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177部分

中华苍穹-第177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东子的话音才落下。满殿的侍卫立刻行动了起来。大内侍卫们转就向午门外开去,皇家禁卫营也在四周环绕着三千学子,开始向午门开去。

    “一排留下,其他人前进。”黄华明转头对杨东子说道:“营长。多保重了。”说完带着部队护着学子们就走了。

    没有得到命令的数千甘军都让开了通道,看着眼中满是杀意的侍卫们心若寒蝉。看着前眼嚣张的侍卫,董福祥心里那个恨呀。今天如果就这么放皇上离开,将来一但皇上当政那他就只有死无葬身之地了。三千多甘军加上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总兵力是侍卫们的五倍还多。就算战力再不济,这压上去也压死了他们。可他不敢下令,就因为杨东子的枪从来都没有离开慈禧。

    侍卫们离开了,学子们也都走了,殿前只有杨东子等不到百人的皇家禁卫营侍卫。突发变故而反应停顿的大臣们终于醒过神来,纷纷对着杨东子叫骂。尤其是贝勒载漪:“姓杨的,还不放下你的枪。敢拿枪指着圣母皇太后,你是不是活腻味了!”

    可杨东子却一言不发,只是死死的盯着慈禧。

    慈禧的怒气就没消过,被人用枪指着,他还敢朝着自己开枪。虽然只是打断了一根吊饰,那也是对他权威的亵渎。慈禧恶狠狠的盯着杨东子,一步步的走上前去咬牙切齿的说:“立刻给哀家跪下。不然哀家灭你九族。”

    “砰”,枪口又是火花一闪。全场安静了下来,就连北风似乎也停了下来。慈禧头顶的旗头被一枪打成了二半,啪的一声跌落在地上。本已盘好的头发顿时散落,千万青丝披满了慈禧的双肩。大臣们惊呆了,杨东子还真敢开枪。慈禧愣住了,几米外枪口闪动的火光彻底震住了慈禧,他真的敢开枪。

    “启禀太后,卑职真的胆小呀。卑职的枪法一向精准,今日被太后一吓这么近都给打歪了。不过卑职恳请太后还是不要再吓唬卑职了,卑职也不敢保证什么时候枪法又准了。卑职九族之命悬于太后之手,却是万万不敢伤及太后的。”面对处处怒火,杨东子却是不亢不卑。

    就在这时。惇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的第三子爱新觉罗?载澜冲了出来。他相信,杨东子之举跟本就是光绪的意思,他也相信光绪不会真的枪杀太后,不然光绪用不着丢下龙冠脱下龙袍。所以,此时就是他向太后表忠心的最佳机会。 “太后,奴才为太后保驾。”他叫着从人群里冲了,打算站了太后的前面。

    人呀,有时候还是傻点好。或者说他还不够聪明,眼下的局势是皇上和太后已成水火,太后更是出言要废了光绪。说实在的,就算是光绪干了点什么也在情理之中。你都要废了我这个皇帝,我临死前博上一博也是说的过去的。毕竟,为了皇位自古来就是杀戮不断。

    杨东子手又是一抖,枪口火光再次闪动。这一枪很准。正中载澜的眉心。子弹巨大的冲击力将载澜上半身向后仰起,但他的脚却还在惯性向前奔跪。就在群臣的眼前。载澜就这样‘飞’了起来。然后重重的砸在地上。子弹在眉心间的一个小孔,在脑后形成了一个碗大的洞。红的、白的不仅溅了一地,溅在周边大臣们的身上,还溅在部分人的脸上。

    文官不是不杀人,但他们只是动口不动手。对他们而言,死人不过只是一堆数字而已。看不到人死时的种种惨境。他们所知道的只是菜市口的那一刀。如今就在他们眼前,一个人的头颅就这样被打爆了。“哇”的一声,不少人当场就吐了。

    慈禧当年下令屠杀肃顺等顾命八大臣之时,只是轻轻的说了一句话。现在眼睁睁的看着一个人死在她的面前时。慈禧失态了。她撕心裂肺的叫了起来:“啊――滚,滚,滚。都给哀家滚出去。”千万青丝舞动,此刻的慈禧显的如此狰狞。

    杨东子带着那一排的士兵和帝党官员们走了,慈禧必竟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她很快的恢复过来。而此刻大殿内,慈禧坐在龙椅上看着殿内跪倒的大臣。皇上不是说她永远只能居于幕后吗?今日她就要坐在朝前。虽然不合礼制,没有清流一派的大臣们也不敢在此时激怒太后。

    “启禀太后,刚刚回报。”世铎出班陈奏:“皇家禁卫营大部已经在火车站上了车,随同学子们去了天津。皇上及其它侍卫已经全部进了瀛台。请太后示下。”

    “董福祥,立刻带兵包围瀛台,不容一人走脱。”慈禧站了起来,冷冷的下令:“荣禄,带领九门衙役将翁同龢、唐绍仪之流全部缉拿归案。待秋后问斩。”

    在慈禧心中,老百姓再向着谁都没有,因为他们手上没权。只要将朝中向着皇上的官员全部杀了,这天下她就能稳稳的坐下去。

    “太后不可呀。天下初定,当以安抚为先。”当年斩杀顾命八大臣也没有如此大的涉及面,真要如此那天下可就乱了套了。所以世铎立刻出班奏道:“唐仪绍之流自然杀之而后快。然,翁同龢乃是帝师又是清流之首。如果杀之恐寒天下士子之心。以奴才愚见,不如罢官革职遣返回乡,永不续用。请太后明鉴。”

    冲昏了头脑的慈禧也反应了过来,只是冷冷的看了眼世铎:“准。”

    而在宫中,一条条的旨意被写下后颁布出去。

    “着,册封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太子),即刻进宫。着,徐桐为文渊阁大学士、太子太保,入宫教导大阿哥。着”即便群臣齐谏,慈禧依然没有下旨废帝。她明白,此刻行废立之事,就是给皇上嫡系军队以开战的借口,她忍了。她要等到亲手支解皇上嫡系军队后再行废立,所以她连重开训政的旨意都没下。只是一大批官员被任命,用于填补帝党一派离开后的空缺。

    “启禀太后,皇上从瀛台发来旨意。”寇连材手捧着圣旨来到太和殿前,恭谨的呈上。

    旨意上写的是:大清皇家陆军在完成演习后立刻就地解散;废皇后及二妃,驱逐出宫。

    慈禧看过旨意后便是全身一震,大臣们也是一片茫然。皇上已经数年未留宿后宫,经此大变而废后妃还可以说是为后妃留下活路,必竟皇上这一进去什么时候能出来就指不定了。此刻废后妃,太后总是要赏赐些的。

    可皇上要解散嫡系军队就让人不明白了,这是太后不敢废帝的原因,也是皇上将来要重掌朝权的根本。难道皇上真的就这么认命了?

    “启禀太后。” 寇连材说话了:“皇上说,与其将来被人赶出去,不同今日自己走出去还有些颜面。”

    慈禧才压下的火气又冒了起来:“准。”

    是日,公元 1897年年初,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羊)年,腊月十五日。慈禧太后在甲午年还政不足一年后悍然发动政变,重新临朝训政。因为政变往往会大开杀戒,将政敌一次性处理干净。而此次慈禧太后除了将少数几个人杀头外,大部只是罢免革职。故,此次政变史载为:乙未宫变。(。。)

第一百九十六章 各方反应() 
瀛台内,光绪长长的伸了个懒腰:“md,先好好睡上一觉再说。到这破地方就没睡好过。”

    “请皇上赐罪。”杨东子跪在光绪身后,缓缓将皇上离开后太和殿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卑职山擅杀王公,死罪难免。请皇上赐罪。”

    光绪眉头一皱:“不过只是个贝子,杀了就杀了。只是朕说过,只有终身只参于对外战争的将士方有入烈士陵园。**前,那是自卫还击没有关系。而你,却是主动杀人呀”

    光绪叹了口气走了。留下泪流满面的杨东子,他知道,他这辈子是进不了烈士陵园。这件事就成了他一辈子的心病,直到他在弥留之际依然念念不忘的就是想埋进烈士陵园。死后依然闭不上眼睛,直到年迈的光绪对他说:生身给朕看了一辈子的门,死后还是继续给朕看门吧。杨东子这才闭上眼睛。自此后,烈士陵园的门外肃立起一座坟茔。当然,这都是后话。

    而远在天津的大沽码头上,老学究向学子们说明了铁路之事。不是皇上卖了铁路,而是我们自己建不了也没钱去建。只能让洋人来建,所以才会将经营权买给洋人以抵偿洋人建路之资。因此,皇上才要他们出国游学,就是为了能自己建铁路。并再三叮嘱要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国后自力更生,使皇上不再受洋人欺凌。泪流满面的学子们宣誓学成之日就是回国报效之时,以尽忠君之名。三年半后。这批出国的2816人全部拒绝了国外提供的优厚的待遇,除八人因病故外,与其它外派学子一样没有一人滞留国外。这批几乎全部从事钢铁工业的学子成了未来中华钢铁的带头人。

    北京。刚刚停下枪炮声的京城再一次迎来了杂乱的脚步声。以唐绍仪为首的皇帝亲信全部被逮捕,伍廷芳、蔡元培等人无一幸免。而翁同龢等清流一派,全部接到太后旨意:罢免全部官职,限当日离京返回乡里。翁同龢等就在衙役的监督下,只能匆匆收拾一二,入夜前登上马车黯然离京。至此,朝堂中所有皇上党羽不是入狱就是离京。因为京师大学堂驻守连队只是守卫大学堂安全,并未阻止其它人进出大学堂。也免了刀兵之祸。而军校虽然也只有一个连,但无论是甘军还是西山锐键营都打不下来。必竟是早有预料,机枪大炮样样不少。最后得到军校留守参谋张作霖的保证,只要能让他们出来买日用粮食,他们就决不离开军校半步。最后。整个军校被团团围住后也就安静了下来。至此。整个京城除了军校依然戒严外,再无光绪的势力。慈禧太后彻底全掌大权。

    而此次突如期来的变故,不仅震动的是整个官场,就边洋人也觉的不妙。京城虽然乱成一团,但还没哪个衙役敢来东江米巷闹事。而等在大清外交部的英国公使欧格讷爵士却乱了神态,本欲与下朝后的唐绍仪谈沪湘铁路事宜的欧格讷,就看着眼前才下朝的唐绍仪被衙役给索走,顿时不知所措。他立刻返回使馆与美德法意等国公使进行紧急磋商。因为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只是再次重申要求各国保持对华一致。在得到各国的保证后,大家也只能等着清政府发表公文后再做打算。

    然而至到入夜。各国公使依然没有听到清国朝廷对今日事件发表一个说明。但是一个个官员或是被索拿,或是被革职,加上今日响了一个上午的枪炮声。每个公使都明白,清国朝廷的发生了重大的政治变动。随后从各个渠道传来的消息都证明一个问题:清国的皇太后重新主政了,不仅全部废除了后宫的皇后妃子还重立了太子,并有可能做出废帝之事。

    消息传来,欧格讷坐不住了。清国是哪个人来当皇帝其实不是他关心的内容,他关心的是大英帝的利益。自从与这位光绪皇帝在田庄台一番攀谈之后,清国表现出积极的外交政策让世界各国都很开心。各种商业合作广泛而深入,在政府之间的对话清国也放下了以往高傲的姿态。清国积极主动的进入国际事务,开始虚心求教于各国。从工业化建设到经济体制的改革,从法制体系到军队操练清国在光绪这位开明的皇帝的带领下,正在快速的追赶着世界文明的脚步。金本位的改制,造船工业的建设就在清国追赶世界的脚步中,英国自然也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不仅如此,对了对抗俄国在远东的扩展,而英国自身却无能为力的时候,扶持一个亲英的国家代替英国对抗俄国就成了大英帝国最佳的选择。而欧格讷的选择是清国。

    俄国是野蛮的,同样也是强大的。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就是沙皇扩展野心的基础。而清国,同样也有广阔的土地和更加庞大的人口。清国温暖的天气也比俄国更加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甲午战争中清国皇帝的举动,更是表明了清国捍卫领土的决心。相比清国而言的日本,土地狭小,人口不多,资源也几乎为零。扶持日本这样一个国家所能获得的利益是完全不能和清国相比的。

    更重要的是,欧格讷敏锐的看到了日本远远超过实力的野心。仅凭着几艘快速巡洋舰就敢挑战拥有战列舰的清国。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国民的凝聚力很强。如果当日本这个岛国拥有能够抗衡俄国的力量的时候,日本人的野心必然会导致对外发动侵略。反观清国确不然,国内民族众多、国内矛盾尖锐。熟知中国历史的欧格讷也明白清楚的知道,中国人太喜欢内斗了。

    当欧格讷的报告送到国内后,引发了议会激烈的讨论。议会认为。清国一但完成工业建设,其巨大的人口、土地和文化底蕴在未来将可能导致对大英帝国潜在的危险。而日本地小人少,其发展必然受到英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