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65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65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趋严重,大部分的土地都集中到了贵族、门阀们的手中。现在,是时候重新归划一下了。微臣的想法是,将现有的土地所有格局打乱,重新划分。而这个划分的标准,就是按照大唐国法规定的‘均田制’来划分。而且从此以后严文规定,土地禁止买卖。任何人都只拥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这个所有权,将只归属于大唐的国家。比喻,一户农家的人都死光了无人来继承,那就要将这些土地上交给国家,由国家重新划分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只有这样,才能釜底抽薪的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武元衡刚刚说完,众人都一阵惊呼。因为在场的,都是朝廷三品以上大员,谁家中没有土地?将所有人的土地打乱然后重新分划,难免都要触及到个人的利益。武元衡的这个建议,也未免太过大胆了。

    但是,都没有谁敢站出来说什么反对意见。武元衡和皇帝的关系,人人皆知。谁也不知道,武元衡现在所说的这些,是否就是皇帝本身的意思。

    李世民早就料到,如果武元衡说出这些话,肯定会引起许多人的震憾。他也是准备充分,就从手边拿出了典籍翻看,说道:“按大唐律,贵族从亲王到公侯伯子男爵,受永业田一百顷递降至五顷;职事官从一品到八、九品,受永业田六十顷递降至二顷。可是就在朕削王以前,一个亲王所占的永业田,多达四五百顷。在座的诸位,也应该有许多人大大的超过了这个标准吧?”

    皇帝这话一说,顿时有许多人身上一颤,就流出了冷汗来。陆贽一咬牙站出来说道:“回陛下!建中三年,太上皇赐微臣永业田二十顷;加上微臣当年进升三品时所受的田产,已多达五十余顷,严重超过了律法所规定的标准。微臣知罪,愿意将这些田产全部拿出来,奉回国家所有。”

    李晟也说道:“微臣有八十顷,也愿意全部拿出来”马燧道:“微臣有一百二十余顷”

    紧接着,大臣们三三两两的,都站了出来报上了自己所有的田产,并表示都愿意将田产献给国家接受重组。

    李世民笑了一笑,说道:“朕的大臣们,都是为国为民着想的好官儿啊!难得你们有这样的觉悟,真是国之幸事。这么说来,武元衡所说的土地重组划分的办法,倒是可行了?”

    “不,微臣仍有疑义。”陆贽说道,“大唐的朝廷有陛下振臂一呼,自然是应者云聚尽皆响应了。可是到了地方,那些豪绅贵族们,会响应吗?土地,可都是他们的命根子啊!尤其是在江淮、东南、河北等等那些朝廷没有太多控制力的地方。”

    “问得好。”李世民说道,“这一次的一系列革新,朕只打算先在关内一带试行。试行得法成功了,再逐渐向山南、西川等地推行。一步步来不着急,朕是不会好高骛远的。在两到三年的时间以后,我们不妨再回头看一看这一次革新的成果。如果良好,就可以作为今后大唐立国治国的标准了。那些所谓的——朝廷没有控制力的地方,朕,也迟早会让它们接受这些革新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积累经验。当然,首先我们先要具备的是——勇气!”,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31章 天下革新() 
“勇气”陆贽都愣住了。皇帝所说的这些事情,要办起来所需要的勇气可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说道:“陛下。不知道现在所谈论的,是不是陛下之前所说的那第三件事情?”

    “是的。”李世民点头,肯定的说道,“由处理这一次关内削王的遗留问题,开始一场让大唐脱胎换骨的大革新。你不认为,眼下正是一个最好的楔机吗?大唐不能再按照现在固有的路子走下去,不然崩溃和灭亡是迟早的事情。由土地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已经让大唐不堪重负病入膏肓。如果我们不革新,不变法,那就是坐等灭亡。”

    “可是,土地革新所面临的困难,是异常巨大的!”陆贽说道,“光从长安来讲。我们这些朝堂大员也就罢了,那是肯定强力支持陛下支持这些变法的。可是那些仕族门阀,他们愿意吗?仕族门阀,是帝业和皇权的根基。伤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他们还会拥护陛下么?王朝的根基松地,那将是莫大的危机。”

    “说得好。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来,历代的大唐国君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却又不敢于推行革新的根本原因。”李世民说道,“可是陆贽,你说一说,眼下长安最大的仕族门阀,是哪几家?”

    陆贽惶然一怔,喃喃说道:“郭家和吴家!”

    “很好。”李世民十分自信的微微一笑,说道,“那么你再说一说,朕如何开口让他们帮助朕推行这些变法与革新,他们会有不答应的理由么?”

    “没有”陆贽再一次惶然的摇头。心中想道:朱雀门的血案,让长安的仕族门阀十去八九。剩下的以郭家与吴家为尊。吴仲孺是当朝国丈,就是让他将全部家当交给皇帝女婿那也是没有问题的。郭家的人,历来忠于朝廷行事低调稳妥,但凡朝廷有任何差谴一向都是慨然应允的。再加上郭晞、郭暖这些郭家的当家人,跟皇帝的关系也是异常的稳固,郭晞之子现在就在皇帝身边当御林军将军皇帝的这一步棋,走得可真是深远、高明啊!从一开始,他就有目的地和长安仕族豪门处理好了关系。一场大屠杀后,长安以郭、吴二家为尊。只要他们点头同意了皇帝的要求,还有谁家敢说个不字?既然在长安这个最为复杂、盘根错节的地方都能拿下,关内其他地方哪里还有推行不下来的道理?再加上就在不久前的削王措施实行下来皇家的人都乖乖的束手就犯了,又还有哪个不知死的仕族门阀敢跟朝廷对着干?皇帝,果然有着非常人的胆魄和城府!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已经事先埋好了伏笔——这一场变法,很有可能会成功!

    李世民看着陆贽,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来,呵呵的说道:“怎么样,陆贽。你还有什么别的不同意见么?”

    “没有。”陆贽果断的摇头,说道,“微臣以为,这一次以土地为基础的革新与变法,很有成功的可能性。微臣愿意誓死追随陛下,维护这一场让大唐重新振兴的革新与变法!”

    所有的大臣们都一起站出来,齐齐拜倒:“臣等誓死追随陛下!”

    “众爱卿平身!”李世民非常的高兴,大声说道,“有卿等相助,大事可成。武元衡,在土地与兵制进行革新的同时,官制也是可以同时进行一些改革了。你手中不是已经有了一套重组吏治、奖罚监督的法子吗?不妨也在现在说出来,大家都参谋参谋,提些意见。”

    “是,陛下。”武元衡拿出了一份厚厚的折子,不急不徐的说道,“陛下登基之前,已然在朝廷上恢复了三省六部合议参政的制度。该制度从唐初时历行,一直都收效极佳。只是在天宝年以后,三省六部的制度名存实亡。权利也集中在了少数大臣甚至是宦官的手中。其实微臣的吏治革新,也谈不上是什么真正的革新。就是恢复之前我大唐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朝廷之上,三省六部,人员精简。陛下之前已经废除检校官与员外官,这些拿薪不办事的冗官,现在微臣将他们进一步精简,具体是这样的”武元衡将三省六部的官员人数,一一道出。就是现有的官员,也裁去了近三分之一。

    “被裁去的朝廷官员,可以发放一年的薪俸,让他们停职候用回家营生。一但国家再有有人之时,这些人将是首选。”武元衡说道,“地方上的官员任免,变动较大。微臣建议,除长安、洛阳、太原、河南、成都五地之外,其他地方皆不设府。军镇长官,也改为行军道大总管,仿唐初制度。刺史执政,都督管兵。文武职官责任鲜明,互相辅助、互相钳制。”

    众人又是一骇,心中暗道:要废除节度使吗?!

    李世民看了众人一眼,自然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徐徐说道:“武元衡,就以东都洛阳为例,你给朕说说,这官制该怎么改?”

    “是,陛下。”武元衡说道,“东都,数十年来一直是由‘东都留后’掌管军政大权。其实,东都这个地方,也是户口百万,治民治军同样的重要。要想找一个文武同时兼备的人来执掌东都,谈何容易?因此,就有了之前有勇无谋的韩全义这种人充任东都留后。而且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人后来还参预了谋反。微臣的建议就是,设立洛州刺史与洛州都督。刺史管辖东都治下五州十七县的民生政务,都督专心练兵驻防,不问政事。刺史与都督之间,都不能私调兵马行事。都督所执的兵马节符,必须要加上刺史堪发的文书,才能调动兵马。当然,有陛下圣旨或是兵部的文书下达,刺史与都督都必须严格执行钧令。这样一来,兵部的职能也才可能真正的发挥作用。陛下,对地方的军队也就有了实际的掌控和操作权。这样,地方军镇想要拥兵自重尾大不悼,也就难了。”

    “好!”李晟和马燧这两个大元帅,同时拍手叫好。马燧激动的说道:“陛下,倘若这样的制度真的能够推行,那废除节度使制度,指日可待。微臣也是当过节度使的人,深知为什么那么多人迷恋节度使一职。节度使,掌管地方所有军政大权甚至是生杀予夺之权,父子传承,俨然是个小王国。对于朝廷,根本就是阳奉阴违没有放在眼里。微臣建议,武大人所说的这个吏制改革,可以先在东都、并州太原、朔方节度、泾原节度、凤翔节度这些地方试行。东都与太原,都是陪都,朝廷的控制能力比较强。朔方、泾原、凤翔,这都是边防的重要军镇,以军队为主。而且这些方的节度使,都是陛下亲信的大将,想要推行也不难。如果吏制改革在这些地方推行的效果非凡,就可以再往南面推行。从山南到蜀地,可一一效仿而行。”

    李晟也是拱手一拜:“微臣非常赞成马相公的这个提议!陛下,兵制改革之后,很有必要继之以吏制改革来稳固兵制改革后的成果。只有真正恢复朝廷对地方军镇的控制权,兵制的改革才有意义。否则,那些节度使再任用自己的权力去自行征收赋税、招收兵勇,那兵制改革就是坛花一现,扬汤止沸。因此,微臣对武大人的这一套吏制改革办法,百倍推崇。”

    李世民微微笑了一笑,对陆贽和薛存诚说道:“朕的两个谏议大夫,可都还没有说话。”

    薛存诚和武元衡是挚交好友,二人之间恐怕早就是谈论这些事情不下百次了,这时候自然没有任何的疑义。陆贽想了一想,说道:“陛下,微臣对这些措施本身,也没有什么意见。只不过前些日子,原朔方度使李怀光因谋反被废,他的养子石演芬现在接手了朔方节度使一职。微臣有些担心,他会不会强力的抵制这一措施?”

    “不会。”李世民说得十分肯定,“石演芬曾在朕的身边跟过一两年的时间,朕对他非常的了解。石演芬与李怀光还有些不同。他虽然是李怀光的养子,可是性格禀性却是十分的忠直而且诚实。当年李怀光要跟着朱泚谋叛的时候,石演芬就苦口婆心的劝李怀光不要那样做,还因此险些被李怀光杀掉。这一次李怀光的事情败露后,朕第一时间给朔方写了信,将事情告之石演芬。石演芬马上痛哭流涕的将自己绑了起来,要进京请罪。要不是他身边的将军们苦苦相劝,他恐怕都一死以谢罪了。后来朕连发了三道谕旨,才劝住了他,让他好好坐守朔方,不要有别的什么念头。现在朕任命他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授冠军大将军二品衔,他应该不会有任何意见。”

    “如此甚好。微臣,也就没有任何疑义了。”陆贽退了下去。

    李晟想了一想,站出来说道:“陛下,微臣曾是泾原节度使,现在是犬子李愬作为节度留守在理事。犬子年幼,恐不堪重任。微臣想自请卸去泾原节度使一职,并让犬子回到长安来。”

    “哦?”李世民惊了一惊,说道,“朕原本打算,让李朔当泾州大都督的。良器想让他回京吗?”

    李晟有些为难的说道:“犬子毕竟年幼,本就不胜任节度使一职。现在面临兵制与吏制的各项革新,肯定会手忙脚乱难以应付。微臣担心他无力应付,误了陛下大事。再者,犬子的生母,近日病重”

    “原来是这样!”李世民说道,“既然如此,朕就将李愬调回长安先尽孝道再说。泾州那里,朕派高固前去。你们以为如何?”

    “高固的确是合适的人选。”李晟等人都表示赞成。

    “至于凤翔那边,朕打算还是将浑倥晒ァ!崩钍烂袼档溃拔飨吣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