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160部分

中华苍穹-第160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一个专门的经济区域。具体的相关事项朕有一个腹稿,一会再行商议吧。”

    对于后世深圳特区的办法,光绪早就在酝酿当中。一直没能下决定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全部照搬来执行,必将出现如同后世那大量的流动人口。一来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个问题,二来随着大量人口进入特区工作,当这些人带着远高于当地的收入回乡时,会不会导致拜金主义盛行。而最让光绪下不了决定的,如此一来,长期远离家乡会使传统的家族模式受到多大的冲击?家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光绪回到这个时代,最想让国家民族保存的东西之一。

    光绪正愁着如何取其优良、弃其糟粕把的经济特区发展经验搬来使用时,朝堂上就遭到了坚决的反对。

    “微臣不感苟同。”大学士徐桐站了出来:“微臣以为,开放通商口岸之事涉国家根本,绝计不能。此,其一也。其二,我中华自古以来便使用白银交易,已是数千年之久,使用白银在中华早已成根深蒂固之式,皇上又何故无端与洋人兑换成黄金。往年,咱们大清打不赢洋人,临了不得已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如今,既无战事且刚刚对日而胜,其太平洋舰队更胜北洋水师。皇上为何无端开放通商口岸与洋人,且与其兑换黄金更是白白损失近两成。臣以为,皇上大谬也。”

    开放通商口岸、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这两件事光绪早就放出风来,可这几十天来也没人写过与此事有任何关联的折子上来。以为大家都不会反对,所以才选择今天在朝堂上公然说及此事,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样一个正式而公开的场和谈及此事,为将来实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却没想到还是有人公开反对。

    徐桐的一番话,立刻在朝堂上引来一片议论,大部分都是赞同的声音。赞同的人都认为,之前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实是无奈之举,谁叫咱打不过洋人。如今咱大清刚刚打败了东洋人,却要开放通商口岸让洋人投资设厂,又要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这不是平白让洋人赚咱大清的钱,这放到哪儿都说不过去啊?

    可如今这朝局形势,朝廷当中但凡心思活动点的官员都是看得清清楚楚。先借着大胜日本之势手握雄兵,再有大清银行掌握财权。就连慈禧太后都不得已交出大权。这个时候正在皇上意气风发之时,这个时候出面反对皇上那可不是嫌官当的久了。你徐桐找死,咱们犯不着和你一起死。

    所以赞成归赞成,也就是在下面低声议论议论。真站出来附议的还真没有。但是听到一片赞同之声的徐桐,却是洋洋得意的与唐绍仪并列站着,并一脸不屑的看着他。

    “其实徐大人方为大谬也。”唐绍仪出面反对:“当今世界各国均已实行金本位制,如我大清不与洋人同步,一但洋人操纵白银价格任由随其意涨跌,实是将我大清经济交于洋人之手。如此,洋人手握大清经济命脉。则我大清只能任由洋人宰割。当今世界之格局已非我中华一家独大,我大清积弱已久,再不迎头追赶则我大清将永受洋人制约。”

    “既便洋人操纵白银价格这又与大清何干,难不能洋人还能操纵我大清国库不成。”徐桐依然是不屑一顾。

    “洋人自然不能操纵我大清国库,但是如些一来。我大清对外贸易将遭受巨大损失。”

    “那依唐大人之言,将白花花的银子送给洋人。就是为大清赚钱了?”洋洋得意的徐桐说完却看见光绪一脸杀气的盯着他。徐桐灵机一动跪倒在地:“唐绍仪、林启兆二人蛊惑君心,行动摇国本之虞。微臣肯请皇上将其二人罢免,并由律法司问罪。”

    这皇帝当得光绪轻轻的按了按头。甲午前有个孙毓汶,凡是都在反对。好不容易借着孙毓汶同意对日议和有违他光绪遗旨把他给宰了,如今又出来个徐桐。

    长在朝堂上行走的谁不知道,开放通商口岸、兑换黄金发行纸币。能出这主意,而且已经开始谈判的人,除了他光绪皇帝还能有别人吗?你徐桐反对这事就是在反对他皇上。光绪正想着要找个借口把徐桐给罢了官,可徐桐这么一说。却让光绪不好下手。人家都说了是唐绍仪、林启兆二人蛊惑君心,明面上反对的是他二人又不是你光绪皇帝,这让光绪怎么下手。

    光绪大手一挥:“退朝。”

    御书房内,光绪传召唐绍仪、林启兆见驾。

    林启兆刚行完礼就开口了:“自大清要以白银兑换黄金准备发行纸币之事传出,国际银价已有下跌之式。此事还请皇上尽速裁决。”

    “兑换黄金发行纸币是必然的,这点尔等不必忧虑。至兑换三百吨黄金够不够,朕不懂也不会算。你林启兆是行家,你决定就好。只是这一比十七的兑换比率是高了点,你再与各国谈谈看。”就算光绪是穿越人也没有改变未来趋势的能力,所以金本位是一定要执行的。只是谈到开埠之事,光绪却有些忧虑:“开埠肯定会引起部分官员的反对,所以先期就不要开那么多了。朕看就在上海周边先选个二三处试行吧,也探探民间之风向。”

    “砰”的一声,回到军机处的徐桐一拍桌子猛的站了起来,忿忿不平的说道,“莫明其妙的开埠,莫明其妙的兑换黄金。咱们大清又不是钱多了烧的慌,非要赶着架子送给洋人。还有那个康有为,在上海搞了个什么强学会,天天就是鼓捣什么维新变法盅惑人心。皇上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却又管着。别看皇上没说变法,但现在做的还不是变法的那一套。说穿了不就是要把祖宗的江山社稷变得来和洋人一样。长此以往,国体何在?我泱泱中华何以为国?”

    大清几百年都是老一套,不也过来了嘛,这临了变来变去的,为的什么呀?再说了,皇上这发行纸币与钱庄的银票不一个道理嘛,咱大清银行自己发行银票不就是纸币吗?干么非要跟洋人兑换什么黄金。更说这开埠,咱大清跟银子有仇呀!

    “徐师傅,甭管这天下怎么变,变的也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您这是着的什么急呀。”领班军机大臣的礼亲王世铎冷不丁冒了句出来。

    就这是么冷不丁的一句话,让原本憋了一肚子话的徐桐是张嘴结舌。几次张口欲言,却又是话到嘴边就说不出口来。迟疑了半响,气呼呼的坐回到椅子上,阴沉着脸说道:“这天下可不仅是他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更是这天下人的天下。我泱泱中华立国就有君为轻、民为重之说。这变法之事关国家体制,乃立国之本。又岂是皇上说变就能变的,这天下人的心思就不管了?”

    “谁说不管了,徐师傅没见着那些进皇上厂子里上班的人可个个都念着皇上的好儿。这不为了能尽皇上厂子里上班,老百姓可是比进朝廷当官要热闹的多了。”

    “礼亲王爷,您这话可不中听了。要是旁人说也就罢了,可您是首辅军机、领班军机大班,事关国家体制,难道您也不闻不问?要是您也甩手站在一旁,我就进园子去见太后。我就不相信太后她老人家会由着皇上胡来。国家大事可不是戏园子了,想怎么唱就怎么唱。世道人心,江山社稷,不能由着性子想到一出是一出啊。”

    “万万不可。”恭亲王奕欣坐在一旁重重的说了一句:“徐师傅此时去见太后,你让太后怎么做?如今皇上内有大义外有重兵。整个东北和两江都是皇上心腹之人,如今还有了洋人的支持。此时正是皇上权柄在握之时。皇上要做什么谁能挡得住?不要说你我二人。就是太后她老人家,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啊。”

    “难道咱们什么都不做,就这样眼睁睁看着皇上把朝政当戏来唱?洋人对我大清都是虎狼之心,驱之唯恐不及,这理皇上又不是不明。可为何要打开门主动将这虎狼迎进来?恭亲王爷,您也是老洋务了。这里面的门门道道您可比谁都清楚,再怎么着也用不着主动把狼招来吧。您可是皇上的六叔,皇上自小都听您的话,要不请您去跟皇上说说。这国家体制不可轻变呀。”

    徐桐向来痛恨洋人,每每大清与洋人签订条约这徐桐总是痛心疾首。可徐桐只是个理学名家,若是论修身养性的学问尚可,至于经世治国的本事却是没有。恭亲王奕欣只是摇了摇头却不说话,治国之事又岂是一时意气,这里面有些个道理和徐桐说不清楚,也不用去说。

    “要是大伙都没有法子,我这就去乾清门跪谏,纵然拼却一死,我也不能看着大清的江山社稷就这么败坏下去。”说完徐桐双手抱拳一拱,就要往外走去。

    “徐师傅且慢。”奕欣站起来叹了口气:“本王年事已高本无意过问朝中之事,如今事既如此,待老夫先去问问皇上意思诸位再行定夺吧。”

    当奕欣来到御书房面圣之时,光绪正在和唐绍仪、林启兆议事。当得知恭亲王奕欣求见后,只是略略一想,就明白这恭亲王来此之意。

    奕欣见到皇上正在商议早朝所言之事,本想先行退下。没想皇上却说:“六叔快坐,如今这李总理不在京中,六叔可是大清洋务第一人,这洋务之事正好请六叔给指正一二呀。”

    既然皇上让他一起议议这事,他也正好听听。可他听着听着就完全听糊涂了,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公司法和证券法、行政监管、市场经济、等等一系列的名词他听都没听说过,单是这顺差逆差的就把他给差晕了。好不容易等到皇上谈完了,可皇上却在问他的意见。

    “微臣惶恐,微臣听了许久也没能听明白。实在惭愧呀。”

    光绪让其它人全退了出去,亲手端了杯茶给奕欣:“坐吧,六叔有多久没来这御书房了?”

    “大半年吧,去岁皇上亲征田庄台之时,老臣就是这里听着电报员说皇上血战田庄台之事。我爱新觉罗氏能出您这么一位血性的皇上,更胜当年先祖起兵之风采。”

    “是呀,当年先祖十三幅兵甲起事。可六叔看看田庄台战场上朕的身边还有几个满人?当今的大清早已不是太祖时百万铁騎可打天下的年代了。六叔今日来此,莫非也是反对这开埠与兑换黄金之事?”

    “微臣并为此事而来。而是为皇上而来。”

    “六叔莫非也认为这法不该变吗?”

    “非也,微臣以为这法必须要变,而且还要快。如今东洋小国日本都能打得大清一溃千里,大清国再不变变,天下危亦。只是这该如何去变,何时去变。还请皇上慎之再慎呀。”

    “太后曾跟朕说过,大清如同重病之人。用药过猛恐病未愈而人先去之,易以调理为先。只是,单只调理却又恐病情扩大而终至无药可治。朕以为,当以人能承受之最大程度用药,辅以调理。六叔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不妥。最大程度为何?皇上又如何掌握这个度?一但用药不慎,后果不堪设想。皇上年纪尚青,何不先求稳?慢慢陪养自己的班底,待十或二十年后,如今朝中臣子皆老去之时再图举大事”奕欣话才一半就被光绪打断。

    “朕意已决,六叔不必多言。”光绪挥了挥手说:“六叔的法子是好,可朕不能去等。朕年青是有这个时间,但这个国家没有,中华民族没有。朕等不起呀。”

    “大清是皇上的大清,既然皇上有时间,为何大清却没有?此时若变,这朝野争议如何能平。”奕欣突然跪了下来,沉沉的说道:“皇上,三思呀。”

    “这治病的方子朕开出来了,可调理的方子朕开不出来。就有劳六叔了。”(。。)

第一百七十九章 再进一步() 
“你们帮朕挑挑,看看哪张照片的效果好。”刚拿照片的光绪,就召集部分重臣为他挑照片。

    清国拖了一年的货币改制,在英美等国终于达成黄金兑换比例后,开始向清国联合施压。介于纸币印刷设备已经全部就位,纸币推出计划正式进入大清国朝议之列。无论朝中保守党派如何反对,光绪却在强行推动计划的进行。金本位是这个世界的大势所趋,没有理由因为这些人的对反而放弃。

    所以,光绪在看过其它各国的纸币后为自己照了几张像,准备也学着将自己的头像印在纸币上。这也让后人铭记不是。可当照片冲洗好后一看,不由大失所望。这年月的照像的效果太差了,照片上跟本体现不出我这个皇帝的英明神武嘛。怎么看都不满意的光绪就召来部分臣子,当然了,这名义自然是打着讨论大清国国家纸币式样的名头。为了表示皇帝公平起见,就连坚决反对的徐桐也在传诏之列。

    皇上的照片传阅了下去。坐在下面的臣子们,都毕恭毕敬的站起来,弯下腰双手举着从寇连材手中接过照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