体仁原本日子过得不富裕,那是因为大明的俸禄太搞笑,他这个首辅又比较严于律己从来不肯收受贿赂。

    历史书的解释是温体仁坏事做得太多,害怕仇家抓住把柄进行报复,故而拒腐蚀永不沾。

    现如今日子反而过得好,因为黄汉给相当于高官的从二品左布政使的俸禄每年高达七百两银子折色外加精米、麦子各一半的本色粮食八十石。

    有了这样的收入家中即便有五六十口人不工作也能够过得富足。

    高薪未必能够养廉众所周知,但是在黄汉给予官员高薪的情况下,发现人心不足依旧贪腐的官员,杀头抄家就会心安理得。

    因为在“红旗军”体系做官体系做官不仅仅是人上人还足以富贵。

    不可能出现如大明那样操蛋的工资待遇,历史上正二品右都御史海瑞那样的大官买二斤肉都是奢侈,这样的情况岂不是很搞笑。

    其实搭建“汉江省”的上层建筑制定制度之时,财大气粗的黄汉建议的俸禄标准更加高,但是精于算计的温体仁不同意。

    他的理由很简单,不必一下子给足了。

    温体仁认为现在整个大明烽火连天太多升斗小民食不果腹,给官员过高待遇不合时宜。

    等太平盛世的到来再给官员提高一成、两成的俸禄为时不晚。

    温体仁亲自参照大明朝廷的俸禄发放标准制定了“汉江省”官员的俸禄。

    从四品以下的官员的俸禄比大明发放标准多了两三倍,正四品以上的俸禄是大明标准的七到十倍,即便如此拿黄汉给的预算还减了足三成。

    温体仁制定的俸禄标准为十八级,从九品文官、武将的待遇是,一年到手五十两银子外加八石麦子本色。

    正一品文官武将的待遇是最高级别年俸一千两白银也就是一千块银元,本色一百五十石精米。

    取消大明那一种加衘后拿几份俸禄的制度,官员的俸禄发放按照头衔中的最高品级发放,拥有虚衘没有实授的官员待遇减半。

    在“红旗军”体系做官顶着头衔没有与之对应的实际工作,照样有不菲的待遇。

    但是为了彰显公平原则,使得承担工作的官员心理平衡,有级别没有工作者只能拿一半俸禄。

    “红旗军”制度日趋完善,得到级别的官员肯定是有军功或者政绩显著而获得,在没有被降级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为实缺紧张而赋闲在家,此时当然不能停了人家的俸禄。

    文官武将参与军事行动之时有战时津贴,标准为俸禄的三成,普通战士和小旗官、士官战时月饷双倍,战士、官员和吏员战时得到的本色不变。

    温体仁着重考虑了征虏大将军提出的品级跟俸禄成正比,使得从四品以上的官员的收入大明俸禄相比高达七八倍以上。

    他言辞灼灼这已经足够了,还跟黄汉大谈自己家每年有七百两银子八十石粮食,家里人口总共也没有三十人,日子过得很好。

    况且他的儿子也有官身,也在拿不菲的俸禄用不着老爹养活。

    郑芝龙见到了闻名已久在崇祯朝做了六年首辅的温体仁当然跪拜,从谈话中发现温体仁对征虏大将军赞赏不已,更加觉得黄汉深不可测。

    连原大明首辅都甘心为征虏大将军做事,他还叽叽歪歪有意思吗,端正了态度的郑芝龙请求拜见征虏大将军。

    黄汉在原朝鲜王宫现在的征虏大将军行辕接见了郑芝龙。

    总赞画部的高级赞画孙传庭、陈奇瑜、高有谋、宋鹏飞等等十几人和黄龙、毛承禄、刘奋勇、尚可义等等几十员大将参加接见。

    所有的人都比郑芝龙高了不止三级,郑芝龙除了磕头说恭维话还能做什么?

    黄汉没有轻视这位枭雄,也摆出礼贤下士的做派,当天邀请“汉江省”在汉城的官员参加接风宴,一顿大酒过后,郑芝龙略微心安了。

    他看到了“汉江省”与大明福建官场截然不同的氛围,感觉到了人心齐泰山移的勃勃生机,庆幸自己做出了明智的决定,果断领旨率领船队来辽海替征虏大将军效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