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273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273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ㄆ牵闭媸桥宸梦逄逋兜兀 

    “别忙着佩服。这只是朕一个人的独立设想,肯定还有不完善的疏漏之处。”李世民说道,“朕之所以把它告诉你,就是想让你帮朕详细的参详一下,尽量让它合理。你看看这个,朕把兵制改革的想法都写在这里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朕不能不费十二分的心思来琢磨啊!”

    李晟接过了李世民递过来的一本厚厚的纸册,只见黄色的封皮上,用飞白书写着四个大字“大唐王师”。李晟郑重的接了过来,拱手拜道:“陛下,微臣一定细心参详,反复琢磨。”

    “好,辛苦你了。”李世民点了点头,微笑道,“这兵制的事情,朕在西川的时候就开始寻思了。眼下大唐大最的隐患,莫过于节度专权,蕃镇割据。如果这兵制改革能在大唐推行下来,才有可能真正从根本上彻底的解决蕃镇割据的局面。许多人曾想,用武力削蕃。这并非是不可行。实际上,这只是一个途径和手段。假使现在我们能够消灭淮西和河北三镇的反王,却不从制度上进行革新和变化,用不了几年,新的蕃镇割据照样还是会再出现。所以,武力征讨只是扬汤止沸的做法。要想釜底抽薪的挽救大唐,就必须要彻底的消灭节度蕃镇,就必须要对兵制进行本质的改革。良器,你我可是任重而道远哪!朝堂上的那些鸿儒文官们,腹内自然是有才学,可毕竟不懂军事。这许多的将军中,也唯有你李晟是文武双全见知卓著。所以,朕才特意选了你,来最后堪定‘大唐王师’的组建措施。今后这几年,你就是兵制改革的核心要员。当然,朕最终也是会把它拿出来,当朝公议的。到时候,马燧等一些重要的将领,也会要参预讨论。集思广益,我们一起把这场兵制改革,进行得彻底而又完善。”

    李晟拱手再拜:“微臣一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言重了。”李世民开玩笑的说道,“朕不会让朕的臣子,都像诸葛亮那样苦不堪言的。因为朕还不是蜀后主。这所有的革新和变法的责任,朕都会一力的挑起来。就算是天塌了下来,也是先压着朕。李晟,你就放开手脚去干吧。大唐要复兴,离开不你这样的忠良之臣的贡献。”

    李晟也笑道:“比起后主刘禅,陛下可是英明神武千万倍不止了。大唐在陛下的引领之下,必然会走上复兴之路。到时候国内升平四夷拱伏,大唐盛世再度降临华夏大地微臣,真很期盼这一天早早到来!”

    “会有这一天的。”李世民异常肯定的点头,看着李晟微笑。,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40章 大唐王师(三)() 
数日以后,李晟带着大唐王师再来求见皇帝了。他连着数日细心研究这本皇帝亲笔写下的兵制要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提出了许多的有利意见。大大小小,共计六十余处。李世民和他一起再作讨论详加推敲,算是把兵制改革的方略,做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修改之后,大唐王师也就正式变成了大唐新兵志,只等今后再不断的完善和修改。

    紧接着,李世民自然是将新兵志在朝堂上公之于众,寻求众臣的意见。这东西一拿上朝廷,果然立马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马燧那些将军们,自然是惊讶不已,感叹皇帝的奇思妙想和高瞻远瞩。就连那些文臣,也感觉到了新兵志中利国利民的好处所在。

    朝堂之上讨论了两日略作修改,新兵志居然全票通过,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反对。反来,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了,大唐的节度使这个重大弊病,很有必要废除。而要废除这一制度,新的兵制是非常有必要推行的。熟悉大唐的人都能看出,这新的兵制,实际就是综合了府兵制和佣兵制的两种制度,非常有效的互补了彼此的缺憾。可以说,这应该是最适合眼下大唐的一套兵制建构。

    由于眼下朝廷异常的穷困,所以‘龙骧卫’的组建,暂时只是一个画饼。而且皇帝之前也曾下令,天下都要免去一些赋税,借以修养生息。因此,朝廷至少还要过上一年的穷日子。刚刚安顿了大批的退役军士和仆役丫鬟,那是一时无钱再组建起龙骧卫的。

    但是,龙骧卫大将军的任命,却是有必要这时候提上日程开始讨论的。群臣商议得出的结论是,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首先必须是行伍出身熟悉军事;二是要老练沉稳,精于内政。因为龙骧卫毕竟还不是正规的野战军,大多数的时间,他们是在地方与地方衙门亲密合作又相互监督。因此,龙骧卫是一支很接近平民的军队。或许九成以上的龙骧卫都不会真正参预到战斗中来,他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训练和保卫地方安稳。因此,龙骧卫大将军的人选,最值得慎重考虑。

    最后,在马燧和李晟的推荐、众臣的表决之下,李世民决定任命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为左右龙骧卫的大将军。这两名大将,也都当过地方父母官,对治民治吏这种事情并不陌生,本身也是畅晓军事的能征惯战之将。将他们调入京师担任这样的要职,也算是用人得法。更何况,曲环现在是五十岁,伊慎才四十余岁,二人都正当壮年。龙骧卫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经营’。他们二人,都还有大把的时间,替大唐经营未来的铁血之师。

    敲定了这两个人选,其他的人选就更好订下来了。左右神策卫,大唐的天下兵马统制,大将军自然不会旁落的任命了李晟和马燧。

    飞龙骑,这支皇帝亲勋的大将军人选,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最后,李世民通过反复的思考和比对,决定任命浑闪锎蠼吖毯鸵笆几ㄎ1纠捶闪锞筒皇谴看獾挠志湟罢侥芰Σ攀亲钔怀龅牡胤健Q巯禄氍{和高固都在西面,李世民也打算调出一半的飞龙骑,一万人前往泾州参加戍防和训练。这样一支精锐的部队,可不能因为懒散而变得消沉了。从今以后,飞龙骑也会不断的被派往边疆,人员时常轮换,都不会长时间的懒散下来。而皇城之中,还有野诗良辅这个飞龙骑将军统率,李世民也是最放得心的。

    皇城御林军当中,左右羽林卫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是常驻皇城的御林军,是皇城最重要的保障。李世民早就承诺过了,任命年仅十六岁的李愬为左羽林卫大将军。消息一出,满朝皆惊。但大家联想到李愬的出身,尤其是他这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立下的军功,也就释然了。皇帝这也算是破格提拔,唯才是举。

    右羽卫的大将军人选,李世民也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名头并不太响亮的薛平,出人意料的荣膺此职。当初只是在飞龙骑里当个小小武官的薛平,现在可谓是平步青云,一跃成了三品大将军。李世民识人如炬,薛平虽然行事低调、不喜欢张扬,可李世民早就看出,这个年轻人是个有真才实学的将帅之才。给他一支羽林卫来统领,也算是最大的一个磨练。像他这样的人才,缺的就是经验。时辰一到,他就能变成一员沙场儒将,笑傲军旅。

    至于左右金吾卫,这在以前只是皇城仪仗队,同时也兼负一些保卫皇城的责任。可是现在,他已然身兼金吾卫和以前的千牛卫的职责,还成了皇帝的贴身卫队。谁要是当了金吾卫的大将军,那含义也就异常的明显了:那将会在皇帝面前,颇受器重和信任。再加上金吾卫平常都只是衣着光鲜的摆摆阵势,又没有什么重荷的操练,也不必要上阵冲杀。因此这两个大将军的人选,在群臣的眼中就成了一块香饽饽。任命谁当金吾卫大将军,也几乎成了朝堂上的一枚风向标——那就表示,皇帝最厚待于谁。

    结果,出身长安第一仕族的郭钢,不出所料的担任了左金吾卫大将军一职。而右金吾卫大将军,则是郭钢的亲叔叔、郭子仪的六子、原附马都尉郭暖。明眼人都知道,这金吾卫将军看来有可能只是个虚职了。郭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会荷甲执枪的去保护皇帝?郭钢,倒是有点靠谱。这小子生得风流倜傥,穿上明亮的战甲战袍往皇帝身边那么一站,倒还像那一会回事。

    其实金吾卫加起来也那就是那么几个人,而且以前汉王府的那些铁血卫士们,都进了金吾卫任担大小的将军。李世民任命郭暖一个右金吾卫大将军,无非是为了表示对他郭家的无限恩荣。本来任命自己的未来岳丈、曾经也是军旅出身的郭晞当这个大将军更为合适。但郭晞年岁已高,那就正好便宜了正当年轻的郭暖。郭家一门,二女嫁给皇帝,二男当了大将军,从此可谓是风光之极,受尽恩荣。长安第一豪门的地位,越发的变得牢不可破。李世民这也是有意的巩固郭家在长安的地位。有了最大的仕族门阀对自己铁胆忠心,那办起事来自然是顺风顺水,无往不利了。

    另外,拱卫长安的军队,自然也是隶属神策卫的。因此,就将北门与西门划分到了左神策卫,东门与南门,划分到了右神策卫。长安戍卫的大军,将由神策军大将军直接统领。也就是说,现在长安城外的十余万兵马,分别隶属于李晟和马燧直接指挥。李世民想得很清楚:虽说这算起来左右神策卫大将军是掌管天下兵马,但是他们实际掌控的兵权,也是不可少的。戍卫长安的兵马,从来就不是少数。将他们划分给神策卫大将军统领,也是十分的合理。至少,不会让李晟与马燧有一种卸磨杀驴、褫夺他们兵权的感觉。而且实际上,他们又是绝对效忠于皇帝的。真正的兵权,还是在他李世民自己手上。这样的制度和做法,就算是流传到后世,也是可以行得通的。当皇帝的人,不至于会连两个信得过的将军都没有。

    正当朝堂之上在紧急讨论这些兵制革新的重大措施的时候,关内裁兵的事情已经进行到了最后的关头。拱卫关内的兵马,加上原先皇城中的飞龙骑,总共是二十万人。裁去老弱兵残和家中独子以后,还剩下十七万人。这三万人,基本上都被安排在了关内长安、洛阳一带。这些退役的将士们,开始还有些犹豫和担忧。可当他们将朝廷允诺的土地和钱粮拿到手了以后,不出意外的开始对皇帝和陛下歌功颂德、感激涕零。

    毕竟,没有谁会真正喜欢一辈子像无根的飘萍似的,混在随时可以送命的军队里。回到地方,有田可种有饭可吃,朝廷对退役军人也是百般厚待。这样的日子,到哪里去寻?感激之余,这些退役的将士们对皇帝和朝廷的忠心,变得无可动摇。退役下来的三万士兵,成了关内衷心拥护皇帝和朝廷的一等良民。假使有一天有需要,只要皇帝登高一呼,他们又会毫不犹豫的拿起当枪变成士兵,保卫给了他们无限恩泽的皇帝和朝廷。

    正因为这一系列真正为民着想的措施,皇帝在百姓们的心中,形象也是逐渐的高大,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好评和支持。兵制改革最初推行的时候,所遇到的阻力是异常巨大的。皇帝最亲信的大将军李怀光都造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可是到了最后,裁军时所遇到的阻力渐渐的烟消云散。军队里,严格按照法规的规定,达到了年龄和条件的士兵,开始乐意退役,甚至是盼着退役。因此现在,就算是离开了军队,他们也不必担心因为没有军饷领用而饿死。离开的时候,朝廷会一次性发送足够他们生活一年以上的钱物;回到了地方,他们会获得扎根生存的土地,从此过上平安踏实的生活。

    一时间,民间的热情在那些退役军人的带动之下,也是渐渐的高涨起来。看到朝廷做出这许多有利于百姓的变革,百姓们自然也是欢喜的。常年在战乱和动荡中飘浮,百姓们人心思定,就盼着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朝廷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就都非常的珍惜。从关内开始,百姓们勤于生产、热爱劳作的风气,也是慢慢的蔓延开来。皇帝甚至还下了圣旨,免征或是减除了天下许多地方的赋税,这让百姓的热情进一步的高涨。

    从兵制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良性反应,开始在大唐各地慢慢发生。情势,比较喜人。

    没过多久,许州刺史曲环与汴州刺史伊慎,也是连跳三级,从地方刺史被提拔成了朝堂之上炽手可热的人物。左右神策卫和龙骧卫大将军,这些新的官职,被吏部堪定为二品,比其他冠之以‘大将军’之名的职辈,都要高。曲环和伊慎,也几乎是一跃就要与李晟、马燧平起平坐了。

    只不过,他们这两个大将军,眼下却是一个兵也没有。想要兵?可以。必须要靠他们努力的去经营。说不定过个几年,大唐天下全是他们的子弟兵。大唐的子民,会有半数以上的都认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