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18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18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一声,拍马朝前奔去。独孤凡那一剑并没有伤到要害。加上他体格异于常人,这些日子下来,身体已经基本无恙。现在骑起马来,也没有了什么伤痛感。

    径入长安,直到皇城。数道大门为他依次而开。东宫重明门前,新任东宫六率的大都督野诗良辅,像一尊黑神一样的矗立在大门边,雷声巨吼:“恭迎太子殿下回宫!”在他身后,数百名在此戍卫的飞龙骑将士,跟着一起大吼迎驾。

    “辛苦了,野诗良辅。”李世民面带微笑,“还习惯这个差事么?”

    野诗良辅呲牙裂齿的笑道:“能跟太子殿下在一起,什么样的差事都能习惯。东宫是个好地方哇,又大又漂亮,哈哈!”

    李世民也呵呵的笑了几声,就准备骑马往里走。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将野诗良辅招手叫到了一边,说道:“你的小妖精呢?”

    “呃”野诗良辅顿时发窘了,嘿嘿笑了几声,说道:“太子也知道咱们的事儿啊?”

    “少废话,快说啊?”李世民忍俊不禁想笑。

    “带到长安了哩!”野诗良辅嘿嘿的低声笑道,“就在俺军营里。俺准备娶她过门儿了。”

    “行。稍后我让武元衡替你们挑了日子,把事情给办了。”李世民笑道,“再赐你一栋宅子。怎么说,也是当大将军的人了么!”

    “哈哈,多谢太子、多谢太子!”野诗良辅大喜过望,趴到地上就磕起头来。

    “行了,起来吧。我们之间就不用讲这种客套了。”李世民说道,“继续去忙你的事情。”

    “是,俺去了!”野诗良辅爬起身来,欢天喜地的跑到了城门边,对那些大头兵大声吼道,“都给我打起精神来!殿下回宫了,小心伺候!”

    “是!”众军士精神抖擞,吼声几乎震落了瓦片。野诗良辅开心的嘿嘿发笑。,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78章 羽翼渐丰() 
李诵退位让贤,朝廷的实权,毫无悬念的都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中。

    尽管如此,李世民也感觉有些举步维艰,处处棘手。原因很简单,因为他还从来没有正式的主理过朝务。离京几年,朝堂之上人员变化较大。几乎没有几个是他所熟悉的人。

    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要治国治民,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与仕人搞好关系。通过‘仕’来帮忙。现在,李世民身边几乎聚集了当今大唐天下最优秀和最有实力的将军。可是文人仕子,却是寥寥可数。造成这样一个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年来,他更多的是在征战中度过。在西川时倒是网罗了一些仕子,但特别出色的也就只有韦皋、薛存诚二人。韦皋留守西川,薛存诚与武元衡一起进了京。与之同来的,仅有杜黄裳和李景略二人。

    对于这个现状,李世民感觉有些头疼。李适随时可以退位让太子监国,但前提是,李世民自己可以挑起这个担子来。就目前的情况看来,还有难道。遥想当年,秦王府里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精英栋梁,都位列其中,组成为了秦王最出色的智囊团。现如今,人丁的确是略显单薄了一点。

    李世民,将眼光投向了前太子李诵留下来的太子崇文馆。

    翰林院中的大学士们,是皇帝的智囊参谋团;而崇文馆,则是太子专用的人才幕僚储备中心了。

    看来,李诵也是特别注重了这个方面。崇文馆里的人,不在少数。

    李世民约齐了德高望重的李勉,和武元衡、薛存诚、杜黄裳、李景略等人,对崇文馆里的人,逐一比对考察。

    李勉已经八十高寿,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几年。但他在朝中多年加上又是李氏皇亲,至颜真卿过后世,成了当仁不让的朝中泰斗,人皆仰望。李世民很庆幸,总算还有这样一个老师来帮助他。再加上曾在帝都当过仕官的杜黄裳和李景略,李世民要通过这些人详细了解崇文馆的这些人,倒是一点也不难了。

    崇文馆里的学士,多达六十余人,良莠不齐。经过几天的比对考察,李世民会同李勉等人,挑选出了最为出色的一些人。

    王丕与王叔文自然是不必说了。虽然外界对这二人评价不一,但他们都是前太子李诵最忠实的幕僚,能力与才华也不差。于公于私,李世民都没有将这二人弃之门外。再加上王叔文的棋艺出众,王丕写得一手好字,这都挺对李世民的胃口。这两个人,最先加入了新任太子的幕僚团。然后二人又一致举荐了韦执宜,一起加入。李世民自然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更何况,韦执宜也是个很有政治主见和能耐的人。

    在所有崇文馆学士中,名望最为卓著的,无疑是‘竹溪六逸’之一的孔巢父。此人是孔子的后代,博学多才最擅长辩论,为人儒雅而忠直,也颇得李世民的好感。本来这姓孔的老头子对于挤走了李诵的新任太子,并无好感甚至还托病不出,但李世民对他以礼相待亲自上门‘讨教’,终于用一番诚意和自己腹中的韬略才学感化了孔巢父,让他答应了重新出仕。孔巢父身份地位特殊,他的出仕让天下仕人对太子的风评,顿时好了许多。长安城里的官员贵族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在其他的一些人当中,能力水平就有些参差不齐了。但是,在地理方面特长突出的两个人,特别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和兴趣。其中一个是贾耽,现年五十余岁。此人对地理颇有研究,喜爱钻研前人的地理著作。从四年前开始,就在着手画一副当今天下最为详尽的地图——海内华夷图。地图不仅仅包括大唐的诸道州县,甚至还远至日本、回鹘、西域和南诏。另外还在编者与地图配套的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这两样东西如果能够完成,将是一项壮举。且不说对天下的风土人情都会有个了解,今后行军用兵,也会大大受益。毕竟天时地利人和,一项也不可缺。而李吉甫所做的,与贾耽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也是莫逆之交。李吉甫喜欢研究水利、气候与地理,对大唐国内的各州县都作了许多考察和比对。包括风土人情水利天候甚至是兵力马匹部署,都做了详尽的考察和记载。

    这样的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都是巨大的财富。李世民对贾耽和李吉甫大加赞赏和鼓励,将这两个特殊的人才也网罗到了自己身边。与此同时,崇文馆中三教九流的人物,不在少数。从历法到医学,从军事到农桑,都有涉及。虽然这些人的能力水平可能还有待提高,但至少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所以,对于李诵留下来的崇文馆学士,李世民的做法是:照单全收。绝不让他们有人走茶、凉树倒猢狲散的感觉。与此同时,张榜结文招贤纳仕,但凡有一技之长或是学识出众,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来东宫自荐。与此同时,李世民也鼓励自己身边的人,多为自己举荐贤能之人,多多益善。举荐得好,必当赏赐;就算举荐不得当,也没有任何的惩罚。

    东宫崇文馆,就像是一颗逐渐变亮的星辰,将太子的光芒撒向了华夏大地。从长安开始,天下的仕人学子和有志能人,如同过江之鲫向太子身边靠拢而去。

    其实李诵当年,也曾费尽心力招揽名士能人。可他这个太子,完全没有李世民的霸道和胆魄。李诵虽然是李适的长子,但是他也不敢在自己的父皇面前做得太过明显了,不敢做出什么大的动作。就算招纳幕僚,也是谨小慎微生怕惹了自己那个多疑的父亲不高兴。现在李世民可就不同了,根本不必顾忌任何人的感受——只管狮子大开口无比贪婪的招贤纳仕就是。招得越多,天下仕人对太子的评价就越好,自己的地位就越稳固,实力就越雄厚。他日登基之后,根基就越牢靠。

    打天下要靠军马和将军,治天下和稳根基,还得是文人仕子们来。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李世民不仅仅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对理国治世更是轻车熟路。他清楚的知道,现在是该和读书人搞好关系的时候了。

    话说回来,不管崇文馆里的人和太子身边的亲近慕僚变得如何再多,武元衡与薛存诚,永远都是他最铁杆的心腹。许多的重大事件,李世民都是先找这二人商议。

    入主东宫十天以后,李世民自己拟定了一份上表,拿出来请德高望重的李勉裁夺。

    李勉虽然老态龙钟行动都不方便了,可是脑子还是很好使。眼睛看不清楚,李世民就亲自念给他听。

    “什么,你让老夫当太子太师?”李逸听到一处地方,出声打断了李世民,连连摆手说道,“不行。老夫绝对不能堪当此任。至从颜老太师之后,朝中再无人敢担当此任。”

    李世民以为李勉是在谦虚,笑道:“玄卿公,你本来就是我的恩师这太子太师之职你不能胜任,那天底下就再没人能胜任了。”

    “有。”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之外,李勉居然说得十分的肯定。

    “谁?”李世民自然是有些疑惑。

    “太子可曾听说过——白衣宰相李泌?”李勉看着李世民,昏黄的眼睛里却是精光闪耀。

    “有!”李世民说道,“我曾多次听说过此人。但是至从奉天之战后,他就隐匿不出了。此人堪称本朝第一奇人。从安史之乱起,数次鼎力相助,以大智慧定策平贼,居功甚伟。几位先帝与当今圣上,都对他恩宠有加,奉为师友,亲密之极,是名符其实的‘帝王之师’。他如果想要一般人梦里也想的高官厚禄,那简直是唾手可得。但他却身在朝堂,心在山川,天下稍有安定,就退步抽身,远走隐退。据说让次奉天保卫之战稍停之后,隐匿了多时的李泌曾出现在皇帝面前,对他说起了一些事情。可是后来,再没见他的人了。有人说,他已经得道升仙,或是隐居在名山大川之中不问世事。”

    李勉却是呵呵的笑了起来:“这个老神棍,年龄比我还小一些,哪里会那么容易飞仙得道?李泌最聪明的地方,就在于不贪恋权势,总是激流涌退。这也是为什么这数十年来,任何一位皇帝都对他恩待有加的重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此人绝对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说得最简单的,也是殿下最熟悉的——此人在军事上的才能,就非同一般。当年安史之乱爆发时,他就放出了‘南风一扫胡尘净’的豪言,并且真的对朝廷提出了剿灭安史叛军的战略和战术。郭子仪等人也正是听了他的计谋,屡战屡胜最终才会成功。关于他为何在奉天之战后再不出现还有一段密闻,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当时,圣上担心身边无人可与殿下抗衡,无论如何也不许李泌再度辞隐。于是,下旨强令身在道门的李泌吃肉、娶妻。没多久,李泌就借死而遁。”

    李世民大感惊异:“恩师又是如何知道这些事情的?”

    李勉呵呵的大笑:“当然是那个死道友自己告诉我的!”

    “啊?”李世民惊喜过望,“这么说,恩师知道李泌现在身在何处?”

    李勉拄着拐仗,抚着长须呵呵的长笑:“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李世民听到此话,顿时大喜过望。心下一寻思,莫非李泌就在李勉家中?!

    正要往旁边的侧厅里搜寻一番,突然就听到书房侧堂的雅室里,传来一阵爽朗而苍劲的大笑:“玄卿公啊玄卿公,想不到你清善一世,临死了也要出卖我这个朋友!”

    语音未必,雅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白色的身影出现在了李世民的面前。

    这人,想必就是李泌了?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叹:果然是修道之人,有神仙之态啊!

    但见这人,头上束一领长冠,须发皆白,面色红润饱满。眼睛清澈眼神睿智,神色悠闲而又飘逸。身上穿着一袭白衣道袍,手执一根青烟拂尘,正施施然的朝李世民和李勉走来。

    “贫道李泌,见过太子殿下千岁。”李泌轻扬拂尘拱手施礼,不卑不亢。

    李世民连忙道:“先生快快免礼!请坐!”

    李勉在一旁呵呵的笑道:“太子,称呼他先生恐怕略有不妥。他现在可是名符其实的南岳道士,这一次云游到了帝都,我好不容易才留下来的。就差动用麻绳将他捆住了。”

    三人都呵呵的笑了起来。

    一番畅谈下来,李世民感觉这个李泌,果然是个非常之人,神思敏捷学识渊搏,温文而雅字字珠矶,果然是个有大智慧的人。

    谈到深处,李世民也忍不住问起了李泌这个问题:“敢问先生,当年为何要辞别皇帝,隐居世外?”

    “呵呵——”李泌失声长笑,看着李勉说道,“玄卿公,你写了八封信力劝我回来就是为了回答当今太子的这个问题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