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那些平淡的种田日子 >

第2部分

重生那些平淡的种田日子-第2部分

小说: 重生那些平淡的种田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娇看到我一直闷声不吭挖水芹菜,赶忙阻止我:“二妮,你怎么一直挖水芹菜啊,那玩意多苦啊。还是挖一些马齿苋和荠菜回去,加点老豆腐炖下去多香啊!”我笑了笑,不好意思地答复到:“姐,今天我来迟了,眼看着荠菜不多了,我再挖的话,你们连一顿都不够吃,回去婶婶肯定会说你几句的。我还是挖些水芹,回去焯一下水,苦味就没了。和辣椒大蒜拌拌,味道也是不错。”张木匠的闺女小花也嚷着说:“水芹那么多也容易挖,赶忙有时间我也试试。”“对对对,听着就不错…”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

    一旁的李桂梅看到我和大家聊得那么热络,非常嫉妒,说:“还真是好吃懒做,自己天天睡懒觉,整天就知道吃吃喝喝,一个大馋猫鬼,羞死人了。”欢乐的气氛顿时凝结,玉娇姐充满歉意的看了看我,又赶忙拉了拉她的衣服,示意她不要再说了。李桂梅瞪了我一眼,给玉娇姐一个面子,没接着冲我,又挖野菜去了。

    这时我充分发挥阿q精神,不断安慰自己两辈子加起来快百岁的老家伙,干嘛要和一个黄毛丫头计较。哪怕上辈子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她勾搭陈文笙将家里的工分都骗过去吃吃喝喝,不顾自己刚刚出生嗷嗷待哺的孩子;哪怕她故意让她的另一个姘头在特殊的动乱时期说我掉**的链子,逼迫我每天上“夜间补习班”接受“再教育”。这些恩恩怨怨也该随着我的重生一笔勾销了,现在她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屁孩,最多只是言语上的冲突,又能坏到哪里去。再说她还是大嫂的二妹,打断胳膊连着筋,都是亲戚也不好翻脸。人常说上辈子的仇人,这辈子就是朋友或者亲人,是来还债的。我没那么伟大,和她做朋友,以后少和她接触就是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高。

    不一会挖完野菜,和大家打了个招呼,就提着竹篮往家里赶。突然耳朵边听见熟悉的声音,是弟弟在哭。仔细一瞧,他满身都是泥浆,鼻涕眼泪都混在一起分不出颜色,怀里紧紧抱着一条差不多三四斤的鱼。十一二岁的贾干柱也拽着鱼头不松手,旁边还站着几个贾家的堂兄弟,嚷着叫弟弟松手。我赶忙跑过去询问究竟怎么一回事。

第5章 水沟抢鱼() 
这几天秋老虎回温,天太热,水稻田里的水差不多快干了,村里几位有经验的老人决定在收割之前再灌溉一下,将大河里的水引到田旁边公用的大沟,然后每家再挖一道渠通到自家田里。爹和大哥出去办事,弟弟便自告奋勇让娘在家,他去看渠,等水放差不多够用再堵上。家里的田和贾干柱家靠一起,两个小男生从小一起长大,革命友谊深厚就结伴去田里干活。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不好,两人碰巧在田沟旁看到顺着河水游过来的大鱼。由于水沟差不多1。5米深,弟弟他们单独下去的话可能会被水呛到或冲走。于是两人合计了一下,弟弟下去捉鱼,干柱在上面拉着他做防卫工作,俩个男生忙活了半天才逮到鱼。等忙活完了,干柱叫弟弟把鱼头连带前半部分给他。弟弟不答应了,在苏北农村鱼虽然常见,但是由于大家都常年不见荤腥,有时家里大人会捞上几条打打牙祭,给孩子加个菜。捞的人多了,鱼也学精了,就没那么容易逮到。

    会持家的妇女会让家里娃提点豆子去村头李二奶奶家换个一两块豆腐回来,放点葱花、生姜,就着鱼头就能做一锅鲜美的鱼头汤。剩下的部分就腌起来,等过年的时候再吃。弟弟和干柱都不肯放过这个好机会,两人分配不均就打了起来,哭声把旁边几块地的贾家兄弟也引了过来。

    我想了一会,让弟弟松手把鱼让给干柱。他哭的更凄惨,我怎么劝都没有用。脾气一上来就撕他耳朵,踢了他一脚才肯放开。贾家兄弟们也一直推辞,让我把鱼带回去。弟弟满怀期待的看着我,殷勤地喊姐,令他是失望的是:我还是拒绝了。他甩开我的手,头也不回,飞快跑开了。我提着篮子往家里赶,把野菜交给娘,把刚刚发生的事情叙述一遍,就出门找弟弟回家。

    看了看屋子前面不远的风车,我猜他躲在里面。这风车是村里张地主家的,插秧时候让长工打水用的,现在里面已经没人看了。以前夏天的时候太热,夜里睡不着觉,我和弟弟总是偷偷跑到风车里面乘凉。果然不出我所料,弟弟正坐在茅草屋前面的风车里面委屈地哭着。

    我爬上去,摸了摸他的头,年林顿时就转过头不让我摸。“弟弟,对不起。姐姐今天不该打你。还疼吗?”“不关你的事,你去帮外人好了。”弟弟别扭地说。

    我顿了顿,语重心长的说:“年林,你晓得姐姐今天为什么不帮你吗?你晓得爹和娘都是从北边逃荒到这里来的,家里在这边也没有什么亲戚。贾家在这里已经累计好几代了,和其他姓氏也有联姻,我们惹不起。虽然今天只是一条鱼的事情,但是干柱的娘是不肯吃亏的主,姐怕她会给我们小鞋穿。”“姐,下次我再也不这样了。以后我一个人去捞鱼给你吃。”弟弟擦干眼泪,连忙向我保证。“好好好,年林最能干了。不要自己到河边,太危险了。姐姐以后陪你一起。”

    差不多到午饭时间了,我带着弟弟回家。碰巧看见贾三叔带着干柱,正在向娘赔礼,顺便把刚刚逮的鱼也带了过来。娘连忙推辞,再三礼让之后,贾三叔叫我去厨房拿一把刀过来,把鱼竖过来连着鱼头一家一半,这样子娘就没啥好拒绝的了。看着家里摆好的碗,贾三叔笑着说:“时间差不多了,孩子她娘还等着我回去呢。”一番寒暄之后,我将三叔送到门外并连声感谢他送鱼过来。他也邀请我有时间去他家坐坐,和贾三婶唠唠家常。

    看着失而复得的鱼,弟弟开心的跳起不知名的“裴氏舞蹈”。娘看着大家都满脸菜色,咬了咬牙,答应我们适当时间做鱼给大伙补补。坐在一旁纳鞋垫的大嫂也面露笑容,满怀期待。

第6章 中秋盛宴() 
晚上,爹和哥风尘仆仆地从集市外面回来,给家人带回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今天也就是1949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初十,**同志在j□j广场庄严的宣誓新中国成立了。之后中央还会派专人到各地农村完成土改,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娘的眼睛里顿时充满眼泪,梗咽得说不出话来。爹和娘从出生就一直过着苦日子,少时饱受地主欺压,年青时期战火纷飞,只能背井离乡,这么多年漂泊无依的生活已经将他们身上的菱角全部磨光,现在终于看到幸福的曙光。两人抱头痛哭,过了很久才平复心情。

    转眼到了中秋节那天,爹和娘商量了一下决定今年要好好庆祝一下。哥哥一大早就被爹吩咐去乡里买香火蜡烛祭拜一下,顺带买一两块面饼解解馋。娘和嫂子正在锅灶旁边涨饼,准备晚上敬月用的东西。小馋鬼年林围在旁边,目不转睛,还时不时吸一口香气。我想起之前答应中秋给弟弟做好吃的,就招招手让他买一块豆腐,再讨些豆渣回来。弟弟一听有好吃的,顿时精神倍加,三步并作两步,不一会就回来了。

    娘和嫂子已经涨完饼,正收拾面粉。我用瓢取出一些放进碗里,将弟弟讨回来的豆渣活在一起。又去外面掐几根葱,切成花撒进去,加了点盐和水,用筷子搅匀。看了看锅边还有点油,就让嫂子接着烧火,用吃饭用的汤勺舀一勺放入大铁锅中,刚好摊成一个小饼。 待一面凝固后,香气顿时就出来了,将豆渣饼翻面煎,两面煎至金黄可以装盘了。

    到了晚上六七点,月亮也出来了。爹带着家里两个儿子,将莲藕、菱角、花生、毛豆和饼装盘,摆在外面,点上香火蜡烛,燃点黄圆请纸,请“月爷爷”来人间品尝丰收成果。 仪式完成之后,娘招呼我们吃晚饭,桌子上的香气一直往鼻子里钻。前几年,每到过节前一天,**总是派人到村子里转一圈,让大家孝敬点东西。到了过节那天,大家也只能抬头看看月亮,叹一口气。今年那些人都随着老蒋战败,仓皇撤到台湾了。

    开始吃晚饭了,今天饭菜很丰盛:有红烧鱼、鱼头豆腐汤还有我做的豆渣饼。虽然和前世后来的生活相比差多了,但是这已经是我重生以来吃的最丰盛的一顿。爹咳了一声,示意大伙停下,然后满意地说:“娃们,今年中秋只是一个好的开始,感谢j□j啊。我们一定要跟着党走,以后有大好生活等着我们。”娘也笑着让哥哥、嫂子、弟弟还有我等会一人一半把月饼分了。

    大家都开心的鼓掌,只有我陷入了深思:一个英雄式的领袖将大家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分了田以后温饱就不愁了。人的精神有了寄托,就会陷入麻木的偶像崇拜,渐渐的会失去方向,人性的弱点也会暴露出来。历史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它会记录下成就、喜悦,也不会隐瞒失败、暴虐。我并没有打算将我前世所经历的告诉家里人,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阶段才能成长。而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已知灾难来临之前,储备自己的力量,竭尽所能帮助一些无辜受难的人。

第7章 重逢温祺源() 
转眼到了收稻的时间,家里壮劳动力相对别人家比较少,只能商量和隔壁王大伯(玉娇她爸)家一起收。49年那会没有现代化的机器,一切都靠人力。每个人起早贪黑拿着一把镰刀拼命地割,然后捆起来用独轮车运回家再脱粒。即便两家的大人们尽量让孩子多休息,等农忙结束,原本白嫩的脸都晒得黑乎乎的,有的地方开始脱皮。

    娘很是心疼,眼看着我也快17岁了,转眼就到了出嫁的年纪。听说最近城里最时髦的姑娘都很流行穿列宁装,和爹爹商量了一番,娘决定给我到集市上买一块布做一套。我想了想,过几年全国城乡就要凭布票买棉布,到时候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赶忙说:“娘,那个要做就是一套,太耗钱了。你买点布,回来我自己做连衣裙。”“好好好,闺女大了,心灵手巧,以后到婆家肯定没问题。”娘满意地看着自己闺女。爹也拿出平时舍不得抽的烟斗,嘴里哼着不知名的小曲。

    正好张木匠要去县城集市送家具,大伙就搭了便车。等到了集市,已经将近九点钟,里里外外都是人,乡亲们喜欢在每个月初五的时候定期来做买卖,换一些油盐酱醋回家。由于建国初期经济条件限制,可供选择的商品种类就比较少了,大多都是纯手工制作的农具:晒东西用的大扁、扬尘的簸屉、放粮食用的巴斗、洗澡用的木桶之类的。娘和我一直在人群中搜索卖布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在角落看到布匹摊子,认真挑选起来。

    卖布的大娘五十来岁,个子不高,身上的衣服虽然打满补丁但是洗的很干净。大娘解释到:“这布是我去上海走亲戚的时候,城里的大姑送我的。我家全都是男娃,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只能卖了换点粮食。再说我年纪大了,也不适合穿这么花哨的。我看你家闺女多俊俏体面,做套衣服穿了肯定是人比花娇,你要的话,我算便宜点给你。”娘左摸摸右摸摸仔细瞧了半天,问道:“多少钱啊?太贵我可买不起!”卖布大娘思考半天,竖了四个手指头。娘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再三犹豫之后,说:“三块钱,不能再多了,这价格都能够我半个月的开销了。”“好好好,就按这个价格。”

    等买完布,大哥大嫂他们也提着两斤猪肉回来了,这是准备送给嫂子娘家的。娘看了一眼,没吭声,只是本来买完布的喜悦不见了。爹带着弟弟也回来了,两人转了一圈,只买了一根糖葫芦。村里人也陆陆续续买完东西,大家坐在张小花家的牛车往回赶。

    回去大概两个小时的车程,大家都饥肠辘辘,也没啥精神头聊天。我自告奋勇给大家唱了一首《喀秋莎》;一首前苏联的爱情歌曲,描述的是前苏联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开故乡去保卫边疆的情人的思念。纯真的年代,人们普通不喜欢把情情爱爱放在嘴边,但是这首歌节奏明快,旋律朴实,大家直夸好听。

    歌声的旋律在空中飘扬,不一会后面驶来一辆牛车,赶车的是一位老乡,后面坐着两个穿着列宁装的年青男子。村里未出嫁的姑娘看到后面车上的俊俏后生都害羞的低下头。我抬起头,一双乌黑发亮而有生气的大眼睛一直注视着我,是他。没想到两地相隔六十年还能再见到他,他还是那么英俊潇洒,器宇轩昂。他的双眼比别人更加深陷,肤色古铜,五官轮廓分明而深。在那富于魅力而沉着镇定的外表后面,是十足的自信。整体印象是钢一般的明快,又给人温和的感觉。

    回想前世,我们在宁丰县城相遇、相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