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幼麟传 >

第201部分

三国幼麟传-第201部分

小说: 三国幼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军组建,今日特意让你们优先挑选,为何半日功夫,只选了不到千人?”

    姜维抱拳道:“兵贵精,而不贵多。”

    赵云闻罢,面色稍缓,又细细打量这群农夫一番,良久,终于轻轻点了点头。

    “确实有些选人的眼力。”

    顿了顿,他又一指身后一排辎重,抚须道:“这里是一千兵卒半个月的口粮,兵革军资晚半个月后再行送达,天色已是不早,伯约你和军需官交接一番,这就开拔回营吧。”

    ******

    回程路上,这群兵丁表现得甚是温顺,也不用上官怎么指派,很是自觉地就推起装有辎重的车辆。

    当然,车子只有三十余辆,百余人推送也尽够了。

    由是乎,受领差事的心满意足,其余未领到差事的兵丁则是一脸忐忑,紧紧跟随。

    大抵在这群老实的农夫心中,偷懒是可耻的,他们还是很想尽一己绵薄之力,如此才算尽了本分。

    不远处,张嶷、霍弋、赵广三人则骑马四处游弋,探路押送。

    望着眼前一副稍显混乱、却生机勃勃的景象,在大队后方压阵的姜维忍不住志得意满,意气风发起来。

    这是一群如同白纸一般的将士团队,天然美质,未加修饰。

    他坚信,在自己跨时代思维的调教下,未来的他们一定能够超越这个时代所有的部队,成为一支战必胜,攻必克的威武之师。

    ******

    等大队人马赶回大营,留守的姜文早早就备好充足的饭食,供远道而来的将士果腹。

    这群士兵一路上皆默默赶路,哪怕肚子饿了也不发一言,直到此时饭菜端上,这才爆发出一阵欢呼。

    时自刘备入蜀以来,益州年年皆有大战,故而领内有限的资源渐渐倾斜到对军队的供应上来。

    又为显欢迎之意,今夜晚饭吃的是白米饭,酱菜,每个人还能分到一片肉条、一小片醋布。

    在霍弋、赵广看来,这些算不上什么好的吃食;但在诸士兵眼中,眼前的这些已是难得的美味,由是纷纷捧起手中大碗,闷头扒饭。

    一时,帐中只剩碗筷触碰时发出的清脆的响声,叮叮当当,不绝于耳。

    姜维见状,莞尔笑道:“不必着急,兄弟们只管敞开肚皮吃,饭菜管够!”

    他这番话自然又引得帐中一阵欢呼雀跃,路上的沉闷由是一扫而空。

    等到用罢晚饭,夜色渐渐深沉。

    按照惯例,这些士兵应当被安排下去休息,明日起才开始整训。

    哪知姜维先是招来姜文,附耳吩咐几句,等到姜文离去小顿饭功夫后,起身喝令道:

    “都吃饱了没?吃饱了到校场集合!”

    霍弋、赵广闻令,忙起身招呼士卒们向校场进发。在他二人带领下,人群便如流水般倾泻而去,不过一会儿的功夫,帐中已变得空空荡荡。

    姜维见状,正要拔足,这时,斜刺里忽得闪出一个身影,将他紧紧拉住,转目一看,却是张嶷。

    但见张嶷一脸好奇,疑问道:“将军,这么晚了召集将士,却不知所为何事?”

    姜维不假思索道:“束伍!”

    “束伍?”

    张嶷闻言,面上讶色更胜。

    他当年在县中担任小吏,也曾掌过一县之军事,颇知编制军队建制,乃是练兵之前提。

    但在他的印象中,建制束伍是一件极其繁琐的事情,没有三五天功夫的,上层的将军根本做不到熟悉士卒,不熟悉士卒,喊不上人的名号,那束伍一事又谈何容易?

    张嶷只道姜维年轻识浅,不懂兵法,有心劝诫,但又担心伤了上司的颜面,当下稍作思索,沉吟道:

    “而今天色黑暗,辨识不易,将军何不命将士们歇息一宿,等到明日天亮,再行分拣束伍之法?”

    姜维闻罢,忽得转身,似笑道:

    “孙子兵法曰: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数者,治兵之纲也;束伍者,分数之目也。一俟军卒束伍完毕,则建制自成,庶次第有所措手也。”

    顿了顿,又补充道:“本将手下的士卒,先立以组织,再晓以纪律,以后无论吃饭、睡觉、训练、打仗,甚至是洗澡如厕,都要循着建制,服从纪律而行……所以在今日就寝之前,大军必须初步束伍,此乃我姜维练兵之法,伯岐无复多言,尽心配合便是。”

    说罢,撩起帐帘,提足便往校场方向行去。

    张嶷心中将信将疑,忍不住长长叹了口气。

    及见姜维高大的身影渐渐消失于暮色之中,他再不迟疑,忽一顿足,咬牙道:

    “将者首重威……我既然奉了此人为主将,今夜哪怕一宿无眠,也得祝他一臂之力,尽量完成束伍,以免伤了主将之威严!”

第三百二十二章 纵横南中之阵() 
打定主意后,张嶷三步并作两步,疾步奔往校场。等赶到时,但见校场内外早已上点起巨大篝火,将四周左右的黑暗稍稍驱散一些。

    操场上,八百士卒勉强站成一个队列,只是队列稀稀疏疏,怎么都不像一支准备上战场打仗的队伍,更像是一群临时拼凑的乌合之众。

    他心中更急,暗忖道:“眼下黑灯瞎火的,人脸几乎难以识别,休说此处有八百人,便是只有四百人,也难以在一夜之间,识得周全啊……”

    正一筹莫展间,忽见点将台上的姜维正在朝他招手。

    张嶷遂收起忐忑的心思,提步上前,与霍弋、赵广、姜文一道立于主将身后。

    姜维眼见诸将归位,当下上前一步,气沉丹田,朝着台下抱拳朗声道:

    “诸位,本将姜维,字伯约,乃是此间主将……”

    又一指身后诸将,依次介绍道:

    “这位是右部督张嶷……这位是代中部督赵广……这位是军中记室霍弋……这位是侍卫统领姜文,你们须都记好了。”

    他每报出一将名字,那员将领就是上前一步,也算亮明自己身份。而台下的士卒们只睁大一双双眼睛注视,并不敢发出半句回应。

    姜维不以为意,又道:“今日以后,我等便将一道训练,一道杀敌,面上虽是主从,实当以手足兄弟交心,从此刀山火海一同闯,荣华富贵一道享,你们说好是不好!”

    “好!”

    “好!”

    他这句话说得浅显易懂,顿时激得台下欢呼声渐起。

    姜维任由欢呼声持续一段时间,等到声势渐消之际,忽得再踏前一步,再次高声道:

    “古时有一位叫吕不韦的商人,讲了一个成语,叫做纲举目张,意指提起渔网中间的大绳子来,一个个网眼就都张开了,渔网便能下水抓鱼。同理,正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兄弟们,如今营中虽然只得八百人,但假以时日,必有成千上万的袍泽加入,到时候,仅靠我们几个将领,又如何能够统御这许多的士卒?所以日后势必借重各类规章,而规章要靠人去监督,去执行……”

    讲到这儿,姜维稍作停顿,又大声道:“兄弟们,本将给你们半个时辰,以十二人为一什,自行寻找队列。”

    随着他的命令落下,场下的士卒旋即开始左右四顾,四散奔走,操场顿时变得熙熙攘攘,混乱不已。

    张嶷大惊,上前劝诫道:“请将军三思,让士卒自行束伍,他们必然寻找乡邻伙伴,如此建制虽快,但此后容易抱团,不利于管制啊!”

    姜维摇头道:“办法需因地制宜,治军也当因材施教,倘若眼前的是久经沙场的积年老卒,本将自会打散之后再行束伍。但眼下这些士卒本就是农夫,身边唯有全是熟悉的左邻右里,才能摒弃怀疑,专心对敌,此时抱团,倒也并非全是坏事……”

    顿了顿,又道:“更何况,他们对军旅之事一无所知,其私心尽可用严明的军法加以束缚,伯岐不必担心。”

    张嶷闻罢,直觉有些道理,又见他如此一副信心满满的模样,当下只得抱拳退下。

    这时,霍弋忽发声问道:

    “我朝编制实行二五制,每伍五人,设伍长,两伍为什,每什十人,设什长……将军为何打破旧例,以十二人为一什?”

    姜维面上露出笑容,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

    “我等编制军队,自然是为了杀敌报效,建功立业。但纵观益州四周,战功何在?诸君且看,益州以西为羌夷旧地,朝廷施以安抚,叛乱日消,非是用武之地;向东与孙权接壤,如今偃武休兵,也不可能会有大的战乱;向北乃是曹魏之领,我等身为汉臣,无一日不想早日北伐,克服中原,但曹魏势大,益州没有一年半载的准备,根本没有北伐的希望;所以,眼下真正的用武之地,便是南边!”

    霍弋若有所思道:“可是南中?”

    “不错!南中豪强夷人遍地,大多不服王化,若在北伐之前不加以镇压,难保不会在北伐关键时刻捅咱们一刀。故而,我等成军后的第一战,极有可能是在南中!”

    “那与设十二人为什,又有什么关系?”

    姜维笑了笑:“在场的都是兄弟,我也不瞒你们……”

    他说着说着,伸出两根手指,耐心解释道:

    “建立一支强军,至少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兵员的优秀素质,二是合理的战术……南中地形多山,路径崎岖狭窄,根本不容大军摆开阵势,多以遭遇战为主;其次,南人生性悍勇,但兵革不利,注重近身格斗,远程攻击能力极差……”

    却说诸将还是第一次听说道南中详情,事关接下来的战事,于是纷纷抵近,皆露出一副全神贯注洗耳恭听的模样。

    姜维聚精会神,细细解释。

    “……我军便可根据南人作战之特点,结合南中地形之实际,采用极具针对性的战阵加以对抗,如此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本将翻遍古今名将之旧事,终于察觉到,有一戚姓将军之阵,与本将之思不谋而合。”

    “哦?还请将军具述其详!”张嶷一下子来了兴趣,急忙追问。

    姜维一指前方沙盘,招呼道:“诸位随我来。”

    当下快步走道沙盘前,一边用手在平整的沙子中划行,一边解释道:

    “此阵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掩护后队前进。长牌手遮挡南人的箭矢、长枪,藤牌手带有标枪、腰刀,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执狼筅……”

    张嶷一头雾水,插问道:“何为狼筅?”

    “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长约一丈者所制。工匠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枝丫处亦可插上铁刃,瞧上去浑身是刺。狼筅手可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原来如此,确实是阻隔敌人的利器!”

    姜维笑了笑,继续道:“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他们乃是一队之中杀敌之主力,也可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短兵手担任警戒、支援诸事。如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最后方两人,一为连弩手,一为辅兵。连弩手手持连弩……所谓连弩者,乃是军师新发明的利器,一击之下,七弩连发,两军交接之际,弩者凭借连弩,便可提供精准且连绵不绝的远程打击;辅兵则配盾牌、连弩,用途在于保护队长,并负责装填连弩,让连弩手手中时刻有弩机可用……”

    “如此一来,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兵器的操作,便能攻守兼备,有效杀敌!若运动得当,便是以零伤亡的代价全歼敌人,也未尝不可!”

    诸将闻罢,皆目目相觑,心中亦尽跌宕起伏,激动难言。

    他们都是武人,对战阵有一定的了解,此番听了姜维对阵势的介绍,几乎都察觉到此阵对南中豪族、夷人的军队确实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张嶷此前对姜维统兵之能还颇有怀疑,如今一番介绍下来,已是彻底打消,剩下的唯有满满的佩服。

    姜维将诸人的震撼的表情一一看在眼里,心中说不出的得意。

    开玩笑,这可是冷兵器时代实战第一人,大名鼎鼎的大明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

    江南丘陵地形与云贵高原多少有些相似,倭寇与夷兵也都没什么组织纪律,全凭一股悍勇近身肉搏。

    若南中真的爆发战事,以鸳鸯阵对付夷兵,那自是绰绰有余。

    但姜维也并非全盘照搬,而是在吸收其优点的情况下,适当加以改良。

    譬如戚继光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