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汉之魂 >

第99部分

明末汉之魂-第99部分

小说: 明末汉之魂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人还亲口告诉她们,瞧上了哪一位战士只要两厢情愿就可以让她们风风光光出嫁。

    两个小萝莉不知该发誓一辈子跟着家主,还是该谢谢家主给她们自由择婿的机会,纠结啊!

    她们准备做好本职工作走一步看一步,在家主身边伺候日子过得不错,如果能够嫁给一个“红旗军”官佐貌似以后就是大妇正妻,日子应该更加好。

    认为自己前途一片光明的金凤和玉钗更加体贴入微,她们其实都幻想能够被黄汉收房,因此在黄汉面前从来都不避讳什么……

    天气逐渐凉爽,是时候给“红旗军”战士、学兵和劳役定做制服了。

    在兵额内的战士都是大明正规军理所当然配发明军制服鸳鸯战袄,少年学兵和劳役就不可以如此着装。

    因为这些人有三四千之多,也一个个穿上鸳鸯战袄岂不是明目张胆告诉周围人,“红旗军”实际兵力远超兵额?

    黄汉给少年学兵设计了类似于十八世纪时英国红衫军的军服,接近现代的服装简洁明了,军官再配上长筒皮靴很是帅气。

    少年学兵们认为衣裤分离更加方便,人人都喜欢这样的制服。

    时光荏苒,秋收在望,春小麦已经黄了,老百姓看到即将到手的粮食心里更加安定。

    徐光启率先用来育甘薯、马铃薯苗的八百亩良田已经开始收获,抛荒了半年的土地肥力不错。

    又是由于是第一次种植马铃薯和甘薯,因此获得了大丰收,亩产达到了一千余斤。

    这是明朝六百克左右的市斤,意味着就是后世一千二百余斤。

    黄汉吩咐李三娘子跟谷满仓的娘子带领几十个妇女来学习一个谋生的新技术,谷满仓的妻子姓甄,大家都称呼她谷甄氏。

    这两个女人具备代表性,有一定的号召力。

    李三娘子是因为无依无靠而追随“红旗军”的外来户,这个团体内的妇女信任她。

    谷甄氏是受到黄汉恩惠的本地农民,当地人都喜欢去谷家拉家常,打听一些消息。

    李三娘子被黄汉收留后一直在救护队做事,这个女子做事认真得到了医官刘大寿器重,因此成了为数不多的女性随军劳役,每个月能够得到六百文钱和五斗杂粮。

    她就是一个人带着三岁的儿子生活在军中,三餐有保障,因此月饷反而能够积余下来。

    她多次参加战场救护胆大心细,黄四方被建奴打伤并且丢了右臂之时,跟着刘大寿给黄四方处理断臂的就是她,后来精心护理黄四方的也是她。

    李三娘子知道黄四方乃是杀了十几个鞑子和建奴的好汉,她不仅仅用心照顾黄四方,还用自己积攒的钱财背着儿子跑了多个村庄买来鸡蛋、老母鸡给黄四方进补。

第一百九十八章:靠山() 
黄四方认识李三娘子这个口中说出“跟着‘红旗军’有活路的女子。”

    得到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当然铭记在心。

    李三娘子跟建奴仇深似海,“红旗军”是她的恩主也是她的未来和希望所在。

    她已经能够识得一些字,做事认真而且有胆量。

    黄四方招募人手之时第一个就想到了李三娘子,他认为李三娘子具备领导“旗卫”里女性潜伏者的条件。

    于是黄四方找李三娘子谈心并且明确了“旗卫”的职能和发展方向以及以后的工作重点。

    李三娘子得知‘旗卫’就是秘密的“红旗军”当然毫不犹豫答应加入,这就意味着她以后就是公门里吃皇粮的公家人,能够拿到一两五钱银子外加五斗麦子的月饷。

    ‘旗卫’的身份是暗地里的,李三娘子公开身份是一个妇女头子,一个拥军积极分子,她即将带领几十个妇女学习新谋生技术,然后她必须带领这几十个妇女教会至少两千人。

    这个技术很简单,黄汉懂过程却掌握不好火候,最后反而是李三娘子和几个妇女总结出如何把甘薯烤得香甜可口的经验。

    半天时间几十个妇女烤了几十斤甘薯吃下肚子,人人都认为烤红薯甘甜爽口好吃又抗饿。

    她们得知将要在农闲之时去城里甚至去京城卖烤红薯,一个个喜忧参半,叽叽喳喳议论起来,她们很高兴得到为家里挣银子的机会,担忧人生地不熟被人家欺负。

    一个早先跟着李三娘子在遵化城外苦等“红旗军”的妇女问道:“三娘,这烤红薯确实好吃,如果只卖四五文钱一斤生意一定不错,只是我们一大群女人离乡背井能行吗?”

    “有什么不行?咱们有‘红旗军’做靠山怕谁?”

    “话是这么说,可是城里的衙役和街上的青皮坏得很,我们这些妇道人家抛头露面做买卖还是觉得心里不踏实。”

    “刘大家的,你也是从建奴刀下死里逃生的人,如果不是‘红旗军’给饭吃,咱们恐怕早就饿死了,家主又没要求咱们上战场,只不过是做小买卖罢了,还给咱们工钱,衙役、青皮还会坏得过建奴?”

    “这倒是,咱们贱命一条确实没什么好怕的,反正咱们都听你的。”

    “烤红薯一定会大卖,咱们做好了这件事就真的为‘红旗军’赚到了饷银,为此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况且永平府也不是咱们的故乡啊!”

    “是啊!只要能够赚到银子,哪儿黄土不埋人?三娘,我决定跟着你去京师。”

    黄汉听着妇女们议论,觉得李三娘子讲话有些说服力,决定帮她树立一下威信。

    他叫过李三娘子道:“刚才你的言论很有说服力,不妨大声讲给所有人听一听。”

    李三娘子顿时红了脸,道:“将军,奴家一些浅见,恐怕说不上嘴呢。”

    黄汉准备看看这个女人有没有领导能力,一个领导首先要有口才具备说服力,如今的工作应该就是阐述“红旗军”的安排,打消妇女们害怕被欺负的顾虑。

    他道:“没关系,把本官告诉你的章程大声说出来,本官看好你!”

    李三娘子看到黄汉鼓励的眼神,心里安定了许多,她清了清嗓子道:“姐妹们,咱们出去卖红薯是有组织的行动,晚上都是几十人住在一起,没有什么好怕的。

    白天卖红薯的时候,车上会插上红旗,咱们堂而皇之告诉所有人,咱们是替‘红旗军筹集军饷卖红薯’谁敢欺负我们要抢钱、抢红薯或者炉子都可以让他们抢去。

    我们都是女人,没有必要跟那些野汉子拼命,只要记住他们的面孔,打听清楚了是什么人就行。”

    黄汉此时不失时机插话道:“流氓、混混抢了你们的东西本官一定会让他们双倍赔偿,还会让所有动手之人在你们的烤红薯摊位前跪一整天,如果谁敢打伤你们,本官保证他们的项上人头会挂在城门口。”

    说完黄汉示意李三娘子继续,妇女们听到了“红旗军”主将霸气的表态,顿时觉得自己是有组织的人,安全感立刻就有了。

    这根本不是黄汉说大话,能厚颜无耻到欺负一个摆烤红薯摊位的妇女,这样的杂碎即便是流氓混混也应该是这一行的下三滥。

    敢伤人,“红旗军”就会毫不客气去杀人,死了这样的人老百姓拍手称快,官府那里自然有人去摆平。

    李三娘子受到了黄汉的鼓舞说话更加有力,她道:

    “姐妹们,你们听见了吗,咱们是有娘家的,‘红旗军’的数千战士就是咱们的娘家兄弟,哪个流氓、混混不开眼惹了咱们都会吃不了兜着走……”

    这个时代就是如此,娘家有人就是所有妇女的靠山,如今她们的靠山是打得两千建奴丢盔弃甲“红旗军”,是连面对一千关宁铁骑都敢把他们往死里干的“红旗军”,有了这个靠山,还怕谁?

    黄汉为烤红薯流动摊位设计了形象,为了最大化利用烤炉,也考虑从上午到晚市时间太长一个人做买卖太辛苦。

    安排两个妇女为一组共同使用一个摊位,她们可以自由选择搭配时间,什么时候一个人盯着、什么时间俩人都在?可以根据顾客流的多少来合理安排,她们的报酬是营业额的一成。

    流动摊位就是一辆装载了烤炉的二轮板车,车上设计有几个可以上锁的柜子。

    有一大块涂过桐油的防水布和八九根白蜡杆,这东西在夏天可以利用车上设计的白蜡杆卡位撑起放水布来遮阳,冬天可以挡住一部分寒风,雨天可以支撑起帐篷模式。

    每一辆车上都有一面绣了字的红旗,如李三娘子的样板车上的红旗就绣了阿拉伯数字零零零壹的编号。

    阿拉伯数字简单易学,黄汉给“红旗军”上第一堂算术课就是教大家写阿拉伯数字,徐光启见到了这些数字也认为简单实用,他准备进行推广。

    红旗中间有三个金黄色的大字“烤红薯”,两边还有两行小字,左边是“为红旗军筹饷”右边是“为老百姓服务”。

第一百九十九章: 有法可依() 
黄汉还指导以李三娘子和谷甄氏为首的一群妇女还学会了油炸薯片。

    这个技术不值一提,她们听黄汉讲了如何制作后,只不过试着炸了三五次就基本上掌握了窍门。

    用类似于木工使用的刨子可以把马铃薯快速刨成薄片。

    下油锅炸干起酥后捞出来虑干植物油,然后撒上由孜然粉、茱萸粉、胡椒粉,花椒粉等等组合起的配料,味道好极了。

    由于原料都是纯天然食品,甚至于比后世的炸薯片还要美味几分。

    介于大面积收获马铃薯和甘薯还要在一个半月后,妇女们的烤红薯和炸薯片那个时候才会大规模上马销售,现在属于实验阶段。

    黄汉带上李三娘子和谷甄氏以及四十几个妇女去永平府城进行销售尝试。

    现在府城人口已经恢复了不少,有一万余户接近十万人。

    二十辆烤红薯车分别在永平城内大街上比较繁华的地方开始做生意,烤红薯的销售价格是四文钱一斤。

    果然不出所料,来买一斤尝尝鲜的老百姓络绎不绝,每一辆车的两个妇女都忙得不亦乐乎,一天下来居然平均都卖掉了三百来斤。

    这就意味着她们的营业额达到了一千二百文,也就是官价一两二钱银子,她们能够拿到手一百二十文工钱,如果每天都能够卖这么好,她们岂不是一个月能够挣到手一两八钱银子?

    是不是每一天都能够有如此好的生意黄汉不能够确定,但是可以肯定四文钱一斤烤红薯老百姓能够接受也消费得起。

    因为粮食很贵,直接导致炊饼和杂粮饼价格暴涨。

    李三娘子卖烤红薯当天粮食的时价就不低,一个二两重的炊饼卖价已经高达两文钱,要知道这个年代一斤是十六两,照此推算一斤白面炊饼售价是十六文。

    一斤烤红薯的价格只有白面炊饼的四分之一,这东西香甜可口,吃下去还比较抗饿,升斗小民选择烤红薯充饥应该比较划算。

    生活条件好一些的人家也会买一些给孩子作为零食,因此烤红薯销售前景应该一片光明。

    当天晚上黄汉就去拜望准老丈人,此时郑家老夫人已经带着女儿秀娥已经去了京城的宅子,只有郑国昌和一个老仆两个长随还在原按察使府邸。

    随着永平府的各级官员到位,如果不出意外郑国昌没多久也会离开永平府回京师,他的官署其实在京城。

    郑国昌很看重准女婿,因为黄汉再次给了他惊喜,本来以为准女婿乃是一个赳赳武夫,谁知看走眼了。

    黄汉不但能吟诗作赋、能高歌一曲还能看得懂如《几何原理》那样深奥的学问书籍,这些倒还罢了,关键是准女婿有超人的管理民事的能力。

    十数万流民在黄汉打理下没有一个人饿死,不仅如此还一个个活得滋润,连清流铮臣徐光启都恨不能把这个能文能武的年轻人夸上了天。

    见到女婿来拜访,郑国昌乐滋滋让老仆安排了几样小菜跟他对酌。

    黄汉也带来了两样食物,一个是可以用来做下酒菜的烤薯片,一个是可以用来做主食的烤红薯。

    郑国昌没吃过这两样东西,尝了几口后拍案叫绝道:“贤婿,老夫吃的这两样美味就是甘薯和马铃薯做出来的吗?”

    “当然是啊!甘薯和马铃薯的做法多着呢,以后还会有许多新花样问世。”

    “如此甚好,新农作物产量高还如此美味,徐大人居功至伟,真乃我辈楷模。”

    “是啊,恩师一心为民,潜心研究农事,我这个弟子总要把他老人家的研究成果大行天下,这样才对得起恩师几十年耗费的心血。”

    “以老夫看来,徐大人得了你这个徒弟,他的新农作物被天下人认可已经为时不远矣!”

    翁婿一边喝酒一边聊天,郑国昌对新农作物种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