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幼麟传 >

第135部分

三国幼麟传-第135部分

小说: 三国幼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郑玄乃是后汉成就最大的一位经学大师,道德名望之高,可称呼楷模;郑氏学更是当世显学,便是诸葛亮也十分喜爱。

    此番引得刘巴如此惊讶,也不出意外。

    刘巴慌忙重新施礼。这次却是换上了作揖之礼,言语中也从蔑称的“小子”改成敬称的“将军”,足克见其内心对姜维彻底改观,几乎将之是为同类人了。

    马良见两人算是和解了,露出欣慰得笑来。

    姜维一边还礼,一边觉得好笑,大抵这就是恃才傲物、自诩名士之流的臭毛病了,难怪刘巴这个怪老头看不太上草根出身的刘备,却对麾下名士云集的曹操颇有好感。

    这时,刘巴招来老妻,吩咐道:“将案上凉茶撤了,取老夫珍藏的蒙山茶来。”

    不一会儿,刘妻为众人端来热气腾腾的香茗,刘巴换上一副笑脸,介绍道:

    “老夫不好杯中之物,平生只爱饮此甘露。此茶极为稀少,老夫也是到处托人,才得来这些。还请两位品鉴一二。”

    马良心情欢畅,难得调笑道:“怎么方才不拿出来,这实非待客之道呀。”

    刘巴讪讪道:“方才还以为姜将军是个粗鄙的武人,便想着不要糟蹋了此等珍品。不料一番交谈后,才知是同道中人,惭愧惭愧。”

    马良与姜维对视一眼,尽皆大笑起来。

    三人当下举杯品尝,就着方才的话题又展开叫交谈。刘巴对待姜维的态度显然客气不少,聊着聊着,又改以表字称呼。

    见气氛已经大好,马良抓住机会,再次发问道:“之前说得就任尚书令一事,不知子初兄意下如何?”

    刘巴叹了口气,道:“既是老夫自己种下的根,事到如今,哪有置身事外的道理?”

    他这么说就是表示同意了,姜维当即起身抱拳道:“刘君挺身而出,朝廷百姓必将从中受益,此乃苍生之幸,百姓之福也。”

    刘巴却羞赧道:“惭愧,正要借伯约之良法,以求溯本清源,拨乱反正。”

    顿了顿,又道:“只是若要行伯约所言上策铸五铢钱,少不得要有大量铜矿支应,倒是不太好办。”

    姜维道:“益州地大物博,铜矿未来自会有的,在此之前,刘君不妨先将常平之法和纠察市场二事做好,这也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望着手中香茗,心中好奇,便饶有兴趣地问道:“敢问此茶产自何处?”

    刘巴呵呵一笑,面上颇有自豪之色:“此茶名曰‘蒙山茶’,相传为前汉时,甘露普惠妙济大师吴理真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此茶树‘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久饮该茶,有益脾胃,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

    此刻刘巴心病尽去,谈兴一起,却是个滔滔不绝的老头子,跟他古板刻薄的外表迥然而异。

    姜维细细聆听,默默记下了蒙山茶的名字。

    ******

    一番良晤,宾主尽欢。

    不知不觉,时间流淌,转眼到了告别之际。

    马良与姜维并肩走在回程的街道上。

    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马良感慨道:“若非伯约出手相助,良此番怕是要无功而返了。”

    姜维笑道:“都是为朝廷出力,季常先生何须客气。”

    这时,他想到马良已经任大司马府掾,掌朝廷人事,心中忽冒出几个后世十分有名的名字。

    当下站定,拱手道:“在下倒是有一事想要劳烦季常先生。”

    “伯约直言便是。”

    姜维道:“先生掌人事,若得闲暇,烦请帮在下查一查柳隐、张嶷二人的身份、下落。”

    “柳隐……张嶷……”马良喃喃念着两人名字,奇道:”伯约可认识此二人?”

    姜维笑了笑,道:“到不认识。只是此前听说过二人贤名,在下有心结交一二。”

    马良缓缓颔首,默默记下。

    两人脚步不停,且行且聊,转眼即到分手的岔路,纷纷站定,准备拱手告别。

    这时,马良忽道:“不知为何,看到伯约,总会起我家二弟马谡。他年纪大不了你几岁,同你一般才思敏捷,平日总是信心满满的模样。他如今在南中越嶲郡任太守,若你们有机会共事,当能成为知交好友。”

    姜维笑道:“便如季常先生和孔明先生一般么?希望如此吧。”

    心中却道:“令弟仿佛对我有莫名其妙的敌意呢。”当然这番心里话却是不便明说的。

    马良似乎看出他回答得言不由衷,微微一笑,道:“请相信我,良看人向来很准。”

    姜维一愣,当下郑重道:“希望如此吧!”

    说罢,两人相视一笑,各自拱手抱拳后,告辞离去。

    ******

    此行收获不小。

    劝动善理财的刘巴掌财政,加上由能臣马良做诸葛亮的后盾。

    如此一来,诸葛亮便可尽快从繁复的内政中脱身出来,朝廷便可尽快启动汉中经略之策,那么平羌策也必将会尽快被提上日程。

    “人尽其用,物尽其才,这才是我带给这个蜀汉最大的改变吧。”

    阳光下,姜维脚下生风,大步行在路上。

第二百一十九章 太子属官() 
建安二十五年四月初一。

    汉中王正式下诏,迁刘巴为尚书令,主持朝廷财计;迁马良为大司马府掾,掌朝廷人事。

    与此同时,锦官城外的十万荆州军民在经过五六日的休息后,全数拔营北上汉中。他们满怀憧憬,赶去抢种今年的春粮。

    关平以典军中郎将身份护送,随行的还有廖化、王甫、赵累三员关羽旧属。

    张苞销假,重新主持虎贲卫诸事宜。

    关兴被任命为羽林中郎将,接替糜威执掌羽林卫;句扶升任羽林左丞,开始辅佐新任主将。

    ******

    这一日,姜维亦早早起床,在姜文姜武的服侍下,细细梳洗一番,随后头戴进贤冠,身着一袭赞新黑色官服,正式走马上任太子率更令一职。

    王太子刘禅的居所位于汉中王府东侧,姜维轻车熟路,半柱香功夫即到。

    等他到时,正见老熟人董允笑语盈盈,领着费祎、霍弋两位太子属官同僚在门口等候相迎。

    对姜维而言,这三位同僚算是老相识了,相互见礼后,谈笑寒暄一阵,很是自然就融入进去,竟然没有丝毫不适应。

    一番见礼后,董允当仁不让,亲自领着他参观太子居所各处,一边向他介绍平日的职责。

    蜀汉于去年刚刚开国,立国的时日尚短,因此官制度并不健全,有很多官位都空置着。

    朝廷连正经的官员尚且捉襟见肘,更没有多余人手派给太子了,故而到此时为止,常驻的太子属官不过寥寥数人。

    除了诸葛亮身为太子太傅,总揽其事外,还有太子洗马董允,太子舍人费祎、霍弋三人。

    至今日起,姜维亦将加入其中,成为第五位太子属官。

    太子府占地数十亩,主要分大殿、寝室、书房、练武场、值房、侍卫兵营几个区域。

    按照刘备和诸葛亮的划分的权责,大抵董允主要负责安排刘禅的教育、饮食、作息等事宜;而姜维则将肩负起执掌太子所属的二百宿卫亲兵一事,并负责教导太子骑术、射艺等技艺。

    这些对于姜维而言自然如吃饭喝水一般容易,当即应承下来。

    来到兵营时,董允招来两员身姿矫健的年轻武将,向他们介绍道:

    “这位是新来的太子率更令姜维,尔等速来参见。”

    两员将领满脸惊喜敬仰,忙朝着姜维单膝下跪,齐声道:

    “末将陈曶,参见率更令!”

    “末将郑绰,参见率更令!”

    董允又对姜维介绍道:“陈曶、郑绰二人为太子卫队的左右队率,此后便归到伯约麾下了。”

    姜维打量了一番,亲将二人扶起。

    高瘦一些的陈曶激动地满脸通红,兴奋道:

    “末将早听闻在率更令在荆州大发神威,还想着什么时候能够有缘见上一面,不想竟然来做咱们的头儿了!这真是…真是……何等幸运啊!”

    矮壮些的郑绰连连点头,恭恭敬敬道:“率更令,日后还得多多指点!”

    姜维笑着拍了拍两人肩膀,随口勉励了两句,竟然引得二人露出受宠若惊的表情来。

    姜维见状,莞尔一笑,不禁联想起初到羽林卫时的情景。

    那时,羽林郎对初来乍到的他摆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还有一众刺头企图挑战上司权威。

    但前后不过几个月时间,羽林郎被他收拾得服服帖帖,两员新属下亦显得恭敬无比,此间天差地别,真是此一时彼一时也。

    他深知这是因为荆州大战战报通传全军的缘故。

    大战中,他率羽林卫屡屡以少击众,又有阵斩潘璋、击败周泰、战平甘宁的战绩,这一波足够他傲视同僚,可以吹上好一阵子。

    大抵身为武人便是如此,不看你来头背景,就看你曾做过什么大事。

    ******

    从兵营出来,天几乎快要全亮了,姜维想到还没拜见此间的正主王太子刘禅,便问起太子何在。

    董允道:“王太子刘禅早就已在书房跟随先生诵读了。”

    姜维奇道:“怎得这么早?”

    董允笑道:“主公极重视太子的课业,允便请太子寅时二刻便要梳洗着衣,到书房复习前一日的功课,等候师傅来上课;卯时至巳时,便是先生们教导太子念书的时候了;午时进完午膳后,歇息半个时辰,太子须背诵上午的课文,由师傅检验,通过后用些点心,最后练习书法至晚膳时分方休。”

    姜维闻罢,乍舌不已。

    在他心中,刘禅一直是个无甚长性的少年,不想一天之中居然要花六、七个时辰在学习上,期间只有用午膳的时候,和下午用点心的时候才能休息一会。

    他对如此严格的作息并不认同,心想,这种强度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很沉重的负担。

    而且,即便是在这样高强度的教育下,历史上的刘禅也没终究没能成为一位雄主。

    如此看来,这六、七个时辰的课程对他而言,煎熬实在多过收获吧。

    不过,他刚刚加入东宫,对于这些事情自然无法置喙,只得违心得夸赞了几句“太子果真勤勉”之类的话语。

    董允看出他的言不由衷,便停下脚步,正色道:

    “荀子曰:学不可以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伯约岂能等闲视之?”

    姜维这才发现他有些不高兴,略一沉思,忽然明白过来。

    董允本身便是这样一个严于律己,义形于色之人,更可况太子平日的日程安排是由他一手负责掌定的,将太子教育成一个规规矩矩的仁德之君,更是他为官一声最大的期望。

    而自己无意间的一句敷衍之言,只怕拂逆到了他心中最引以为傲之事。

    姜维有心弥补,当即抱拳恭敬道:“维受教了,太子勤勉好学,确是我大汉之幸也。”

    董允闻言,神色稍缓,颔首道:

    “不过汉中王亦希望太子能勤加练习武艺骑术,以增胆气见识。这也是汉中王将伯约调到太子身边服侍的缘由。”

    两人边走便聊,一路行来,姜维发现宦官都很怕董允,见到他时,都会把腰弯得极低,以示恭敬。

    不由心道:“董允其人果然严厉,难怪在历史上可以弹压宫中十数年,令刘禅规规矩矩,不敢沉迷于女色。一直到他死后,刘禅才开始荒淫起来。”

    两人慢慢转回值房,见费祎正在伏案疾书,霍弋正捧着一册竹简看得入神。

    董允一指一处的案几,道:“从此以后哪儿便是伯约的值位了。”

    姜维顺着望去,见这一处值位位于整个值房的左上角,又见董允径直朝位于右上角的值位行去。

    稍一思忖,他便大概知道他在东宫的地位了。

    太子属官中,太子太傅诸葛亮主要在大司马衙署办公,东宫虽然设有一处独立的值房,但大多是时候是空置的。

    除诸葛亮之外,诸属官中以太子洗马董允的年纪官位最高。

    不过,因他在荆州立下赫赫功劳而被封率更令,率更令的俸禄官位还在董允之上。

    汉时以左为尊,故而董允请他坐了左首位,以示尊敬。

    入座没多久,费祎捧着一些竹简上前,笑道:

    “率更令新来,对此间情况可能还不了解。祎特意备下一些东宫相关的文牍,率更令这几日若是得闲,不妨一观。”

    费祎此举,顿时让姜维产生如沐春风之感,当即起身道谢,又道:“我等既是旧识,以官职相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