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寒门贵族 >

第215部分

重生之寒门贵族-第215部分

小说: 重生之寒门贵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他的安排,杨建军有些费解:“这帮孩子根本没学过任何财会理论,昨天还端盘子上菜呢,今天就提起笔来记账,能行不?”

    杨昆笑道:“我又不要求他们去考专业资格证书,只要能做出一本漂亮的账目出来就行。”

    杨建军摇摇头,“要求是不高,可他们的起点也太低了点,要我说,还不如招几个现成的会计,就是从财校招些财会专业的学生也比他们强吧?”

    知道二叔对于现代企业的理解还很有限,杨昆也没多费口舌跟他解释员工的忠诚度等问题,只是就事论事地答道:“会计这种工作,讲究个传、帮、带,有个好老师带着,在实践中摸索几个月,比在课堂里学几年都强。”

第414章 :有诺必践() 
觉得侄子说得有理,杨建军就不再坚持已见。

    互相介绍过后,盘账工作正式开始。

    出于对专业人士的尊重,这又是双方第一次合作,杨昆等几个老板也都在场旁听。

    除了出纳之外,根据所负责的业务方向不同,财务会计也分好多种。

    有的主内,只是埋头做账,这样的人一般性情比较内敛,不太擅长跟别人沟通,说话也是直来直去。

    有的主外,经常跟工商、税务、银行等方面打交道,世故老到之处,比一般的商人还要油滑得多。

    带队的那位老会计属于典型的前者,说话毫不留情面,把几家店的账目批得一无是处,臊得杨昆、王波等人恨不得当场找条地缝钻进去。

    正无地自容时,齐小霞帮杨昆解了围:“杨总,楼下有人找你。”

    杨昆真恨不得抱着她亲上两口。

    走出办公室,他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谢谢,谢谢,你这相当于救我一命,好家伙的,这老头比我小学数学老师还严厉。”

    齐小霞抿嘴而笑,“不是故意替你解围,楼下真有人找你。”

    杨昆就觉得纳闷,还没到饭点,这会谁找他?

    问齐小霞时,她扭扭捏捏地说:“是……纺织厂的……”

    杨昆又是一愣,胎也打了,钱也给了,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前尘往事一笔勾销,老宋又来找他干嘛?

    莫非他们嫌钱少,反悔了,又想整什么妖蛾子不成?

    疑惑不解地下了楼,果然见宋长胜哥俩坐在一楼大厅休息区的沙发上。

    满面堆笑地迎上前去,杨昆和老哥俩握手,拿出烟来敬客,又吩咐齐小霞准备茶水。

    寒暄了几句,杨昆见宋长胜哥俩的表情都有些局促,搞不清楚他们的来意,就顺口问起宋玉芳的情况。

    宋长胜说她现在在家休息,一来刚打完胎需要静养,二来高中已经放了假,就没急着到二中报道。

    说了一阵子没营养的客套话,杨昆诸事缠身,实在没心情跟他们在这兜圈子,第一个憋不住了,便直接问起他们此行的目的。

    老哥俩你看我、我看你,使了好一会眼色,性格稍微直爽些的宋远胜才吭吭哧哧地说明了来意。

    他们是问计来了。

    何平拿了1万5给王波,请他帮忙找关系给小宋打胎,连请客带买药不过花了一千多块钱,三皮哥一向大方惯了,也觉得何平这事办得不地道,干脆把剩下1万3千多元全给了宋家。

    拿到这笔钱,宋长胜开始发愁了。

    存银行吧,一年利息不过千把块钱,连闺女的学费、生活费都不够。

    和宋玉芳一商量,她的意思,倾向于拿这笔钱做点小生意。

    跟何平厮混了几个月,虽然没参与具体的经营,不过耳濡目染之下,宋玉芳的眼光比她老子要稍微强那么一点。

    平时听何平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昆哥的名言:钱,要拿来周转才能生钱,存在银行吃利息,只会坐吃山空。

    只是具体做什么生意好,宋玉芳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

    宋长胜更是犹豫不决。

    一来本钱太少,二来他在工厂干了半辈子,也没有什么商业头脑和见识,甭管干哪行,下手就怕赔。

    宋玉芳就劝他:“找杨昆支个招去。”

    宋长胜就觉得抹不下脸来,毕竟双方前阵子闹得很不愉快,事情刚处理完,扭头就找上门去问计,吃上一顿冷嘲热讽都是轻的。

    宋玉芳却觉得他有些多虑了。

    虽然对杨昆的感觉很复杂,不过她自认对他的性格还是比较了解的,也知道他的心胸不会那么狭窄。

    经女儿劝了半天,宋长胜才勉强打定主意,一个人又不好意思上门,才拉着兄弟一块过来。

    听他说完经过,杨昆笑了,“我这个没什么优点,不过向来说一是一,有诺必践,既然答应过二位,能帮的就一定会帮。”

    “不瞒二位说,我刚在市区开了家分店,目前还有80多万的窟窿没堵上,资金方面,恐怕提供不了什么助力,帮二位出出主意,参谋一下意见,倒还可行。”杨昆见宋长胜手中的香烟燃到了尽头,从烟盒里抽出一支请他续上,说:“商机其实无处不在,全看你们有没有眼光去发现而已。”

    见老哥俩脸上笑容讪讪,杨昆发觉自己又犯了爱说教的老毛病,自嘲地笑笑,“我是搞餐饮出身,一说做生意,首先想到的就是老本行,也不知道二位对这一行感不感兴趣?”

    见识过喜羊羊的火爆,要说不感兴趣是假的,不过宋长胜这人也有自知之明,“说出来不怕你笑话,厂子两年多没开工,咱们手头没什么积蓄,别说开饭店的本钱了,就是店面的租金也不一定能凑齐呢。”

    杨昆摇摇头,“买卖不分大小,全看手段高低,小本生意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我一直有个想法,准备搞快餐盒饭,只是实在分不出精力去做,二位要是有兴趣,不妨听听我的意见。”

    宋长胜和兄弟对视了一眼,向前凑了凑身子,“快餐盒饭?”

    杨昆想了想,解释道:“就是火车上提供的那种。”

    宋长胜顿时恍然,虽然在易阳落户已久,不过每过三两年,老哥俩总会抽时间回趟东北老家,火车也是坐惯了的,对于列车上提供的食物自不陌生。

    杨昆跟服务生要来纸笑,在上面写写画画地解释道:“我的想法是,拿角铁焊个车架,或直接用三轮车改装也行,上面用不锈钢制成分格的餐盆,整上七、八样家常样,荤素各半,每样来上一点,配上一盒米饭,根据菜色不同,卖上三、五、八元不等,不要求味道多鲜美,只要做到经济实惠,就不愁销路。”

    “具体的经营地点嘛,一是百货大楼,二是名阳村标准件市场。”杨昆写下这两处地名,进一步解释道:“百货大楼不用说,全县城人流量最大的商业圈,标准件市场的客流量也不小,还有上千家店铺的从业人员,加起来也是一块很大的市场。”

    “从两地现有的餐饮服务来看,百货大楼附近大多是国营饭店,价格高、服务差,寻常老百姓消费不起,标准件市场的情况则正好相反,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饭馆,都是些路边小吃摊,虽然便宜,却连最基本的卫生条件都不能保证。”

    杨昆放下纸笔,在上面用力拍了拍,总结道:“在我看来,快餐盒饭正好可以补充这两处市场的空白,只要经营得当,必大有可为。”

第415章 :顺手人情() 
杨昆说这番话,不是在忽悠老宋哥俩,也不是顺口敷衍。

    他是真有过这方面的打算,上次跟刘运升谈话时也曾经提到过的。

    按照他本来的计划,借助喜羊羊连锁火锅店逐步占稳易阳中端餐饮市场之后,还会有两步后续举措,会和喜羊羊的连锁扩张同步进行。

    一是推出快餐盒饭和自助式小火锅,抢占百货大楼及标准件市场的中低端餐饮市场。

    二是搞一两家高档酒楼,和县政府招待所等国营饭店争抢公务招待等高档消费市场份额。

    按原计划,这两项业务本来准备于95年春节之后逐步开展。

    只是计划赶上不变化。

    受重生带来的便利及利用银行贷款滚动式发展的方式影响,杨昆手中的生意规模发展速度过快,类似于快餐盒饭这样的,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却利润有限的中低端业务已经不在其考虑之列。

    另外,在积攒了一定的原始资本之后,他也决定把发展重心转移到标准件行业上来,因而除了某些必要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之外,目前占据他主要收入的餐饮业将逐渐退居次席。

    和年产值数以十亿计的标准件行业相比,挣死年入数百万的连锁火锅店就有些不值一提了。

    既然不打算亲自操作,倒不如拿出来做个顺手人情,也算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

    听完他的计划,宋长胜哥俩都有些心动,却又有些左右为难。

    要搞快餐盒饭,除了不锈钢餐车外,起码还得有个像样点的厨师掌灶。

    哥俩都没怎么下过厨房,平时炒个青菜、蒸个米饭还凑合,让他们拿着大勺当厨师,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雇厨师的话,工资高低倒在其次,更重要的一点,人家可不管你生意好坏,你就是一盒饭都卖不出去,也得按时给人家开工资。

    万一生意前景不像杨昆估计得那么乐观,就凭手头那仨瓜俩枣,又能支撑多久?

    挣了钱一切好说,赔了怎么办,一家老小接着喝西北风去?

    再来找杨昆?

    现成的话在这等着呢:你们找我出主意,我出了,做生意赔了,是你们自己不争气,跟我有半毛钱关系?

    昆哥又没义务管你们一辈子!

    哥俩嘀咕半天,始终拿不定主意。

    也不能怪他们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实在是穷日子过怕了。

    商量了一会,宋长胜有些为难地摇摇头,“主意倒是不错,可咱们从来没接触过这一行,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就怕……杨老板你看,还有没有别的适合咱们搞的、不用下太多本钱的小买卖?”

    “这样啊……”对方不看好自己处心积虑才相中的生意,杨昆也不在意,皱着眉头想了想,“不用下本钱的活计倒不是没有,像粘信封这样的外包活,在标准件市场也不难寻摸。”

    宋长胜顿时来了兴趣,“比方说……”

    “比方说标准件的包装袋,为了压缩成本,咱县的标准件外运,很少采用纸箱包装,基本上都是装的小麻袋。”杨昆拿手比划了一下大小,“一尺见方的那种,一袋能装百十来斤铁疙瘩,也不要求什么做工、花样,只要够结实、够便宜就行。”

    宋长胜哦了一声,凝神想像杨昆所说的小麻袋的样子。

    “全易阳的标准件企业加起来,日产上百吨,对于各种包装袋的需要量也相当大,其中小麻袋就能占到四、五成的用量。”杨昆仔细回想了一下,说:“据我所知,名阳村市场上就有好几家卖这种小麻袋的商户,也是从外地进来的货,依我看,你们完全可以把这方面的业务揽过来。”

    宋远胜一拍大腿,“这活能干,咱们厂就有织麻袋机,都闲置好几年了,咱们跟厂长说一声,象征性地掏点钱承包下来,费点功夫维修、保养一下,进点原料就能开工!”

    宋长胜皱眉道:“公家的设备,咱们拿来干私活不太好吧,再说承包费也肯定便宜不了。”

    杨昆摆摆手,“刚开始没必要搞那么大,土产部就有现成的麻袋片,说不定比你们自己加工的还要便宜,先进点半成品过来,将纺织厂现有的闲散人员组织起来手工缝制,自己从中抽成就行,买卖买卖,就讲究个倒买倒卖,没必要什么事都亲力亲为,等摊子铺开了,生意做大了,再考虑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也不迟。”

    一语惊醒梦中人。

    这活本来就跟纺织行业搭点边,宋家哥俩仔细琢磨,越想越觉得合适。

    杨昆见大主意已定,也不准备留他们深谈,站起来向宋长胜伸出右手,“以上只不过是我的一家之辞,二位不妨多走走、多看看,慎重考虑之后再作决定。”

    “那是当然,那是当然。”宋长胜握着他的手用力摇了摇,感慨地说道:“以前的事……唉,甭管对错,都过去了,从今往后,还要请杨老板抽空多多指教。”

    杨昆笑笑,说:“指教不敢,大家多商量,过日子嘛,谁不想奔好的去?”

    “对,对对,就是这么个意思,咱们先告辞,杨老板留步,留步!”老宋哥俩好气客套了一番,又是惭愧又是感激地走了。

    何平在隔壁鬼鬼祟祟地瞅了半天,等他们骑着摩托走远,才一脸疑惑地走过来,问杨昆:“那俩孙子又干嘛来了?”

    杨昆白了他一眼,“人家差点成了你老丈人,说话就不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