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三国幼麟传 >

第79部分

三国幼麟传-第79部分

小说: 三国幼麟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石斌叹道:“将军有所不知,当日为君候刮骨疗伤的并非老朽,而是神医华佗亲传弟子彭城樊阿。他那段时间正在荆州访友,听闻君候中箭受伤,故而自报家门而来。”

第一百三十章 老兵之用() 
“啊?”姜维惊道:“君侯的箭伤,不是石先生施得术?”

    陆军医点了点头,露出追忆的表情,缓缓道:

    “那几日老朽在樊神医身边观望,蒙其教诲,方才知道施术前后的手续极繁。只说术前,须得先行麻醉,使病患减轻痛苦,方能顺利施术。可惜的是,华神医死于曹操之手,这一脉麻沸散配方不曾传世,便是连樊神医都不知其详。故而这钝刀割肉的苦楚,一般人可承受不住,也只有君候天神下凡,方能一边受术,一边弈棋。”

    他顿了顿,又道:“而且在术后,还需对创口止血、消毒、保护,每一样都是十分精细的活计。老朽此前只见过樊神医施展过一回,俗话说知易行难,若要亲自操刀上阵,实不相瞒,殊无把握啊!”

    姜维皱眉沉思,好半晌,方道:“我也知道他伤得极重,纵然施术,也是九死一生,但倘若不施术,那便是十死无生了!我等行事但求‘尽人事,听天命’耳,但凡有一丝希望,都不应放弃。石先生,这一次,还请你务必出手相助,权且死马当活马医罢!”

    说罢,深深抱拳鞠躬倒地。

    石斌见他如此坚持,无奈之下只得点头应允:“今日天色已晚,且容老朽回去好生理一理思路,明日白天再来尝试。”

    姜维知道做手术这种事情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脉络,石斌是城中唯一一个目击过当代神医传人施术全程之人,但也仅有一次而已,需要给他点时间好好回忆一番。更何况今日天色已晚,确实不宜施术。

    于是两人定下明日己时再于此处碰头。

    姜维将石斌送到门口回转,江尚已经费尽全身力气吃完满满一大碗肉糜粥,此刻已经渐渐入眠。

    病人也需要好好休息,才有力气接受治疗。

    姜维帮他轻轻掖好被子,熄灭油灯,招呼关银屏离去。

    秭归城的公署眼下已经被征用为将领们的居住之所。关羽、向朗、关平、包括关银屏皆暂居于此。

    就在羽林卫归来的第一时间,詹晏又腾出几间屋子,供姜维、关兴、句扶、王平四人居住。

    于是两人从伤病营出来后,便一同返回公署方向。

    一弯新月,高挂于天空,在两人身上投下了淡淡的银光。不远处却依旧隐约传来吆五喝六之声,显示着欢庆还在继续,而城里其他地方早已寂静无声。

    两人便这样一前一后地走着。

    关银屏不时侧目偷瞄身边的男子,只见他一路上眉头微皱,似乎一直在思考些什么。只是他不说,她也不便去问。

    这一刻静谧,温柔,虽然彼此无声,却也令她十分受用,只盼这条小路能够永无止境,两人可以一直这样并肩走下去。

    秭归城小,伤病营距离公署也就二里路不到。不过盏茶功夫,两人就已到达目的地。在门口站定相互道别后,两人便各自转身离去。

    时辰已晚,关银屏却无心睡眠,百无聊赖之下,一边缓步前行,一边将足下的小石子一粒粒地踢开。

    走出还没十来步,蓦然,身后响起熟悉的脚步声:

    “三小姐……”

    关银屏忙回身望去,原是姜维去而复返。

    只见姜维挠了挠头,表情颇有些为难:“方才想到一些事情,想要记录在案,只是房内遍寻不着竹简和笔墨,只得厚颜前来求助。若打扰三小姐歇息,还望见谅。”

    关银屏笑靥如花,道:“不妨不妨,举手之劳而已,姜将军请随我来。”当下微一伸手,做了个“请”字。

    一路上,她忽又有些紧张,自己的闺房,除了父兄之外,几乎没有别的男子进入过,纵然如今的房屋只是临时借用,那毕竟也是自己起居的私密之处。

    怀着这股即不安、又默许的心情,关银屏一路将姜维引入自己房中。

    进得房中,但闻一股香风萦绕。

    姜维知男女有别,眼睛不敢乱扫,径直走到案几旁,点起油灯,展开一段空白的布帛,磨墨提笔,就此刷刷落笔起来。

    关银屏为他端来一盏茶水,借着灯光望去,卷首“伤病杂护论”几个字赫然入目。

    原来,经过这些日子的亲身经历,加上倍于常人的细心观察,姜维陆陆续续明白了不少事情。

    譬如,战争中真正死在战场上的将士并不多,死亡大多发生于战场之外的疾病感染,以及将士们在战场上受伤后没有得到适当的救治,或者救治后看护不利,进而导致伤重致死。

    一路上,他一直在想,是否有什么法子能够显著提升己方伤员的康复水平。

    作为一位穿越人士,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人道的关怀是与生俱来,潜移默化的本性,倒也并非他忽生妇人之仁。

    其次,加速伤兵恢复,于蜀汉军队而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但凡士兵第一次上阵,面对肃杀、压抑的战场气氛,总会显得手忙脚乱,四肢不听使唤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平日的训练成果根本就发挥不出三成。

    新兵打一打顺风仗倒还好说,若是遭遇苦战,最先奔溃的便是这一拨人。

    但老兵不一样,他们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面对敌人便会显得从容自信,知道如何躲避攻击、如何有效实战反击,如何将平日训练灵活运用到战斗中。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大抵是指老人的人生经验丰富,可以给家族中的后辈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其实在军中,老兵的作用同样重要。而且,如果军中的基层将官,譬如伍长、什长、屯将等职位皆由老兵担任,那么老兵自身的经验可以通过传帮带影响到五人、十人、百人……

    后世宋时抗金英雄岳飞岳武穆有句名言:“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他这话的意思是,唯有将知兵能、兵知将心,战中才能布置各种精妙变化而阵型不乱,打起仗来方能如臂使指、心手如一。

    在战斗中,上层将官制定合适的战术固然十分重要,但更要紧得却是需要有人去执行、去落实。

    而这群称为老兵的群体,才是真正能够将上级将领的战术意图完美落实的关键所在。

    岳武穆就是带着这样一群身经百战、彼此信任的岳家军,方能在转战南北期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此时伤病营中数百伤兵,别人弃之如履,但姜维却是视如珍宝。因为他知道,这些伤员经过血与火的淬炼,待恢复后重新入伍,其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将远远超过同等数量的新兵。

    眼下,秭归城有名将关羽镇守,可保万无一失。

    但接下来也不知道主公刘备是否会亲自带兵接应。倘若是他亲自领兵前来,按照他刚烈的性格,必然咽不下这口气,汉吴之间可能会爆发更大的战事。

    故而,在姜维看来,在蜀中援军到来之前,尽量多、尽量好地救治这些伤员,显然是十万火急之事。

    他需要好好回忆一番上一世的见闻,理一理思路,并将可行的措施记录在案,整顿成册。

第一百三十一章 伤病杂护论() 
姜维细想起来,其实在伤员康复一事上,护理和治疗其实是同样要紧的。医疗医疗,医治手段固然首当其冲,但护理条件之紧要程度也是丝毫不让。

    作为一名穿越人士,此时第一个印入他脑海的便是上一世名闻遐迩的提灯天使。

    这个传奇的女人通过改善伤员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条件等非治疗手段,创造了战场伤员死亡率从四成迅速下降至几乎接近零的奇迹,可谓开护理学之先河。

    然而,在这个战乱不止的三国时代,百姓忙于生计,所求不过日有所食、夜有所居,远离战乱而已,对医疗卫生的重视还未提升到与衣食住行同等的高度。

    而这个时代,医生大夫只是中三流的职业,算不上很好的身份,故而此时既没有大量的医生大夫,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

    在姜维看来,治疗手段的提升要靠经验、靠累积、靠反复探索,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东边不亮西边亮,提升护理方面条件实在是具备极强的可行性。

    今日所见,秭归城这间临时用作安置伤员的屋舍逼仄矮小,阳光不透,伤员的床榻几乎挨在一起。墙壁与地上沾满了血迹和污渍,许是为了防寒的缘故,屋舍一直不曾通风,房中臭气难闻,令人直欲作呕。

    按照姜维的想法,对伤员医护环境而言,大抵要具备充分的供水,良好的排水系统,定期通风,保持清洁舒适的环境。

    对于伤员个人而言,应当改善伤兵的饮食,让其能够得到充足的影响和休息,并定期换洗肮脏的被服衣物,用热水煮包扎用的麻布,谨防交叉感染……

    还有一个便是忌喝生冷水。在后世,多喝热水似乎已经成为一句玩笑,无论生了什么症状,身边人总会嘱咐一句:注意休息,多喝热水。

    其实,多喝热水是极有道理的,是华夏劳动人民在千年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的一种方法。

    因为在汉人的膳食结构中,少油少肉,以五谷蔬菜为主,热量摄取不足。而将水烧开,一来可以杀灭生水中的寄生虫,二来可以为人体提供相当的热量,进而帮助人体抵抗外界疾病。

    姜维结合上一世在医院的所见所闻,并自己照顾生病家人、同学的经历,一一提取出来,伏案疾书。

    此时此刻,当真是文思如泉涌,泼墨挥毫、片刻不做停留。

    姜维坚信,他正在做的这项工作必定能够惠及眼前的这几百伤员。而救治护理好眼前的这一营伤员只是他宏大计划中的一项试点,倘若真的做成了,他将对这些经验加以提炼,以书面的形式将之制度化、可复制化,并向朝廷建言,将之推广到五军中去,进而推广到全国民间。

    三国时代,战乱、疾病夺走大量人口,整个汉人人均寿命还不到三十岁。

    倘若能够将这项制度在国内全面推开,培养足够多的医疗护理人员,设立足够多的医馆,必然能够极大减少死亡,这对于人口寡缺的蜀汉而言,无疑是有立竿见影之效。

    姜维泼墨疾书,脑海中的思路已经尽数化为可供执行的条陈,等到文章粗成,窗外早已寂静无声。望着墨迹尚未干透的竹简,他的心中着实快慰莫名。

    因为困坐了半夜,身子也自疲乏,他便起身大大地伸展一番筋骨,谁知侧身之际,正见关银屏以手撑颊、竟在案旁沉沉睡去。

    姜维见此情状,不由暗道失礼。

    本以为随便写几句心得经验,预计也费不了多少工夫,哪知这思路一来,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决,又似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写着写着竟不知时刻之过。

    昨夜心神所系皆在这简册子中,竟然浑然忘了身处女子闺房之内,倒害得三小姐不敢入眠。

    姜维当下弯腰将关银屏横抱起,轻轻置于榻上,又顺过一袭被子,工整盖在她身上。

    关银屏在他心中,一直是个小妹妹的形象,故而他脑中也未多做他想,一切皆是随兴所至,顺手而为。

    待到一切处理妥当,他卷起案几上的竹简,挑灭油灯,推门离开,回自个屋中安歇。

    这几日,姜维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绷的状态,此时又是心有所系,故而公鸡刚刚打鸣,便已经自行醒转,前后睡了不到两个时辰。

    洗漱一番后,推开房门,一股凌冽的寒风吹进,猛然让人精神一震。姜维拍了拍脸颊,跨步便往羽林郎所在营区行去。

    因为羽林郎是汉中王的拱卫亲军,故而詹宴安排了一处靠近公署的排房供其居住。

    姜维踏入房门,差不多是卯时三刻,放在平时训练,这个时辰差不多就该擂鼓聚将了。

    但此时将士们尚在呼呼大睡,鼾声整天,丝毫也没有要醒来的迹象。

    其实这也难怪,自上月起,三百羽林郎从益州出发,一路披星戴月赶到秭归城,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旋即北上上庸,不两日又赶赴麦城解围,这一打便是三场硬仗;紧接着,马不停蹄北击蒋钦水营,再北渡沔水故作疑阵。

    一连近月,将士们几乎日日皆是提醒吊胆,哪里能睡个安生的囫囵觉?

    如今好不容易安然返回秭归,有了城墙庇佑、友军护卫,也总算可以踏踏实实睡个好觉了。

    姜维百感交集,不忍叫醒熟睡中的将士,索性倚门坐下,闭目养神。

    营房中除了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