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唐重生李世民 >

第303部分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303部分

小说: 残唐重生李世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燧也道:“李良器言之有理!陛下,微臣认来,现在虽然是有了危机,也未尝不是一个机会。陛下大可以趁此机会向北方进兵,扩大对回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以往,回鹘只是象征意义上的请我大唐帮他们册封可汗。可现在,陛下大可以名正言顺的兴起王师,前往平叛剿平篡立者,册立新君。这样一来,就可以赢得极高的威望和信任。正如陛下所言,于情于理于法,我大唐都有出兵北上的必要!”

    李晟扬了一下手正要说话,无奈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最后还咳出了血丝来。李世民急忙命人将他扶住,就要请他下去休息。李晟却是倔强的不肯离席,李世民只得强制将他带走。看他身体堪忧,李世民和众臣都心中暗自焦急。

    李晟走后,李世民收回心神,说道:“刚刚李晟和马燧的意见,是建议出兵北上。具体该怎么办,我们再继续商议。陆贽,你执掌门下省,专司进谏。你来说说你的意见。”

    陆贽站起身来,神色严峻的说道:“陛下。回鹘内乱,无异于我大唐肘腋生患。患疾虽不大,但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微臣相信,吐蕃这时候也已经接到了回鹘内乱的消息。不出所料的话,吐蕃定会有所行动。比喻说,他们会趁回鹘大军回救金帐之时猛攻北庭。如果吐蕃拿下了北庭,那安西一带就从此彻底孤立隔绝。大唐和回鹘想出兵去救援,也是鞭长莫及。北庭是个重要门户,不容有失。因此,表面看来这是回鹘内乱,实际上也关系到了我大唐在西域千里疆土的安危。微臣虽然一向不主张战争,但这一次,除了出兵干涉,别无他法!”

    李世民听完也不急于表态,看向薛存诚道:“你的意见?”

    薛存诚起身道:“这一回,微臣也赞同陆相公之言。回鹘之事,其实就是我大唐之事。而且,这场危机也未尝不是我大唐的一个机会。趁此机会,可以重塑大唐在四方蛮夷中的威望,重新奠定我大唐的霸主地位。无论如何,该出兵北上。”

    李世民缓缓的点了点头:“一向最反对战争的两个人,都主张朕出兵北上了。这么说来,是不是大家都表示赞同了?谁有意见,站出来说。不管是什么主张和立场,朕都想听上一听。”

    场面一下变得安静。众臣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视。

    半晌后,中书侍郎孔巢父颤悠悠的晃了出来,口中含糊不清的说道:“陛下,老臣有一言要谏上。”

    “讲。”李世民仔细打量了孔巢父一眼,突然发现这老头子当真是太老了。好些日子不曾注意他,没想到他就老成了这样子。

    “遵旨!”孔巢父仿佛还有些激动,可能是太久没有得到皇帝注意了的缘故。他说道:“陛下请恕老臣直言。回鹘内乱,是人家家事。自古都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关起门来清算家务事。我大唐虽然算起来是回鹘的宗主国,可历年来,回鹘人自主自立,没让我大唐操过什么心。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些年来回鹘如日中天,也轮不到我大唐来操心。眼下他们内乱,如果我大唐贸然出兵干涉,定会引起回鹘人的不满和反感。而且,诸邦蛮夷也会以为我大唐以强凌弱干涉他人内政。这样的罪名,与侵略别国国土无异。因此,陛下不得不慎之。”

    李世民眉头微皱,说道:“你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从道义上讲,我大唐虽然有理由出兵干涉。但从这些年的实情上分析,或许是会招致一些非议。但这时候,我们不能顾虚名而取实祸。刚刚你也听到了。如果我们坐视不理,回鹘内乱不知道要闹到什么时候。到时候,北庭必然陷落,西域的千里沃野也不在我掌握之中,只能任人鱼肉。这是明显而尖锐的事实。”说完这些话,心中还有些愤然:孔巢父这样的酸儒,在面对政治事件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名声。名声固然重要,但比起重大的利益来,又算得了什么?

    孔巢父本想出一出风头讨得皇帝的注意和欢心,没想到却碰了一鼻子灰,只得无趣的退下了。

    李世民早早对这个孔巢父已有一点不满意,这是故意挑衅一般的说道:“韩愈,你的意见呢?”

    韩愈愕然一愣,一时有些不知所措。至从裴度去了蔡州以后,就由他来接任了中书舍人一职,在皇帝御书房里用墨伺候。本来,像这样的御前会议他是不够资格参加的,若不是缺一个书记官,他是走都走不进来。所以皇帝突然找他问话,还真是有些惶然不知所措。

    韩愈站了出来,十几双眼睛都齐齐看向他,让他如芒在背。他自己心里也清楚,皇帝是对孔巢父不满了,所以才点了一个中书省的晚辈小吏出来说话。现在,他无论怎么说话都要得罪人,着实有些烦恼。权宜半晌,他开口说道:“回陛下。微臣以为,回鹘之事刻不容缓,当速速用武力来解决。迁延下去,或许会生出许多其他意想不到的变故。”

    李世民面无表情:“这么说,你也是赞同出兵北上了?”

    “正是。”韩愈一咬牙,将这两字说了出来。到头来,他还是宁愿得罪孔巢父,也不想在皇帝面前讨没趣。孔巢父的脸,顿时就绿了。他手下的一个小吏,居然当众和自己唱反调,着实很没面子。

    李世民扬了扬手示意他退下,然后说道:“照此说来,大家的意见基本是统一的,都赞成出兵北上了?”

    这下,可没人再敢站出来说不同意见了。孔巢父倚老卖老想出风头,结果被皇帝不轻不重的羞辱了一番。这架式很明显,其实皇帝出兵北上的心意已经十分坚决了,谁这时候顶风冒头,就是自讨没趣。

    孔巢父已经耷下了头来,闷在心里骂自己是头活猪,居然这一点圣意都揣不到。

    夜已入深,弘文馆里依旧灯火通明。就在此时,早已关闭的长安城门突然打开,一骑飞奔进来,手中举着忽明忽暗的火把,口中大声喊道:“急报、急报、边关急报!”

    长安朱雀门顿时大开,这一骑毫无阻挡的就冲进了皇宫,直到弘文馆前。宰相陆贽连忙迎了出去,接到急到。刚看了一眼,险些傻了眼,脚下都有些趔趄了。他浑身打了一个冷战,提脚就跑进了弘文馆。

    “陛下,大事不妙!”陆贽很少像这样惊慌。他快步跑上前来,将一封折子递到了皇帝面前。

    李世民神色肃然的接过来一看,顿时拍案而起:“混账!”

    众臣都惶然一惊,不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李世民也懒得兜圈子了,大声说道:“无信无义的吐蕃人,果然趁乱攻打我北庭。并已在十天前,将北庭攻陷!”

    “啊!”群臣惶然大惊。

    “韩愈,念!”李世民将折子一扔,恼怒的坐了下来。

    韩愈紧张的从地上捡起折子,大声念道:“微臣鸿胪寺卿杨锋,万死拜于吾皇万岁陛下:景兴三年十一月十九。吐蕃大军纠合白服突厥、葛逻禄、沙陀等部族,趁吐蕃大相颉干迦斯挥兵回救金帐之际,突然率军猛攻北庭。北庭数千残兵死战顽守,几乎全军覆没。至微臣得知消息时,北庭已然陷落贼手!现如今,回鹘大相颉干迦斯正率军回救金帐,回鹘汗主废立之事终会如何,尚未可知。”

    众人一起惊道:“果然不出所料!”

    “看来,是否出兵之事已不必再议了。”李世民眼神如刀,咬牙切齿的说道,“北风即是号角。我大唐的王师,也是时候干一些该干的事情了!”,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374章 千军一帅() 
所有人的神经,顿时崩紧。弘文馆里的气氛,也斗然变得紧张起来。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李世民朗声道,“户部尚书王锷!”

    “微臣在!”王锷也是行伍出身之人,声音极其宏亮。

    “朕命你在十二个时辰之内,征调三万民夫。筹措粮草三十万石,寒衣十万套,军饷五百万贯。以备北伐大军用度。”

    王锷顿时就傻了眼:“这么多东西,十二个时辰?”

    “朕给的时间已经很充裕了。”李世民严肃的说道,“你要知道,军情如火。每一刻都有可能会有生命在丧失,都有局势在变化。十二个时辰,误了半刻时间也休要再来见朕!”

    王锷额头上顿时冷汗直流,拱手拜下之后就急急的走了。这十二个时辰对他来说,无异于是生死时间,一刻也不敢耽误。

    群臣看到皇帝态度如此坚决,心里都替王锷捏了一把汗。至从皇帝登基以来,还从来没有为难过哪个臣子。这一次却下达了这样严苛的指令,足以见得他对北伐出兵之事是何等的重视。

    一时间,弘文馆里鸦雀无声。群臣都屏气凝神,等着皇帝说出后面的事情。

    “出兵北上回鹘之事,本来是兵部尚书、左神策卫大将军李晟,和左神武卫大将军浑涸鸬氖虑椤!崩钍烂袼档溃翱墒窍衷冢氍{远在凤翔,李晟身体不适无法理事。这样的大事,不能没有主理的大臣。武元衡。”

    武元衡心头一震,急忙闪身站了出来:“微臣在。”

    “朕任命你为尚书左丞平军事章事,专司负责北伐军的诸项事宜。”李世民说道,“即日起,成立北伐军机处,由你和马燧负责领头,兵部所有官员都参预进来。全国上下七十余万兵马和所有民夫粮草,你们可以任意调动。满朝大臣和所有将军,都要听从你们的指令。命令以弘文馆章印盖出,朕要亲自审阅并加盖玉玺方能生效。”

    武元衡不敢多言,只得拱手应命。本来他东征回来后,李世民就有意任命他担任尚书右仆射,与马燧平起平坐的料理朝政。可德妃武琦云提出了反对意见,武元衡自己也坚决不肯接受,因此才作罢。于是,回朝后的武元衡连以前吏部尚书的职事都丢了,只落得了一个从四品光禄寺少卿的虚衔,终日陪在皇帝身边,负责安排皇帝与宫人的饮食起居和重大宴会。现在皇帝任命他担任尚书左丞,那就是仅次于仆射的官职,是尚书省最高长官的副手。‘平军国章事’,就是让他专门处理军事,相当于大唐的‘*****’了,比李晟这个国防部长(兵部尚书)还高了一个级别。

    对于皇帝的这个人事任命,众人虽然有点惊讶,但想一想,又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合理。本来武元衡就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东征时拿下的功劳又十分巨大,足以胜任此职。马燧因为是主管右神策卫,因此不太方便直接主理北伐之事。让他与武元衡搭档,也是为了方便武元衡调动大唐其他地域的军资与兵力。

    ‘北伐军机处’的成立,也标志着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开始收拾河陇和西域的事情。一副沉重的担子,再次压上了武元衡的肩头。

    “北伐军的人员配置、兵力部署,全由你们军机处自己商定。”李世民继续说道,“议定之后,报予朕知道。所有的事情,都必须在十二个时辰之内完毕。明天的这个时候,朕要看到已经开拔的北伐军。”

    武元衡和马燧等人各自心头一凛,齐齐拱手应诺。

    李世民凝神看了武元衡几眼,微微点了点头,说道:“事情大概就这样安排下来了。卿等回去吧。即日起,取消公休与轮假。若有特殊情况要休假的大臣,须报予朕来亲自批审。三省六部与各个衙门,都把工作重心放到支持北伐上来。从现在起,所有准备动工或正在施工的皇家园林、房舍构造工程全部停止。北伐一日不休,工程便一日不得进行。节约一切花消用度,全力支持北伐!”

    “臣等遵旨!”众臣一起拜领圣旨。心中各自道:这些年来,皇帝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下决心要干一件事情的。看来这北伐是景兴年以来最重要的一件大事了!

    事情都交待完毕了,御前会议也到此结束。所有人都感觉背上了一副担子,身上沉甸甸的。

    “陆贽,你留下来。朕另有话问你。”群臣准备退下时,李世民将陆贽唤住了。

    陆贽走上前来,拱手拜道:“陛下但有赐教,微臣洗耳恭听。”

    “的确是有一件事情,朕想听一听你是什么意见。”李世民说道,“就是关于北伐军的元帅人选。”

    陆贽微微一怔:“陛下,微臣不懂军事,而且也不是军机处的人。这样的事情实难揣度。”

    “正因为你是局外人,所以朕才要问你的意见。”李世民说道,“军事,永远是为政治服务的。任何一场有目的地战争,也都将导致政治时局的变化。朕,不会只为了战争而战争,也不会忽略战争背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变化。你虽然不懂军事,但政治上的觉悟却超越所有人。说一说,北伐,由谁挂帅比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