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54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54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院落里,已经有近百人跪在正堂前,没有一人吭声。这些人,大概就是李勉的亲属、门生与故吏。李世民飞快的从这里人中间走过,径直走进了正堂。拜倒在地的这群人只感觉耳旁一阵风过,抬眼看时,只见一道黄色的人影闪过。心中各自惊骇道:黄袍?皇帝来了?!

    “玄卿公!”李世民进了正堂就高声呼唤。他看到这里都已经在准备灵堂孝座了,心中又急又忧。

    话音刚落,一旁的侧室里闪出一人,见了李世民迎头就跪。李世民看他神色戚然,心想大概李勉就在这间房内,此人也就是李勉的子侄之一。询问一句,果然如此。于是径直进了那间房中。

    房内点起了几根粗长的蜡烛,一些近亲子侄跪倒在李勉的榻前。皇帝进来以后,这些人又要转头对他跪礼,李世民叫全免了,快步走到了李勉榻前,坐了下来。

    李勉的脸已经有些青灰,嘴唇紧闭,眼睛也是闭合的。唯独还有一丝气息在幽游。看来,的确是要油尽灯枯离开人世了。

    李世民握住他的手,凑到他耳边唤道:“玄卿公、率卿公,学生李漠来看你了。”

    刚刚还恍如死人的李勉,突然一下就睁开了眼睛,将李世民的手也握得紧的。

    在座的人都知道,这是他最后的回光返照。

    已经有些一女眷,忍不住哭出声来。

    李勉用他浑黄的眼睛怔怔的看了皇帝一眼,吃力的抬起另外一只手,对自己的家人摆了一下。然后十分吃力的说道:“你们,都退下。我有话,要和皇帝单独讲。”

    李勉的家人们,都依依不舍的退出了房门。房间里,唯留下李世民和李勉二人。

    “玄卿公可有话,要对学生叮嘱?”这个时候,李世民也不用说什么安慰话了。

    李勉的喉部吃力的滑动了一下,嘴唇也轻轻的发抖,然后低沉而又沙哑的说道:“陛下老臣,天不假年,不能伺奉陛下了。唯有来世,再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世民眉头深锁,缓缓的点了点头。

    “陛下老臣听闻,朝廷正要整顿吏治。”李勉很吃力,眼睛都快要闭上了,声音模糊的说道,“老臣以为,要想裁汰官员整治官场,必先”

    “必先”李勉的声音越来越低,李世民将耳朵帖到了他的嘴边,都难以听清。

    终于,李勉将那两个字吐了出来:“削王!”

    李世民心中一动:若要治吏,必先削王!

    李勉说完这两个字,仿佛是已经用完了浑身的力气,休息了许久。若不是李世民感觉他还有一丝气息在鼻间,恐怕都要以为他是死人了。

    许久后,李勉最后一次睁开了眼睛,怔怔的看着皇帝,说道:“陛下,老臣有一件事情,始终百思不得其解。临终之时,老臣想要弄清楚这件事情。不知道陛下能不能如实相告?”

    李世民点了点头:“玄卿公就请问吧,学生一定知无不言。”

    李勉露出一丝欣慰的表情,说道:“老臣想不通的是奉天之后,陛下何以脱胎换骨,与之前的舒王谊,判若两人?”

    李世民微微一怔,随即露出了笑容。他凑到李勉的耳边,轻轻的说了两句话。

    李勉听完,突然一睛睁大了眼睛瞪向李世民,惶然的张大了嘴,不知道该说什么。

    李世民面带微笑的看着他:“这是真的,李勉。”

    李勉的呼吸突然加剧,胸膛也开始起伏,嘴唇颤抖的喊出了一个字:“太!”然后,表情就永远定格了。那一双昏黄的眼睛,也死死的盯着李世民,看似永远也不愿意闭上。

    李世民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伸出手来拂上他的眼睑,轻言道:“瞑目吧,李勉。我李世民的龙子龙孙中,难得有你这样让我满意的人物了。”

    再看李勉时,只见他双眼已经闭上,脸上的表情就如同是熟睡了,没有一丝的痛苦。反而还像是带着一丝微笑。

    李世民从榻上站起身来,走到门口看着跪在门外的那些李勉的子孙们,说道:“玄卿公,去了。举哀吧。”

    满屋子人,顿时哭成了一片,哀乐与鞭炮也顿时响起。

    李世民从正堂走了出来,步履有些沉重。李勉的那些亲戚门生们惶然的跪成了一片不敢起身,李世民也忘了跟他们说声‘平身’。直到出了李家院子,李世民才回过一点神来。

    他回头看着一片哀痛之中的李家院墙,摇了摇头轻叹了一口气,喃喃道:“失去了一个很可贵的人。”

    “走吧,独孤凡。我们回宫。”李世民骑上了马,扬鞭朝皇宫而去。

    回到皇城里,李世民再也无法成眠,也不好带着这种心情去和吴月琳相会。于是索性到了武德殿御书房里,掌灯夜读,批阅一些奏折。

    独孤凡一直静静的跟在他身边,一言不发。作为皇帝最亲近的心腹侍卫,独孤凡的沉默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他。只不过大家不问也清楚,皇帝身边紧紧跟随的那个铁面将军,是一名绝世高手。

    李世民看了一阵奏折,始终是有些心中沉重和烦闷。身边又没有别人,于是就将独孤凡唤到了身前。

    “独孤凡,你身上的寒毒都排清了么?”索性无事,李世民只是想找一个人聊聊天。

    “清了。”在没有旁人的时候,独孤凡对待李世民的态度,仍然和以前一样不温不火。在他的眼中,没有皇帝与平民之分。

    “那你”李世民犹豫了一下,轻笑说道,“可行‘人道’了么?”李世民问得隐晦,意思无非是:你的男性功能恢复了没有。

    独孤凡有点恼怒,冷哼一声,不知道怎么回答。呆了半晌,说道:“皇宫里,有着外面没有的药材与补品,和最好的医师。妹妹,对我很照顾。”

    李世民一笑:“这么说,你也可以娶门亲事了?”

    独孤凡漠然的道:“没兴趣。”

    “那怎么行。”李世民说道,“现在,你也算是国戚了。堂堂的国戚,怎么能孤身一人?而且,你们独孤家也不能就此绝后。过段时间,朕给你安排几个姑娘让你挑选。若有看得上眼的,你就成个家吧。也好让墨衣安个心。”

    “我说了,没兴趣。”独孤凡说完,又有点无奈的摇头,妥协一般的说道,“别逼我。给我一点时间。”

    “好吧。”李世民眼神炯炯的看着独孤凡,缓缓点了点头。他看得出,独孤凡仿佛是有了一点心事。

    天亮之后,李勉逝世的消息已经四下传遍了。李世民在朝堂之上宣布,追封李勉为司徒,吴国公。朝堂为之举哀,废朝三日。然后,李世民身着皇帝隆装,带着文武百官,一起到李勉府上吊唁。翰林院的大学士们,也为李勉写了几份祭文,称颂并怀念这一位当朝泰斗玄卿公。

    李勉的葬礼热热闹闹的进行着,李世民毕竟是皇帝,不可能长时间守在那里。于是露了一下面以后,就派俱文珍带着一批宦官宫女们,主持张罗李勉的葬事去了。自己却是回到了皇城之中的武德殿里。

    他想一个人静一静。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李勉临终是对他说的那句话,始终缠绕在他的心头——若要治吏,必先削王。

    除了将死的李勉,估计也没有人敢于向他提出这一条进谏。这也可以算是,李勉的唯一政治遗嘱。

    其实李世民也很早就想到过这一点。现在,大唐的王,还真是不值钱了,遍地都是。如果仅仅是一个称号也就罢了。但是,只要是封了王,那就得要让他们享受王爵的待遇。不仅要赐予地产田亩,准养私兵奴仆。朝廷不仅收了不他们的税,还要拨钱去养他们。而且现在,除了李家的王亲国戚们,外姓封郡王的也不少见了。比喻说李晟、马燧、李怀光和浑娜硕际强ね酢

    简单的估算一下,养一个郡王,至少比养三千大军还难。而且,这其中还有诸多的隐患。

    削王,势在必行。

    不过李世民更加清楚,削王所面临的困难是极其巨大的。所以,就连李勉也只敢在临死之前,提出这一条意见。,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19章 肘腋生患() 
几天以后,武元衡等人一起商议的整顿吏治的规划,提交了上来。这其中的第一条,就是裁减‘检校官’和‘员外官’。检校官,原本就是荣誉虚衔,拿薪不办事的。李适在位时,为了安抚外地节度使,封了大量的检校官。这些节度使非但不在朝堂上出力办事,还要朝廷拨下薪俸去养他们。员外官的情形和检校官有点类似,大多是‘破格’提拔起来的官员,属于正常编制之外的。甚至有许多受宠的宦官,被任命为了‘三品吏部员外郎’这样的职务。和武元衡同等级别,却是一点公职也不履行,却享受同等的待遇。

    裁减掉检校官和员外官,能大大的缩减朝廷开支,精简编制。对于这一点,朝堂上的所有人没有任何疑义,一致通过。

    规划中的另外一个重点,却是裁减朝廷三省六部和各司各属正常的编制。以吏部为例,裁减之后仅留下尚书一人,侍郎二人侍中二人,主事二人令吏十五人。另外还有司封郎中、司勋郎中、考功郎中各一人,以及这三个分部下属的部分官员。从整体上看,正常编制的人数,都被裁去了一办。

    这个意见一公布,可就立马在朝堂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正常的编制都被裁去了一半,这也就意味着现在站在朝廷之上的人,有一半要脱下袍服回家去。这些人自然就不乐意了。朝堂上的争论,一时间沸沸扬扬。

    李世民冷眼相看,也不急于发作和拍板。看着这些闹情绪的官员,他心中暗自想道:凡是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人人都会急于反驳。这些官员们尚且如此,假如我下令要削王,那些王公们还会善罢甘休?

    由于皇帝没有出面决断,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一时搁浅了下来。但是,检校官与员外官却是顺利的裁汰了。仅长安一个地方,就裁汰了三百多名拿钱不办事的员外官。整个大唐的天下,总计要裁去二千多名检校官和员外官。光是用来支付这些人的薪俸,就足以武装起一支万人的军队了。裁官令下达的时候,大唐各地自然有些怨气和不满的声音。但检校官和员外官,毕竟只是对一些人加奖的虚职,这些人或许并不是太在乎。所以,执行下来倒也没有真正遇到多大的困难。

    至于裁减朝廷正常编制的事情,李世民倒是不急于下决断。一步步来,稳打稳扎,不能让当前的局势陷入过大的混乱之中。等员外官和检校官裁汰完毕,大家适应一段时间以后,再办这件事情。

    这一天傍晚,李世民刚刚从弘文殿办完公务回到武德殿里。皇城监门将军郭钢来报,说京兆尹张伾,入宫求见。李世民宣他入见。

    李世民在御书房中,接见了张伾。多日不见,张伾的身体看来好了许多,精神抖擞的跪拜行过了礼,李世民给这位四品大员赐了座。

    张伾的神情,看来却是有些紧张。他四下看了一眼,说道:“陛下,乞退左右。微臣有要事启奏。”

    李世民微微惊疑,让左右伺候的宦官和宫女都退了下去,说道:“有什么重要的事情?”

    张伾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拿出了一封奏折,亲自递到了皇帝的御桌上,低声道:“陛下请过目。”

    李世民狐疑的拿起折子一看,顿时瞪大了眼睛低声喝道:“居然有这样的事情!”

    张伾神情凝重:“陛下,这是微臣刚刚接到的密报。微臣以为此事异常重大,于是即刻进京将此事汇报给了陛下。”

    “办得不错。”李世民暗吸了一口长气,对张伾说道,“此事,一定要严守口风,不能让任何人知道。回去之后,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如同往常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微臣明白。”张伾拱手一拜,郑重领命。

    “报信之人你带来了么?”

    “回陛下,带来了。就在武德殿外候召。”

    “传他进来。”

    张伾亲自出去,将随行的一人叫了进来。那人年约四十,虽然穿着一身百姓人家的寻常衣物,可本身在军中混得烂熟的李世民,还是一眼就看出此人定是行伍出身,是个军人。

    来人叩拜行礼之后,李世民问他:“姓什名谁,官居何职?”

    “回陛下。末将董双,乃是东都畿防兵马使路嗣恭路将军帐前的中侯将军。”来人说道,“路将军密派末将化身平民进京,务必将一份密报亲手呈交给京兆尹张大人。”

    李世民不动声色的说道:“密报中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董双回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