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暴明 >

第22部分

暴明-第22部分

小说: 暴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量太低了,”很想讲官面话的陆魏敏,好像一不留神说了实话。

    陆魏敏挪动了沙发上胖乎乎的身体,继续说:“上川岛的田亩费心竭力的种稻子,一亩才收一百来斤,那些流民伺候的不好的,连一百来斤数都达不到,种植两造,去年只能收不到二百斤稻谷,流民们连填肚子都不够。”

    “一百来斤?”朱浩几乎是震惊了,忙问着一百来斤是不是原粮。

    “不是原粮。”陆魏敏答道。

    朱浩知道,在古代的稻米,麦子去皮之后还要损失四成分量,这样看大明朝的农业生产水平不高,要想提高产量只有化肥一说。朱浩目前掌握的情况来说,望牛山的溪水两岸的一般稻田,只要能保证灌溉,一造亩产三百斤还是做得到的,如果在加上化肥。

    “铭泽有所不知,”陆魏敏说,“上川岛种地很不容易,不下雨天就出现旱情,连着二天下雨望牛山的溪水就马上就涝起来,三年了,我种稻子也收不了许多”

    最不成问题是磷肥,朱浩可以容易获得的天然磷肥就是动物骨骼了,铁血会农业组的就一直用食品厂的剩余下来的鱼骨鱼渣肥田,按照朱浩的手册改进稻种已经一年有余。

    朱浩知道施加草木灰也能补充磷肥,钢渣混合石灰也可以得到一种土磷肥,鸟粪石,鸟兽积粪鸟类、蝙蝠和海豹的粪便和尸体,是一种优质肥料,鸟粪石,后者含氮11~16%、含磷酸盐8~12%、含钾2~3%。

    朱浩给铁血会农业组批条,农业组的二个年轻小伙子驾着船跟年老的地师一起出海,寻找鸟粪石。

    其余的农业组家丁们准备进行“稀植”。

    铁血会农业组这个月在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第一次开展了水稻稀植,就是在插秧时,适当减少秧苗株数目改善田间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水稻分蘖能力较强的优势,协调个体与群体生长矛盾,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增加产量。

    水稻生产成本采用稀植之后可以减少秧苗需求量,节约育苗的工时种子育苗,降低插秧成本,由于每亩地的秧苗少了,对人工的需求也大为减少。

    明代广东有的地方尤其适合农田用工,能够使得争取到更多农时充分利用水资源,稀播,能使得水稻在生长中长成较为理想的株体形态,形成大穗抽穗后绿叶面积大,受光姿态好,增加粒重促成穗粒重兼顾的丰产结构。

    稀植一般情况下,增产可达5-10%,是一项极有技术含量的农业技术,对田间管理的要求水平也很高,所以这次铁血会农业组深井镇的水稻种植技术研究中心,搞稀植法,这可需要大量的肥料靠农家肥不够。

    一般来说是‘肥田靠发,瘦田靠插’上川岛的稻田土质比较瘠薄,肥力很差。应适当增加插秧密度以增加每亩有效穗数而以土质很肥沃或施肥较多的田块,稀植并不是万有灵药。

    陆魏敏小心翼翼的端起茶杯,仔细打量着这个房间,“巧夺天工啊!”食品厂的办公室里靠近窗口摆着一个很大个博古架,朱浩食品厂做的十五种罐头摆在那里,自然有了玻璃瓶子朱浩立马叫人做罐头,以前做给曹明府的酒坛罐头已经送给深井镇的老军户了。

    朱浩看完信纸,站了起来,走到博古架旁,陆魏敏赶快站了起来,一步一跟的来到了朱浩身边。

    “小沙丁鱼俗称“青鳞”,分布于南方沿海,产量较大,是浅海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体被圆鳞,背部青绿色,一般体长约90毫米。乌鲳,乌鲳科乌鲳属。为常见的南海经济鱼类。喜群聚,是大众化的食用鱼。”

    朱浩一面讲解着,一面把博古架的两个玻璃罐头拿了下来,顺手丢给了陆魏敏的怀里,陆魏敏手忙脚乱的拿稳了。

    “这个是一斤装的“青鳞”和“乌鲳”尝尝罐头的味道,牛绍去帮陆员外打开它。”

    不一会,开了瓶的罐头发出一阵油炸海鱼的香味,扑鼻而来,陆魏敏是山珍海味都吃遍的人,罐头还真没尝过。牛绍递过一双筷子,陆魏敏这时大感兴趣,用筷子夹了一块小小的鱼肉,放到嘴里慢慢的咀嚼,越咀嚼越发现这鱼罐头是回味无穷,吃了还想吃。

    陆魏敏停下筷子,看着朱浩,朱浩摇摇头,“我这罐头就卖七分银子,一罐五斤便是七十个铜子,玻璃罐子和工价要十八个铜子,渔获算起来二十到二十二个铜子,稳赚三分银子,陆员外你看如何。”

    朱浩又把对曹明府的原话,往陆魏敏上搬。

    陆魏敏错愕了一瞬间,接着又是一阵狂喜,这是要拉他入伙呀!

    接下来就好办了。

    陆魏敏先跟刘瞎子签订了一份协议书,朱浩把传统的几大穿越神器里,包括镜子,鲸油灯,火柴,味精都给了陆魏敏做代销,对这些镜子,鲸油灯登奢侈品陆魏敏有极大的兴趣。

    晚餐去了开发区东区的一号食堂,朱浩邀请陆魏敏乘坐他的马车。

    朱浩的马车车型又有改进,后花园的能工巧匠们把马车的板簧的数量增加了,自从朱浩发明滚珠轴承的使用方法,那些个能工巧匠们仿佛一夜之间开了窍,有的工匠采用两个铁块做模具,中间留有一个凹点,把铁块放进去,上面盖上同样的模具,经过敲打,小圆球就做出来了,这就是滚珠。有的工匠主动要求去钢铁厂研究滚珠轴承,使以后的批量进入快车道。

    朱浩的马车内饰也做了一定的改进,车子外观是从巧手工匠细工装潢的,大方中透着奢华。因为上川岛的马匹数量有限,这种车只造了一辆,其他的一般马车造了五辆,平日里朱浩也不做马车,只作礼宾之用。

    车窗用得是大块的白色玻璃,车内除了对坐的两排椅子之外侧面另设矮凳,专为大明的国情设计的马车,象朱浩的护卫队长牛绍就是站到右手边马车门,一路站在踏板上。

    开发区东区的一号食堂,上到二楼红旗厅朱浩请陆魏敏入座,朱浩向重生前一样许多菜,其中辣椒是必须的,大厨马上就下厨作了一个辣椒炒肉丝,朱浩起身自己来做一个巨大的剁椒鱼头,但现在没有晒干的辣椒,只好用新鲜的辣椒拍碎,铺上辣椒蒸八分钟虚火蒸两分钟撒上葱姜蒜末,油烧热,冒青烟的时候离火,数三个数,浇在鱼,大厨在旁边几下过程。

    不过让朱浩郁闷的是没有一个人赞扬自己的厨艺。

    “君子远庖厨”这被阉割的半句话真是深入人心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就是这样被人生生的割裂误解的。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儒家,最喜欢根据自己的需要截取经典,比如“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亡战必危。”,以前老是听到儒家每每都提前半句,在朱浩的记忆里,还从来没有儒家提后半句呢。

    本来明朝人就没有什么尝试新事物的冒险意识,再加上朱浩的现场“反面”教导作用,只有陆魏敏“舍命”尝试,不过他不是尝,而是把辣椒塞进嘴里,嚼了两下就吞下去了,好象是喝毒药一般。

    陆魏敏辣直打嗝喝了一杯凉开水后,竟然还有夹了一块辣椒慢慢嚼起来了,表情十分受用。刘瞎子和白画师看陆魏敏的表情不像作假,纷纷开始尝菜有人喜欢辣的,有人则有些怕辣,各人反应不同,但都觉得味道不错。

    席间朱浩问陆魏敏,吕宋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还有葡萄牙人的关系。

    ;

第三十二章 红将双蒸() 
甘顺的女儿甘琳琳就在食堂二楼当大厨,甘琳琳老爹甘顺的酒厂这一次整体搬迁上川岛,甘琳琳回家看望甘顺。以前朱浩的剁椒鱼头一直是甘琳琳拿手好戏,朱浩记得甘琳琳就学过一遍,再做剁椒鱼头就青出于蓝了。

    听到大公子回到上川岛居然去了开发区东区的一号食堂,甘琳琳和甘顺急急忙忙从东区员工宿舍赶了过来。

    “大公子,吉祥,”甘顺一进二楼红旗厅见了朱浩就是一跪。

    “都跟你说了,叫你别跪,起来吧!起来吧!”朱浩拿手搀扶着甘顺,要知道前一个多月甘顺的酒厂刚开张,在曹明府的大力推荐,朱浩新宁县搞了一个品酒会。

    自从朱浩给甘顺建立了酒作坊;甘顺每天都要去酒坊盯着生产;事先储备的用大米、黄豆按特定的配方、温度、湿度做成饼丸,大米、黄豆蒸煮好,两者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好,做成酒饼。

    开始生产再经蒸馏持续不断的出,成为斋酒。随着生产的继续;采用续添蒸饭、再度发酵、冷却馏酒、斋酒贮存好,再加入腌制好的肥猪肉浸泡,后将肉分离出来,按照风格勾兑,过滤,就成了成品酒。

    朱浩每天除了有酒瘾的朱千户亲自拿一坛回去喝;也让自己许杰,谭猴子等人给家里带一点;但朱浩不让他们拿多,叮嘱每三天就一坛,一顿喝完就不给喝了;至于她妹妹朱翠翠和许杰等人的弟弟妹妹朱浩根本不给他们酒;免得喝上瘾。

    新宁县只要是从前喝过酒的人来喝润昌酒家的红将;都是赞不绝口。

    “曹明府的私生子曹铭雨把这酒拿回家;曹明府闻到酒香后就很惊讶;说这酒价值可不低;我在你表弟家上次喝过;曹明府接过酒杯喝了一口之后连连点头;说虽然比不得京师、南京那边第一等的好酒;但也算不错了。”曹明府又抿了口说道。

    曹铭雨一躬身,“请大人题字!”

    曹明府哑然了,好一想有笑着继续说道:“你的表弟卖酒,酒卖的多了;我会写一幅字拿过来,帮你祝兴,你投了多少股我的字也不便宜,哈哈。”

    名士题词;依然是曹铭雨父亲曹铭雨也笑着谢道在这个时代可是了不得的广告。

    曹铭雨笑着:“上次表弟来我家,我和他膑足夜谈,再过几天我跟随大舅叔去广州府大操练,他让我照顾大舅叔,所以表弟给了我一层股份,表弟他有另一个要求,就是请你题字。”

    曹明府做事很是稳妥;既考虑了朱浩的人情;又考虑到自己的名声;他题字是锦上添花;别人挑不出问题;如果现在贸然写字;等于是这酒要依靠曹家扬名;这可对曹家的清贵名声有损。

    广东三月的夜晚有些酷热;城东紧邻着县衙的主干道两旁分布着“吃衙门饭”旅店、茶馆、酒家、药铺,润昌酒家用竹帘子遮了起来,新宁县的百姓对润昌酒家竹帘子里面愈好奇;夜晚吃完饭后,去那边看热闹的闲汉也越来越多;好在朱浩布置家丁只是盯着人进出;对看热闹的并不进行驱赶。

    而且看热闹的老百姓不知道;他们里面混着几个牛绍的穿着便装的家丁在盯着老百姓和竞争对手的一举一动;稍有可疑的地方都连忙汇报给牛绍,润昌酒家用竹帘子遮了起来尽管新宁县的老百姓看不到什么东西;但许多消息流传传说;说润昌酒家做出了好酒。

    说这话的人都是十分肯定;谈起这酒来都满脸赞赏“我们广东也有美酒了;话兴一定更浓,吃到三杯才醺醺而不醉。”传言愈多;大家就越好奇。更有人看到润昌酒家的嘎啦下面打烂的酒坛越来越多,还有没打烂的酒坛;有的闲汉眼尖看到没打烂的酒坛上写着“红将双蒸”。

    朱千户要去大操练的前三天;那天润昌酒家似乎要得到解答了;旁晚有些凉意;在家丁们的监视下;装满了酒坛,深井镇方向来的几辆牛车进了酒家;。

    老百姓却不敢靠太近,这一天看守润昌酒家的家丁们都已经配上齐眉棍了,不过一想到是朱千户假商人的生意;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土霸王的名头谁敢往前靠一步。

    消息很快传开;更有消息灵通的人知道;城内凡是和酒相关的生意人;都接到了请柬;请大家去城东的润昌酒家相聚;请柬内容按照规矩;落款却是朱千户;这事情大家好奇这么久了;难得到了揭盅的时刻;有些有闲好奇的人物;居然赶去那润昌酒家看热闹。

    像是依云楼、荟雅轩,幸运楼之类新宁县的城东大店掌柜到了门前;看不出什么喜怒哀乐;只是和福伯客气几句,脸上不免有些难看和担心;老百姓们瞧着热闹彼此议论,此起彼伏。

    “乖乖,今天请依云楼、荟雅轩,幸运楼那么多大掌柜的进来;估摸着是要卖酒吧?”

    “还能卖什么?假商人露出牙来了吧!一网打尽啊!”

    “听说那红将酒不错呃,我家的家公前三天去深井镇,回到来就说红将酒回味无穷啊!”

    “你家的家公是做什么的?”

    “他家的家公从小就给深井镇的林副千户家当小猪倌,家里从来都是勒着裤腰带过日子,哈,哈哈。”

    听着这些议论;有心人才恍然大悟,润昌酒家原来是出自深井镇。

    新宁县的各处东家掌柜进门;都会主动跟坐在那边的朱千户打个招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