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431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431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山海关到黄河边不足两千里,大部分地区路况良好,小三万人马用了足七天时间赶到。

    由于不是急行军,没有出现减员,也没有人掉队,所有的军人体力都很足。

    这就是平时不懈怠一直刻苦训练的结果,“红旗军”训练每天十里的长跑那是家常便饭,一般情况下都是负重六十斤越野十里。

    因此步兵骑自行车,哪怕一天骑六个时辰都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拥有两匹战马换乘的骑兵一天跑二百几十里能够坚持半个月以上,才跑了七天而已,当然人人精力充沛,优选的战马状态也毋庸置疑。

    满朝文武都在关注“红旗军”,许多大员、勋贵甚至于换上便服带着心腹家丁等在必经之路上。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他们的目的就是亲眼瞧瞧这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军。

    不是这些人关心国事,当然也有一部分官员是以国事为重,想亲眼瞧瞧传说中的文明之师、仁义之师。

    但是绝大多数文官武将都是想押对宝,亲眼见过“红旗军”实力才能够放心大胆投资,才会寻找机会投奔“汉江郡王”。

    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兵队伍以前在京师之时就有不少文官武将亲眼瞧见过,只不过一次性瞧见一两万还是头一回,留给大家最深刻印象的还是骑车步兵。

    当汉人军队机动不依赖战马之时,汉人骑术不佳的短板就再也不存在,也就省去了花五六年时间把汉人农民训练成为骑兵。

    五六年的训练中不知会造成多少伤残,不仅仅是兵丁需要付出血和汗,朝廷还需要付出大量粮饷,总而言之,训练汉人骑兵费时、费力、费钱粮,最后的骑战能力还是比不上建奴和鞑子。

    现在好了,有了一天可以轻轻松松运动二三百里的骑车步兵,一切变得那么简单。

    只要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步兵不紧不慢骑着自行车尾随敌军骑兵,跟三五天无伤大雅,跟十天半个月会让敌军的战马疲惫不堪,再坚持十天半个月,敌军战马会累死一小半。

    这不是夸夸其谈,战马的耐力无法跟人比,人骑着自行车短时间内追不上战马,但是跑一两天只要不跟错了方向,肯定能够跟得上。

    以后的战术当然是骑车步兵配备一成左右的精锐骑兵,由骑兵进行跟踪、进行斥候战。

    敌军骑兵敢于决战,骑车步兵把自行车全部挡在军阵前方,迟缓敌骑冲刺速度,然后在车阵后面排枪齐射,只要人数拥有绝对优势,打赢战争不在话下。

    太多达官贵人亲眼瞧见了“红旗军”的新兵种骑车步兵后兴奋莫名,他们能够肯定押对了宝,自行车真是如孙元化、吴襄、张凤翼等等介绍得那么好,大规模列装部队必不可少。

    这样的好东西拿到市场上销售也肯定是抢手货,自行车主体结构都是钢铁,由此可见投资钢铁厂、焦化厂、车辆厂一定能够获利丰厚。

    也有不少达官贵人肠子都悔青了,他们存了等待观望的心思,谁知没几天“汉江郡王”募集的第一批资本就到位了,如果现在想要投资,就必须等待下一批的项目。

    至于下一批的项目是什么,谁都说不准,这得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接待诸位大人的“四方钱庄”职员不能给予准确答复,只能猜测应该还是以炼钢、造船、铸炮为主流。

    开始后悔没有拿出银子认购股权的显贵中就有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周奎、田弘遇,周奎是个守财奴不见兔子不撒鹰,田弘遇是过于精明做事瞻前顾后。

    外戚周奎乃是苏州人,当朝皇后的父亲,早年曾在街头依靠行医,占卜赚钱为生,是个吝啬鬼,鼠目寸光,一毛不拔,自认为失去了赚大钱的机会后气得在家里捶胸顿足。

    这位被册封为嘉定伯的当朝国丈有太多文官武将捧臭脚,可是黄汉从来没鸟他,他也不敢惹强势的“汉江郡王”,只能自己在家里发脾气。

    田弘遇是田妃的父亲,拥有锦衣卫指挥使虚衔,有相当于锦衣卫签事的实职,介于他外戚的身份,实授指挥使李若琏平时让他三分。

    此人比周奎好一些,最起码人家有特长,比较擅长少女养成,他因为精心培养了田秀英而一步登天。

    田弘遇惯于钻营,见“汉江郡王”如日中天,心里有了想法,他不辞劳苦亲自南下扬州、苏州欲寻觅才貌双绝的佳人调教一段时间,作为大礼送给汉江郡王。

    黄汉率领大军到达黄河北岸之时,已经是崇祯十一年腊月十三晌午,谷如山派来联络的斥候队三十骑终于见到了“汉江郡王”。

    斥候的任务是把中原方面军发动进攻的计划汇报,并且希望得到入援人马的配合。

    黄汉看了看计划方案,交给战术高手孙传庭组织随军赞画进行完善,一个时辰后中军擂鼓聚将。

    情报表明,流寇、清军兵分几路往东攻击,很明显是想打到南直隶劫掠大运河沿线。

    清军貌似比较谨慎刻意离开黄河附近,他们打下了许昌周围的几座县城,现在联合老回回马守应、蝎子块拓养坤、革里眼贺一龙、扫地王张一川这一路流寇夺取了鹿邑。

    由此可见,入援人马奔袭曹州之时一两天内不会遭遇六万满蒙骑兵,敌人仅仅是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等率领的乌合之众。

    流寇的战斗力孙传庭还真看不上,他建议速战速决,入援人马一刻也不停留直接杀往曹州。

    接近三万“红旗军”精锐在此,即便清军就在附近也没什么大不了,孙传庭的建议得到了黄汉和众将支持。

    布置任务前黄汉特意召集宣传员、百总以上级镇抚官开了一个简短的传达会。

    命令镇抚官、宣传员要加大劝降力度,还要督促将士们莫要杀红了眼,尽可能多抓俘虏,言明此战不以斩获多少记功,而是以俘获计算。

第八百七十八章:曹州攻防战() 
此地离曹州只不过一百余里,为了保持体力、马力花三个时辰行军,将士们下午就能够到达战场,趁着天黑前厮杀一个时辰完全不成问题。

    用不着担心满蒙骑兵前来增援,鹿邑离曹州五百里官道,闻报围攻曹州的流寇遭遇突然袭击后也得是第二天。

    清军又不傻,犯得着冒着被‘红旗军’伏击的风险真为流寇出头?

    孙传庭分析,清军得知来了接近三万“红旗军”精锐参与中原大战,他们的选择应该是利用机动力避战,让流寇跟我军拼消耗。

    接下来满蒙骑兵是否参战就得看局势发展,我军打得越猛,流寇败得越惨,清军逃得越快,如果打得胶着,清军就会趁机捡便宜。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况且孙传庭还是经过历史验证的战略、战术高手。

    黄汉同意了孙传庭的速战速决战术并且委任他部署兵力,孙传庭命令全军保持匀速渡过黄河,接近到曹州三十里之时全军突袭。

    被张献忠、罗汝才、刘国能等等流寇率领的七八万人马、裹挟的近十万流民包围攻打到了第七日的曹州依旧在坚守,而且守得游刃有余。

    早在流寇到达洛阳之时,谷如山、雷鸣春、王瑸等等就制定计划,意图用曹州作为钓饵大量吸引流寇前来攻打。

    为了不会弄巧成拙导致钓饵被吃掉,他们商议后决定加强曹州的防御力。

    王瑸率领混合千总携带弗朗机炮和两个千户卫所军进入曹州协防,使得城里的正兵达到一千五百余人,卫所军接近三千。

    再加上训练中的乡勇两千多,加上朱大典组织前来搬运军需、抬伤员的民壮五千余,参与守城的人数超过一万两千。

    本来以为小小曹州会唾手可得,谁知居然如此难啃,气得张献忠暴跳如雷,此时后悔主动要求做大军先锋已经晚了。

    八大王是个要面子的人,如果灰溜溜带着人马退了,岂不是让靳明虎笑掉大牙?

    谁知六天五夜过去了,流寇连一次冲上城头的机会都没有获得,罗汝才、刘国能等等督促麾下攻城的大头目都有些泄了气。

    “打,不惜血本!”张献忠咬牙切齿发狠,他为了给麾下打气再次蛊惑道:

    “兄弟们,方圆几百里的财主,官家小姐都躲在曹州城里,攻破城池酒肉、银子、大姑娘小媳妇多着呢,老子全赏给你们。”

    这倒不是虚言,朱大典从来没有准备弃城逃跑,秋天就在组织军民加固城池,命令撤空周边村镇的人口和粮食。

    流寇刚刚发动进攻,旗卫就获知消息通知内地驻军,“红旗军”在曹州广泛宣传,不想从贼的所有人都纷纷携带家当、财物、粮食进入州城躲避战火。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山野里的村民也无事可做,只要粮食在、人在、牲口在,春天能够继续耕种,流寇过境造成的损失就在可控范围。

    “红旗军”宣传之时明确告诉父老乡亲们,“汉江郡王”不会容忍流寇一直祸害到春天,已经在组织人马准备给予流寇痛击。

    不少信任“红旗军”的官绅地主、老百姓携家带口躲入曹州城,寺庙、祠堂、甚至于州衙前都住满了人,城内每家每户也接纳了不少难民。

    由于“红旗军”具备管理经验,只要是入城躲避战火的人口,都必须有四邻担保,然后登记户口发放粮本。

    凭借户口簿、粮本上登记的人口数量,才能够购买能够维持七成饱的口粮。

    经济困难的难民会得到民壮的临时工作,“红旗军”不仅仅管饭,每个月还能够得到六百文钱、五斗杂粮,有了这些粮食和钱,勉强能够维持家中三四口一天两餐。

    今年秋收虽然减产四成左右,现在才是冬天,粮食告罄还不至于。

    逃避战火躲入城池的难民其实没有几家是一贫如洗,绝大多数携带粮食、钱财,只要“红旗大粮行”根据配给按照一石精米两块银币的限价放粮,城内就不会因为饥饿导致陷入混乱。

    如今的曹州城里军民已经高达十八万,其中十四万是外来户,粮食有二十几万石,还有不少耕牛、马驴。

    为了节约地方和粮食,这几天几乎杀光了猪羊、鸡鸭犒赏参与守城的军民。

    张献忠这一次倒是歪打正着,没有说错,如果流寇真的夺了曹州,粮食、美酒、花姑娘、金银财宝应有尽有。

    流寇们眼睛绿了,他们发出狼嚎般的鬼叫:“兄弟们拿出真本事上去拼命啊!八大王有令,城里的美娇娘都是咱们的!杀……”

    为了不把流寇们过早的惊走,曹州城头没有飘扬鲜艳夺目的红旗,正兵中的一半米尼枪手也刻意没有远射一百步外的任何目标。

    乙种营主将王瑸是进入曹州城里官职最高的将领,自然指挥全局,朱大典曾经细致研究过“红旗军”编制,知道一营主将至少应该相当于大明参将。

    而且“红旗军”体系没有文贵武贱一说,不仅仅级别平等,待遇反而向武官倾斜。

    朱大典并不是因为需要“红旗军”救命才给予王瑸尊重,还因为他跟王瑸接触了半个月,发现这位年轻将领不简单。

    王瑸是大匠师、科学院院士、造船专家王玉琪的儿子,是黄汉调教了足四年的亲卫弟子。

    他曾经远渡重洋跑过倭国、小吕宋、广南国,不仅仅略知天文地理,还能够谈论唐诗宋词,军事素质更是无可挑剔。

    朱大典是浙江金华人,两榜进士出身,正宗的学霸,跟王瑸交流多次后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他开始向往大洋彼岸,期待有生之年能够跟随龙武水师船队漂洋过海去美洲大陆看一看。

    朱大典不是个清官,但并不表示他就是个坏人,大明朝的文官武将超过七成人贪腐,真能够做到如海瑞那般清廉的凤毛麟角。

    大明朝堂上内斗不已,党同伐异愈演愈烈,有抱负、有能力、想为国家做些实事的朱大典却是官儿越做越小。

    听王瑸介绍了孙传庭、陈奇瑜、温体仁、杨一鹏等等原大明高官在“红旗军”体系如鱼得水,更加坚定了投奔“汉江郡王”从头再来的心思。

第八百七十九章:兵败如山倒() 
城外流寇、流民接近二十万,朱大典利用千里镜远眺心里直发怵,而年轻的王瑸一脸淡然丝毫不为所动。

    连续被流寇攻击六天,主将却是好整以暇,和颜悦色布置麾下莫要打得太狠,要慢慢来,麾下将士们都乐滋滋应承。

    “红旗军”如此淡定使得其他协防的军民无比安定。

    朱大典使用的千里镜是秋天率领一个把总步兵来到曹州协防的黄新广送给他的礼物。

    得到了千里镜后,朱大典如获至宝,从此以后就喜欢上了在利用千里镜城头看风景。

    然而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