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228部分

中华苍穹-第228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财富会蒸发,但财宝不会。如今这笔财宝正在广州火车站装车。它们从万吨货轮转移到等候以久的两艘五千吨货轮上换箱。穿过西沙群岛在湛江上岸。然后装上马车,在两广总兵刘永福的严密护卫下,以税银的借口秘密运送到广州,然后光天化日的广州装车,再由广州经由刚刚全线开通的京广线运回北京。因为是税银,所以无论怎么处理都合理。当广州火车站全封闭时,还引来了英国人想查看。但这是大清税银,不给你看也说的过去。

    这是一批价值一亿六千万两白银的黄金珠宝呀,朝廷里为数不多的几个知情人都深深恨上了英国,他们三年内赚走了大清一年的国库收入,这仅仅是一家银行的盈利。没错就是一年的,现在才刚刚九月,一年还有四个月,大清国库税收收入已经超过了一亿两白银,有理由相信今年税收会达到这个数字。

    “皇上这才当政不过四年,不算其它额外的收入,朝廷光是税收已经翻了一番。”李鸿章深深感叹皇上的英明,同时也需要告诉皇上一声,东西起运了:“皇上不在?去哪了?”

    “回总理大人话。皇上去大学堂了。”看门的侍卫说道。

    林荫大道还是那条大道,树叶依然成荫,却已不再翠绿。刚进入九月的北京已不再炎热,第一股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已经吹到北京,曾经郁郁葱葱的树叶开始变黄。林荫大道上,学子先生们人来人往。教学楼前更是人山人海,为十三天后的9月15日的京师大学堂第一届四年期学子的毕业典礼搭建舞台。

    第一届学子的毕业时间原本定在7月初,做为建校的发起人和名誉校长的大清国光绪皇帝陛下,是要做为国家君主和校长的身份,为第一届毕业的学子训话。可是因为突发的中俄战事,光绪来不急等到毕业典礼的举行就匆匆离京北上。而回京后,血洗后党面临的是国内外局势的大变,一时也分不出身来。更重要的是,今年还是四年一度的科举之年。在天下士子纷纷反对皇上开设新学之时,光绪有意将大学堂第一期学子与天下士子做一个公平、公开的比较,让天下人都看看这新旧之学孰优孰劣。结果这一典礼一拖就拖到九月。终于,南洋上失踪的财富吸引了西方列强的目光,这才让光绪可以稍微挤出点时间来。也因为毕业典礼的延迟的原因,这一期开学的时间也因此延后到9月20日。但也有很多偏远地方的学子,已经提前到京城。所以这次的典礼。不仅仅是第一届学子的毕业典礼,也是第五级新生的开学典礼。

    四年前,大学堂第一期的开学典礼时。连学子带先生也不过三千多人。从第一年开始,就有数百人或奉圣旨、或经地方举荐来到大学堂,经过校长容闳及教导处的考核后进入大学堂进修。可惜的,大部分都是想来此镀金混资历的官二代及走关系来的纨绔子弟,在他们看来,这是皇帝亲自任校长的大学堂,只要能从这里面走一遭。那再进官场可就是真正的天子门生。看着完成进修的学子,都纷纷进入两江或东北出任实缺。这让无数人眼红。

    可惜的是,大学堂跟本不看这些人的身份背景。来此进修的人除了有留洋背景和确实有功底的学子能通过考核外,其余通通打回去。至于威逼利诱,皇上软禁于瀛台之时,太后举荐过来的人。考不合格的一样不收。门外有已经升格为皇家警卫连的人。凡是闹事的事后都回家养伤去了。

    大学堂招生要求很高,不是你能写一篇团花似锦的文章就可以的,还要求你对数学、地理、历史人文有一定的了解。结果这不符合朱学科举要求的举动引得天下士子的反感,各地督抚巡府纷纷上折参奏。因为没人敢参皇上,所以做为执行校长的容闳就被弹劾成筛子。容闳可不将这些弹劾置之不理,但光绪不行。朝堂上,面对上百份的弹劾奏章,光绪说:大学堂依古理招生。有何不可。

    君子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乐考较一个人的行为德操,品德不行的人如何为官?射御的内容到是不考。但要求你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总不能病恹恹的去上任,万一死在任上这得多麻烦朝廷呀。至于书数,写的文章到是天花乱坠,可买个菜都不会,这种人如何低头做事,如何能引导百姓富裕。

    很遗憾的是,在经过数百年经典朱学的教育下,能达到大学堂入学要求的人也越招越少。每一期的招生数量却在不断的下降。如今第五次招生,也仅仅招到了不足800人。这让容闳坚定了要加快教育普及的步伐。可惜国内多变的局势,让他的设想还仅仅只是一份计划书而已。

    “启禀皇上,容校长正在开会,估计还要一个时辰。奴才按照皇上的意思,没有惊动容校长。”匆匆赶回来的寇连材禀告。

    “那先四下走走吧。”

    未名湖畔,湖水轻荡。光绪伸手接住一片还在飘落的树木,看着掌中发黄的树叶,光结轻叹道:“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呀――”说完,抬头向远处望了一眼。

    自古以来,每个皇帝身边都有一位懂得察言观色、深明帝意的宦官,寇连材明显也是一位妙人。看着皇上的举动,他转身对身边的侍卫低声吩咐几句。然后恭谨的随侍在皇上身后,只是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了。

    坐了路边长椅上,吹着和煦的秋风。光绪长长的身了个懒腰:“自回京以来,到是然得有些清闲。杨东子,不要搞什么封锁了。让学子们尽情玩乐,朕也跟着快活一下。”

    如今皇宫大内皆由杨东子统率,他的军衔已是大校,隶属中央警卫旅皇家警卫团中的皇家禁卫营。统率一营将士贴身保护皇上安全。中央警卫旅是这次光绪回京后成立的一支独立于兵部以外的部队,由军队中挑选精锐将士组成。满员编制为二团5000人,由皇帝掌握,不受兵部及参谋部调动,以残龙旗为军旗,以示皇帝亲兵。其中一团接替原九门提督之职,镇守京城及要害之地。但实际上这一团是做为兵部预备军官,平时坐镇京城,并在军校内进修。如遇战事需要扩编部队,则以这一团为核心,可以迅速组成三个师。另一团守卫内城,其中两个营则是特种部队,而另一个营就是杨东子所率,这才是真正守卫内宫的主力。

    杨东子听到皇上问话,则上前奏道:“皇上不可。如今天下初定,依然有人欲对皇上不敬。皇上身系天下安危,万不可大意。”

    “好了,知道你是好意。但这是大学堂,能进得了大学堂的门的都是核查过的。没必要再搞的这样。能看到学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容,朕就是再累也值了。将士们在前线血战,官员们治理地方。为了不就是这个么。”

    杨东子一时不知如何达话。到是寇连材上前一步说道:“皇上没怪杨营长,如今刺客横行,数位大人本来都不愿意皇上出宫。所以今儿出来时,唐大人可是再三叮嘱奴才等。要是皇上受惊,奴才等人可是要满门抄斩的。还请皇上看在奴才等忠心耿耿的份上,怜惜奴才们的家人。”

    “没必要啦,外面有警卫连。这里面还有你们在,能出什么事呀。”光绪无所谓的说道。

    “恕臣不能尊旨。”杨东子回答的很坚决:“国安局冷大人连日来抓捕了数名欲对皇上不利的后党余孽,还抓到两波欲行刺皇上的日本浪人。还请皇上小心为上。”

    “日本人还不死心呀?”光绪长叹道:“东子唉。朕难得出来放松一下,你就不能说点让人开心的事呀。”

    “臣臣知罪。”说完杨东子退后一步。

    “杨大校是军人,哪里说的出什么笑话。要不奴才说个让皇上开心的事?”寇连材笑着指前路那头:“皇上看,是谁来了?”

    路那边。两位女生笑着走了过来。笑的时候。还不时用手挡住嘴嫣然一笑,那可真是一笑百媚生。光绪心中不由荡漾起来。

    “妾身给皇上请安。”黄玲、杨枣儿二女双手按左膝,右膝微屈,往下蹲身施礼。

    光绪才说了句免礼,寇连材却急问:“安茜姑娘为何不来?皇上旨意也敢不尊?”

    光绪怒道:“寇连材,我何时说要茜儿来此见我。”

    “奴才见皇上方才说到了秋天应该要收获了,还望了眼女生宿舍一眼。奴才以为皇上欲见茜儿姑娘,故奴才让人去请茜儿姑娘来此相会。奴才擅揣帝心。还请皇上降罪。”

    “我发现在这朝堂上,凡是说有罪的。基本都没事。凡是说冤枉的基本都倒了霉。寇连材,要是你刚刚说的是请朕恕罪的话,那你就真有罪了。现在都退下吧,寇连材,你也死远些。看着就来气。”光绪说完转而对笑着的二女,拍了拍身边的长椅,让了让位说道:“别理他们,坐吧。”

    “妾身皆是草民,岂敢跟皇上同坐。”说就说吧,黄玲你边说边笑这也太假了吧。

    “穿了龙袍朕就是皇帝,玉玺随便盖,旨意到处发,横行天下。但现在没穿龙袍,我就不能再搞皇帝的那一套了。行了,这里没别人,用不着搞些虚礼。”光绪说的很大气,但转而很小气的问:“反正你们都来了,那安茜为什么不和你们一起来呀。”

    黄玲听光绪这么一说,笑嘻嘻的拉着杨枣儿就在光绪身边坐了下来:“你就知道问茜儿姐,菊姐姐也没来你干么不问一声。”

    光绪大羞,但很快回过神来:“李菊藕已是台湾巡府张佩纶之妻,人家夫君不在,我这老是问别人妻室与礼不合不是嘛。”

    “菊姐姐被总理大人叫回家到。到是茜儿姐姐也是位没有出嫁的闰女,你老问就合礼仪了。”黄玲调侃的一句话说的光绪是哑口无言。看着手足无措的光绪,黄玲这才转为深沉的语气说道:“茜儿姐姐说:马上就是皇上亲定的殿试大考,这是皇上向天下人证明新学胜于旧学的机会。她要安心复习功课,好为皇上加把劲。”

    光绪哑然失笑:“就连你们都听出这是借口了,不想见就不见吧。到是想问问你们,自从她知道我皇帝的身份后,就不愿意见我是怎么回事?”

    “还能怎么回事,你是皇帝,注定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没哪个女人愿意跟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男人。”黄玲有些不屑的说道。

    光绪切了一声:“天下有钱人谁不是三妻四妾,填房丫鬟无数。即便他嫁给其它汉人少爷,那人家父母也得为他儿子娶上侍妾,开枝散叶。这不是理由。”

    “怎么跟你说不明白,实说了吧。你是皇帝是满人,而茜儿姐姐是汉人,即使有皇上宠幸,又能如何。满汉不通婚有清以来的祖制,怕是身为皇上也改变不了的吧。明知没有结果,还是不见的好。”黄玲有些伤感,如果他不是皇帝还是那个李明少爷,也许茜儿姐姐就用不着泪流满面了吧。

    光绪长叹一声说道:“你说的没错,身怀天下隆宠与一身的皇帝,其实要守的规矩也是最多的。皇帝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但时代在发展,思想在前进,还要用老一套的话,那就是累赘了。大清有太多的累赘,迈不开步跑不起来,还如何追赶西方列强。而大清最大的累赘就是满汉之分,想要真正摆脱这些,只能从朕这里开始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科举大考() 
皇上话中的意思,有意鄙除满汉之分,这两二女万分震惊。

    “皇上,这可是涉及大清祖制的呀。妾身可是听说这皇室祖制皆由两宫太后决断,皇上可能做主?”黄玲不信。

    “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办法,但慢慢想总能想出来的。必竟太后已经老了,朕还年青嘛。”光绪哈哈一笑:“不说这个了,说说我搞这个新旧学同场考试,你们是怎么想的。”

    “那肯定是皇上圣明呀。也让那些只读圣贤书的读书虫知道知道,新学必定要全面替换新学。”黄玲双手成拳,言之昭昭。

    “哦,都是这么说嘛。我可不信就没有一点不同的意见。”光绪转而问杨枣儿:“枣儿姑娘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红楼梦中有一个未语先笑的王熙凤,这里有个未语先羞的杨枣儿。只见杨枣儿满脸通红的说道:“也不能说新学一切皆好,旧学中也有可取之处。”说完这句又停下来了。

    等了一会,也不见杨枣儿后面的话。光绪按捺不住就问:“接着说呀,你这老是话说一半,掉人胃口。”

    杨枣儿的脸更红了,低声细语的说道:“我没留过洋,但就以大学堂里学到的来看。洋人的新学更多的是注重数理化等实用型的科目,虽对振兴国家工业追赶洋人大有裨益,但却因为新学只重现实而不看人伦而有失偏薄。旧学则是强调儒学思想天理伦常,却对实际生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