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唐冢 >

第557部分

唐冢-第557部分

小说: 唐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见敌方大败,这人压根就没搭理过来正要感谢他的王忠嗣,领着部下五千人马就向败退的敌军冲了过去。

    然后,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贪功冒进,五千兵马折损三千,敌军刚被王忠嗣好不容易打压下去的士气,就在这位好心人的身上又给找回来了。

    而这位好人就是老师刚才说的董延光,原为右武威将军,一辈子没出过京城,兵书大概看了不少,但战场是真心没上过……

    这消息前两天许辰刚得到,是派去西域的宋清借助彭泽之前布下的商路传回来的,此刻听老师提了下名字,大致就明白什么事了。

    这董延光打仗不行,玩政治倒是一把好手!

    关于太子起事以及随后原本远在汉阳的王忠嗣突然西去石堡城的内幕多少知道一点,了解到王忠嗣和皇帝之间出现了信任危机,于是为了推卸此次战败的责任,就首先上书参了王忠嗣一本。

    董延光奏书中所写,将此战失败皆归咎于王忠嗣身上。董延光罗列了王忠嗣的几大罪状:其一,王忠嗣不遵圣旨,迟迟不接济粮草,遂使董军处于半饥饿状态之中;其二,王忠嗣不肯拨出军资定赏格,所谓“重赏之下定有勇夫”,因赏格不行,交战时兵士不肯奋勇上前;其三,王忠嗣有妒忌之心,处处设限,譬如董军不明地理,王忠嗣竟然不肯出引路之人,更不用说交战时予以援手了。

    话说得很绝,估计也有试探皇帝底线的意思在里面。

    原本军国大事为社稷之重,但奈何李隆基在军方的影响力实在太低,将门世家掌握的兵马几乎相当于各家私军,募兵制改革虽然进行了十几年,也培养出了几十万的可用之兵,奈何原本深信不疑的王忠嗣却和太子不清不楚,这让李隆基难免有种养了只白眼狼的感觉。

    拿下石堡城在以前只是为了彰显军功,可到了现在却成了剜去身上腐肉的一把尖刀,夸耀武功的心思一下子就淡了许多。

    当初联系将门世家,让他们分别派人西去未必就没有借机削弱各家实力的想法,但更主要的作用还是为了让这帮家伙在接下来的清洗中保持沉默。

    可要顺利完成政治上的清洗又不得不和某一部分世家豪门谈判、妥协。

    想想,一肚子窝囊气的李隆基就恨不得把所有的世家豪门统统消灭干净!

    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

    “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今才刚刚开战,一切尚未可知,臣觉得还是再看看吧……”这时兼领兵部的左相陈。希烈开口了,大致揣摩了一下李隆基的心思,建议道:“但毕竟战败,一道申斥是免不了的,责令前线将领将功补过吧!”

    李隆基听了,微微点头,当务之急是先完成对朝堂的清洗,重新拿回对政局的掌控,到时即便军队数量少了,也能利用朝堂的力量重新把将门世家打压下去。

    平衡和稳定才是李隆基最在乎的东西。

    也就这样,大朝会的第一个议题被轻飘飘带过去了,由此更像一个信号,众臣纷纷飞快结束所有关于军国大事的讨论,转而将全部的心神投入到即将展开的血肉搏杀中。

    毕竟哪怕建议再好,要是下朝之后没了官身,一切都显得滑稽了不是?

    首先是御史中丞吉温递上来的左骁卫兵曹柳勛状告东宫赞善大夫杜有邻谋逆的折子。

    杜有邻就在金殿上,一听告辩便起身而出,跪倒在李隆基面前。

    李隆基看了看坐在御座左下方的太子李亨一眼,见其毫无动静,便示意吉温继续说下去。

    “启禀圣上,按例该将二人停职,交由大理寺审查……”吉温自然知道手上这道所谓的告辩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里面的台词基本上都是他手把手教柳勛写上去了,否则那个只知道喝酒的军汉,哪里写得出这么有深度的告辩来?

    只是对于李林甫授意自己来这么一出的用意,直到如今吉温也没有全部明白。

    按说当日太子都干出那么大逆不道的事了,最终非但没受到惩罚,反倒得到了“剑履上殿”这种非分的权利,再用这种低级的诬告手段,能起作用才真是有鬼了!

    但要说自污、藏拙这样的动机,未免也太小看我们的右相大人了!

    在之前长安城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李林甫安静的仿佛世间根本不存在这么个人一般,几乎什么都没做,干嘛要自污、藏拙?

    吉温想不通,一向精明的相爷为何要做这么一件根本起不到作用也没有任何好处的事!

    但该走的程序还是一丝不苟地走完了。

    听完了吉温的建议,李隆基照例询问宰相们的意见。

    陈。希烈猜出是李林甫搞的事,但他也同样摸不清对方的用意,为此没有贸然发表意见,只淡淡说道:“那便交由法司审断吧!”

    李林甫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依旧坚持昨夜对李隆基的看法:“却应交由法司审断,但还是要慎重些才好……”

    “是该慎重些,毕竟是谋逆这般大的罪名!”徐番也附和一句。

    如此,三位宰相意见一致,压力陡然便落到了大理寺卿身上,好在司法口一向都是李林甫的禁脔,不过左手进右手出的事。

    现在就连李隆基也想看看李林甫搞出这么个事来到底要怎样收场,又或者还有什么自己都不清楚的原因在里面。

    最高层的几人都没有发表过多的意见,反倒是本应坐在那里当摆设的太子李亨一本正经地对大理寺卿强调了一番诸如司法公正、文明执法等法治理念。

    同样,让人摸不着头脑。

    “妈的!还好老子聪明……”在角落里看了半天依旧云里雾里的许辰不由大感庆幸:“辛亏没头脑发热扎进去,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超前的意识又怎样?这种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注定了要碾压凡尘!

    关公打不打得赢秦琼,许辰不知道,但毫无疑问都能打赢自己……

    最快更新,无弹窗请。

老司机开新车;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第一百零四章 忠奸难辨() 
下一页

    若说如何悄无声息弄死一个人,许辰还是有不少办法的,但要像眼下这群御史一般,张嘴就是对仗工整、辞藻华丽,通篇不带一个脏字的弹章……

    额,说实话好多典故,许辰连听都没听过。

    听了一大堆之乎者也后,许辰突然间就对过几天后要进行的科举没了半点信心,虽说已经可以过目不忘了,只要花些时间,什么经义、注解之类都能记得一清二楚,但也仅限于记住,想要灵活运用,没有时间的积累显然不可能。

    “看来,只能作弊了……”

    就在许辰神游天外的时候,又一名御史站了出来,拿出一份弹章,却不是他本人所写。

    “陛下,济阳别驾魏林弹劾太子勾结边将,欲行不轨……”

    金殿内陡然安静了下来,虽然一直都很安静,但随着这名御史的话一出口,众臣仿佛连呼吸都变得轻微了许多。

    没有听到一声惊叫,除了双眼变得灵动之外,百官的反应异常平静,当然,原本闭目装睡的人也纷纷睁开了眼。

    太子干了什么,百官心知肚明,皇帝为什么会妥协,大家也都能猜到,所以百官和皇帝的共识便是太子党要削弱,但太子不能废。

    动摇国本不是说说而已,朝堂要清洗,但程度必须掌握好,远的不说,如今西边还在打仗,东北的安禄山也在陈兵秣马,准备开春大干一场,朝局必须保证稳定。

    给太子定罪容易,换一个人当太子也不难,但太子一倒,太子党的势力就必须彻底清除干净。

    且不说有没有人能够承受这样的后果,光是这么多位置空出来,如今朝堂上下各方势力加起来也吃不下去。

    当官不是只要有个人坐在那就行,能力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所谓政治讲究平衡和忍耐,自然不是一句空话。

    对于太子如今现状,所有人都选择默认,然而眼下这名御史就好像那个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一般,突兀、幼稚、不可理喻。

    “荒唐!”

    百官没有说话,因为没人摸得清这名御史在替谁卖命,反倒御座上的李隆基怒道:“这魏林远在济阳,如何得知王忠嗣和太子之间的密谋?”

    同样,也没人能清楚眼下皇帝的愤怒是因魏林违抗了自己对太子的处置旧事重提,还是在和这名御史唱双簧。

    身为御史大夫的徐番抬头朝对面的李林甫看去,却正好遇上了对面望过来的目光,同样的疑惑。

    徐番又瞧了瞧上首位的陈。希烈,却见对方只是面无表情的坐在那,一点反应也没有。

    最后,徐番将目光投到御座上的李隆基身上,愤怒的样子和以往没有什么两样。

    皇帝对太子的处置完全出于自己的建议,而当日仅有皇帝和高力士在场……

    说到高力士,徐番望着御座边缘站着的孙德胜,心中却突然有些不安。

    这名御史估计是抱着开创历史的决心来的,尽管李隆基龙威滔天,依旧不卑不亢道:“回禀圣上,魏林如今已不在济阳!”

    “我没记错的话……”兼管着吏部的李林甫开口说道:“今年乃是济阳太守进京述职,魏林身为别驾不在济阳,能在哪里?”

    “回右相的话……”这御史肃然道:“这魏林,不见了!”

    “不见了?”李林甫一愣。

    “是的,魏林已失踪二十多日!”御史回道。

    “荒唐!”李林甫怒极反笑道:“堂堂一郡佐贰官还能平白失踪不见?济阳又不是边塞!”

    “回禀右相,这封弹章乃是二十多日前魏林所写,直到前些天才辗转流落到下官手中……”那御史继续语出惊人:“等到下官派人前去核查时,才发现魏林已失踪多日,宅中家眷亦不知其去向,但他们说曾有自称太子府的人来找过魏林,并发生过争吵……”

    好似当初吉温前去范阳核查安禄山一案,唐时御史具备相应的侦查权,除了风闻言事之外,御史们可以自己亲自动手查案,等到罪证确凿后才上报朝廷,这名御史的做法自然是没错的。

    “哇呜……”许辰顿时就来了兴致,刚才那一大堆之乎者也,虽然也能杀人,但显然没有这白刃相加来的刺激,至少这些话他都能听懂啊!

    几乎所有人,自觉或不自觉都将目光投到了御座下的太子李亨身上……

    二十多天前,那不就太子起事之前嘛!

    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一猜测,这魏林估计是从哪得到了太子要起事的消息,然后连夜写了弹章送上京城,却不料后脚就被人掳走了,至今不知所踪……

    多么合理的推测!

    逻辑严谨、动机鲜明、毫无漏洞!

    这名御史说着话,竟一步步朝御座下的太子李亨走去。

    金殿之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目视着这位其貌不扬、名不见经传的御史。

    只见他缓步走到李亨面前,对坐在那里的李亨躬身拜了下去:“微臣只是一名小小的御史,不懂什么平衡之道,只想请太子殿下告知一声,魏林如今现在何处?是生是死?好让微臣能给他家中妻儿、老母一句交代!”

    说着,又深深鞠躬,整个人便弯着腰杵在那里,一动不动。

    金殿内的气氛陡然间变得异常微妙,没有人敢说话,都在注视着太子李亨,等待着他的回答。

    御座之上的李隆基同样皱着眉头,望着李亨。

    一个小小别驾的生死对堂堂天子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太子连他都敢冒犯,就算真杀了几个官员又能怎样?

    今日的大朝会,李隆基最大的期望就是赶忙将太子一系的势力尽快清洗一遍,为此他已做好了许多的准备,在之前那一波弹劾、告发乃至上书请辞中,李隆基之前的布置无疑发挥了作用,虽然所有奏章全部留中,但李隆基并不担心,这帮人的下场在他心中已有了定论,只不过是借臣子的口说出来而已。

    只是眼下出了这么一个也不知是愣头青还是别有居心的家伙搅局,李隆基的步骤无疑就被打乱了。

    可他又不能让大汉将军把这不懂事的家伙叉出去,毕竟在所有人看来,这家伙都像是自己安排的。

    天知道,李隆基根本就没想过用这么蠢的办法!

    在李隆基眼中这是极蠢的法子,但在某些人眼中,这分明就是神来之笔!

    同样坐在金殿上的盛王李琦如今两眼冒光望着太子李亨,一边等他的反应,一边又忍不住瞧瞧坐在他前排的寿王李瑁,心中想道:“没想到这蠢货还能有这么高明的办法!难道他最近又招收了新的幕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