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196部分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196部分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之后,杨昆缓缓地说出了他的打算。

    他准备借鉴后世4店常见的经营模式,销售商和银行先行签订贷款购车协议,由银行代为向厂家支付购车费用,扣留出厂合格证作为抵押,等用户在经销商处或直接在相关银行办完个人贷款购车手续之后,先将一部分首付存进指定户头,银行方面再将合格证返还给销售商。

    后续的监督方面,由销售商直接和车管所、农机局对接上牌,以保证监管程序的完整有效性,如果用户买完车以后,不按时归还贷款和利息,银行随时可以照图索骥,将车辆扣押、收回以避免损失。

    这么做的同时,还可以从根源上避免不少农用车主买车不上牌的恶习,减少交通事故隐忧,可谓皆大欢喜。

第376章 :一石数鸟() 
即使对于后世习惯了各种贷款购物、信用卡消费方式的人们来说,贷款买农用车也是个稀罕物事,更别说连贷款购车都没听说过的谢海明等人了,听杨昆说完他异想天开似的想法,都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谢海明就问杨昆:“一辆三马车大概多少钱?”

    杨昆说:“视车型和载重能力不同,稍有差异,一般在五、六千元左右。”

    谢海明说:“五、六千,对于那些生意人也不算什么大数目吧,就拿你来说,手头几部车加起来快一百来万了,花几千块钱买辆工具车还用贷款?”

    杨昆摇头笑道:“我这个人天生大脾气,花的是未来钱,属于另类中的另类,不具有普遍性,谢主任……”

    说到这里,想到刚才曾芸已经介绍过谢海明的职务,他便改口道:“谢科长跟这些标准件商户接触不多,可能不太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事习惯。说句不太好听的大实话,易阳搞标准件生产的工厂主和个体户们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大多数都是初中没毕业就跟着家人、街坊一起鼓捣生意,大字不识几个的也不在少数。”

    “读书少,过早地接触商业行为,使得这些小老板们养成了一切为生意服务的经商意识,以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的投资习惯,说白了就是有点小气,只要生产设备、机械和工具能凑合着用,他们宁愿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储备原材料和成品,也不肯花在设备的更新换代上面。”

    杨昆接过谢海明递来的烟,礼貌地说了声“谢谢”,接着说道:“这些细节,嘴上说出来可能不太直观,各位要是有时间的话,到名阳村市场实地看看就了解了,满地跑的三马子车都是破烂不堪,有的甚至就是一台柴油机配上变速箱再加仨轱辘,车况好坏不说,牌照齐全的都没几辆,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安全隐患。”

    “对于这些一门心思只知道挣钱的个体老板们来说,一次让他们拿出大几千块钱来买辆拉货的三马车,可能都会有点肉疼,要是化整为零,分三个月到半年分期支付,哪怕为此而多付出一部分利息,相信也会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和支持。”

    谢海明沉吟片刻,又问:“照你估计,易阳一年的三马车销量能有多少,具体怎么个操作办法?”

    “三马车和汽车不一样,基本上都是超负荷行驶,而且缺乏必要维修和养护,更新速度很快,从目前的标准件市场的规模来看,保守的估计,操作得当的话,年销量应该在1000到1500辆之间。”

    先回答完他第一个问题,杨昆停顿了一下,才接着说道:“所以我就想,能不能请各位领导做做相关的工作,以城信社为试点,面向广大标准件商户,推出5000到1万元之间的小额贷款业务,以灵活多变,手续简化,快办快发为宗旨,把这一块空白市场充分地开发出来。”

    随后,他又补充道:“这么做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将其中一部分标准件商户发展为城信社的储户,这些商户的单体规模虽然还不算大,每个月的营业流水也有几十万,积少成多,也是一笔相当可观的业务了。”

    听完他这一席话,屋里顿时变得安静下来。

    每个人都在仔细琢磨他谋划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觉得这种做法虽然有些耸人听闻,却具备相当强的可操作性,各方面的风险也都可以控制在相关金融条例允许的范围之内。

    只是这种奇思妙想给大家带来的精神冲击实在太过强烈,除了杨昆老神在在地喝着茶水之外,其他人都忍不住陷入沉思之中,不可自拔。

    至于其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杨昆这位中间商来说,从厂家购车需要现款,为了提高销量,单纯地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卖车的话,卖出去后却要经过半年的时间才能回本返利,无疑会加剧资金的占用。

    而有了银行帮忙分担风险和资金投资,其自身的资金利用比就显得相当可观。

    这样一来,在整个销售、回款过程中,除了场地费用、销售人员提成外,他基本不用下什么本钱,跟空手套白狼也差不多,除了车价加成外,还可享受一部分银行提供的利息返补,里外手都挣钱。

    而对于城信社来说,假如上面真的能批下来这个政策,那么用自有资金发放给商户们作为购车贷款,商户回过头再把这笔钱逐步存回账户上,不过是左手倒右手,除了相应的利息外,资金总量并没有增加多少,却可以将账面做得很漂亮,实现放贷和吸储两方面业务同步增长。

    从长远考虑,这种全新的操作模式也不光是新生事物这么简单,如果这个作法被实践证实可行,那么完全可以作为银行业的新盈利点在全市乃至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作为该政策的首创者及试点单位,这件事一旦做成了,给曾芸甚至在座的大多数人带来的个人荣誉和实质性利益简直无法估量。

    换句话说,这个方案一旦付诸于实际的话,可以实现销售商、用户、银行特别是主管领导等多方面的共赢,可谓一石数鸟。

    这么一想,来自于邺河市和文定市城信社的两位同行看向曾芸的眼神里,就带上了某种艳羡的意味。

    曾芸很快就明白了杨昆的用意,除了商业目的之外,他提这个建议也是想尽可能地替城信社多拉存款,进而为自己在邺河市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过程中谋求重要席位的努力增加更多的话语权。

    想到这里,她不禁深深地看了杨昆一眼,扭头问谢海明:“你觉得呢?”

    谢海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问两位职务比他高半格的科长,“二位领导,觉得杨老板的想法怎么样?”

    年龄较大的那位默默地抽了几口烟,缓缓点头道:“想法的确不错,也具备一定的可执行性,只是兹事体大,具体实施起来,不但需要地方政府、厂家、用户等各方面的认可和配合,单只咱们银行方面,也不是市人行这个阶层的领导能决定得了的,至少要省一级的主管部门和监管单位点头,或许才有可能搞个试点。”

第377章 :难以定夺() 
对于他老成持重的说法,杨昆笑着解释道:“厂家的目的就是销售赢利,能提高销售量的任何尝试,相信都会受到他们的大力欢迎和支持;本地政府方面,据我得到的消息,县领导也有相关的意向,准备加大对本地产业的扶持力度,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相关的政策出台;至于银行方面的支持,就需要各位领导多多帮忙,做做工作了。”

    虽然杨昆已经说动了刘运升全力支持本地标准件产业发展,但相关的优惠政策,还需要经过详细的研究和探讨才能出台,需要过上一段时间才会有定论,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暂时还不方便对第三方透露。

    所以,面对曾芸和她的先生、同事、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时,他只是将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一笔带过,将笔墨着重于自己的计划本身,请她自己斟酌。

    即使有曾芸的同行们在场,他也不怕这个创意被泄漏出去,贷款购车、买房,全国都能搞,贷款买农用车的点子,可适用的地方却不多,实际上据杨昆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像易阳这样集中了大量的农用车,年销量在千辆以上的县级地区在全国来说都属凤毛麟角。

    当然,想法或者说计划都是美好的,实际操作起来,也存在不少难点,其中之一,就是目前农用车上的还是农机牌照,受县农机局和交警大队双重管理、监督,想要把这个方案推行下去,这两个单位都是绕不过去的关键环节。

    交警大队的关系自不用说,杨昆跟县农机局没什么业务往来,也从未跟该局的领导们接触过,不过在他看来,以自己现在的人脉、声望,做通农机局的工作似乎不会太难。

    国人说话的习惯是报喜不报忧,对于类似的难处,在获得银行方面的政策支持之前,还是尽量笔删春秋的好。

    听完他的话,曾芸虽然心动,却没有马上表态。

    在她看来,杨昆的计划本身没有问题,只要工作到位,来自于上层的阻力应该不会很大,她所要顾虑的是,这种看起来有些标新立异的想法,会不会引起某些领导的不满和反弹,给自己谋求上进的努力带来某方面的负面影响。

    另外一点难以启齿的顾虑就是,杨昆这么设身处地地替自己着想,谢海明心里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

    她端着茶杯,借喝茶的动作,有意无意地瞅瞅正在和杨昆低声谈笑的先生,从他脸上,看不出任何异样的表情。

    以她对先生的了解,他的性格有点心高气傲,却对权力和财富有着常人难免的推崇与敬畏,在财力、地位高过自己的同性面前,通常会尽力表现出自己的卓尔不凡,以谋求双方身份上的对等关系,以及平等对话的资格,顾不上考虑太多旁枝末节。

    这也是大多数男人的通病。

    杨昆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双方的身份不具有可比性,论起个人财力,可要甩出在座的众人半条街至少从合法收入的角度来看是这样。

    所以,她有理由认为,在杨昆表现出的财富、眼光、意识和能力面前,除了羡慕、钦佩以外,谢海明应该不会产生太多的联想。

    而且从杨昆刚才的话里不难听出,他显然也考虑到了这方面的隐忧,是以除了有意无意地撇清和她的关系外,在详细解释他的构思的过程中,也是尽可能地强调这种贷款购车方式可能给他自身带来的丰厚利润,至于此前从自己口中得知的,关于市商业银行的组建一事,更是只字未提。

    想到这里,她不禁暗赞杨昆心细如发,随即便把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抛到一边,认真考虑他的建议。

    正应了市人行这位老科长的话,“兹事体大”,加上她今天喝了不少酒,思路没有平时清晰,琢磨来琢磨去,却是一时难以定夺,也只能等酒醒了以后再作打算。

    谈谈说说,到了4点多钟,众人都还要赶回市里,便即起身告辞。

    杨昆送大家下楼,在店门口和他们握手作别,并相互交换了联系方式。

    人脉和关系,往往就是通过这样的场合拓展开来的。

    正在和曾芸握手时,听见身后有喇叭声响,杨昆回头一看,是他那辆奥迪。

    徐丽娅推门下车,走到近前,笑问:“小杨,送客人呢?”

    杨昆就将她介绍给曾芸等人认识。

    听说她是杨昆在市区开店的合作伙伴,谢海明等人表现得也很热情,好生说了一番仰慕的客套话。

    曾芸见她的相貌身材都比自己出众得多,看她年龄和自己也差不多,甚至还要年轻几岁,心里未免生出某种量已度人的念头,“这女人跟他又是什么关系,杨昆怎么老是喜欢跟些比他大上几岁、十几岁的女人打交道,前面有个傅青梅,这会又冒出来个徐丽娅。”

    听见杨昆管她叫阿姨,曾芸更是觉得诧异,借着酒意,顺口就问了出来。

    一向脸皮甚厚的杨昆却难得地害起羞来,偷眼瞅着徐丽娅,吭吭吃吃地说不出一句囫囵话。

    徐丽娅倒是挺大方,笑着解释道:“这小子跟我家姑娘谈朋友,不管我叫阿姨,难道还能叫姐不成?”

    曾芸心下恍然,顺着杨昆的视线朝轿车看了一眼,见副驾驶位和后排的车窗都降下一半,露出两张相貌不同却一般地如花似玉的俏脸来,也分辨不出哪个女孩才是杨昆的正牌女友,只是有些黯然地想:“也只有这样青春飞扬的女孩子,才配得上他的人品才华……”

    这个念头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和杨昆保持距离的决心更坚定了几分,向他和徐丽娅摆摆手,说:“忙活了好一阵子,难得给自己放两天假,我陪家人放松一下,改天给你答复。”

    看着众人分乘两辆车离开,徐丽娅顺口问道:“又准备跑货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