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尤之高人一等 >

第153部分

重生尤之高人一等-第153部分

小说: 重生尤之高人一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不明白大儿子说的是怎么回事,但是第二天科姬娜还是来到了小儿子这里(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跟大儿子生活在一起,但却偏袒小儿子,不过好像很多老人都是这样,宠爱最小的孩子)。

    这个时候阿尼尔正在脾气,因为他刚刚从瓦德拉那里得知,他以后没办法再帮助自己了,因为自己的哥哥穆克什不知道怎么弄的居然走通了拉胡尔的渠道,拉胡尔跟索尼娅一撒娇,索尼娅就亲自跟瓦德拉说,让他以后不许再支持阿尼尔夺权。

    虽然瓦德拉保证以后肯定会想办法报仇,但是阿尼尔还是没法接受这个现状,因为一旦没了瓦德拉,那么那些大人物也都不会再支持自己。

    听到小儿子的解释之后,科姬娜明白了昨晚大儿子所说的都是真的,于是对阿尼尔说道:“阿尼尔,看来你是斗不过你大哥的,要不还是听妈的话,就收下资产和通讯这两家公司算了。”

    “不行,我不服,凭什么大哥他拿走大头的工业和石化,却只给我鸡肋一般的资产和通讯?真把我逼急了,我就去法院告他,把他的那些破事儿都翻出来!”阿尼尔气愤的说道。

    科姬娜怒道:“够了!你还嫌不够丢人是不是?就因为你们俩,现在咱们安巴尼家族都快成为整个印度的笑柄了,好不容易你大哥同意分两家公司给你,你就息事宁人算了呗?还斗?你还想斗到什么时候?而且你觉得你斗得过你大哥么?现在董事会里全都是他的人,即便把整个集团都给你,你能掌控的了么?”

    于是在穆克什母亲科姬娜·安巴尼的调解下,穆克什和阿尼尔达成了和解。最终,穆克什将掌管集团旗下主营石油化工业务的信实工业有限公司和印度石化公司,两家公司的年度营收达到19亿美元。而阿尼尔则接手信实能源、信实通讯以及信实资产三家子公司。在一份声明中,兄弟双方纷纷表示将把对方在自己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完全清除。

    这个和平的分家计划也让外界投资者长出了一口气。就在分家计划宣布当日,印度股市大盘就突破7点大关,而信实集团旗下4家上市分公司股票也取得了从3。9%到24。8%不同的涨幅,沙克鲁也趁机提早提点了一下巴哈特,联手赚了一小笔。这让巴哈特由衷的感慨了一句:“还是你们有钱人赚钱容易啊,一个内部消息就足够我写一本书的收入了。”

    ps:我就是学金融的,有时候投资真就是这么回事,你分析一个月,都不如人家一个内幕消息来的有用。(。)8

第三百二十九章 不弯腰的冰箱() 
沙克鲁点点头道:“所以我说,我投机赚钱并不是我手法高,而是我的信息渠道广,能够提前知道一些大众不知道的事儿,所以自然会比较容易赚钱,这也是为什么越是有钱人赚钱越容易、越是穷人赚钱越难的原因,本钱多少是一方面,视野和人脉的宽窄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好吧,您说的的确有道理。”虽然嘴上这么说,不过心里巴哈特却非常的苦涩,因为如果都像沙克鲁所说这样的话,那学经济、学金融还有什么用呢?自己整天费尽心思的查报表、分析数据,得出的结果还不一定准,人家一个内部消息就完爆自己一个月的努力,想想真是悲哀。于是岔开话题道:“对了,老板,听说您要跟中国企业合资到北方邦阿梅迪建厂,这事儿是真的么?”

    “对啊,是有这么回事,怎么了,你有什么看法么?”

    巴哈特犹豫了一下,然后说道:“可是老板,到目前为止,到印度发展的中国企业几乎就没有成功的,您这么做是不是太冒险了一点?”

    “没有人成功,不代表不能成功,他们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办法,我觉得我的办法很有可能成功。”沙克鲁淡淡的说道。

    之所以沙克鲁这么自信,是因为这次找他合作的是一家前世在印度非常成功的中国企业,当然了这家企业在中国也非常的有名,而且是国内冰箱领域内的王牌,那就是海尔公司。

    其实海尔早就想进军印度市场了,因为印度的气温很高,所以食物很难保存,因此对于冰箱的需求非常大,可就是因为印度市场存在种种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才一直没有进去。最近看到老王的自行车厂在印度顺利的站稳了脚跟,咨询之下这才得知原来是有沙克鲁在中间牵线搭桥,于是也想找沙克鲁帮忙。

    由于沙克鲁知道海尔后期在印度发展的非常好,于是就打算入一股,这才有了前几天答应拉胡尔引资建厂的承诺,至于海尔方面,听闻沙克鲁能够打通建厂所在地的议员,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免各方面的手续和麻烦,自然乐得同意,尤其是沙克鲁自称有一个专门针对印度冰箱市场的好点子,更是迫不及待的过来想要沟通一下。

    于是在几天之后的见面酒宴上,海尔的副厂长潘磊在敬了沙克鲁几杯酒之后就按耐不住的问道:“潘迪特先生,您说您有一个专门针对印度冰箱市场的策划,能跟我们说说么?”

    沙克鲁呷了一口酒,然后慢悠悠的说道:“其实也不算是什么策划啦,只是针对印度人使用冰箱的习惯对冰箱的设计进行的一点小小改进罢了。”

    “哦,印度民众使用冰箱还有什么特殊的习惯么?”一直没怎么喝酒的设计总监疑惑的问道。

    “因为我们这里常年天气都很热,所以食物保存不容易,尤其是大多数人食用的素食更难保存,必须得放到冷冻室里进行保存,由此也就造成了冷冻室比冷藏室使用频率更高,而市面上的冰箱一般都是上面是冷藏室、下面才是冷冻室,所以人们取用食材的时候就不得不弯腰,时间长了不仅拿东西麻烦而且非常容易因此得腰部的病症。因此我的建议就是将冷冻室和冷藏室的位置进行对调,并且在宣传的时候将这种不需要弯腰的特性作为卖点大力宣传,我相信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沙克鲁这话并不是瞎说,前世海尔就是靠这种不弯腰的b冰箱拿下了印度冰箱市场百分之七十的份额,一举成为国内品牌在印度发展壮大的代表,其他的还有小米、华为和联想等等。

    听了沙克鲁的解释,设计总监琢磨了半天,然后叹服的说道:“难怪潘迪特先生您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亿万富翁,您的这份观察细节的能力真是令人叹服,事前我们派遣了很多调查人员、也发了很多的调查问卷,但都没有发现这一点。您放心,我回去就开始做这方面的设计和调查,我相信这种便民的设计一定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卖点。”

    很快,沙克鲁的这项建议就通过了调查和验证,商调部门发现现状的确如同沙克鲁所说,在印度冷冻室的使用概率比冷藏室要高得多,这与国内和国际上的主流使用情况正好相反,抓住这一点,一定能够提高销售额。

    由于在里面有股份,再加上沙克鲁的确想帮助国内品牌在印度扎根并取得良性发展,于是在接下来的建厂过程中,沙克鲁非常的卖力,尤其是在办理各种手续的时候,凭借自己跟拉胡尔的良好关系,手续办理的速度接近于光速,短短半个月就把所有的手续全部搞定,这样的速度别说是外国企业,就算是印度本土企业也是叹为观止,而沙克鲁本人更是十分感慨,因为当初他建立第一家公司也就是神油公司的时候,还是找的夏尔的父亲伊扎克……舒克拉先生,而现在自己也能帮别人办理这种事了,看来自己的确是成长了。

    不过接下来遇到的一个难题,即便是沙克鲁这样有钱有势的本土富豪也很难解决了,那就是工人素质的问题。

    在印度,工人很好招、工资也不高,但问题是这帮工人的素质实在是太差了,尤其是对于海尔这种刚刚从中国来到印度,已经适应和习惯了中国工人吃苦耐劳、认真勤奋的中国商人,当他们看到这帮子印度工人干起活来心不在焉而且还经常偷懒的时候,就是气不打一处来。

    对此,沙克鲁也是一摊手,无奈的说道:“潘厂长,这事儿您找我,我也没办法,我们国家的工人就是这个样子,要不然我也不会大老远的跑到你们国家去开办分厂。说实话,现在我在新德里的总厂已经没有多少生产任务了,大部分的订单都放在了贵国东北的两家分厂来进行生产,就是因为贵国的工人素质是我见过的最好的。”(。)u

第三百三十章 咱俩都姓潘() 
潘厂长苦笑道:“潘迪特先生,您说的这些我也清楚,可是我们海尔现在是要打开贵国市场啊,所以只能在贵国建厂招工,如果在国内生产再运送过来的话,那成本就太高了。潘迪特先生,我求求您了,看在咱俩都姓潘的份上,一定得帮我想想办法啊!”

    听到“咱俩都姓潘”这句话的时候,沙克鲁差点没乐出声,这理由找得,太绝了。看在对方已经憋到这份上了,沙克鲁琢磨了半天,然后说道:“这样吧,我在这方面虽然没有什么好办法,但是我夫人的家族……帕泰拉家族在这方面的管理能力还是很强的,我帮你聘请几位管理人员,你看看能不能借鉴一下他们的管理经验和手法。”

    “好、好、好,那真是太感谢了!”潘厂长忙不迭的说道。

    解决完了手头上最挠头的问题之后,潘厂长这才有心情跟沙克鲁闲聊,聊了一会儿,潘厂长忽然说道:“潘迪特先生,其实您刚才的说法有一个地方不对。现在中国的工人素质也不行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根本就吃不了苦。今年我在广东的一个朋友跟我说,开春儿的时候广东居然出现了用工荒,要知道这在以前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那会儿都是在挑工人,可现在居然招不满工人从而导致有订单却完不成任务了。

    现在的孩子都心高气傲,宁肯少赚一点也要去坐办公室,而不愿意到工厂里吃苦卖力气了,不像他们父母那代人,只要能赚钱,什么苦都能吃甚至主动加班,现在的孩子你就算给他加班费,他都不愿意加班。当然了,这也跟他们的父母有关,他们都觉得自己吃一辈子苦了,不能让孩子再重蹈覆辙,所以都送去上大学,再赶上大学扩招,所以现在满世界都是大学生,自矜身份不愿意下基层,你看吧,以后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对于潘厂长的这种说法,沙克鲁是非常认同的,因为在他穿越的2016年,这种现象越发的严重,尤其体现在建筑工地上,现在在建筑工地上干活的工人,基本上都是以四十岁和五十岁的人为主,甚至还有六十岁的工人,反倒是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最为稀少。按照沙克鲁前世做工头的舅舅的话说:“你当我不想招二十来岁膀大腰圆的大小伙子啊,问题是根本就招不到,现在的孩子都嫌工地上的活儿太累、太苦、太脏,没人愿意来,宁可去赚一个月两千的轻松工作,也不肯赚一个月一万多的工地活儿。”

    于是沙克鲁有些担忧的说道:“要是这么说的话,那以后我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那里的工人也都年纪不小了,而且现在中国的薪资水平也越来越高,看来我也得想个长久之计了。”

    其实这个问题沙克鲁早就在考虑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收入也逐渐增高,97、98年的时候沙克鲁的工厂开一千元工资,在整个长春都让人羡慕,可是到了2004年,少于三千你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在外企上班?但问题是威尔刚的售价始终不涨啊,所以导致沙克鲁的利润越来越低,也就是因为他实在找不到更合适的工人,否则真就有心想要换地方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将来的薪资待遇还得往上涨,工人却很难聘到合适的人手,所以换地方建厂是早晚的事儿。

    潘厂长想了一下,然后说道:“潘迪特先生,其实倒是有个地方很符合您的要求,工人的水平高、态度好、不怕加班,工资要求也低、估计一个月给开个一两百块钱就行了,就是不知道您敢不敢去那里建厂。”

    “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好地方?”沙克鲁惊讶的问道,同时心里在默默的盘算,哪里有这样的好地方呢?中国肯定不可能了,东北都这样了,沿海的价格肯定更贵,西北也低不到哪里去。难道是越南?可是听说越南人也不太好管理啊,越南女人倒是还挺听话的。。。。。。

    就在沙克鲁胡思乱想的时候,潘厂长提点道:“要说这最好的工人啊,还就是得在社会主义国家才能出现,现在您该知道我说的地方是哪儿了吧?”

    “社会主义国家?”沙克鲁在心里将硕果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扒拉,顿时就明白了,于是张口问道:“您说的是高丽?”(为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