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发明家 >

第131部分

唐朝发明家-第131部分

小说: 唐朝发明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浩然决定回长安,不过没有直接回,而是在歙州又住了个把月才回去,免得长安的人都避着他。

    回到长安,王浩然也没有立刻进宫,谁知道李世民会不会担心王浩然在歙州是否有带着痘疮病毒回来呢?还不如让李世民自己去决定得了,若是他不担心这个,自然会召王浩然入宫。

    李世民还算有气魄,一听说王浩然回来了就下旨召王浩然入宫,毕竟王浩然去重灾区出来后又在歙州县城住了个把月才回来,至今都已经过去两个多月了,以之前王浩然使用种牛痘的效果来看,痘疮在人体的潜伏期顶多十多天而已,王浩然这么久都相安无事,定然是没感染上痘疮的。

第241章 让功() 
在古代,痘疮是让人闻声色变的存在,因为危害极大,又没有治愈之法,所以一般都是用隔离灭杀的办法来解决。这办法太过简单粗暴,故而史书上鲜有记载。这回王浩然破天荒的制作出牛痘预防痘疮的办法,解决医学上的一大难题还算是小事,能挽救无数百姓更是大功一件。赏赐肯定是要的,李世民曾想封王浩然为异姓王,毕竟王浩然对大唐的功绩是众所周知的,然而不少朝中大臣却表示反对,王浩然的功劳太大了,民望之高,亦有功高盖主的势头,又有着在各个领域遥遥领先的技术,他若封王,对任何人来说,包括王浩然自己,这都是弊大于利的。李世民与众朝臣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改封王浩然为护国公,世袭罔替。

    王浩然对这些名头倒无所谓,来到唐朝后,他更是觉得所谓的地位、声望是那么的虚无缥缈,也只有做些有意义的事才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

    在李世民和王浩然谈及歙洲痘疮一事时,王浩然建议让朝廷慈善机构号召民众捐款救济,而朝廷之前一直有对歙洲调拨救济物资的事则可以停下来,只需在民众捐赠不够时再补上即可。

    “这倒无妨,大唐百姓一直向朝廷交税纳税,如今大唐百姓有难,由朝廷调拨物资救济本是理所当然,哪还能再让大唐百姓自掏腰包呢?况且如今国库充足,这些许钱财,并无大碍。”李世民奇怪了,王浩然向来也可谓是爱民如子,现在怎么就突然站在朝廷这边为朝廷计较起这点钱财来呢?

    “皇兄,慈善机构号召民众捐赠并非强迫,捐与不捐,或是捐多捐少,全凭自愿,老百姓也会自己衡量一下自己的家底,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人,自然不会捐赠。问题是,历朝历代,贫富差距向来悬殊,富者缴纳一成税赋亦无伤大碍,而贫穷之人若是缴纳一成税赋,则有可能衣食成忧。比起大唐国库充盈,老百姓们都富足起来更能体现出大唐的强盛。所以臣弟觉得,解决贫富悬殊的问题至关重要。这次歙洲受难,朝廷正好可以立一典范,让那些富足的百姓献爱心,他们为名望也好,为积德也罢,总能为朝廷节省一些开支。而这些节省下来的开支,则可以补贴到贫穷百姓的税赋之上,以此稍微拉近一些贫富之间的差距。”

    “你的意思是取消粮食上的税赋?”李世民听明白了王浩然的意图,之前农民的税赋一减再减,若是再减的话那只能是取消这类税赋了。

    “没错,如今大唐商业繁荣,朝廷的主要税收来源逐渐转到商业税收上,更何况朝廷的各个产业收益颇丰,相比起来,农业上的税赋倒显得不值一提了。”

    “嗯……这倒还可以好好商议一番。”李世民有些意动,不过农业上的税收比重可没真像王浩然所说的那样不值一提,所以这还需跟众朝臣合计一下才行。

    王浩然回到家后,还没几天,取消农业税收的事还没点消息,房玄龄倒先让人送来邀请函,说是他得到了一些新品茶叶,听闻王浩然亦善于品茶,故而让他过去品尝一下。

    王浩然不明所以,私下他跟房玄龄并无往来,总不可能真的只是让他去品茶吧?至于到底是有什么事,那也只有去了才知道了。

    王浩然如约而至,房玄龄倒还真拿出新品茶叶来,沏出来的茶碧绿清莹,滋味甘鲜醇和,不过王浩然只知道这是绿茶,喝起来有些甘甜而已,哪里懂什么茶艺啊?

    “好茶!色香味俱全,可谓是上品好茶!”王浩然挺喜欢这味道的,便赞赏了一番。

    “呵呵……这茶叶是老夫的一个远房侄子种的,护国公若是喜欢,老夫让他多送你一些便是。”

    王浩然答谢了一番,没多去深究,扯起了些闲话,等着房玄龄翻牌。

    闲聊许久,房玄龄这才把话题转到主题上,说道:“前些日,太上皇提起取消农业税赋一事,听说护国公你也跟太上皇提及过是吧?”

    “确实提过。”王浩然纳闷了,难道在他之前已经有人提出这建议了?那会是谁呢?房玄龄提及此事又是有什么意图呢?面对不明朗的事,王浩然只能少说话,静观其变为好。

    “护国公年纪轻轻就能为国为民,让老夫敬佩啊!其实在此之前,陛下也曾提及此事,只是一直还在商议当中,所以还不曾对外提及而已。”

    “哦……还有这事啊,陛下仁义,真是大唐百姓之福啊!”王浩然更纳闷了,李治提过这个建议?那怎么前几日他跟李世民提及时,李世民完全像是第一次听到这提议的反应呢?

    “是啊!陛下心善,朝中臣子若能尽心辅佐,将来定然又会是一代贤明帝王。”房玄龄见王浩然有去探究他话外之音,笑了笑,觉得以王浩然聪慧,不用自己过多点明,他便能领悟过来,所以说完这话便不再主动谈及此事了。

    王浩然出了房府之后还在想着房玄龄今天说的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除去无关紧要的闲聊,房玄龄所提及的也就只有税赋和李治而已,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王浩然突然灵光一闪,他想到了一种可能,由此再回想一下房玄龄的话,可谓是丝丝入扣,原来房玄龄是要他让功啊!

    李治才十来岁,若是论起名望,怕是都不如王浩然。身为帝王又怎么如此?李世民为了李治而让恩,朝中众多臣子都是由以李治的名义提拔上去的。而对于大唐百姓,李治还得有些恩惠、功绩才妥当,那么这取消农业税赋的事由李治先发起就再合适不过了。至于李治是否是最先提起此事,真相并不重要,朝廷和王浩然所说的就是真相!

    王浩然觉得这也没什么不妥,如果后世历史没有坑他的话,李治还算是贤明帝王,而且如今武如意没有入宫为妃,朝廷不至于引发什么动荡。所以在此之后,王浩然便绝口不提取消农业赋税一事,李世民想让李治立些民望,那这事就基本算是成了,根本不用王浩然多言。

第242章 李世民看上武如意了!() 
没过两天,朝廷里就传出正在商议取消农业税赋的消息,当然了,这提案肯定是李治体恤百姓而提议出来的。经过大半个月的榷商,这法案终于出台,也算是雷厉风行了。

    王浩然对学院的建设很是上心,因为急于早日把学院建成,他除了调派他手下的建筑工程队外,还聘用了众多工人。虽然这学院规模宏大,但学院的设计倒没费王浩然多少脑汁,他把这学院一分为二,靠近长安城内侧的设为“大学”,学院布局基本上算是把他后世所在的大学照搬过来一样,将来招收的学生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上。另一侧则设为“小学”,布局同样是抄袭后世的学校,只是考虑到此时的具体情况而稍作改动而已,将来招收的学生年龄则在七到十五岁之间。

    虽然王浩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到学院的建设当中,但还是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才把主体建成。此时小玉的发电站已经落成,她的团队已经攻克了远程送电的技术,虽然眼下输送的电压还不大稳定,王浩然还是让小玉把电输送到学院里,并安装电灯、路灯,还在广场中间建了一个灯塔,算是标志性建筑了。

    王浩然这么做,一是为了给小玉提供实验场地,二来也算是未雨绸缪了,虽然此时的电灯用处不大,但以后一攻克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学院里就可以直接使用那些电灯,而无需再做拉电线、装电灯之类的事情。

    一日,李世民不知道抽的哪门子的筋,把王浩然召进宫说想纳武如意为妃!王浩然大吃一惊,他自然是不会同意,收武如意为徒本就是为了不让武如意入宫,还为此杜撰了武如意命运两极之说……此时若是不阻止,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白费,而历史的步伐,未必不会让王浩然想要扭转的历史重新走上“正轨”。

    “皇兄,如意她命有两极,想必您是知道的,她若入宫,怕是……”王浩然婉言拒绝道。

    “这倒无妨,难道寡人还保护不了她的周全?她一进宫,寡人就先赐她金书铁卷便是。”李世民跟其他人都一样,就是喜欢美女,对于有才华的大美女更是喜爱非常。他亲弟弟的老婆是个大美女,于是纳为妃子收入帐中。前些年他听闻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长得秀丽,而且出口成章,都没召来看看就直接下旨纳为妃子。而武如意,长相、出身、才华都是不用多说的,李世民之前去参观发电站时还见过武如意,二十多岁的武如意风华正茂,在小玉的团队里待了这么多年,亦有着干练的风格和不拘的性子,与其她女人相比是那么的独特,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李世民的目光。李世民从此一直念念不忘,可想到武如意所谓的命运两极之说,想必身为她师父的王浩然定然是不会同意的,故而一直拖到现在,此时终于按捺不住,这才向王浩然提及此事。

    “臣弟恩师占的卦,不知皇兄相信几成?”王浩然问道。

    “事在人为,将来的事现在都可以变通的嘛!只要现下多加留意,未必不能为如意改命。”李世民避而不谈逍遥三仙的卜卦,民间对逍遥三仙甚是推崇,甚至有不少都建有三仙庙对逍遥三仙顶礼膜拜,他若说不相信逍遥三仙的卜卦,不说王浩然,大唐百姓都不答应了。况且他觉得无论武如意命运如何,都影响不到李唐命运,也影响不到他李世民的命运,故而对武如意的命运也就没那么上心了。

    “如意聪慧过人,发电站、电灯等能有如今的研究成果,她的功劳不可或缺,若是让她入宫享受荣华富贵,那这大好人才也就这么浪费了,岂不可惜了?”王浩然不想说武如意若是入宫能祸乱朝纲一事,一是就眼下而言,这还只是莫须有的事,若是让武如意贴上这一标签,别说武如意,连武家怕也会因此受到皇室的排挤,甚至敌视。二来王浩然对武如意颇有歉意,这本该打破常规当女皇的人却是因为他的运筹而顶多当个科学家而已,貌似最浪费人才的人是王浩然他自己。

    “这还不好办?寡人特许如意可随意进出宫,亦可继续留在你那研究所做研究,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李世民在召王浩然入宫之前就想好了王浩然可能拿来拒绝此事的理由,并一一想好了应对之策,对武如意有着志在必得的决心。

    事出突然,王浩然并未做什么准备,仓促间想到的拒绝理由都被李世民一一化解,而唯一的猛药他又不想用,免得把武如意推向困境之中。为难之际,他又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祸水东引,那又该怎么做呢?王浩然陷入了深思当中。

    “浩然,你觉得这样还不妥吗?”李世民能猜到王浩然在掏空心思的找理由来拒绝呢,他自然不会让王浩然有过多的思考时间,见王浩然低头不语,便连忙出言打断王浩然的思绪。

    “当年应国公身负重病,仍记挂着如意的命运,臣弟收如意为徒那日,应国公更是忍着病痛亲自到场观礼,不幸的是他当日便在仪式中仙逝。父爱如山,应国公爱女之情让人敬佩,臣弟亦是深有触动,应国公临终把如意托付于臣弟,臣弟不敢辜负应国公的嘱托,对于让如意入宫一事,臣弟实在担心恩师的卦象应验……”李世民不让王浩然有思考的时间,王浩然只好跟李世民原地拉锯,尽量争取一些碎片时间来琢磨祸水东引的计策。这计策有些凶险,若没能琢磨透其中利害关键、言语用词,稍有不慎,怕是跟李世民闹僵都有可能。

    “应国公是大唐的重要功臣,他的子嗣自然得多加照顾才是,无论是谁都会念及他的功劳,那就更不用担心如意入宫会出什么差池了。”

    李世民一口一个“如意”的叫得甚是顺口,看来王浩然想阻止这事怕是有些难办了。

第243章 祸水东引() 
“恩师之言,无不应验,纵然眼下还看不出什么征兆来,但臣弟仍然相信恩师所占出来的卦象。应国公之临终嘱托,臣弟不敢大意。”王浩然继续原地拉锯拖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