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69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69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宋经常参与统计缴获,知道“红旗军”的家底,也知道师傅胸有大志,收留这些人完全养得起,他当然敢放豪言壮语。

    已经连升两级现在拥有卢龙县正八品县丞虚衔的随军主簿郑孝文也被此情此景深深感动,他不失时机大声带头唱起了凯歌:

    “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战士们都齐声高唱“……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建奴兮,觅个封侯。”

    战士们人人昂首挺胸,他们是爱民的“红旗军”,他们骄傲!

    女人们被憨子吓着了,不敢啼哭,此时拼命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她们偷眼瞧着这些威猛的军人,人人觉得有了靠山终于找到了归宿,以后真的会不愁活路。

    随军劳役和他们的家小有三千多,他们亲眼看见了“红旗军”主将和麾下猛士对待老百姓的态度,许多人也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更加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选择,坚定了追随“红旗军”的信心。

    黄汉真的不是矫情,他是发自内心愿意给千万汉民活路,此时有了救下这几百妇孺的能力,自然不遗余力,况且以后要谋发展需要有人口这个生产力的第一要素。

    数千人马晓行夜宿,人人都能够吃到饱肚子喝到凉开水,整个队伍里渐渐地少了悲悲戚戚,多了欢声笑语。

    许多十三四岁的懵懂少年都用无限崇拜的眼光瞧着威猛的“红旗军”战士,他们渴望早日长大从军杀鞑子为自己的亲人报仇雪恨。

    六千余人的队伍往丰润县城开拔的路上倒是没有被后金军骚扰,“红旗军”的斥候放出去一二十里,遭遇后金军哨马会毫不犹豫攻击,因此敌军根本做不到探报“红旗军”主力的动向。

第一百三十六章:会师() 
四月十四日,黄汉带领六千多军民赶到丰润南门外驻扎。

    四川总兵官邓玘的四千余川军也在昨天赶到,当天晚上黄沂州率领留在避难所的三百步兵和伤愈归队的一百骑兵也赶来会师。

    那是郑国昌认为收复失地之战有太多建功立业的机会,他当然不能忘了郑孝文的义父,因此派人调黄沂州部参战。

    这段时间,九里台村后山避难所里的铁匠都忙得热火朝天。

    他们不仅仅修理了大量铁甲,还精心打造出了足七十支好铳,三十副铁甲,因此伤愈归队的一百骑兵都有铁甲装备,三百步兵都有棉甲或者皮甲。

    现在留守避难所的主将是黄勇,他那里还有四百余没有铠甲的步兵。

    郑国昌再次见到了黄家父子表现得很亲和,接风晚宴上他告诉大家等秦良玉老夫人率领的七千白杆兵到来,全军即刻剑指永平府城,届时希望诸将人人争先。

    他也提醒大家,由于朝廷的红夷大炮都集中调拨给了孙督师,因此攻击永平府之时恐怕唯有采取蚁附攻城这个伤亡惨重的笨办法。

    如果他这一路人马由于没有攻坚火炮导致没有能力拿下永平,唯有等待孙督师收复滦州后运来红夷大炮共同会攻。

    话虽然如此说,黄汉父子还是从郑国昌的话音里听出来了不甘心,郑国昌的这路人马不是主攻理所当然,他虽然也是位高权重但是拿孙承宗这个帝师比很明显不够看。

    因此郑国昌想着能够独立拿下永平一雪前耻,他在晚宴时吹风,看看是不是没有火炮可凭也能够攻破永平城。

    历史小小的拐了弯,大方向还是依然如故。

    孙承宗发动四城收复战还是采取循序渐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打法,主力的攻击点依旧选择了滦州,红夷大炮仍然部署到滦州城下,现在应该还在路上。

    黄汉丝毫不担心需要蚁附攻城,因为历史上的阿敏根本没有死守永平府城。

    他闻报滦州丢了就开始了疯狂大屠杀,连降官也不放过,杀光、抢光、烧光后丢下了满城尸体一片火海的永平府城带上了洗劫的金银财宝往北跑了。

    此时才四月中旬,阿敏那小子应该还在往永平赶的路上,他是在五月初才来到永平府城,谁知喘息未定就被明军四面围打,他接管的四座大城都面临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明军攻击。

    阿敏这才意识到这次入关是个大大的坑,哪里肯留在这里跟明军死磕,毅然决然执行三光政策后跑路。

    红歹是见到制造了大屠杀奔逃回来的阿敏大怒,召诸贝勒共议阿敏之罪。罪状除了此次丢失关内四城之外,还有心怀异志、当年在朝鲜谋求自立等等。

    后金廷议阿敏死罪,红歹是假惺惺显示仁慈改判为幽禁,仅留给阿敏庄子六所、园子两个、奴仆二十人给阿敏养老。

    其余财产红歹是也没有染指,全部给了忠心耿耿的济尔哈朗。

    这就是红歹是作为阴谋家的高明之处,拿下四大贝勒之一的阿敏,去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他自己不瓜分正蓝旗,也不让儿子豪格染指。

    他高调把这些好处给了战功赫赫且对自己无比忠心的济尔哈朗,这样处置貌似公允,自然堵住了悠悠之口,从此以后议事大殿上就少了一把交椅。

    从历史记载判断,郑国昌这一路人马夺回永平府城不会遭遇恶战,但是接收一片废墟一个死城的可能性无穷大。

    黄汉在思量如何避免永平被屠城的厄运,这就要选准了出击时机,时间早了会面临攻坚战导致“红旗军”不得不蚁附攻城,时间晚了仅仅得到一座毁坏殆尽的空城而已。

    “红旗军”现在有军民六千余,加上黄沂州带来的四百人,已经超过六千五百。

    其中只有一小半是战士,马上就要打仗了,四千多随军劳役和老百姓不能全部带着参战,总要寻一个地方妥善安置。

    去九里台村想都不要想,那里紧靠永平府城又无险可守也没有大量房屋,如何安置四千多人?

    去避难所也被否决,那里除了有九里台村的乡亲们,还有“红旗军”战士的家眷,总人数已经达到两三千人,避难所早就是满负荷,容纳不下这许多人。

    黄汉不准备坐等秦良玉带兵来丰润县城汇合,他请示郑国昌,要求给予“红旗军”一些自主权,不为别的,乃是为了灵活掌握战机,选择恰当时候奔袭后金军搏斩获。

    “红旗军”屡建功勋,黄汉的指挥能力已经得到许多人认可。

    郑国昌当然不会掣肘黄汉指挥的灵活性,他当着四川总兵官邓玘、丰润驻守参将周宗武高调表态“红旗军”可以自由出击,用不着每一次都来请将令。

    郑国昌这段时间尤其看重黄汉,他深知如今的大明内忧外患,唯有拥有精兵猛将才能够力挽狂澜。

    瞧着郑孝文跟着“红旗军”才几个月就如同换了一个人,脸上已经有了些许坚韧和刚毅,他相信有自己的人脉,再有“红旗军”实打实的功勋,要提拔后生晚辈手到擒来。

    他甚至动了心思,准备等核实滦州知府张凤奇家公子遇难的传闻后,是不是可以把嫡出女儿郑秀娥许配给黄汉。

    晚上在丰润驿馆休息的黄汉还被人拜访了,那是丰润县太爷郭必昌和高有谋,这两人再次见到黄汉之时更加谦恭。

    不是因为黄汉再次升官了,而是他们打听出北直隶最高地方官之一郑国昌跟黄家父子的关系,也得知新官上任的顺天巡抚刘之纶特别欣赏黄汉引为知己。

    他们意识到这个能文能武的年轻人前途一片光明,当然要来叨扰加深印象分。

    老熟人了,黄汉很热情地跟他们谈了当前局势,并且拍胸脯保证,最迟五月底后金军都会被消灭或者被赶出关内。

    被建奴吊打,确实有许多人难免对大明朝廷灰心失望,郭必昌和高有谋见亲自带兵作战屡建功勋的武将如此有信心安心不少。

第一百三十七章:空耗光阴() 
高有谋起身行礼道:“黄大人,晚生也想为国效力,今日请县尊前来就是做个见证,晚生自愿带着八个武艺出众的家丁追随‘红旗军’,晚生这九人不要官职、不要军饷,只愿为朝廷尽绵薄之力。”

    高有谋已经四十出头了,在不到二十岁的黄汉面前一口一个晚生有些逗,他还提出自愿参战不要任何报酬也不在意官职,很明显他背后应该是被高人指点。

    确实如此,高有谋在丰润办成了买卖军功的大事即刻赶回济南府城报告父亲,暂居在此的高第老怀大慰仔细问黄汉的情况,又问“红旗军”的军容和军纪。

    高有谋当然把看到、听到的一切和盘托出,高第经过思考后语重心长对儿子道:“有谋啊!你已经科举了七次对不对?”

    高有谋瞬间面红耳赤,他惭愧道:“父亲,孩儿无能,至今都未中举,无地自容啊!”

    高第叹气道:“这也不能怪你不用功,北直隶乡试百中取二三人可见何其艰难,郑国昌家的三公子不也是屡试不中?他现在‘红旗军’做随军主簿对不对?”

    “父亲,您的意思莫不是也让儿子效仿郑家三公子?”

    “咱们高家跟黄家没有那份交情,况且为父已经告老还乡在朝中虽然有人脉,但已是昨日黄花,你要去‘红旗军’中历练可以如此如此……。”

    老高第深谋远虑,知道高家如果不再出士大夫早晚会没落,因此他建议儿子另辟蹊径,争取混到军功挤入士大夫行列。

    高第是万历十七年的进士,在朝为官接近四十年,做过正三品大同巡抚、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郎。一直混到正二品封疆大吏以兵部尚书经略蓟辽。

    四十年的官场老油条,本领岂是白给的,门生故吏究竟有多少?一旦高有谋得到了实打实的军功,要上位恐怕轻而易举。

    高有谋也不想蹉跎一生,咬咬牙决定去军中吃几年苦看看运气如何,因此精挑细选了八个最能打的高家族人带在身边。

    高家巨富,他们九人拥有全套的山文甲装备,拥有十八匹阿拉伯战马,弓箭、武器等等都是上等货。

    高有谋从父亲门生故吏的口中得知郑国昌进驻丰润县城,点将名录里有黄汉,急匆匆赶来了,他已经在县城住了七八天,跟县太爷也商量好了见到黄汉之时的说辞。

    黄汉何尝不知朝中无人莫做官,他来到大明就必须适应潮流,首先不能走在文官集团的对立面,高家跟黄家其实属于同乡,好好结交乃是上上策。

    其实末世的大明面临后金政权和诸多流寇轮番祸害导致亡国。

    来自后世的黄汉认为统一战线尤其重要,只要是不投降建奴,不肯从闯贼、献贼的人都是统战对象,高家长子送上门给黄汉统战,怎么能拒之门外?

    况且老高第不是东林党,他应该属于大明为数不多的无党派人士。

    崇祯最厌恶党争,最喜欢不结党的孤臣,他的儿子日后在东林党被崇祯抛弃之后上位,说不定能够得到重用。

    黄汉对高有谋道:“‘红旗军’纪律严明官兵一体同吃、同住、同劳动,你恐怕吃不了这份苦。”

    高有谋早有心理准备立场坚定,他道:“晚生比郑公子还要壮实一些,他能够受得了军中之苦,晚生肯定也能行。黄将军放心,晚生和家丁但有违犯军规之事,您尽管严惩不贷。”

    黄汉瞧了瞧高有谋,发现他看上去确实身强体壮,由此可见大多数读书成绩差强人意的秀才公,他们的体质好过苦读圣贤书有中举希望的廪膳生。

    郑孝文的体格就不错,在军中混得风生水起从来没有见他生过病,他也能够跟着队伍长途行军不掉队。

    反正军中已经有了读书人,再多几人无伤大雅,况且如果能够让读书人投军蔚然成风,大明才会大有希望。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小日本的实力拿明末的建奴相比强了无数倍。

    民国政府拿末代大明的实力相对比弱了许多,但是政府掀起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广泛动员学生参加青年军,进行缅北大反攻、打通了中印公路为抗战发挥了积极作用,最终等来了小日本的投降。

    如果大明的童生、士子也能够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豪情,有投笔从戎的壮举,区区建奴亡国灭种就不远矣!

    黄汉答应高有谋的请求,道:“如此本官也以见习主簿的职务上报兵部报备,高公子以为如何?”

    高有谋大喜一躬到地,道:“卑职谢将军成全,您放心,卑职在军中一定多做事少开口。”

    第二天黄汉和郭必昌、高有谋求见郑国昌,老高第其实是郑国昌的前辈,两人虽然私交不厚也算相熟,黄汉留下高有谋当见习主簿才多大事?

    在明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