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391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391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年“红旗军”经常资助白杆兵装备和钱粮,连自生铳、米尼枪、能够在山区灵活转运的轻型钢炮都舍得给。

    他缓了缓语气道:“你们虽然言之有理,但是未免消极怠战,不是我白杆兵的一贯作风,这一次不执行命令,以后朝廷该怎么看马家、秦家?”

    顾准道:“征虏大将军已经在春天收复汉城,他没有紧接着出兵争夺平壤,而是进行屯田后在平壤方面将要秋收之时发动进攻。

    一个很简单的戒急用忍,使得'红旗军'用不着千里运粮就能够在'汉江省'发动大战安置俘虏。

    如此成功的例子我们为何不效仿,为何非得使得自己的麾下陷入苦战才能够表现出一个将领的忠勇?

    朝廷的看法能当饭吃?能够让枉死的袍泽活过来?放心吧,只要白杆兵兵强马壮人数众多,朝廷就没有看法,还会竭力给予粮饷封官许愿。”

    马祥麟听了这些话,觉得不舒服,他从来没有想过拥兵自重胁迫朝廷,此时反问道:

    “顾将军,你口口声声为了上百万川民着想,故而竭力留下白杆兵。

    可是陕西的老百姓怎么办?难道他们就不是人,朝廷大军就应该不闻不问任凭他们被流寇、建奴轮番祸害?”

    这话具有杀伤力,白杆兵诸将都瞪大眼睛等待顾准辩驳。

    顾准道:“因为我们的力量不足以兼济天下故而量力而行,建奴为什么杀入陕西?目的就是缓解辽东承受的压力。

    征虏大将军已经全取朝鲜建立大明'汉江省',接下来就会剑指辽东。建奴为了避免亡国灭种的命运无所不用其极。

    建奴先是使用离间计准备向征虏大将军称臣,妄图诱惑征虏大将军为了得到大明江山跟他们联合。

    而我的恩师意志坚定,不受任何干扰,按部就班完成五年平辽计划。

    建奴没辙,肯定是想到了来陕西联合流寇故而打入延绥镇,此时我们应该放弃已经被打烂的陕西坚守四川保护川民,以时间换空间。

    所以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因为我们不着急,建奴做不到调动'红旗军'进入陕西鏖战,他们的计划就会落空。

    我们守稳四川,'红旗军'山西军团守稳山西,京营将士们守稳内长城和黄河防线,建奴和流寇在陕西就闹不下去。

    因为那里千里无粮,他们抢劫不到粮食如何能够支撑数十万大军和他们的家属?”

    马祥麟反问道:“白杆兵承诺北上追击流寇杀奔陕西,又没让'红旗军'出手。哪里会影响你们的计划?”

    顾准道:“非也非也,'红旗军'白杆兵同气连枝,你们执意要去陕西送死我也只能带着麾下陪着。

    当我们都被困住陷入险地之时,'红旗军'不得不被动增援陕西,接下来就得出动平辽的人马,建奴的计划也就成功了。

    这就会陷入恶性循环,在几乎绝粮的陕西鏖战,仅仅是解决军粮就不知道需要动用多少人力,漫长几千里的运粮路途上也不知要损耗多少救命粮?

    真发展成那样,你我包括征西将军都罪莫大焉!”

    原来白杆兵执意要去,顾准只能率领五千麾下被动追随,不是他认不清形势,而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的仅仅是对白杆兵的一番情意。

    没有人不知好歹,听出来话音后,马祥麟和白杆兵诸将都有些感动,他们沉默了,很明显已经被顾准说服。

    可是母亲的暴脾气和固执众所周知,如何劝阻她循序渐进成为了大难题。

    马祥麟道:“顾将军有真知灼见,本官被你说服了,可是母亲是征西将军,他才是川军的总指挥,必须说服她才行。”

    这时一直默不作声的游击将军马祥和开口了,他道:

    “诸位将军,末将曾经在侯家庄被流寇重重包围,那时简直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末将和张凤仪将军都灰心了,准备以死报国。

    那是'红旗军'快马加鞭疾驰千里杀到侯家庄救下了我们。打那以后,末将就一直想着报答。

    然这些年咱们白杆兵还一直在欠征虏大将军的恩情,诸位将军想想,白杆兵跟着‘红旗军’打仗哪一次吃亏了?”

第七百九十七章:妙计() 
秦拱明乃是副将,秦家还有都督签事的世荫,乃是大明的军事贵族,做事、说话喜欢直来直去。

    见马祥和跑题了,不耐烦道:“马将军,别绕弯子,有话直说,顾准将军也是自己人。”

    马祥和道:“末将的意思是征虏大将军值得信耐,我白杆兵应该以他马首是瞻,如果征西将军一意孤行,咱们坚决不执行,法不责众,真发展成那个样子,征西将军也只能选择妥协。”

    哟!这话值得商榷!秦拱明、秦翼明、秦祚明等等不敢附议,一起瞧向表兄弟马祥麟。

    公然聚众抗拒母亲的军令,马祥麟还真的做不出,他一脸为难。

    马祥麟的样子落入顾准眼中,他笑了,道:“马将军是个大孝子,咱们怎么能胁迫他做出不孝之事,本官有个计划,一定不会让大家为难,诸位附耳过来。”

    顾准跟几个白杆兵主要将领一番耳语后,几人都连呼妙计。

    第二天,忠君爱国得近似于狂热的秦良玉一意孤行,根本不管顾准的忠告下令开拔,白杆兵往北走了三里就被漫山遍野的饥民堵住了去路。

    一群耄耋老者颤巍巍来到秦良玉马前跪下了,唬得秦良玉赶紧滚鞍下马前去搀扶,然而这些长者都不肯起来。

    一位瞧上去有功名的老族长用嘶哑的声音道:“秦将军,您不能抛下我们啊!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被流寇抢了,被烧毁的家园不计其数。

    眼看着天越来越冷,上百万人将要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啊!您要是不管,族中那些青壮年怎么肯饿死?他们十有八九会从贼变成流寇。”

    这就是顾准的计策,连夜发出通知让老百姓强留白杆兵。

    此时流寇刚退,正是人心惶惶之时,成都周边四乡八壤的老百姓确实如同惊弓之鸟,他们得知“红旗军”、白杆兵来了安心不少。

    族老、里长等等被前去联络的人稍微蛊惑,得知大军要开拔,立刻意识到将要大难临头,纷纷号召乡亲们一定要留下秦良玉和她的人马。

    这一招果然凑效,秦良玉没法驱赶老百姓执意上路,只能安慰川中父老。

    她跟带头的长者商量道:“父老乡亲们,本官为国杀敌奉旨追击、歼灭流寇,不是抛弃大家而去,乡亲们堵住了大军的道路会导致流寇逃之夭夭误了战机。”

    几位老者哭诉道:“秦将军,白杆兵、‘红旗军’是我们的依仗,是父老乡亲活下去的指望,有你们在身边,我们即便忍饥挨饿都觉得安心。

    你们要是走了,仅仅靠乡约、族规,我们根本约束不了族中的年轻人。

    那些原本老实本分的后生都有可能为了一口吃食铤而走险,如果族中年轻人演变成了杀人放火的反贼,我们这些糟老头子即便死了也没脸进祖宗祠堂啊!”

    这时更多老百姓聚集,黑压压跪了成千上万,他们异口同声道:“秦将军开恩,留下吧!四川父老需要您的帮助。”

    这个架势谁还走得了?被算计的秦良玉只能选择让步,她心里在盘算,是不是可以连夜拔营北上,躲过老百姓的围堵。

    她道:“乡亲们快快请起,本官答应你们暂时不走了。”

    饥民中顿时爆发出欢呼声,然后就有“红旗军”宣传队大声宣布道:

    “征虏大将军、征西将军庄严承诺不会饿死一个川中父老,从今天开始施粥,每天两次,粥锅里插上筷子保证不倒。”

    “草民谢谢征虏大将军恩典,谢谢秦将军……”

    “征虏大将军万胜!征西将军万胜!红旗军万胜!白杆兵万胜!……”

    不知谁带头欢呼,有可能是宣传队安排的迷子,也有可能是某个饥民有感而发,顿时口号声震天响。

    这时几十“红旗军”知识青年带头唱起纪律歌:“红旗军人一定要牢记,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顿时引得数万人引吭高歌。

    无数被祸害了家园食不果腹的饥民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抹着眼泪跟着唱和……

    黄汉救济川民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拿出大量钱粮,相信用不了多久,征虏大将军会在每一个川民心中扎下根。

    人心向背很重要,明朝的四川也是人口大省,川民何其多也,恐怕得有一两千万,确保这方水土足够养活这方人,移民一部分去“汉江省”很有必要。

    不用担心白杆兵悄悄的走了,因为是他们内部出现了分歧,貌似只有秦良玉一人坚持己见要尽快追击流寇,麾下将领都认为安顿好四川更加有意义。

    一旦秦良玉下达开拔的命令,肯定会有接到通知的老百姓来堵路,秦良玉做不出鞭打老百姓让路的恶行,注定无法一走了之。

    顾准已经多次找马兰花谈心,明确了不许白杆兵离开四川是征虏大将军的命令,在四川的每一位“红旗军”将士都得想方设法完成这个任务。

    马兰花身份特殊,她首先是马家的家生子应该对家主忠臣,她还是“红旗军”将领更加忠于征虏大将军。

    几百万川中父老需要军队来保护,确保秦良玉和白杆兵的安全于公于私马兰花都得全力以赴。

    她向顾准表态,万一到了迫不得已之时,她甚至可以动用“红旗军”女兵暂时软禁征西将军,让老家主受点委屈,总比她带着两三万川军去陕西送命强。

    张凤仪支持黄汉的态度比丈夫马祥麟还要坚决,她绝对支持川人守川,不是不愿意出川打仗,而是川内局势如此糟糕,哪有余力他顾?

    况且侯家庄的阴影一直在张凤仪心里挥之不去,每每想起在那里失去的一千二百兄弟姐妹,她都心如刀割。

    张凤仪心里其实恨上了不负责任的朝廷,白杆兵在死战将要全军覆没,左良玉见死不救、邓玘畏缩不前,近在咫尺的卫辉府没有派遣一兵一卒。

    那还是在离京畿之地只有二三百里的黄河北,出川前往陕西打仗,天高皇帝远,白杆兵万一真被流寇、建奴夹击了,浑河血战的惨烈又将要上演。

第七百九十八章:设伏() 
张凤仪不仅仅劝马祥麟不能意气用事,也在秦良玉身边旁敲侧击,谈论量力而行的重要性,强调染指成都后不出三年,白杆兵实力倍增不在话下。

    届时北伐陕西的时机成熟,完全可以联合“红旗军”摧枯拉朽。

    顾准终于腾出手安置疏散饥民,他趁机收留了足两万青壮年,每人发了一支白蜡杆长枪练习突刺。

    这些都是家庭完整并且有族老作保的壮汉,他们言辞凿凿家人、族人都是靠“红旗军”救济才不至于忍饥挨饿,能够帮着“红旗军”做事与有荣焉,可以不要钱粮。

    “红旗军”安民自有标准,六百文钱五斗杂粮一个月的基本生活保障肯定少不了,表现突出者当上伍长、小旗官收入立刻倍增。

    为“红旗军”工作能够得到三餐,钱粮留给家人,顿时使得有壮劳力成为乡勇的家庭日子好过了许多,直接导致报名者越来越多。

    没有绝对的坏事,成都府承平已久,不是遭遇流寇祸害了千家万户,那会有十几万青壮年主动报名接受挑选成为乡勇?

    明年开了春,率先确保成为乡勇的家庭五十亩旱地或者二十亩水田耕种。

    四川人口太多田亩不足,许多家庭必须分流,他们会在“汉江省”得到拥有产权的旱地、水田。

    耕者有其田太具备诱惑力,获知去了“汉江省”,征虏大将军会给每家每户分配土地,使得太多赤贫的川民携家带口进行数千里大移民。

    保障屯户得到一半净收获是铁律,去年征虏大将军还加了一条。

    遇上灾年,在屯户每亩田地的收成少于八斗粮食的情况下,优先保障屯户得到四斗粮食,“红旗军”哪怕需要倒贴地租都不要紧。

    遇上大灾,不仅仅要减免征粮,还要发放救济粮。

    如此厚待农民,何愁人民不归附“红旗军”?

    侵吞无主田亩,租种蜀王系大地主的食禄田,没收不战而逃的文官武将的私田正在进行中,相信到了明年秋天,成都平原会有一番新景象。

    马祥麟和秦拱明等等白杆兵将领故意分头行动,他们各带人马两三千往以成都为中心往东南西几个方向清缴山贼集中流民。

    如果秦良玉还一意孤行向北追击,再次集结人马就必须花至少五天时间,而顾准率领“红旗军”清缴山贼、流寇的方向就是川北,集结的白杆兵还是要遭遇顾准阻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