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冢 >

第334部分

唐冢-第334部分

小说: 唐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辰的这只队伍也接到了王忠嗣的调令,正巧升州已被许辰放弃,许辰也需要南下发展,便顺水推舟的接下了调令。

    只是许辰借口新军刚成,尚有琐事未决,也恐无法如期抵达,便央求王忠嗣缓了些时日。哪知王忠嗣想了想后,竟修改了对许辰下发的军令,转而命令许辰率所部从饶州借道,直接插入武夷山山区,沿途清理掉叛军在武夷山山区中的各个据点。

    按照王忠嗣的预估,叛军既然能这么快拿下岭南道以北几州,主力部队必定倾巢而出,如今武夷山山区里面必定空虚。为此,王忠嗣这才给许辰下达了清剿山区叛军据点的军令。

    对于这个军令,王忠嗣也是思考良久的,并不是有意为难许辰,许辰的资料,王忠嗣也查了一些,想必行军大营中那些纯粹的武夫,许辰这个文士出身的将领,对于处理山区那错综复杂的局势,显然更有优势。

    武夷山山区中,遍布着大量的客家人,这些客家人集群而居,相对封闭,各个聚居点之间,民风民俗又相差甚大。客家人中并不是全部追随了叛军,显然不能等而处之。

    自古少数民族的叛乱处理起来本就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原本王忠嗣并不想将这样重大的要事交给许辰的,毕竟许辰再怎么成熟稳重,也只是个半大的孩子。

    只是岭南道告急,南方两广之地岌岌可危,亟需王忠嗣这个大总管前去坐镇,而王忠嗣原来的班底又全部留在了河东军镇,此刻也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许辰身上了。

    马车中的许辰,依旧在翻看着信报,内容实在太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才能理清。

    自打许辰正式受领王忠嗣的军令之后,便再也没有原来那般的超然地位了。升州制置大使乃是个临时差遣,权力看似不小,地位又十分超然,实则对于长安朝廷来说根本就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正因为可有可无,为此许辰需要担的干系其实并不大。

    可如今却不同了,自己以一军之将的身份领了王忠嗣这个行军大总管的军令,虽说王忠嗣给自己封的昭武校尉这个正六品上的军职也是如今临时差遣的,然而按照大唐军制,行军大总管的手上有临时册封低阶将领的权力,一般这种册封到了兵部之后,兵部也只是走个过场,备案一番而已。

    虽说如今王忠嗣身份尴尬,然而许辰毕竟是徐相爷的学生,兵部的官员也不可能为这么个低阶武官的职位驳了徐相爷的面子。为此,许辰对于落实自己身上的这个官职并不怎样担心。

    如此一来,此刻的许辰也算入了官场了,宦海汹涌,一点也不必战场安全,为了走的更远掌握更大的权力,许辰也只能从现在开始,小心翼翼的走好每一步。

    对于朝堂局势的分析自然是如今许辰最要紧的功课。

    “嗯?新的水师统领叫做吴奇?这是何人?”

    翻到朝廷关于水师统领任命的诏令抄本后,许辰面带疑惑。

    许辰并不认识这个吴奇,但若是让二人见了面,吴奇只怕一眼便能认出这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少年来。关于这个吴奇,说来也不陌生。当初许辰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场大战便是在此人的瞩目下完成的。没错,这个吴奇便是当日在万家酒楼的楼上远远望到许辰攻打孙霸天一伙的那名大汉。只是吴奇见过许辰也知道许辰的名号,而许辰对于这个吴奇,却是一无所知。

    好在,诏令抄本的下面,王策便附上了一份关于吴奇的详细资料。

    这个吴奇原本乃是王忠嗣手下的亲兵,只是萨河内山一战后,吴奇便辞去了军职,告老还乡。说起来,吴奇此人便是饶州人。当初返乡之时曾前往豫章拜会老友,也是在那时候被豫章万家所注意到,然后便有了那晚的一场夜宴,夜宴的规格很高,万家前后两代家主一齐作陪。

    关于这场夜宴,许辰自然也不知道,只是王策的资料中有对于吴奇此人背。景的猜测。许辰是个心思灵透的人,根据近几日朝堂上的风云一推测,便大致对这个吴奇的来路有了个模糊的印象。

    事实上,吴奇此人能够被推出来担任这个水师统领,背后全是东南海商集团运作而来,尤其是豫章一地的势力,更是其中最大的推手。

    吴奇这人,当初一出现在万家的视线中,便被万家下了大力气拉拢过去了。吴奇此人虽是饶州人,可家中却不是什么大族。到了吴奇这代更是一脉单传,吴奇父母早亡。偏偏其妻子又是豫章人,当初吴奇在外参军,妻儿皆由妻子的娘家人养育。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注定了吴奇脱不了豫章世家势力的牵绊。

    吴奇也是个明白人,当初万家不惜在他眼前暴露自家的实力,自那一刻起,吴奇便已知道自己恐脱不了万家的掌控了。只是当初吴奇一心回乡务农,万家也只是出于埋设一颗闲棋以备后用的心思才拉拢的吴奇。

    这么一年多来,吴奇生活平淡,万家也提没有任何的要求,本以为事情就要这么过去的吴奇,没想到却被推成了水师统领。

    由于吴奇此人原本是王忠嗣的亲兵,于是乎,太子党们便想当然的以为吴奇是王忠嗣的人,也就是自己的人,为此在吴奇的任命上没有横加阻拦。

    而吴奇此人出身水乡,当年从军时也曾领过船队,这样的经历,加之有东南海商集团的推动,吴奇的任命很快便得到了兵部和政事堂的一致同意。

    最终,对吴奇此人没有很大了解,又听说他当初在王忠嗣最为风光的时候离开了王忠嗣

    时从上惟广平、建宁二王及四军将士,才二千人。自奉天而北,夕次永寿,百姓遮道献牛酒。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议者以为天子之气。戊戌,至新平郡。时昼夜奔驰三百余里,士众器械亡失过半,所存之众,不过一旅。1058

第一百一十九章 任性的土豪() 
队伍出了饶州地界后,便算是进入了武夷山山脉,武夷山山脉北接仙霞岭,南连九连山,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有千余里,平均山高三百余丈,山峦耸翠,林海弥漫。

    山道狭隘,时有路尽之时,马车已无法通行,许辰也只好随着士兵们一道骑马,骑术不精,僵着身子坐于马上的许辰没用多久浑身上下的骨头便被颠的咯吱作响。

    可身为主将,大军之前要有主将的威仪。许辰只好命人找来绳索将双腿绑在马蹬上,然后再于胸前后背缠了厚厚的布条。只是如此一来,勒得的气血流通渐缓,一日下来,除了关节肿痛外更兼肌肉酸肿,疼得许辰直咧咧。

    “古代的将领果然都不好当啊!”

    好在,少年人恢复的也快,许辰身上又带着不少的良药,十几日下来,许辰的骑术飞涨,虽说不上策马奔腾,好歹已能轻松驾驭。

    这一日队伍过了奶娘岭,前头便是葫芦山。葫芦山不高,云雾中若隐若现,可有道是“望山跑死马”,更别提在这山峦层聚的武夷山山脉中。

    七拐八拐之下,足足用了两天的时间才赶到葫芦山下。

    此处北接铅山,南抵建阳,又恰处于江南东西两道的分界线上,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无论北面的饶州还是南面的南平,都无法将官府的势力延伸到此处。

    此地又是武夷山以北的一道关口,也是叛军在武夷山山脉中的第一道防线。

    叛军的战略目的很清晰,全力守住仙霞岭以南,武夷山以东,建州以北的三州之地,利用东面的大海,让强大的水师成为自家手上袭扰大唐的利器。

    如此一来,各处重要的关卡便需要重兵把守。

    按照王忠嗣之前的计划,许辰只需要进入武夷山中清剿叛军残存的据点便可。当初行军大营曾通过分析叛军动向,从而推断出了叛军大致的兵力部署,大营内的将领们一致认为叛军主力定然已经全部出山,否则绝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般战果。

    当初讨论军情的时候,许辰未发一言,不像这些将领们,几乎全靠着各地的军报分析、推测。有华清做内应的许辰,对于叛军的情况了解的更多一些。

    许辰知道,当李易等人一回到泉州这个叛军新设的根据地时,李易便已经派出了精锐兵马西进武夷山,在武夷山中的各处要道关卡重兵布防。

    许辰麾下大多都是新招募的兵马,没有上过战场的新兵,战力可想而知。原本王忠嗣认为,派这些新兵去清剿几乎没有多少抵抗力的叛军据点,想来不成问题。反倒是剿灭之后的安抚工作需要领军之人多费些心神,这也是王忠嗣选中许辰的原因。

    而许辰对于敌我状况心知肚明,却依旧不发一言的接受了这道军令,自然有着自己的考量。

    既然进了官场,许辰便需要走的更远。身为少年人,想要得到更大的官位,即使有宰相老师的帮助也需自家立下足够大的功劳才行。

    大唐最重军功,武将世家们当初为了争这个平叛统帅的位子,花费了莫大的心思,李伦更是不待大军集结完毕便着急着挥兵南下,一切都不过是由于军功动人罢了。

    许辰也需要更多的军功来支持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为此许辰便需要更多的战斗。武夷山中叛军云集,对于许辰来说便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有着火药这个战争利器的许辰对于作战没有太多的畏惧,哪怕手上大部分都是没见过血的新兵。

    战场便是新兵们进行锐变最好的地方,当初他们这帮兄弟不也同样只是拿着几根毛竹就干翻了“城东一霸”嘛!如今兵强马壮的少年们,早不是豫章城内的乞丐了,连修真者这等非人的存在都战胜过的少年们作战经验异常的丰富,更兼之装备精良,没有什么好怕的。

    是的,装备精良!为了武装手下的这三千弟兄,许辰花费了足足千万贯铜钱!

    是的,你没有看错。不是十万!不是百万!是千万!整整一千万贯的铜钱!大约相当于大唐王朝一年的税赋,大唐朝廷只用了三四成的赋税便支撑了全天下上百万的大军。而许辰却花费了数倍于大唐军费的钱,仅仅只装备了三千人!

    这,已不是一支军队了!

    这,分明就是一座移动的宝库!

    清一色的明光铠,全部都是大师手工制作,轻便、坚固,大唐军队内仅仅只有统领一方大军的主帅才能拥有的盔甲,许辰的兄弟们,每人都有……两套!

    便于换洗。

    甲衣内侧尚有一件金丝软甲,用料都是最佳的,全是柴老和鲁智从江湖上搜集而来。贴身处再有一件丝绸内衫,全是上好的苏州货。这些东西自然也都是两套,全部都两套!

    得胜钩上的马槊全是拓木为杆,经历千层裹、缠,前裹精钢槊首,后安红铜槊纂。光这一根马槊便价值千贯!

    腰间的刀全是海外舶来的大马。士革刀,背上有弓箭的,自然也全是名家出品的精致长弓。

    对了,还有马!清一水的大食良驹,只是如今山地作战,用高大异常的大食马并不合适。于是,出发前许辰又全部给换成了走惯了山路的滇马,也俱是滇马中最优良的品种,要的就是能在崎岖的山地上保持高速度的奔跑以及持久的耐力。

    一人双骑,每一匹马的身上都有一个硕大的袋子,里面装满了黑色的铁球,铁球上沟壑纵横,十分难看。当初,在新兵营演练的时候,这些貌不惊人的铁疙瘩曾一度让少年们吓得四肢伏地,涕泪直流。天威般的力量让少年们印象深刻,至今,每当目光触及布带时,依旧有不少的少年四肢发软。

    每位少年战兵的身后还跟着两名精壮的辅兵,这些辅兵也是许辰从难民中挑选出来的憨厚汉子。大多与这些少年人有些沾亲带故,同时辅兵的家眷也全部被许辰接到琉球去了。辅兵们如今在琉球,家家都有土地,服兵役期间更是有高额的津贴。多管齐下,不愁这些辅兵作战时不卖力,也不怕危险时这些辅兵舍弃自家的子侄,独自逃生。

    另外,许辰这帮兄弟的手上还有着不少上一回在修真者身上搜刮下来的丹药符篆,这些东西更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为了凑足这些装备,许辰这一年多来让彭泽满大唐的跑,除了构建遍布大唐的货栈网点外,便是花费重金收购这些优良装备,而数次远洋的郑泰自然也肩负了为兄弟们寻找好刀好马的重任。这些东西,样样都能算作宝物,许辰能够凑齐这么多,除了巧取外,自也有豪夺。

    总之就是一句话,土豪,有钱,就是任性!

    在许辰眼中,这些少年才是最珍贵的,钱财不过身外之物,有着后世知识的许辰,如今又有了起码自保的实力,金钱这种东西根本不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