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184部分

中华苍穹-第184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落个名声,这也是他所能想到办这差事唯一有好处的地方了。

    “都瞧瞧,这才叫老成谋国。”慈禧很高兴:“都是些嘴巴上的本事,唯有你李鸿章才是真正办事的人。李卿真乃大清之栋梁。退朝吧。”

    李鸿章长叹一口,跪安而去。他很想去趟瀛台问问皇上的意见,但他明白太后忌讳这个。所以他下朝后直奔电报房,一封电报就打到江宁的唐绍仪手中,把洋人这事详详细细的说了一遍。语气用的是给皇上上折的口吻,未了还加了一句:微臣请旨将唐绍仪与林启兆调回京城,共同处理洋人所提各项议定。

    李鸿章相信唐绍仪接过电报一定会转发给皇上,虽说瀛台的电话电报线路全部拆了,李鸿章相信一定在一处不为人知的地方还有一条电报线路。不然每次由江宁转发皇上的电报就不会半天之内就有了回音。

    这次也不例外,仅仅半天后。正当李鸿章也五国公使交谈之时,从江宁转发回的旨意就到了。可以适当让步,但黄金兑换和发行纸币必须尽快展开。光绪还预估白银汇率会继续下跌,最低可能达到1:22左右。如今两江、东北两地因为汇率的问题损失惨重,就连直隶总督张之洞都发来电文要求朝廷尽快改制币制。

    滴滴答答的电报声音在京城和江宁之间往来传送,重新开始谈判的各国公使也沉下心来与李鸿章一字一句的较劲。虽说对于各国公使而言谁当清国皇帝并不是很重要,只要各国还有利益就好。虽说大家也都很尊重李鸿章,但都提到了希望能由光绪皇帝能来主持,因为光绪皇帝的开放政策明显要比太后当政要开放的多。

    铁路的建设,设备军舰的采购这些都好办,按着原协议执行就好。唯有币制改革一项久谈不下,唯一的原因就是满朝大臣们不同意。不仅不同意继续溢价兑换黄金,还让李鸿章把以前的损失给补回来。

    瀛台的桥终于修好了,皇上也开始上朝了。李鸿章在朝堂上奏请皇上旨意,可皇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话:请圣母皇太后圣裁。然后自己看自己的书。

    慈禧在帘子后面一面高兴皇上一权不揽的态度,也一面烦恼洋人不断的挑事。可东北和两江动不动就是唯皇上旨意和电文,却是慈禧真正不满的地方。如今看来,洋人那头算是平熄了。慈禧开始放出风去,欲废光绪而立溥儁为帝。

    满朝大臣自然不会有意见,就连两江东北都没传出反对的意见这让慈禧感到意外。慈禧认为可以开始废帝重立一事之时,反对的意见来了。驻华各国公使突然联名递交一份私人信函,他们以个人身份明确的表明他们不希望出现清国现任光绪皇帝被废之事,同时也隐晦的表明各国政府虽然不会干涉但也不希望发生此事。

    我大清国谁坐皇位是我大清国之事,洋人何来反对。慈禧虽然愤怒,但她也不得不考虑洋人们的态度,废帝之事只能按下不表,静待时机。

    起床、洗漱、晨跑、早膳、上朝。这是光绪每天早上的生活。朝堂上翻来覆去就一句:请圣母皇太后圣裁。上朝的光绪总夹着一本书,早些年为了甲午,去年一年也忧心国内外局势,还真没好好静下心来看看书。如今太后训政,光绪也乐得少管琐事,在朝堂上两耳不闻只静心看书,同时也回想这几年来施政得失。开始光绪还能看看书,慢慢的也不看书了,睁着眼看着朝堂听着慈禧一件件的处理大小琐事,光绪也才明白过来。一个国家哪来天天都有大事发生,最多还其实还都是这些琐事。也只有把的有琐事处理好了,大事也就有精力对付。慢慢的光绪也发现,早几年他的施政确实操之过急了,听着大臣们拿光绪新政的弊端来攻击新政,也让光绪明白过来,这个朝廷需要的不只是心怀热血的年青人去开拓,也需要老成持重的老臣们来稳住阵脚。光绪慢慢开始反思调整自己施政的不足,也写下未来施政的纲要方针。慢慢的光绪上朝不再带书,而是带来一本本子。听着朝堂里的奏对,光绪也本子上写下自己对大臣们的评判。

    原以为这种平静的生活会持续到明年的光绪不知道,一艘货轮停靠在日本的横须贺。在海上漂浮了一个多月的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尤利耶维奇?维特来到日本,虽然他们的共同目标都是清国的东北三省,但现在依然走在一起。(。。)

第二百零三章 日俄密约() 
“八嘎,山县有朋这是要将帝国推入火坑。”愤怒的伊藤博文拍案而起:“必须要阻止他。”

    朝鲜汉城内的日本总督府内,伊藤博文焦躁的来回踱步。自从清国裁军以来,帝国内部就传出要再次征讨清国的言论。因为只要清国还有一支强大的海军,那作为岛国的日本就不可能战胜清国。为此,他发了无数份电报回去企图劝阻这种不合适宜的言论,还尽全力的发动了不少元老,似乎还收到些效果。但是今天倒来的陆奥宗光却告诉他,内阁长官山县有朋企图利用俄国远东舰队去对抗清国海军而有与俄国结盟的意思。而且俄国还从欧洲派来的全权使节,这让他全部的努力白费了。

    “伊藤阁下,帝国内部恐怕是没有人会去阻止。”坐在伊藤博文对面的陆奥宗光平静的说道:“帝国的子民在帝国少壮派军官的鼓动下,一直就想报甲午之耻。如今俄国人主动送上门来,他们哪里会轻易放弃。”

    “帝国目前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安心发展经济,而不是与清国决战。”伊藤博文满脸急色的来回踱步:“帝国既然已经付出了未来十年的收益去重新建设海军,那就应该安心好好训练为将来与清国决战做准备。现在突然大肆扩建陆军,那帝国还有多少资源用于海军。帝国是一个岛国,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是帝国振兴的基石,这个道理然道他们不明白吗?”

    “就是因为他们明白。所以才会愿意与俄国联络。因为他们要更多的资源,尤其是朝鲜北部茂山里的二十亿吨铁矿石。”说完,陆奥宗光长长的叹了口气。

    是呀。二十亿吨铁矿石,对于资源贫瘠的帝国来说那就像一个散发着无比诱人的蛋糕。帝国向西方列强购买了数十艘军舰,这个消息清国自然也知道。为了增加突然性,帝国还是决定要秘密再建造几艘军舰,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原本计划要建的四艘高速巡洋舰已经缩减为二艘,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材料。清国外海的三支舰队和对走私残酷的法律,让清国最大的走私商人张朴芳都不敢将铁矿石走私过来。清国南海上的海盗也断绝了矿石的来源。失去了光绪群岛(原来的小笠原群岛)又使中太平洋航线中断。最后一条朝向美国的东方航线,却因为美国把钢铁买成了天价而跟本买不起。就是为了这两艘军舰,帝国都已经开始收缴帝国子民的铁锅了。饥渴的帝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茂山这块蛋糕被腐朽的清国人在独自享用。就连在东北的美国人都没有份。

    茂山,原本只有一个小小的矿场。甲午战争过后,清国的亚洲矿业公司就派人到了茂山勘探。勘探结果是,茂山的铁矿储量决不少于鞍山。不仅拥有不少于二十亿吨的储量。更重要的是,茂山可以露天开采。如今亚洲矿业在茂山已经设立了冶炼厂。清国为了能更快的运走这些冶炼好的钢锭,在帝国被俘虏的子民的帮忙下,清国的钱路线正朝着茂山延伸。

    资源,尤其是铁矿资源,已经牢牢的掐住了帝国振兴的喉咙。

    这个道理伊藤博文自然也明白,所以他更为关注朝鲜和清国的一举一动。整个茂山除了管理人员外没有多少清国人,下井采矿的是朝鲜人。更多的是奴隶。没错就是奴隶,廉价而稀少的食物、在皮鞭下劳作、没有医疗保障、死后也随地埋下清国不知道从哪里运来了大批奴隶。并把这些奴隶置于朝鲜人的管理之下。原来穷困的朝鲜人现在不仅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还不用从事危险的工作。现在对清国感恩戴德的朝鲜人为了完成清国的开采任务,完全不顾奴隶的生命。这就是伊藤博文牺牲了十数个情报人员打探来的消息。

    没有资源可以去买甚至可以出兵去抢,只要等帝国的舰队开回来,一切都不是问题。清国是战胜了帝国,但一次胜利并不代表清国能永远战胜帝国。清国是很大,但清国却也因为大而变的繁琐起来。繁琐到清国没办法集中力量,他们更多的精力被国内纷乱的事物所牵扯。清国皇太后发动政变,重新训政就是证明。

    伊藤博文并不害怕清国看似比帝国强大的军事力量,他相信只要再等上二年,等帝国的舰队回国后重新爆发战斗力之时,清国的海陆军也就会在清国帝后之间的倾轧下变的无足轻重。反而是茂山的一切引起了伊藤博文的警惕,奴隶的使用是不是标志着清国开始效仿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开始?伊藤博文太了解中国文化了,一直以儒商、信义为前提的清国商人如此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使用奴隶必然不是几个商人能做的出来的。他们一定有一个严密的组织进行奴隶的买卖,联想到这些商人都有朝廷的背景,而亚洲矿业更是由清国皇帝投资开办。那就意味着这一切都是那个光绪从中安排的,一国帝王想要贩卖奴隶为自己所用实在是太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的问题,而是思想转变的问题。这才是伊藤博文最害怕的事。

    茂山不过是光绪试行殖民统治的试行点,一但实施顺利,做为皇帝必然会将这种思想传波播到最底层,那么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润更大就会主动武装军队,然后跟在军队的背后去摄取最大的利润。如此一来,曾经保守的儒商思想就会开放,商人思想开放这必然是光绪乐意的事情,做为皇帝的他还会再次鼓动民众。而且他已经开始做了,清国面对普通民众的学校越来越多。当清国全部国民思想得到解放,日本将再无机会。永远只能像小弟一样。亦步亦趋的跟在清国的后面。

    所以,在伊藤博文的概念里,打败清国让清国能为日本的附庸国。然后借着清国的人力物力,这样日本才能站在亚洲之巅。而要打败清国就必须要通过一次决战来完成,就如同当年的大东沟海战那样。可惜的是,清国皇帝亲自组建的两个师和突如其来的太平洋舰队让日本帝国折戟沉沙。

    “帝国现在还没有介入远东事务的实力,应该让俄国与清国两虎相争,帝国才能从中渔利。”

    “内阁认为,加入俄国一起对抗清国。不仅可以夺下全部的朝鲜。还可以将清国仇视的目光转移到俄国身上。必竟俄国的目标是要占领整个清国东北三省,那是清国的龙兴之地。在清国没有驱逐俄国重新夺回龙兴之地之前,帝国将会更加安全。帝国就可以借着俄国的掩护再次占领琉球和光绪群岛。还可以向台湾方向发展”

    “陆奥君,你是来劝说我的?”

    “伊藤阁下,请原谅我的直接。”陆奥宗光站起来鞠了一躬:“刚才我说的都是山县阁下对我说过的,我无法反驳山县阁下。山县阁下还说。如果不加入俄国一起对抗清国。那一但俄国战胜清国,那帝国必将失去茂山铁矿。伊藤阁下,如果阁下连这些理由都无法驳倒的话,还是准备对清国开战吧。”

    是呀,这是一次多好的机会呀。引开清国对帝国的目光,帝国占领朝鲜后不仅可以获得人力资源,还有茂山这个巨大的铁矿厂,更有南下太平洋的机会。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俄国人战胜清国人之后的。

    “帝国内对俄国战胜清国就有这么大的信心?要知道俄国在远东不过才五万兵力而已。”伊藤博文不由反问了一句。

    “清国在东北三省是有不少兵力。但大部分都是不堪一击的八旗部队。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清国新军的十个师。但是原驻守东北的清国新军五个师裁撤后仅有不到三万人,而驻守朝鲜的两个师更是裁成两个团。帝国现在已经重新组建了五个师团。只要帝国的军队再次踏上朝鲜,清国仅凭两个团的兵力是不可能阻挡的了。帝**队将会一路北上直逼鸭绿江边,清国必将再次分兵防御帝国。那清国还有多少兵力来对抗俄国?” 陆奥宗光有些信心满满的说道。其实他对山县有朋的意见从内心上来说还是赞同的,必竟帝国的振兴大业还是要靠帝国的军队来完成。只是他还是有些忧虑,他总觉得太顺利了。这也是他从东京到汉城来的原因。

    伊藤博文长叹了一声:“你们还是忽略了清国皇帝的能力,甲午之败还不能让你们记住教训吗?”

    “不阁下,我们没有忽视光绪。只是,现在是清国皇太后训政。甲午日清一战,帝国之所以战败就是因为光绪亲自上了战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