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92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92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老百姓未必就已经山穷水尽,家里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存粮。但是他们会为了节约口粮成天不敢动,因为运动量大了,会直接多消耗粮食。

    得到了意外的帮助,眼看着能够搞到粮食度过最难熬的时刻,而且今年又有了得到丰收的希望。

    惯于吃苦耐劳的汉民们终于舍得多吃几口粮食恢复体力下地劳作,良性循环马上就能够形成。

    为了体察民情随时掌握情况,徐光启拉着黄汉穿上了普通士子的衣服来到听课的农民中间。

    瞧着关门弟子穿上他的青衫立刻变了一个人,文质彬彬跟读书人基本上分辨不出,科学家在想为何不想办法给黄汉弄一个功名?这样岂不是就能够把这员悍将拉进读书人的队伍?

    科学家虽然豁达,但是脑子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还是根深蒂固,这其实没什么不好,学而知之,徐光启少年时如果不刻苦读书也不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两人在一大群农民里转悠了没多久就到了中午,几千农民都乐滋滋等着开饭。

    徐光启特意挤到几十个打饭棚子中的一个仔细查看,发现桶里的稀粥几乎没几粒米,眉头马上皱了起来。

    他问来义务劳动的“红旗军”少年学兵道:“你们家主就给老百姓喝这照得见人影的稀粥吗?”

    那个少年学兵叫做曾同享,由于在永平南伏击战建功,现在是学兵小旗官,带领一个被提升为伍长的老学兵和九个刚刚收留不久新学兵来参加社会实践。

    他瞧徐光启年纪不小又是士子打扮,客客气气回话道:“老人家,您误会了。本来咱们仅仅是提供凉开水,后来咱们老家主让放些米熬粥,免得老百姓吃干巴巴的炊饼噎得慌。”

    这时旁边的学兵伍长皮小虎带着骄傲的神情掀开了笼布,一个个三两重的白面大馒头映入眼帘。

    徐光启以前参与多次赈灾,官府从来都是给灾民喝粥,好粥那是插上筷子不倒的存在。

    今天见到了黄家熬的稀粥能够照见人影,虽然他也知道这完全是免费,也忍不住上前问问,谁知人家是给老百姓吃炊饼,这也太大方了些。

    这其实是科学家误会了,因为黄汉得到的粮食不由自主,约等于都是抢劫而来,被劫对象手里麦子占了九成,稻米连一成都不足,因此黄汉没法施粥,只能给大家吃白面馒头。

    徐光启默默地瞧着笑容满面的老百姓排着队来打一碗稀粥拿两个炊饼,瞧着他们满足的样子深有感触。

    这时只听见一个声音道:“老伯,做人要厚道,你连续来了三天,都是领了粥拿上炊饼就走,记住了明天如果再来就不会让你如愿了。”

    被曾同享指出来混饭的农民满面通红,旁边的老百姓也纷纷道:“不知足的人就没脸了,别以为‘红旗军’是傻子,人家只不过故意不点破而已。”

    徐光启看向一直跟着只看不说话的黄汉问道:“有人成功混到饭势必导致更多人效仿,你不打算采取什么办法吗?”

    黄汉大咧咧道:“就是中午提供一碗稀粥两个炊饼而已,犯不着因噎废食,毕竟来认真听课的占了绝大多数。况且又有谁家里日子过得去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区区两个炊饼?”

    徐光启愕然!原来这个徒弟大来大去是个习惯做大事的人才,根本不跟升斗小民斤斤计较,自己反而小家子气了。

    这时徐光启看到一个壮汉吃完了一个炊饼,喝光了稀粥把碗添得干干净净,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可是他却不肯再吃剩下的一个炊饼而是用布包好了藏入怀中。

    徐光启问道:“以尔的块头,吃两个炊饼恐怕都填不饱肚子,现在为何还要留下一个?”

    见是一个读书人问话,那人恭恭敬敬道:“今天不要下死力气干活,有个半饱足够了,剩下的炊饼带给孩子娘和孩子们尝尝,他们太久没吃过白面炊饼了。”

    原来这个汉子选择自己扛着饿,预备把口粮带给妻儿。徐光启不由得同情心泛滥,他也来到打饭的棚子领了两个炊饼,自己拿着一个大口咬,把另外一个递给那个汉子。

    谁知那人不要,道:“两个炊饼下肚才能够勉强充饥,先生莫要跟小的客气。”

    徐光启道:“你比老夫年轻,也比老夫高大,你都能忍饥挨饿,老夫为何不能?拿着吧,算老夫带给汝妻儿的。”

    黄汉笑盈盈瞧着徐光启,他其实不认为靠自己省一口来救助别人的做派可取,此乃小善尔。

    他始终认为要给千千万万挨饿的老百姓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付出的劳动能够换回足以温饱的报酬才是大善。

    但他倒是瞧上了这个壮汉,很明显这是一个有爱心的人,还是一个知进退的人,今天他偶然间遇见了自己,说明这个人还是个幸运儿。

    黄家的工厂、农田会需要大量管理者,完全可以给这个汉子一个工作机会。

    黄汉道:“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纪?家住哪里?家中还有几口人?”

    那汉子见黄汉器宇不凡,又是读书人打扮,连忙答道:“小的名叫谷满仓,今年三十了,家在离此地二十里的谷家沟村,家中有妻子和四个孩子,大的今年十二岁是个小子,最小的闺女才五岁。”

第一百八十四章:原动力() 
黄汉又问道:“今天讲述的如何种植马铃薯和甘薯你都听懂了吗?”

    谷满仓道:“听懂了,其实种这两样东西不难学,小的在村里就惯会伺候庄稼,要是这甘薯和马铃薯真的能够收获五六石,岂不是我们村从此都不会有人饿肚子。”

    徐光启插话道:“只要你们学会种植,学会田间管理,老夫就能够保证有五六石的产量,运气好有可能还不止这个产量。”

    “那就太好了,说实话,这两样新庄稼都不娇贵比较容易伺候,要是家家户户都种上一两亩就能够不愁没饭吃。”

    黄汉向左边招招手,负责安保的王志诚连忙跑了过来,他今天带着一个总旗“红旗军”负责徐光启的安全,由于科学家要看到真实的场景,因此不许顶盔掼甲的“红旗军”跟着。

    王志诚只能安排麾下散布在两位大人周围三十步内密切注意有没有异动,见家主招手连忙小跑着来了。

    “大人,请问有何吩咐?”王志诚已经是挂从六品衔的实授总旗官,他身材高大一身铁甲很有卖相。

    黄汉道:“给这个叫做谷满仓的安排差事,并且安排住处让他把妻儿都接来,现在按照工匠的待遇给报酬,把育苗的三十亩马铃薯、二十亩甘薯田交给他领头管理。”

    谷满仓见一个威猛的军官在这个年轻读书人面前唯唯诺诺,知道自己今天应该是遇见贵人了,连忙跪下道:“小的有眼无珠冒犯大人,望大人不记小人过。”

    黄汉道:“起来说话,本官交给你管理五十亩甘薯、马铃薯的育苗田地,是让你把这些田亩伺候成样板田,以后的教学田。

    你不仅仅要掌握种植方法,还要向来参观学习的农民传授经验,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切,本官会给你一两五钱银子一个月外加五斗麦子的报酬。

    如果你能够管理更多田亩,教授更多农民正确的种植技术,给你的报酬还会加倍,甚至于给你官职,让你光宗耀祖。”

    喜事来得太突然,谷满仓有些懵逼嘴巴张得老大无言以答。王志诚笑道:“还不叩谢大人的恩典?”

    谷满仓这才反应过来又跪下磕头道:“小的谢谢大人,小的一定会用心伺候田地,会让更多人学会种甘薯和马铃薯。”

    徐光启很满意黄汉如此安排,道:“搞样板田的做法很不错,老夫认为仅仅用谷满仓一人还是不够,应该在四乡八壤都搞一块样板田。”

    黄汉道:“这还不是手到擒来,师傅可以让你带来的吏员和家丁物色人选,想必一个佃农能够得到管三餐还能拿到六钱银子五斗杂粮的报酬,没有人不愿意干这样的工作。”

    徐光启认为黄汉言之有理,道:“饶是如此,老夫马上就会吩咐下去。”

    看着黄汉和徐光启走远了,谷满仓这才敢向旁边的一个少年学兵打听道:“小哥,我想请问一下,刚才那俩人是谁啊?”

    少年正是获得提拔成为学兵小旗官的安小乐,他笑着逗谷满仓道:“说出来吓死你,年纪大的乃是当朝礼部左侍郎徐光启老大人,年轻的乃是我家‘红旗军’主将,大名鼎鼎的黄汉将军。”

    “妈呀,我今天是不是在做梦啊!”谷满仓真的觉得头有些晕,身体不由自主在颤抖。

    “老哥,别六神无主了,刚才王大人交代过了,由我负责安排你的活计,我名叫安小乐,我这就带你去看看安排给你一家子住宿的房子去。”

    兵灾过后粮价暴涨那是必然,黄家给甘薯、马铃薯的种植户预付二两银子的做法搞不好会更加推高粮价。

    介于黄汉手里有七八万石麦子,而黄家目前需要管饭的人数不足一万,在冬天来临之前有两万石麦子足够开销。

    这就意味着黄汉手里有六万石麦子可以灵活支配,如今永平府地界到处缺粮,嗷嗷待哺的升斗小民不知凡几,可是白送粮食很明显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黄汉经过思考灵机一动,他下达命令继续给予农民帮助。

    只要登记了姓名验看了身份,记录下具体家庭地址,并且承诺种植甘薯和马铃薯的农民,都是优先帮扶对象。

    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每一户可以向黄家借贷九斗麦子,在秋收过后,并且规定了截止日期在十二月十五日,借贷了九斗麦子的农民只要还一石麦子给黄家就成。

    黄汉的这个命令不仅仅张贴了告示,还安排学兵在十几个大集镇宣传,很快升斗小民就得知还有如此好事,许多人家急匆匆拿上粮袋赶到开平镇借粮,生怕去晚了这样的好事轮不到自己。

    为何半年收取百分之十一的利息还导致老百姓认为占便宜了,人人趋之若鹜?

    那是因为老百姓向地主老财借贷的利息要高出几倍都不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粮价一直在波动之中,寻常年景青黄不接之时乃是一年内粮食价格最昂贵之时,秋收之后粮价最贱。

    今年还不比往年,闹了兵灾,粮食价格高得离谱,一石麦子的价格都已经突破了二两银子,寻常年景麦子基本上不会高于八钱银子一石,现在的粮价早就翻了倍。

    粮食最贵的时候能够借到麦子,粮食最便宜的时候才要还本付息,即便农民的算术不好,只要不是太傻,都能够算明白这个小账。

    这就是黄汉这个现代人的高明之处,不无偿送粮食给老百姓,而是在他们最渴求粮食的时候借给大家。

    放出去六万石麦子,可以使得粮价被遏制,又可以让许多面临饥饿的升斗小民活下去。

    黄汉虽然不是商贾,但是他也必须屯粮,不能因为粮食的贵和便宜使得存粮不足,屯粮不是为了囤积居奇而是为了平抑物价,为了在老百姓最难挨的日子拉他们一把。

    人口基数乃是大发展的原动力,黄汉本着竭尽所能带领老百姓渡过粮荒的原则做事,过了今年,京畿之地要迎来六年太平。

    因为如果历史如故,崇祯九年建奴才会再次入寇京畿。

第一百八十五章:兵科给事中() 
今年动用六万石粮食做善事,五六个月后,黄家会得到六万六千石麦子。

    哪怕借出麦子时市场价是二两银子一石,而入库时价格跌到了一两银子一石。

    黄汉也不认为自己吃了亏,只要每一年囤积粮食的总量在正增长就是胜利。

    因为历史上崇祯年的年景那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最后粮食就是命,无法用银子来衡量。

    这种双赢的做法让徐光启再次赞叹不已,科学家会算账,知道黄汉如此做法失去了把手里粮食卖高价赚黑心钱的好时机。

    他心里已经慢慢的喜欢这个视钱财如无物的守备官,真心想着帮弟子一把。

    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科学家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善于接受新理论。

    他认同并且接受了黄汉的理论,“做好事要量力而行,要可持续发展,要让用来做好事的钱粮一年比一年多才是善莫大焉。”

    眨眼间十几天过去了,黄汉跟徐光启朝夕相处,了解到这个时代的科技现状,增长了不少见识。

    徐光启得知黄汉要大炼钢铁,很热心,他写信给工部的门生故吏物色一批技术精湛的工匠来黄家做事。

    科学家自认为跟黄汉在一起的十几天受益匪浅,心里相当奇怪这个年轻人为何博学如斯?

    他亲眼看到黄汉颁布的一项项命令,无一例外不是充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