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13部分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13部分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缸锸率倒┤喜换洹

    关于行贿、受贿等犯罪行为,由于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予立案。

    检察院方面在赵一民的批捕意见书上签了字,并决定择日向县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被一同带走调查的十几名厂办人员,除销售科科长涉案较深、予以批捕之外,其他人分别在批评教育、警告、罚款后被放了出来,女出纳因有“主动检举、提供关键证据”等重大立功表现,被免于追究刑责、无罪释放。

    不为普通百姓所知的是,一段时间之后,县经贸委、轻工业局几位正副职主任、局长以及另外两位级别更高的官员先后或病退,或离职,或调职。

    至于民间疯传的两起离奇失窃案,由于失主根本没按正规程序向公安机关报案,也就谈不上立案侦查,这件事就此不了了之。

    而最令旁观者们津津乐道的两起当街鸣冤事件中,那位悲情先生领到了玻璃厂补发的一笔数目不菲的伤残补助金后,带着名声扫地的女出纳到外地谋生去了。

    公安局大门外的警情公示栏里贴出了对另一起事件的处理公告,铁西派出所出警不当,执法方式粗暴,打人的临时工予以辞退,身为单位一把手,吴清江管理不严,负有领导责任,给予警告处分。

    对刘素芬和胡凤兰等人冲击执法机关、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只字未提。

    杨昆混在人群中看完公示后,跑到文具店里买了个小本本。

    尝到甜头的何平问他什么时候再去南方,杨昆说先等等。

    据他的观察,何平这个人很聪明,但不乱耍小聪明,而且守规矩、不贪心、识进退,可以长期共事。

    就像这单生意,从进货、定价到销售各个环节,杨昆都是当着何平的面操作,连最后获利超过2万元的事实也明言相告,何平羡慕归羡慕,却不会眼红。

    他所不知道的是,按杨昆和林老板私下达成的协议,每从他那里采购1台随身听,按进货价格高低,杨昆分别抽取10元到20元不等的返利。

    就算何平甩开他单干,这笔返利也要算在杨昆的名下。

    当然,人心隔肚皮,林老板会不会见利忘义,又或者何平会不会另找货源,这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不在杨昆考虑的范围之内。

    他正在考虑的是,是就此改行,还是再做最后一单。

    盘点了一下手头现有的资金后,他选择了后者。

    他问何平,认识的人里面有没有懂电子原理的。

    何平知道这么个人,叫刘学锋,二十四五岁,高中毕业,因为一只眼天生有点斜,不好找工作,自已学了点家电维修的基础知识,在影院旁边租了个小门脸,维修录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

    杨昆找到刘学锋,说有桩买卖想找他帮忙。

    市区和县城的中高档随身听市场已经被他硬行塞到了饱和程度,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需求量。

    前两次南方之行,在林老板的仓库里,杨昆相中了一批三菨重工的分体式壁挂空调。

    他特意看过生产日期和机型,输入电压是220,应该是针对香港市场生产的老式机型,属于面临淘汰的产品,连遥控器都是用一根数据线连在室内机上的。

    不过机器都是新的,质量也没问题。

    他准备把这批空调吃下来。

    按理说,夏天已经过去将近一半,现在卖空调不是最好的时机。

    不过据杨昆的观察,本地家庭和单位目前安装的空调绝大多数是窗式机,噪音大、制冷效率低,而后世知名的几家国内专业空调生产厂商都刚筹建不久,目前的主打产品也以窗式空调为主,还不具备成批量生产壁挂式分体机的能力。

    相对于商场内售价动辄上万的进口空调来说,只要价格合适,就肯定有市场。

    他跑到邮局给林老板打了个长途,在电话里好不容易敲定了价格,出来一算电话费,脸都快绿了。

    (昨夜跟朋友喝酒,醉得像条死狗,今天补更一节。)

第18章 :人情世故() 
三个人押着货从南方回来,杨昆特地跑市里买了电锤、水钻、胀管器,刘学锋本人就是修家电的,气焊、氟里昂气罐等工具自己就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在94年,空调还属于奢侈消费品,不能搞上门推销那一套。

    得让买家主动找上门来。

    有能力消费这些空调的目标人群里,公家单位付款不及时,批手续更麻烦,不予考虑。

    杨昆瞅准的是县城里先富起来的那批人。

    92南巡过后,国内兴起了新一轮的经济建设高~潮,下海经商也随之风起云涌。

    一批批富有开拓冒险精神的实干家放弃国家干部的身份,从体制内移身商海,这些人后来被归为“92派”。

    眼界上的开阔,经济上的富足,使这些人有实力也愿意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即使如此,这批空调的销售情况也不算理想。

    毕竟4998元的价格在那摆着,即使比商场里的定价便宜了将近一半,三菨重工的品牌也为世人所熟知,不过真要一次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换谁也得犹豫一番。

    早有心理准备的杨昆并不着急,除了私下里把消息放出去外,他也没有大张旗鼓地宣传。

    倒腾点随身听什么的只是小打小闹,像空调这种大件就太容易引人注目了。

    俗话说民不告,官不究。

    搞得声势太大的话,万一被那些眼红的同行告上一状,工商局的来查营业执照,税务局的告你偷税漏税,公安局的说你非法走私,质监局的问你要出厂合格证和检验证明……这些都是事。

    还是闷声大发财的好。

    一连几天无人问津,杨昆跟个没事人一样,照常早起锻炼,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拉着何平,买了牛羊肉和调味料、木炭、铁签,自制了简易的烤肉架,嚼着肉串,喝着啤酒,侃着大山。

    前些日子没那条件,如今手头宽裕了,杨昆认为有必要改善一下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别的不说,起码得顿顿有肉。

    营养跟不上的话,按他现在的体能训练强度,不定哪天就因为贫血或血糖过低被送进医院了。

    杨昆给自己娘俩定的量是一天一斤半牛肉,烤着吃、炖着吃、煎着吃、搓成丸子炸着吃……一连吃了几天,体重没增加多少,负面效应倒先出来了刘素芬现在见了牛肉就反胃。

    面对杨昆一脸殷勤地递过来的烤牛肉,何平摆出敬谢不敏的表情,说:“外面硬得跟鞋底似的,里面还带着血丝,真难为你能吃得下去。”

    头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

    是一位在百货大楼租柜台卖皮鞋的个体户。

    早就蓄势以待的杨昆叫上何平、刘学锋,带着全套家伙什,蹬了辆借来的三轮车,连空调一起拉到了个体户家。

    杨昆拿水钻给何平示范怎么在墙上开孔,然后穿铜管、固定内外分机,刘学锋负责接线。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接上电源,一按遥控,滴的一声轻响,室内机的出风口缓缓打开,不一会,清凉的风吹出来,打在大汗淋漓的三个人身上,舒坦。

    个体户很满意,不但给钱痛快,还自发地在大楼的商户和客户中间替他们作宣传。

    当然,也有炫耀的成分。

    后面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等到二十多台空调全部售磬,已经到了公历7月底。

    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房子主体已经建好,准备上房顶。

    无论是商品楼还是自建住宅,封顶都是最关键的工程之一。

    择了个吉日,刘全保把全部人马拉过来,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给楼房封了顶。

    看着从无到有的二层小洋楼,刘素芬忍不住直抹眼泪。

    特别是看到除了几家关系最近的街坊之外,一些平常走动不多的亲友也都赶来帮忙,她心里五味杂陈。

    男人刚走那会,人人避之不及,生怕她开口借钱。

    不借吧,亲戚里道的,说不过去,借吧,知道她还不起,明摆着打水漂。

    这会听说杨昆出息了,挣钱了,又都主动找上门来帮忙、示好。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人情世故,不过如此。

    杨昆能猜到母亲的心思,握着她的手,轻轻拍了拍,说:“妈,别哭,以后会越来越好。”

    刘素芬哽咽着说:“妈高兴。”

    当天晚上,杨昆带着母亲,拿着她的小本子,挨家挨户地找上门去,把过去欠下的几千元借款一一还清。

    第二天,杨昆把刘全保拉到角落里,拿出5000元钱递给他,说:“刘叔,这些钱你先拿着,剩下的部分,等工程扫尾之后一次结清。”

    老刘笑得合不拢嘴。

    对于杨昆先抹外墙、贴墙砖、封阳台,然后再搞室内装修的提议,他一口就答应下来。

    传统的做法是先内后外,不过先外后内也不会影响房屋质量,工期也差不多。

    杨昆把活交待清之后就撒手不管,自己忙着跑手续,办房产证。

    大队干部都是父亲昔日同事,丝毫没有刁难不说,还主动帮他完善手续,指点门路。

    看在2条硬盒红塔山的面子上,城关镇房产管理所的相关办事人员也对他笑脸相迎。

    等到外墙抹好,楼上楼上贴了墙砖,临街阳台和底层的门脸都装好铝合金门窗之后,房产证也拿到了手里。

    与此同时,堂姐杨晓敏收到了省经贸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

    杨昆拿出预先留出来的1台爱华随身听,送给堂姐作入学礼物。

    杨晓敏很开心。

    杨建军却在暗暗发愁。

    一大家子人,全靠他一个人上班挣钱养活,好不容易供大女儿读完了高中,又要给她凑大学的学费,手头一下子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眼看老婆肚子一天比一天大,想想没出世的孩子,眼看又是一大笔开销。

    前思后想,他悄悄和老婆商量,准备让二女儿晓丽就此休学。

    杨晓丽知道后很不开心。

    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晓丽这孩子从小也很懂事,可毕竟才14岁,眼看着姐姐考上了大学,自己却连上高中的机会都没有,自然高兴不起来。

    杨晓敏考上大学的欢乐气氛也被冲淡了不少。

    刘素芬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悄悄和儿子商量,想拿钱出来供侄女上学。

    杨昆没有马上表态。

    二叔二婶平时对自己家多有照顾,于情于理,这恩得报。

    但报恩也讲究个方式方法。

    平时买菜买肉,给二叔家多带一份,小事。

    94年的大学学费不高,一年也就几百块钱,小事。

    问题是,大女儿考上大学,你给出学费,二女儿要上高中,你管不管?

    三女儿呢?

    没出世的孩子呢?

    他没对母亲讲什么升米恩,斗米仇的大道理,也知道她肯定听不进去。

    说不定还会骂自己是知恩不报的白眼狼。

    仔细考虑了一会,他说先去找二叔商量一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杨昆看来,这个时代能赚钱的路子实在太多,唯一欠缺的只是启动资金和一点眼光而已。

    何况有他这个后知20年的猪哥亮从旁指点。

    别的不说,找个合适的地段,开家特色小吃店,只要经营得当,发家致富不敢说,养家糊口却不成问题。

    听侄子说完他的想法,杨建军有些啼笑皆非。

    前阵子自己还在替他张罗工作,这会怎么就轮倒他替自己找活干了?

    这个巨大的反差使他有些接受不能。

    只是想想杨昆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盖起了房,还清了债,生活条件还大大改善,却不由得他不刮目相看。

    心动之余,又实在舍不得丢掉工人身份这个铁饭碗。

    他却不知道,就在不远的将来,自己眼中的这只铁饭碗就会被扔下悬崖,砸得粉身碎骨。

    看着二叔眉宇间的犹豫神色,杨昆能猜到他所虑为何。

    多少年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旧观念,要一下子转变过来,确实有些难度。

    他留下二叔自己在房间里思索,把堂妹晓丽拉到一边,问她自己有什么打算。

    哭闹了一阵,杨晓丽也想开了,她知道自己不是那种聪明过人的女孩子,初中这两年学习成绩都很一般,上了高中也不见得能考上大学。

    她对小堂哥说,不想看到父亲为难,她打算明天就出去找活干。

    杨昆知道自己这个堂妹读书不行,做生意却是不折不扣的一把好手,初中辍学后替人看了几年柜台,后来自己弄了个服装品牌代理,小日子过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