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68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68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诸多拥有大量田亩的士大夫也死于兵荒马乱,还有许多人投降了建奴,他们即便不死也即将面临秋后算账。

    由此可见打退后金军之后,永平府地界应该是地多民少的状态,然后就会出现新贵瓜分无主之田亩。

    不好意思,黄汉也应该是新贵之一,再有郑国昌这个右布政使、刘之纶这个顺天巡抚包庇,分润胜利果实之时得到大实惠应该水到渠成。

    之所以京畿之地在建奴第一次入寇退兵后没有快速重建,是因为大明的统御力极其薄弱,老百姓得不到救济只能自生自灭,许多身强力壮的汉子当然不可能安心等死。

    于是乎啸聚山林的响马、流贼、山大王层出不穷,地方上秩序混乱,导致老百姓无法安心生产,结局就是大量良田荒芜。

    这就形成了可笑又可悲明末现状,一方面是土地兼并严重、升斗小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是大量土地抛荒没有人耕种。

    作为拥有现代人见识这个大金手指的黄汉当然知道秩序的重要性,他手里已经有了“红旗军”,有即将拥有一个卫所的军队,维持地方上的良好治安当然不费吹灰之力。

    有黄汉的资金投入,技术帮扶,又有军队做靠山,还有巡抚、布政使撑腰,黄汉把自己染指的地盘经营成为王道乐土不会太难。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了靠海的地盘,黄汉会用心经营,农工商并举,假以时日定然硕果累累。

    遵化诸将不仅仅得到了封赏,也领到了新任务,马世龙和吴自勉即将往抚宁开拔,因为孙承宗已经到达抚宁坐镇指挥,他亲自点将其中就有马、吴二人。

    郑国昌也点将出征,黄汉的“红旗军”即将赶去丰润县城集结,川军总兵官邓玘也被郑国昌点将,还有尚在路上的七千白杆兵也会赶去丰润汇合。

    刘之纶这个新官上任的顺天巡抚驻地依旧是遵化,这里虽然少了一万余人马,但是刘之纶根本不担心遵化的安危。

    因为经过多方信息证实,后金军主力已经回家了,还留在关内的人马已经不足一万,其中八旗甲兵不会超过一半。

    后金军已经由主动进攻变成了消极防御,除了三屯营、永平、迁安、滦州这四城周边还是兵荒马乱,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已经在抢农时播种春小麦。

第一百三十四章:活路() 
刘之纶在确认后金军主力北归后即刻解散了遵化城里的老百姓。

    因为他家就是世代务农,他从小就帮着父兄干农活,还曾经打柴卖贴补家用。

    农时该有多么重要这个草根出身的士大夫心知肚明,因此他遣散遵化老百姓,要求他们各自回家种地,没几天遵化城里就只剩下了一部分原住民。

    黄汉在接到圣旨的当天就委托传旨太监和护送天使来遵化的锦衣卫总旗官娄允办一件好事。

    传旨太监是熟人,曾经跟着方以化去过九里台村。娄允是跟着李若琏留下参加袭击后金军运输队的校尉伍长,他就是因为那一次的功劳得以连升两级当上了总旗官。

    这二人见到黄汉热络得很,认真听黄汉讲了遵化最近发生的攻防战,得知建奴居然驱赶老百姓意图趁乱夺城,老百姓走慢一些都会被屠杀。

    在遵化攻防战最紧张的时候,文官刘之纶居然亲自上城墙参与守城,并且操作床弩射杀几个敌军,其中有一个建奴巴牙喇,明军还把这具胸口被洞穿的白甲兵身体抢了回来。

    黄汉委托娄允他们把这段时间收集到的二十几级真奴、三十几级鞑子、一百几十级旗丁首级带回京师报捷,让他们把刘之纶阵斩一级巴牙喇的事迹广泛宣传。

    这乃是大好事,娄允当然一口答应,他保证十天内京师肯定街谈巷议遵化守军甘冒风险救回几千大明子民的事迹,刘侍郎的丰功伟绩会传遍京畿。

    一直在陪着天使的刘之纶见黄汉跟宦官和锦衣卫打交道游刃有余,还堂而皇之安排他们做事,心里啧啧称奇。他知道黄汉此举是为了给他扬名,当然感激。

    这就是官场,必须花花轿子人抬人,刘之纶如果自己报捷,以他士大夫的出身,哪里好意思大谈自己亲手击毙一个建奴白甲兵?

    黄汉来主持报捷就截然不同,他不仅仅要大肆宣传还要添油加醋,想必有了锦衣卫那些大嘴巴帮着吆喝,刘之纶勇于救民的光辉形象一定无比高大。

    “红旗军”于四月九日从遵化开拔,铁甲骑士已经有足八百人,骑马步兵有一千一百,拥有战马挽马两千七百余匹。

    还有驴子、骡子、犍牛各三四百头,马车、牛车、独轮车足一千八百架。

    黄汉看上了刘之纶设计的抬枪独轮车,厚着脸皮开口索要,刘之纶搞出这个大杀器还没有能够付诸实践,现在先装备“红旗军”想必不久就能够经历实战。

    刘之纶大大方方给了黄汉十五杆独轮车载抬枪,并且嘱咐黄汉在实战中多进行观察,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妙法子进行改进。

    宋鹏飞主管新组建的火器部队,现在有足两个总旗的人马,这一百一十二人无一例外做过原明军铳手,玩抬枪跟完鸟铳大同小异,上手快得很。

    三月底,许多被“红旗军”解救的汉民得知“红旗军”管三餐还给二十文钱一天收留随军劳役,他们都竭尽所能表现自己,希望得到这个机会。

    遵化城里数万老百姓也及其看中这份美差,他们纷纷报名接受挑选。

    因此黄汉选拔了足两千身强体壮或者有一技之长的汉子随军,当然是光棍汉、老人本分人优先,不是孤身一人的黄汉也没有让他们抛下家小,准他们拖家带口跟随“红旗军”保证大家都饿不着。

    出遵化南门的“红旗军”队伍人数有五千六百,不仅仅把这段时间积攒的金银财宝、丝绸、布帛、铁料等等缴获带上了,还一共携带了粮食两万石。

    刘之纶知道他这个顺天巡抚的官僚班底随着后金军撤退紧接着就会赶来遵化上任,遵化城里囤积的物资和粮食太多了,这些东西马上就会被朝廷点验入库,那时候恐怕就没办法自行处理。

    能够给自己赏识的黄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能够为“红旗军”的发展出一份力,刘之纶当然不遗余力。

    因此黄汉带着人马离开之时要求带上一些粮食、铁料他大大方方答应黄汉,能拿多少算多少。

    被建奴祸害过的地方处处缺粮,民以食为天,黄汉带着如此多的人马不随军携带足够的粮食哪里能够安心?

    永平府地界的田亩还不能得知今年有没有收成,黄汉总要保证自己的人马有一年的存粮。

    黄汉的麾下和随军劳力大多数都是来自基层,都是苦哈哈土里刨食的老百姓,他们更加舍不得粮食,因此尽可能多多装运,连骑兵都下马行军,战马上都驮了一石麦子。

    战马上的一石麦子由两个麻袋分装,骑兵战士如果需要骑马作战之时直接扔下两个粮袋就可以翻身上马,耽误不了多大功夫。

    这个时代“石”这个计量单位很操蛋,这其实是一个体积计量单位,是用量具来计算,一石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十合、十石一斛。

    至于一石应该是后世多少千克这里就存在一个比重问题,不可以一概而论。

    精米最重大概九十余千克一石,麦子轻了许多,一石在七十五千克上下,杂粮、粗粮有可能还要比麦子轻一些,但是总不会低于七十千克。

    而明朝的市斤跟后世又不同,约等于六百克一斤,因此黄汉带着几千人、几千牛马和大车携带了两万石麦子相当于一千六百吨而已,后世一艘江船的装载量。

    队伍浩浩荡荡出城走了不到五里,五百余人跪在路边哭嚎拦住了大军去路,这些人中超过七成是妇女,还有三成都是一些孩子。

    “黄大人,求您带上我们吧!我们这些孤儿寡妇眼看着活不下去了。呜呜……”

    “将军,我们无依无靠,求大人垂怜,给一条活路吧……”

    “大人,奴家的男人闭眼前就关照过跟着‘红旗军’有活路,奴家一直在这里等着,今天终于等来了……”

    建奴肆掠神州,多少汉人家破人亡?太多家庭失去了壮劳力,这里的五百多无依无靠的妇孺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

第一百三十五章:骄傲() 
“红旗军”收留人那是有原则的,不可能收留普通妇女。

    刘之纶放老百姓回原籍之时,每一个成年人发了十五斤杂粮就打发了,没有人能够赖在城里,因为自四月一日起遵化就再也不是吃大锅饭。

    在四月份以前,由于遵化城里粮食充足,也是为了人心安定,城里的老百姓每天都可以两次免费按时领取两碗稀粥和一个炊饼充饥,被守军征用的劳力可以每天吃三顿管饱。

    刘之纶发现后金军退兵了,当然不会再养着数万老百姓,此时必须逼着他们自谋出路。

    因此他宣布分给老百姓粮食,拿上粮食的人必须立刻出城回家种地去,不肯走的也呆不下去,因为没有了免费食物,马上面临饿肚子的困境。

    许多人拿了十五斤杂粮千恩万谢回家了,他们知道成天困在城里不是个事啊!回家伺候土地得到收成才能够有希望。

    大多数人走得很急,知道农时不等人,错过了,今年的日子就难挨了。

    回家的老百姓一路上还会摘到野菜充饥,十五斤粮食省着吃坚持十几天完全没问题,大部分出城的战争难民都结伴而行,以每天走五十里计算,大多数人都能够赶回家乡。

    但不是每一个老百姓都具备回家种地的条件,李三娘子就不敢回家,她家在遵化北,离官道不是很远,房子已经被正蓝旗建奴烧了,她一个人带着才三岁的孩子回家如何生活?

    况且谁知道建奴、鞑子会不会再来?

    因此她就在遵化南门外等着,等着“红旗军”出城就跟着这支能够带给她活路的队伍。谁知跟她有同样想法的寡妇真的不少,几天下来居然聚集了三百多。

    这当然是“红旗军”的所作所为让这些凄惶无助的女子看到了希望,她们选择等待这支仁义之师。

    黄汉看着满面风霜的女人们瞧着孩子们懵懂的眼神,回味着李三娘子的话深有感触。来到这个时代就应该有所作为,人心向背真的很重要。

    “跟着‘红旗军’有活路。”这是升斗小民给予“红旗军”的信任,此时抛弃这些孤儿寡妇于心何安?

    黄汉叫过李三娘子,问她道:“汝刚才说你家男人闭眼前说什么了,本官没听清楚,你再大声说一遍。”

    李三娘子哭得泣不成声,她颤抖着声音道:“大人,我家男人临死前嘱咐奴家一定要跟着‘红旗军’,只有跟着‘红旗军’才会有活路。”

    这是老百姓的信任,这份信任真的是沉甸甸的,黄汉不禁有些动容,觉得眼角有些湿润。

    他大声问身边的袍泽和劳役道:“老百姓说唯有跟着‘红旗军’才有活路,本官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老百姓了,诸位兄弟你们来告诉本官,该如何处置今天之事?”

    随军劳役们同病相怜,他们立刻呼啦啦跪下了,异口同声道:

    “求大人收留这些可怜人吧!她们没了男人还带着孩子哪里活得下去。”

    宋鹏飞振臂高呼道:“跟着‘红旗军’有活路这话没说错,卑职请求大人留下他们。”

    “红旗军”战士们都大声道:“请大人留下这些老百姓,‘红旗军’有饭吃绝不会让他们饿肚子。”

    “哇!……”几百妇女感动得受不了,更加哭得起劲儿了。

    本性善良的憨子觉得自己受不了落难的孤儿寡妇这份凄惨,觉得眼泪快要掉出来,他可不想被人发现自己掉眼泪。

    连忙扯开嗓子大叫道:“愿意跟着‘红旗军’走的立刻擦干眼泪止住啼哭上马车,老子保证所有人都有活路,选择留下哭鼻子的请便,咱们继续上路喽!”

    这一嗓子效果特别好,所有的女人都瞧见了憨子这个高人一头膀大腰圆如同山神般的粗壮武官,都吓得不敢哭了,乖乖的带着孩子上车。

    添香在马车上伸出双手接过李三娘子怀里抱着的孩子,笑着对她道:“上我们这辆车,放心吧,我们的家主是菩萨心肠,他答应收留你们一定说到做到。”

    宋鹏飞道:“‘红旗军’饿死也不劫掠老百姓,乡亲们放心吧,跟着咱们所有人的日子只会越过越好!”

    小宋经常参与统计缴获,知道“红旗军”的家底,也知道师傅胸有大志,收留这些人完全养得起,他当然敢放豪言壮语。

    已经连升两级现在拥有卢龙县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