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幼麟传 >

第125部分

三国幼麟传-第125部分

小说: 三国幼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直呆到晚膳后,马厩方向终于传来小白高亢入云的嘶叫,那是一种极度畅快后的宣泄。

    四人便前往马厩查探,竟见厩中所有母马围绕着小白转圈;而小白两股战战,但依旧作出一副奋蹄扬鞭、还欲再战的模样。

    赵云严肃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来:“你这匹马儿倒是强健。”

    姜维一脸羞赧,默默牵起连站都快站不稳的小白,准备告辞离去。

    时天色不早,赵云也不留他,亲将他送到门口,嘱托他好好练武。

    临分别前,忽想起一事,又嘱托道:

    “黄汉升(黄忠字)有百步穿杨之能,但其子嗣早亡,无人可继承其衣钵。如今因他年事已高,正欲寻一传人。伯约身边若有善于射箭的年轻人,还须帮他引荐一二。”

    这是师长的嘱托,姜维不敢大意,抱拳应允下来。

    而后手持绿沉枪,牵着步履蹒跚、无精打采的小白,在赵氏父子的目送下告辞离去。

    在姜维心中,武事固然要紧,但来日方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眼下最紧要的,是明日去拜见诸葛亮一事。

    今夜必须好好准备一番,差不多也应当将“大发明家”马钧和思忖良久的“北伐筹备三策”合盘奉上了。

第二百零五章 不徇私情() 
其实在夷陵之战中,汉军曾因为缺乏得力的攻城器械,面对这吴军的大本营只能徒呼奈何时。姜维当时便想到了马钧。

    马钧在原本的历史上改良了发石车,改良了诸葛亮的连弩,终与诸葛亮一齐留下“当世巧思”的名声。

    姜维早就想把马钧介绍给诸葛亮了,此前一直苦于没有机会,但如今却是有了。

    原来他回家的第一日,就已经发现母亲房中的织机早已不是最初笨重的那一台,取而代之的是一架体型更小,造型更为精致的小型织机。

    他曾细细观摩,后来也同马钧做过仔细交流。

    据马钧介绍,先秦以前,华夏子民在生产中逐步发明了简单的织绫机,织女用脚踏蹑控制繁复的织造进度。

    原始的织绫机有一百二十个蹑(蹑既是踏具),按照当时操作工艺之繁复,织一匹花绫需耗时两个月左右。

    后汉时期,因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民间对精美丝绸的需求激增,直接引起对古老织机的改良。

    这种织绫机经过多次简化,已然可以做到用五十蹑控制五十根经线,用六十蹑控制六十根经线,其效率相较于传统的织机已经有了近倍的提升。

    但在马钧看来,这种简化后的织绫机依旧过于笨拙,而且十分难以上手。

    他半是出于报答姜家恩情,半是出于自身兴趣,又兼五经博士一职的职事相当清闲,于是一有时间便深入到锦官工坊之中,对旧式织绫机进行认真的观察,正好家中也有一台完整的织机供他拆解研究。

    他这兴趣一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堪堪花了三个月时间,马钧终于将织绫机的结构一再简化,三易其稿之后,最终将之改良到了极致。

    他的新式织绫机简化了蹑(踏具),改造了桄动组建(开口件),将原来的五十蹑、六十蹑统统改成十二蹑,但依旧可以织造出五十根经线、六十根经线的老机器才能织造出的奇特花纹。

    经过他如此一番改进,新式织绫机不仅更加小巧精致,而且更为简单实用。

    便说姜母,此前他如论如何都学不会操作旧式的织机,但只一个月功夫,就已粗粗摸得新式织绫机的门径。

    她一边慢慢得学,马钧一边慢慢地查漏补缺,终在姜维回归的数日之前,新式织绫机最终定稿成型。

    而此时在姜维看来,这台机器便是马钧敲响诸葛亮大门的金砖。

    ******

    回到家中,姜维招来马钧,将打算细细述说了一遍。

    马钧听得怦然心动,毕竟他背井离乡千里而来,为得不仅仅是混一个官身,更为得是能够一展胸中抱负。

    他自忖武艺难登大雅之堂,才学更是因为口吃的缘故不能显现,环视自身,唯一能够拿得出手的便是这机关器械一道。

    故而面对姜维的这一番提携,马钧不假思索,欣然应允。

    待马钧离去后,姜维片刻不得闲,又铺开竹简,就着一盏油灯,将他对汉中经略的考量细细写于竹简之上,准备明日一道呈于诸葛亮。

    ******

    次日一早,他便领着马钧再次拜访诸葛亮府。

    为了让马钧的敲门砖更为直观,他甚至支使姜文到市集中雇了四名个力夫,抬着这一台全新的绫织机一同前往。

    身侧的马钧一想到一会儿就要面对权柄只在汉中王一人之下的诸葛亮,又想到此事可能还会关乎自身的前程,心中实则颇为忐忑。

    但他见前方的姜维龙行虎步,依旧一副淡然模样,只能暗自佩服。

    于是藏于他心中的紧张,只化作对力夫的一再叮嘱:

    “小心,再小心些!”

    “莫…莫要磕着了……”

    却诸葛亮早知姜维要来,早早地便派了童子在大门口迎候。

    通报姓名后,二人便在童子的引至下,一路行至大堂。

    大堂内,但见诸葛亮头戴纶巾,身着一袭宽松的家居长袍,正跪坐于主位之上修改公文。

    待童子轻声通报后,姜维一扯马钧,率先发声道:

    “姜维依约特来拜见诸葛先生。”

    他自上一次参加过马谡、蒋琬、费祎等人在此的聚会后,知诸葛亮在家素来不喜以官职称呼,便按照当日旧习,改口以“先生”称呼。

    马钧亦紧随其后,躬身行礼道:“在…在下马钧,拜…拜见诸葛先生。”

    诸葛亮闻言抬起头来,微微一笑,伸手示意两人宽坐。

    待落座奉茶后,诸葛亮将手中公文推至一旁,笑着寒暄了几句。

    他丝毫没有因为马钧的不请自来而有所诧异,反而态度十分亲切,问道:

    “德衡在蜀中已有数月了吧?住得习惯否,公事可还顺遂?”

    时马钧的屁股还没沾到坐垫,闻言慌忙起身,躬身回道:“有劳…劳先生垂询,一切皆…皆是安好。”

    心中却感叹道:“我与军师不过见过一次面,平日里亦不归其管辖,不想四个月后他还能记住我的表字,果真是耳闻则育、过目不忘之人也。”

    又问答了几句无关痛痒的寻常问候,姜维直奔主题,抱拳道:“此番前来,特意为先生备了一份礼物。”

    “礼物?”诸葛亮闻言,面色微微一沉。

    他心有疑虑,便运起目力细细打量,但见姜维一脸云淡风轻,瞧不出端倪,不过马钧脸上却隐有忐忑不安之象。

    见此情状,诸葛亮眉头不禁悄然皱起,心道:

    “莫非姜维此次前来,是要为马钧求得晋身之阶么?”想到此处,他的心中已是有些不喜。

    姜维继续道:“此物千金难求,天上地下,独此一份!先生见了,定然喜欢。”

    此时,诸葛亮的脸上已经没有半分笑意,只淡淡地反问道:“是么?”

    他为人清风两袖,素来不以物喜;平时治理官员,也多劝诫奉公廉洁,不料眼前这个原本他颇为欣赏的少年,居然甫一见面就要送礼,赫然便是一个钻营奔竞之辈。

    他向来严格执法,以身作则,正要呵斥,但转念又一想:

    “察疑之政,谓察朱紫之色,别宫商之音……此子毕竟年轻,难免为谋一己之私利而奔走钻营,误入歧途,也算情有可原。吾本不倡导不教而诛,便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吧。”

    诸葛亮轻轻叹了口气,从案侧抽出一册竹简,颇为玩味道:“说到礼物,吾也刚好备有一件礼物,正要送于伯约,以贺你在荆州立下的大功,愿你前程似锦,鹏程万里。”

    说到这儿,他扬了扬手中的竹简,表情中已是带上三分严肃。

    “此为吾亲手书写的《蜀科》抄本,内著八务、七戒、六恐、五惧等条章,每每读之,莫不有发人深省之感,今日将它赠与伯约,还望你他日位高权重之时,亦需戒骄戒躁,勿忘初心。”

    诸葛亮自忖这一番暗示已经十分明显,说是明着警告也不为过了,按照姜维一点即透的天资,如论如何都能听出言下之意。

    哪知姜维恍然未察,上前接过《蜀科》,躬身道谢后,继续朗声道:“我等为先生准备的礼物也在门外,先生移驾一观便知!”

    说罢,伸手往外一探,做了个“请”的动作。

    见他如此迫不及待的嘴脸,诸葛亮的面色虽然不改,心中却已充满了惋惜,不住叹息道:

    “可惜了如此一个璞玉之才…。。。”

    顿了一顿,他的心肠慢慢硬起,逐渐打定主意:

    “也罢,便随他去看看。他若知法犯法,真的落在吾之手上,纵然是主公看好之人,吾也定当秉公执法,不徇私情!”

第二百零六章 百工月英() 
三人行至门口,但见大门外立有一个一丈见方的事物,上面遮盖有一块篷布,瞧不清楚其中的详情。

    姜维道:“敢问先生,是否先将之抬入府中,再行打开观赏?”

    诸葛亮不动声色,淡然道:“便在此打开吧。”

    边上的力夫得了吩咐,上前将篷布缓缓揭下,新式绫织机就此露出庐山真面目。

    这时,马钧在姜维的推搡下,快速出列,弯着腰恭恭敬敬道:

    “好…好教先生知道,此乃钧刚刚研究出来的新式织造机器。可。。。可用十二蹑代替五、六十蹑,功…功效不变,还请先生指正。“

    诸葛亮主理益州内政数年,见多识广,第一眼就认出这是一台织机。

    直到此时,他终于知道姜维、马钧二人并非是“贿赂求官”而来,第一反应竟然是长长吁一口气,心中随之生出一股轻松。

    他嘴角微微扬起,将注意力重新转向织机。

    诸葛亮是个务实的性子,见此物如此之精致小巧,对于马钧所言着实难以判断,稍一沉思,便道:

    “不如将这台织机抬入工室,我等一探究竟。”

    又转向小童,嘱咐道:“将夫人请到工室来,只说有贵客到访。”

    说罢,右手一伸,亲自将姜维、马钧并四名抬着织机的力士引到一处宽敞的屋舍内。这一间房屋占地颇广,宽敞明亮,置身其间,一股浓重的木头香味扑鼻而来。

    姜维四处打量了一番,只见室内四壁上贴满了画着稀奇古怪符号的图画,瞧着像是图纸手稿一类;从内容上看,大到建筑,中到器械,小到关节,均有涉及。

    室内正中还有一个长方形的木工台,上面正铺着一张密密麻麻的图纸。

    木工台右角立有一排架子,上面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斧、铲、凿、锯、钻、锉等铁制木柄的木工工具,粗粗一算,约莫有三十来件。

    左角墙壁下亦有一排加架子,陈列着许许多多奇形怪状的器具,有些是品相完整的,有些粗粗做了一半,只是个半成品状态。

    除此之外,偌大一个屋舍之内再无一物。

    姜维见状,不由心道,与其说此处是一座名臣府邸,倒更像是哪一位名师大匠的家中。

    总算他知道诸葛亮喜好研究器物,一时倒也不甚惊讶;但马钧呼吸骤然加速,脸上露出即惊且喜的神情,左顾右盼,四处张望不止,瞧他神状,仿佛见到了全天下最美妙的风景。

    诸葛亮将两人表情一一看在眼里,轻摇羽扇,笑道:

    “吾与拙荆平日里颇好研究些机关器械,故而家中设有一处工室。倒是让伯约和德衡见笑了。”

    姜维、马钧二人忙道不敢。

    诸葛亮又道:“无需拘谨,随意观望便是。”

    马钧闻言,如释重负,快步走到木工台前观察那副图纸。姜维见状只得无奈摇头。

    就在力士堪堪安置好新式绫织机之时,一位年约三旬,身着荆钗布裙、却难掩其明眸善睐的女子款款而来。

    姜维、马钧二人知道她是诸葛亮的夫人黄月英,于是纷纷上前,垂首抱拳,通名行礼。

    黄月英亦盈盈回了个礼。

    待双方见礼完毕后,诸葛亮一指绫织机,笑道:“这一台是德衡发明的新式织机。请夫人前来,便是想劳烦你试上一试,看看是否合用。”

    黄月英轻轻颔首,目光随着丈夫所指移到了绫织机上,只一眼,原本平静的双目便蓦然光亮。

    她轻移莲步,绕着绫织机缓缓转了一圈,忽抬起螓首,面向马钧,吐声发问道:

    “等闲织机,每一经、每一蹑各有其用处。若要织平纹,须有两个综;若要织斜纹,须有三个综;花纹越是反复,所需综数越多,经、蹑亦随之累增……先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