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430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430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zwqiushu

第八百七十五章: 男儿应是重危行() 
天寒地冻,京畿之地山海关通往永平府的官道上,炫目的红无边无际,赶来围观“红旗军”过境的军民官吏不计其数。

    精神抖擞的“红旗军”将士们谈笑风生,镇抚官、宣传队员不断跟将士们交流。

    “咱们这一次出任务有可能无法回家过年了,弟兄们想不想家?”

    “哈哈,老婆孩子热炕头那是灭了建奴平定天下后的事,咱们要趁着大好年华搏军功,争取封妻荫子!”

    “二十几万人呢,就咱们捞到了在平辽大战前入关打流寇的机会,摊上这样的好事,谁在乎在哪儿过年!”

    “‘汉江郡王’率领亲卫营跟咱们一起行军呢,想来今年应该是跟他一起在军中过年,真的很期待!”

    “是啊!是啊!机会难得,咱们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打几个漂亮仗!”

    镇抚官大声道:“娘的,天真冷,兄弟们,大家高歌一曲去去寒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预备唱。”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

    宣传队员扯开嗓子起头道:“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预备唱。”

    知识青年军人立刻高歌:“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红旗军”将士们爽朗的笑声惊天动地,豪迈的歌声响彻云霄……

    憨子打马扬鞭意气风发,眼看着永平府遥遥在望,他问黄汉道:“汉哥儿,快要到老家了,咱们要不要绕道回去看看?”

    黄汉笑道:“没有必要,现在九里台居住的恐怕绝大多数不是原来的乡亲们,原来的老乡应该是去了开平镇、或者‘虎穴城’安家。

    你不也早就把老娘接到了‘虎穴城’?杨大年、黄四方、杨汉威、黄农生等等好像都在‘虎穴城’置办了府邸。”

    憨子挠挠头道:“好像是这么回事,算一算,九里台村还就真没几个老熟人了,不去也罢!”

    已经是甲种营主将的张扬无比珍惜这一次跟家主一起骑马行军的机会,一直不离左右,此时插话道:

    “大朗应该是觉得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吧!我的运气比较好,咱们这一次行军会路过榛子镇外的张家集,估摸着能够瞧见不少乡亲们。”

    憨子道:“不对呀,当年汉哥儿带领我们救下你的时候,你不是说过,张家集被建奴毁了所有人都被裹挟了吗?”

    “没错,当时是那样,如今已经八年过去了,咱们‘红旗军’救回不少人,不少跑掉的人也回来了,现在的张家集比以前还要热闹。”

    憨子又问道:“这么长时间了,你有没有找到亲人?”

    张扬乐滋滋道:“前几年找到了我家老五,失散时他才十一岁,再见面已经时隔五年,我都认不出他了,可是老五却是一眼就认出我来。老五如今是水师陆战队小旗官,跟随黄义去了大洋彼岸。”

    黄汉道:“也不知远航南、北美洲的船队是否顺利,总是让人牵肠挂肚啊!”

    憨子道:“汉哥儿你不用担心,咱们去了一万余精兵强将和最先进的战船、商船,肯定万无一失。

    况且您不是说过,早在一百年前就有西夷人凭借几艘不大的武装商船、几百人就完成了环球航行。”

    黄汉:“是啊,按理说成功的把握九成九,可是没见着船队回来心里总是觉得不踏实。”

    ……

    正是农闲时节,得知“红旗军”过境,永平府的老百姓不但没有躲避,还主动组织壮劳力清理官道上的积雪。

    队伍到来之时,附近的村民都围在官道两侧瞧热闹。

    “‘红旗军’人个个要牢记,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远远地传来了军歌声,群众沸腾了,他们也跟着唱起这耳熟能详的军歌。

    跟任何时候都不同,年轻的姑娘原本见到大军过境都躲得远远地,生怕被军爷瞧见,现在她们不仅仅没有躲藏而是都把留着过年的衣裳穿上了。

    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笑盈盈瞧着衣甲鲜明神采奕奕的“红旗军”将士们,不知多少情窦初开的姑娘期望被将士们看中,他日成为英雄妻。

    不少家乡在永平府的正兵见到了亲朋好友乐不可支,但是他们严守纪律,没有离开队伍。

    围观群众没有瞧见按理说走应该是在前面的骑兵部队,却瞧见了骑着自行车的步兵队伍,一个个都觉得开了眼界。

    一个围观的壮年汉子瞪大眼睛道:“乖乖,‘红旗军’了不得,一个个都用上了风火轮啊!”

    一个年纪约莫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斜着眼道:“什么风火轮?你哪里瞧见火了?那东西叫做自行车,是今年春天刚刚装备部队的好东西。”

    壮年汉子道:“老兄不简单啊!你怎么就知道这许多呢?”

    中年人面带得意之色道:“没啥,我家是军属,二小已经当上了‘红旗军’预备总旗官,四小春天选上了新兵,他因为表现好经常得到镇抚官表扬,今年应该能够转正。”

    “哎呦喂!失敬失敬,您老教子有方啊!”

    “我哪里懂什么教育,只懂下手揍,完全是因为我早早的送儿子去读新学,现如今儿子回来谈天说地,许多话我这个做老子的都听不太懂!”

    “新学好啊!我家大小今年满八岁了,已经送去县里开办的新学读书,学校不仅仅不收取束脩,还送了几本书。”

    “记住了,这都是‘汉江郡王’的恩典,咱们要知恩图报!”

    “那是当然,我家大小的理想就是当上‘红旗军’,为‘汉江郡王’征讨四方!”

    这时不知哪位旁观者呐喊一声:“‘汉江郡王’万胜!‘红旗军’威武!”

    顿时引得成千上万的军民挥舞手臂高呼万胜,把气氛推向了高潮……

    足一万两千自行车步兵以每天骑行二百至二百四十里的速度穿州过府,一路上吸引了无数目光,引来了太多赞叹。

    后来大家听说用不着多久,自行车就会在民间公开售卖,许多人都在盘算着攒钱买上一辆。

第八百七十六章:和平演变() 
骑车步兵之后才是骑兵队伍,之所以安排他们跟在后面行军,主要原因是一万六千骑兵连携带的备用马,一共三万余匹。

    三万匹余马一路上拉屎,那规模哪里小得了,老百姓根本来不及时把马粪捡走,要是自行车步兵跟在后面岂不是会跌得满身都是马粪?

    马粪乃是农家肥,骑兵队伍过境后用不着三天,沿途村镇的老百姓就会把粪便收集起来留着肥田了。

    沿途军民、官宦都瞧见了骑兵和骑车步兵的区别,用不着吃草料还能够跑在骑兵前面,让更多人对自行车心向往之。

    大军行走的路线周边州城府县已经被染指,整个京畿之地的军属家庭已经达到四万。

    “红旗军”在京畿之地大量赎买、侵占田亩交给军属、屯民、农民耕种,并且收取一半收成承包所有的税费。

    按月给予耕种五十亩土地的屯民、农民五斗杂粮六百文钱,作为回报,这些家庭必须出一个男丁参与三天一次的军事训练、每天晚上到就近的扫盲班学习大半个时辰。

    “开民智、兴民权”谈何容易,黄汉采取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提高农民的知识面,通过军事训练把一盘散沙的农民凝聚在“红旗军”周围,让所有人感觉到集体的力量。

    如此做法已经过去了三五年,最早被染指的永平府地区已经这样渗透了七八年,事实证明卓有成效。

    最明显的效果就是当地的地主老财一而再再而三减租减息,被动还是主动不去探讨。

    总而言之,地主老财如果不这样做,原本的佃户就会不再租种他们的土地,导致他们手里的田亩荒芜。

    大部分地主需要给官府上交田赋,如果没有产出岂不是需要倒贴银子养手中的良田?

    严格地讲,明朝其实没有谁是奴隶,佃户更加不是,乃是自由民。

    在没有“红旗军”撑腰之前,地主老财都有默契,他们形成了强大的团体共同进退,胆敢跟主家谈减租减息的佃户会被定性为刁民。

    他们如果不肯租种主家的田亩,在附近也就无法找到肯接受他们的主家,最后不得不携家带口远走他乡,因此只能逆来顺受。

    这几年情况截然不同,已经发展成为被唤醒提高了觉悟的农民形成了强大团体,拥有了话语权。

    他们在旗卫唆使下共同进退,跟地主公平谈判,如果地主不答应减租减息,他们的田亩就有可能找不到人耕种。

    这其实不算做土地革命,用不着剑拔弩张。

    而是拥有大量田亩的“红旗军”这个集体的力量为佃农撑腰,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进行劳资谈判而已。

    黄汉不会让农民被盘剥得山穷水尽走投无路,也不走极端,同样不把地主逼得倾家荡产。

    俗话说,贫穷生歹意,富贵长良心,视富人为仇敌那是变态的,最终会严重伤害国家的根本,导致国家更加贫穷。

    富人的合法土地理所当然获得合理收入,一成田地里的产出作为地租乃是底线,不可以再逼迫地主减租。

    农民安定则社会安定,京畿之地农民有了盼头,特别是用不着上交朝廷税赋,只需承担“红旗军”本色的蓟州、天津卫、登莱、永平府地区,升斗小民的日子越过越好。

    他们当然感念“汉江郡王”的恩德,“红旗军”过境用箪食壶浆来形容毫不为过。

    和平演变是黄汉所愿也!为此不仅仅控制舆论导向从军事上、政治上下手,还在引导大明资本进入“红旗军”体系。

    大明的资本外流已经愈演愈烈,不少有名气的私人作坊纷纷往海边“红旗军”染指的城池迁移,有些干脆漂洋过海去了“汉江省”。

    陕西、河南、山西、湖广、四川基本上收不到税赋,直接的恶果就是江南的税赋越加越多。

    这个时代即便是锦绣江南也难以承受自然灾害,洪水、台风肆虐一次,也会导致大量小业主、自耕农破产,同样变成流民遍地。

    况且“红旗军”体系大量进口到了原产地印度的优质棉花,又由于规模化大生产提高了工作效率,技术革新提升了棉布的宽度和质量节约了成本。

    “红旗军”体系生产的棉布成本价已经比松江府的产品足低了一小半,只要黄汉松口来一次降价促销,江南恐怕要有十几万和织布相关的产业工人会失去工作。

    目前的市场还没有饱和,暂时用不着打价格战,黄汉保持了克制,可是每一年体系内都会增加几十万产业工人,而大明由于战乱频繁导致购买力下降。

    使得松江府出产的布匹大量销售到了“红旗军”体系,黄汉本着肉烂在锅里的原则做事,一直督促体系内竭尽所能组织纺织品外销。

    争夺了广南国、大越国、小吕宋市场后已经在谋求欧洲市场,如今体系里生产的涂桐油防腐的宽幅帆布已经成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最欢迎的商品之一。

    随着棉布产量与日俱增,接下来不得不采取降价销售的模式,是不是击垮江南制造业造成恶果也得一分为二看待问题。

    技术革命就是为了获得产量更大、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产品,棉布乃是生活必需品,大明衣不遮体者何其多也。

    棉布价格要是能够下降三成,会导致多少孩子用不着成天光着屁股满地跑?爱美的大姑娘是不是可以添一件花衣裳?

    然体系内产品的棉布降价三成,体系内的织布厂还能保持一成至两成的毛利,而松江布不仅仅得不到利润,还得亏本至少一成,肯定会直接导致大量手工压花、纺纱、织布、印染作坊倒闭。

    如果江南出现大量织工失业,大明朝廷更加雪上加霜。

    此消彼长,再过个两三年,崇祯皇帝的财政有可能枯竭,而大发展中的“红旗军”体系肯定是繁荣富强。

    黄汉拥有少了奴性的知识青年军人五十万,拥有领先时代的枪炮、战船,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是梦想,全取大明、全球殖民为时不远。

    大航海时代再也不会缺席了伟大的汉民族,汉语、方块字、唐诗宋词会传遍南北美洲。

第八百七十七章:战术高手() 
黄汉经常以工代赈发动军民修建、维护官道,不少城池之间甚至于修通了能够并排跑五辆四轮马车的混凝土大马路。

    山海关到黄河边不足两千里,大部分地区路况良好,小三万人马用了足七天时间赶到。

    由于不是急行军,没有出现减员,也没有人掉队,所有的军人体力都很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