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35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35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百姓总是健忘的。尤其是当他们自己面临柴米油盐的挑战的时候,就越容易忘记一些未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东西。这么些日子过去了,长安城中的百姓们发现,那个‘心狠手辣’的太子爷,要除掉的并不是他们这些布衣百姓,而是胆敢挑衅皇权的豪门仕绅。长安城中,其实还是和往常一样的安宁,并没有出现兵荒马乱的景象。没有一名百姓无辜被害,也没有一户人家遭了军士的洗劫。

    原来,不是朱泚去而复返啊长安城里的百姓们,恍然回过了神来。

    那些参预了闹事的豪绅家族,从此万劫不复。一些幕后操纵指挥的大官豪绅,被御史台的人捉了起来扔进了监狱,审核完毕后斩立决,比裴延龄、窦参死得还快。他们的家资全部被罚没。有官勋名爵的一概剥夺,子孙亲戚贬为庶民。大部份的人都被贬出了长安流放岭南或是扔到前线成了劳役。

    除开那些无足轻重的打手喽罗不算,在这一次朱雀门事件中遭殃的豪绅多达二三百家。长安城中最有影响力的好几个大门阀,几乎被连根拔起从此消失在大唐的政治舞台。现在,长安城中只剩了郭家一家独秀,以及他的旁系吴仲孺。这两家子人,历来都是低调而又忠于朝廷的,更是太子的铁杆心腹,从此更是独领风骚成了长安一枝独秀的豪门巨阀。

    这是一场血淋淋的大清洗。仕绅阶层本来是皇权的根基与臂膀。可是正如李世民自己所说,当这个根基和臂膀生出毒瘤要威胁到整体的安危的时候,也是有必要对它下一剂猛药来治上一治的。这一剂猛药,就像是将毒瘤连着皮一起撕了去,露出鲜血淋漓的白肉来,然后再敷上药慢慢康复。对于贵族豪绅,历来执掌皇权的人都是又爱又恨。这些人是皇帝最得力的帮手,是政权的根基和重要依靠。可是,往往这一个阶层的人,又都喜欢尾大不掉,认为自己不可或缺,皇帝和朝廷都离不开他们。而且,常常聚众寻衅反对朝廷,最大的武器就是他们自以为的‘法不则众’。没有想到,这一回他们遇上了一个黑面阎君,不管三七二十一杀干净了再说。许多人临死也没有想通,为什么这个新上位的太子,偏偏就敢干出这些连皇帝也不敢干的事情。

    不管事情的起因、经历如何,结果就是,新任的太子在朱雀门一事后,竖起起了无上的权威,无人敢于侵犯的绝对权威。连与他最亲信的人,也打从心眼里对他生出了几分惧怕。

    正当李晟与伊慎,与李希烈在汴州一带打得不可开胶胜负难判的时候,朝廷上的格局也出现了一片混沌状态。‘破而后立’所必须经历的一段混沌期,正在此时。

    由于许多的官员不是在裴、窦的贪污案中落马,就是在朱雀门一案中被诛,所以朝廷出现了许多职务的空缺,自然有些事情也无人料理。李世民一面整改班底调集人手接手各项事宜,一边紧锣密鼓的要重新组建起大唐的三省六部。

    现有的朝廷官员,和东宫崇文馆的十大学士,成了李世民相人的首选。在与武元衡、陆贽、薛存诚和李勉等人连续商议多日,并听取了十大学士众多意见之后,终于将三省六部的人员组合,整理出了一个大概。

    中书省,专为皇帝起草诏书与赦令,并负责在旁边身边举荐人才、提供计策,是皇帝最亲密的幕僚团。放眼朝中,除了李勉,没人再能担当起三品‘中书令’这一重要职务了。现在大唐的中书省,形同虚设。起草诏书与赦令的职责,全由翰林院学士代笔完成。原中书令李怀光,根本就没在朝中管过什么事情,只是个加衔的虚职。李世民决定,任命李勉为中书令;同时为了照顾李怀光,加他为冠军大将军,同样也是三品的武散官。这样也就不会让他有什么失落感了。另外又在原来皇帝的幕僚团、翰林院学士中挑选出名望卓著的姜公辅,与大儒孔巢父一起担任中书侍郎。东宫崇文馆中,也有几名学士被选入了中书省,出任中书舍人。这些人,将成为李世民身边的智囊团与招引天下仕人的幡匾。只不过,他们的实际权力,和另外两个省的官员相比,要弱一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在玩弄书本和笔头。

    门下省,这是李世民最为关心的一个部门。门下省最高长官侍中,暂时没有特别适合的人选,于是空缺。由左谏议大夫陆贽、右谏议大夫薛存诚,二人一起主理门下省事务。陆势还另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任宰相。王丕与王叔文,也被调入了门下省,出任门下侍郎。这四个人,成了李世民今后最重要的四名谏官。细下一观察,这四个人对他,从来都不是低眉顺目十分的顺从。由此也可以见得,李世民就是故意找了一些时常跟自己过不去的人,在自己身边当谏官。否则,就很容易失去谏官二字的意义所在。

    中书省与门下省,都是与皇帝很亲密的部门。连办事衙门都设在皇宫之内。太极殿两旁,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衙门所在。另外,弘文馆就是宰相们日常议事的地方,就在门下省的旁边。那里,也如同是大唐的大脑,每天处理的事情,都是关乎天下的重大事件。皇帝除了在上朝的时候是在太极殿,其他的许多时候,也是往弘文馆里跑的。

    尚书省,就是实际执行皇帝和朝廷各项指令的职能部门。六部,也分列于尚书省之下。如果说宰相和中书、门下的那些人是大唐的大脑,那么尚书省,则是中枢神经和四肢了。他们将职能执行得如何,将直接关乎到整个国家的命运。

    吏部——暂时可以说,是现今大唐最重要的一个职能部门。治民先治吏,现如今朝廷蒙生巨变,官员零落参差不齐。如何任免和选用官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吏部尚书的人选,除了武元衡,李世民不再作他想。这个,想必也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外人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当初,长孙无忌也就曾担任吏部尚书一职,由此可见吏部的重要性。由于武元衡毕竟还很年轻,刚刚才虚岁三十,资历和名望还有些不足,所以暂时也不好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待日后在吏部做出了足以服众的成绩以后,宰相之职是少不了的。

    兵部,这个地方的官职任命,曾让李世民头疼了好一阵。四大元帅,谁都可以担任此职。但是,任命其中任何一人出任兵部尚书,都有可能会伤害了其他三人的感情。为此了兵部尚书这一个职务的斟酌,李世民可是没少费工夫。他甚至还当面问过李怀光、浑说囊饧6匀皇歉髯酝仆校疾豢系H危涣偌雎盱莼蚴抢铌衫吹H巍:罄矗钍烂裨僬餮死蠲愫兔笱康囊饧沼谇枚巳搜 铌伞S美罨彻獾幕袄此担蔷褪恰荡蛘蹋鬯娜怂膊慌滤?墒且档H伪可惺榇砭笫禄挂媾矢俗樱飧鋈搜》抢纤馔纺簟!氪送保盱葑匀灰彩遣荒艿÷摹@钍烂裣氲煤芮宄耍捎谠谝话俣嗄昵埃约涸鬃缘踩喂惺榱睢恢埃越倌昀矗庖恢拔窈芏嗍焙蚨际强杖钡摹O衷冢钍实被实壑暗H喂彩切橹埃蛔约夯故呛和跏币驳H喂裁挥泄芄裁词虑椤K裕惺榱钫庖恢拔瘢蝗缇桶凑展呃杖弊拧V蝗蚊惺樽笥移蜕洌垂餐男猩惺榱畹闹澳埽陈柿俊B盱荩对诤颖弊匀皇俏薹ɡ闯砹康氖乱恕2还飧鲎笃蜕涞闹拔瘢彩欠撬袅恕U庋焕矗痪恿可惺橐陨系穆盱荩渤闪死硭比坏脑紫唷U庋拇觯Ω媚苋寐盱莺退窒碌氖虼缶饬恕V劣谟移蜕湟恢埃菔敝蛔骺杖钡暮谩7裨颍盱莶辉冢移蜕渚突嵋患叶览啃纬梢谎蕴谩A硗猓捎诒可惺椴辉诔校墒潜康氖挛袢词切枰肆侠淼摹R虼耍仓缓谩幌吕罨彻夂突氍{,各自担任起兵部侍郎的职务,暂时挑起兵部的各项责任来。待到李晟得胜归朝,那他就是出将入相了。

    吏部和兵部这两个顶重要的尚书敲定以后,其他四部的人选就好选定了。杜黄裳曾在刑部和御史台都干过,熟悉大唐律法,而且为人办事也很稳妥。由他来出任刑部尚书一职执掌刑罚,比较合适。

    礼部尚书,最主要的职能就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和贡举。要一位熟悉宫庭礼制、出身显赫的人来担任比较合适。韦执宜的家族曾出过十四名宰相,他本人也是学富五车名声在外,是长安很有名气的才子仕人。让他来出任这个‘文化与教育部长’,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工部的人选就更好敲定了。贾耽与李吉甫都精通于地理学。贾耽年近五旬,出身仕族名声显赫,其为人品行和才华颇受朝臣的敬重。由他来出任工部尚书,想必也不会有太多人持有异议。年仅三十岁的李吉甫出任工部侍郎担任他的副手,也有利于学习和培养人才。

    户部尚书的人选,曾一度在好几个人选中来回徘徊了一阵。后来,李勉出面给李世民举荐了一个人——王锷。此人在大唐的各个地方出任过不同大小的官职。但无论到哪里,都经营得有声有色,而且极善理财。由他来执掌大唐的国库,为大唐的经济出谋划策精打细算,想来也是十分合适的。李勉提出这个意见后,众人皆无异议。而且李世民相信李勉,是他举荐的人才,定当不会出错。于是,一纸文书让正在担任鸿胪寺少卿的王锷,平步青云做到了户部尚书,成了大唐的管家。

    至此,三省六部的主要人选,全部敲定。一个新的政治班子,出现在了李世民的身边。从整体框架上看,有孔巢父这种名传天下的鸿儒,也有李勉这样人皆仰望的泰斗。有武元衡这样的青年才俊,也有贾耽这样的老而持重之辈。有敢作敢为直言不讳的陆贽与薛存诚,也有积极创新追求突破的王丕和王叔文。有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王锷,也有出身显示的望族名仕韦执宜。各色人等,各个阶层的人才,搭配得十分合理。

    一个暂新朝廷,即将登上大唐的政治舞台。以这些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为主,搭配了一些原有的职官仕人,这个新的三省六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没有人再怀疑这批人只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虚职散官。其中,左谏议大夫陆贽、兵部尚书李晟,还被任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中书令李勉和尚书左仆射马燧一起,出任宰相。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四个宰相当中,李晟与马燧都不在朝中。李勉年岁已高,也不会处理什么重大事宜。也就是说,曾经一举霸占大唐所有权力的宰相,职权已经被分化了,被三省六部的人所代替。权力分化,各司其责相互监督,这就是李世民想要建立的一个新的朝廷秩序。

    其实,他也并不是认为宰相不重要。只是自己在朝中的日子尚短,无法组建一个令人信服的宰相班底出来。现如今,除了陆贽和李勉,的确是没有太合适的人选。也许孔巢父的名望够,可他的满腹才学未必就能独当一面济国安邦,也就只能出任一个高级幕僚;武元衡、薛存诚的能力足够,可他们还年轻,资历和名望不足,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所以,大唐的朝堂之上,出现了大唐数十年来最这罕见的一幕——居然只有两名宰相。其中一位,还是老迈不堪的李勉。实际上,只剩了陆贽一名宰相。

    这一局面,让九成以上的官员很不适应。只不过李世民没有感觉到任何的不妥。实际上,只要三省六部正常的运转了起来,这些办事得力的三省六部官员们,随时可以进到弘文馆里,坐一坐那几把天下人都望眼欲穿的宰相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在李世民看来更多的只是一个称谓。谁将来有资格担任宰相,谁就算不是宰相,但却在现在做出了宰相应有的贡献,这才是他真正关心的问题。

    现在,对李世民和三省六部的官员们的考验,已经正式开始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298章 万象更新() 
这一天清晨,李世民如同往日一样,驾车出了东宫前去上朝。可是今天,心情却是格外的不同。像这样上朝,不管是前世作为皇帝,还是今生作为王爷、监国太子,也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可是这一回,他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甚至还有一点激动和不安。

    因为今天,就是浴血重生之后的大唐新朝廷,正式开始运转的第一天。朝堂上所站立的,就是自己亲手组建的一个新班底。这个新朝廷,究竟会焕发出怎样的气象;这些人,究竟能不能称职,是李世民心中想得最多的问题。

    旭日东升,朝霞万丈。巍然屹立的皇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