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420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420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历史上的坤兴性格柔弱,命运凄惨,黄汉由衷的想改变她的命运,从小就在耳濡目染她,尽可能让她的童年充满阳光。

    每一个月抽空看看坤兴的来信并且回复,早就进入了秘书处的日程,根本忘不了。

    东厂当然会偷看黄汉书信的内容,因此崇祯也知道黄汉的书信传递的乃是正能量。

    他想了想,认为女儿保持着跟黄汉的书信来往也不是坏事,真有事之时,也能够多一个沟通、谈判的渠道。

    崇祯最后决定不纠结此事,静观其变。

    他这段时间无比疲惫,主要是各地藩王蠢蠢欲动,指责朝廷漠视秦王、瑞王身陷囹圄的奏疏络绎不绝。

    不少藩王所在地的官员上奏折,他们都表示藩王、郡王擅自离开封地已经蔚然成风,地方上无力阻止,请求朝廷予以严惩。

    内外交困,崇祯头大如斗,如今的大明岌岌可危,仰仗者唯黄汉一人而已。

    权衡利弊,崇祯不得不按下胸中的怒火,把弹劾藩王、郡王的奏疏留中,他不但不能跟黄汉反目,还在思考如何调动“红旗军”出动人马前往陕西剿寇。

    前几日又有陕西军情送达,商州被高迎祥麾下大头领高一功攻破,总兵官牟文绶的人马苦战七天后只有不足两千人得以突围。

    流寇在商州西集结人马超过十万,摆出一副绕过潼关从商洛山区直捣郧阳的架势,郧阳巡抚苗胙土发出的告急公文已经有三份出现在龙书案上。

    高迎祥亲自率领的人马一度包围榆林镇城,幸好尤世威、吴自勉、侯世禄、猛如虎等等将领据城死守。

    攻防战打了足三天,双方死伤人马过万,由于流寇发现了两万左右“红旗军”出了偏头关往榆林运动才撤围退走。

    崇祯过于焦虑最近经常失眠,他的心情复杂,一直处于矛盾之中。

    他一方面希望“红旗军”节节胜利早日完成平辽好腾出手收复陕西,另一方面又希望黄汉实力受损威胁不到大明江山社稷。

    闻报张凤翼、孙元化等等代表“汉江郡王”进京献俘、夸功当场安排接见,他太想知道“红旗军”能否出兵一部进入陕西剿寇。

    九月初八的大朝会气氛很热烈,那是“红旗军”的报功团面圣呈奏战果。

    战必胜、攻必克已经成为了“红旗军”的代名词,朝堂上的文官武将已经习惯了,歌功颂德一番那是必不可少。

    纵然崇祯内心里担心黄汉图谋不轨,表面文章还是要做的,议一议“锦州大捷”的封赏必不可少。

    铁了心追随黄汉的梁廷栋第一个放炮,他道:

    “陛下,‘汉江郡王’在春天阻截了东奴往陕西派遣的援军,秋天又打下锦州城和周边墩堡七十几座复土数百里,俘获伪满清军民十五万,斩首数千,使得东奴逼迫采取守势。

    ‘汉江郡王’战功彪炳理应厚加封赏,老臣提议朝廷给予‘汉王’爵位,以振奋军心!”

    早有默契的张凤翼道:“老臣附议,此时给‘汉江郡王’加官进爵会更加激励‘红旗军’奋勇杀敌,相信平辽之日为时不远。”

    崇祯想到了会有这一出,他没有开口拒绝,目光瞧向了首辅刘宇亮。

    明白皇帝是准备让自己背锅,刘宇亮也没辙,谁让他是首辅来着,他只得出班道:

    “‘汉江郡王’功勋卓著理应得到封赏,可是老臣认为此时给予藩王爵位不合时宜。

    因为接下来还有平辽大战,‘汉江郡王’还会建功立业,如果他已经是大明藩王,平辽后岂不是封无可封?”

    历史上功高震主、封无可封的权臣多着呢,他们的下场都不会好,吴起、白起、韩信等等都是人杰,哪个不是战功赫赫,奈何都死得很惨,还连累家族。

    首辅说出“封无可封”这四个字,太容易让人触发联想,杀伤力不小!

    

第八百五十七章:一举拿下沈阳() 
朝堂上的文官大多数是学霸,而且都是主攻文科,对历史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够算得上博古通今者恐怕也不会少。

    阁臣蔡国用立刻出班道:“老臣赞同首辅提议,‘汉江郡王’率领‘红旗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众所周知,理应加官进爵。

    然接下来的大战何其多也,不仅仅灭建奴收复辽东,还要剿流寇夺回陕西,‘汉江郡王’进爵藩王乃是大势所趋,诸位何苦在意时间的早晚?”

    阁臣范复粹面向张凤翼、吴襄几个道:“公道自在人心,‘汉江郡王’有大功于社稷天下人有口皆碑,老夫也是由衷佩服。

    朝廷更加没有亏待他,破格封王就足以说明问题。

    过于人心不足不仅仅会损害‘汉江郡王’的形象,也会激起共愤,老夫奉劝诸位最好适可而止!”

    黄汉刚刚被册封为郡王才一年多又要谋求藩王爵位,简直是步步紧逼,还真让不少文官武将觉得太过分,他们纷纷议论。

    首辅刘宇亮见群臣窃窃私语不成体统,提高了声音道:

    “‘汉江郡王’才高八斗乃是拥有大智慧的贤达,他一定能够体谅朝廷的苦衷,路漫漫其修远兮,建功立业的日子长着呢,想来他也不会在意一时之得失。”

    崇祯见三位阁臣奏对得体,趁机开口道:“‘汉江郡王’管军管民战功彪炳,朕念念不忘,给予厚赐理所当然。

    而我大明正是需要齐心协力灭东奴、流寇之时,天下尚未太平,此时加封藩王爵位不合时宜。”

    皇帝的这个答复也是张凤翼、梁廷栋等等意料之中,只不过没想到朝臣的反应也是如此强烈。

    他们很识趣,没有坚持要求朝廷给予黄汉加官进爵,话锋一转,要求给予立下战功的文官武将封赏。

    因为黄汉再要升官就是大明藩王,故而使得皇帝和群臣有压迫感,给孙元化、金声、杨大郎、宋鹏飞等等文官武将封赏根本不是问题。

    由于黄汉承包了五年平辽,“红旗军”体系文官武将的待遇也包括在每个月三十万两饷银之中,朝廷给参与平辽的文官武将加官进爵用不着掏银子,当然答应得爽快。

    皇帝授意内阁和吏部共议“锦州大捷”立功人员的封赏事宜,基本上不会过于否决“汉江郡王”的提议,毕竟这些人都在“红旗军”体系任职,朝廷想要改变也是鞭长莫及。

    心急如焚的崇祯最关心黄汉能否提前完成平辽,主动开口问孙元化道:

    “孙爱卿这几年一直在辽东领兵,肯定深知东奴的布防,可知收复锦州后,‘汉江郡王’有没有再接再厉一举拿下沈阳的意图?”

    孙元化知道师弟特意派遣他来京师面圣的意图就是想让自己扬眉吐气,进入京师的那一刻,孙元化还真的一时情难自已。

    六年前的一幕幕涌上心头,那个被解差押着出京师充军的“斩监侯”死囚又回来了。

    衣锦归来的孙元化是“红旗军”营主将级别的将领,实授炮兵最高指挥官,还是收复锦州的功臣之一。

    他不仅仅拥有大明正五品文职宁前兵备道,还拥有正四品左佥都御史加衔,是这一次提名辽东巡抚的要员。

    黄汉给孙元化辽东巡抚官职其实是虚衔而已,孙元化不可能如同担任登莱巡抚那般管军管民,还是当他的炮兵指挥官、兼职高级赞画。

    “红旗军”何去何从?师弟黄汉以后走什么样的路?早就开眼看世界,文化水平不低的孙元化认真思考过。

    当今天子差一点砍了孙元化的项上人头,全靠师弟解救才留下性命,又是师弟给予机会不断立功,才使得他重新成为大明巡抚。

    如果师弟更进一步,他孙元化肯定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如果黄汉失去了兵权遭遇皇帝清算,他孙元化肯定会被株连。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或者是为了自保,孙元化都会坚定地选择追随黄汉,况且他自认为对大炮和炮兵的理解无与伦比,“红旗军”需要他这样无比了解大炮性能的指挥官。

    孙元化乃是“红旗军”高级将领之一,又是黄汉的师兄,“汉江大学”校长徐光启院士的弟子,当然知道“红旗军”的行动计划。

    见天子提问,立刻出班施礼奏对道:“臣回禀陛下,稳打稳扎不给东奴可乘之机是‘汉江郡王’既定战略。

    夺取锦州俘获了大量汉军和高丽兵,但是俘获击毙的满蒙骑兵只有三千左右,由此可见东奴主力没有遭遇重创。

    平辽任重道远,还有大规模会战需要打,惨烈的程度可以预见,“红旗军”要充分准备,今年发动攻击沈阳的战役不太现实。

    况且五年平辽的期限还有足两年,多出一年时间给予‘红旗军’发展,发动攻击沈阳的大战之时实力会至少增强三分。”

    崇祯是个急性子,历史上洪承畴在辽东决战之时崇祯就不断下旨催促,不少历史学家认为松山败绩跟崇祯急不可耐不无关系。

    其实这样的论调有失偏颇,即便崇祯不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以洪承畴的水平和明军的实力也不可能战胜红歹是亲自率领的清军。

    如今的崇祯依旧很急迫,他太希望黄汉早一点出手跟建奴拼个你死我活,听了孙元化的奏对,不免失望。

    他真的渴望励精图治,兄长临终前遗言“来,吾弟当为尧舜。”一直在鞭策着他。

    而事与愿违,他刚刚登基干掉魏忠贤,清理了阉党,大权在握之时,就被袁崇焕狠狠地坑了一把,使得建奴直接打上门,导致京畿之地上百万人流离失所,人口、经济损失无法估计。

    接下来的十年祸不单行,内忧外患刀兵四起,使得他每天都在忙着拆东墙补西墙,哪有机会进行改革,整顿吏治。

    最渴望天下承平的人莫过于崇祯皇帝,他真想早日见到黄汉完成平辽计划。

    问道:“‘红旗军’对阵东奴骑兵不落下风,攻击锦州雄城如同摧枯拉朽般,拥有如此实力何惧区区东奴?

    ‘汉江郡王’为何不挟‘锦州大捷’的声威顺势往东攻伐一直打到东奴老巢?”

    

第八百五十八章:化被动为主动() 
孙元化如今不那么纯粹,这些年“红旗军”如何发展,享受的什么待遇他都瞧得真真的。

    他见识非凡,也算博古通今,从来没见过如此善待基层兵丁的主帅,“红旗军”将士们从心底里流露出的优越感和荣誉感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系内军民对师弟“汉江郡王”的拥戴何止发自于内心里,简直已经变成了狂热。

    做到这一切容易吗?得投入多少钱粮和精力?如果由于急功近利遭遇大损失,造成伤亡几万,朝廷给的五年辽饷都有可能不够发放抚恤银。

    “红旗军”已经不受朝廷控制天下人都知道,皇帝不会过于心疼这支人马产生的损失理所当然,催促“汉江郡王”速战速决在情理之中。

    孙元化如今坚定地站在“红旗军”立场,见皇帝看人挑担不吃力,奏对道:

    “‘红旗军’目前很困难,无他,军饷、粮食难以为继,每月朝廷给予三十万两白银只能够给八万正兵发饷。

    收复沈阳就意味着灭亡伪满清国,为此奴酋岂肯轻易认输?

    臣预计‘红旗军’发动总攻之时将要面临伪满清全民皆兵。

    届时将要对阵的满蒙骑兵和高丽兵、汉军应该在三十万以上。

    因此发动平辽总决战恐怕至少需要动用三十万‘红旗军’正兵,然而目前为止,‘红旗军’驻防关外的人马也不足二十万,即便如此,每月缺额军饷还达到六十万两白银以上。

    如果朝廷能够给足钱粮,增兵十万,‘汉江郡王’再进行总动员,今年就发起总决战也不是不可能。”

    岂有此理,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朝廷要是拿得出钱粮,还能够组织十万精兵机动,早就去支援陕西战场,也不至于导致西安城破,封藩失陷,二三十万朝廷大军土崩瓦解。

    听到孙元化谈起钱粮,谈起朝廷出兵协助,崇祯顿时无比郁闷,不想再谈论黄汉何时出兵的话题,梁廷栋笑了笑偷偷地朝孙元化竖起了大拇指。

    以前熟悉孙元化的同僚都大为奇怪,为何几年不见,不善言辞喜欢奇淫技巧的孙元化变得巧舌如簧了?

    连曾经弹劾孙元化的巡按御史余应桂、吏科给事中李梦辰等等都觉得不可思议,东林党系的官员都面露微笑,同志如此长进,幸甚至哉。

    黄汉用人不论出生,也不歧视东林党,其实他的恩师徐光启、师兄孙元化都是东林党员。

    这个时代的党派乃是松散型的团体,没有政治纲领,成不了气候。

    此时朝廷的阁臣班底又换了一茬,刘宇亮当上了内阁首辅,原首辅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