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3部分

中华苍穹-第3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寇连材算是清末少数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并忧患着民族的危亡的太监。慈禧本是十分信任寇连材,让他到光绪身边当差,是让他监视光绪的言论行动,以便即时禀报。可慈禧没想到的是,这位身负正义感的太监来了个无间道。他不仅不把光绪的言行密报慈禧,反而常将慈禧胡作非为的事情告诉光绪。戊戌政变之后,多次向慈禧劝谏还政光绪,停修颐和园,赎回台湾等等,最后因口谏不成,写成奏折而激怒慈禧被处决。由此可见寇连材还是忠于皇帝的。只要这个人用的好,那就是我在皇宫中第一个自己人呀。可是要怎么用呢?光绪暗地自责:我学的是机械,没学过治国平天下呀,这家伙事玩不转呀。

    “寇连材,你识字的吧?”

    “皇上唤奴才小寇子即可,奴才读过几天私塾识得几个字。”

    “这儿的奏折太多了,你帮朕先将提到兵事的奏折选出来,朕想先看看。”看到寇连材想说什么,就加了一句:“别说不行,这是朕让你干的。”

第四章 朝堂之上() 
为了自己第一次朝会能做的像那么回事,昨晚可是做足了功课。看了半宿奏折把事情轻重缓急理了个头绪。把可能出现的人和事还在脑子里模拟了好几回。可一坐上这朝堂,心里大骂:该死的导演,不懂历史还拍什么清宫戏,现实上朝会跟本和电视完全不一样。一群该死的骗子。

    本以为,临朝听政。当是各各大臣对各自所须裁决事项做出简要说明,然后是大家集思广益,提出各种看法和意见,最后由皇帝选择做出最终裁决,并交办下去。这早会才开了半个时辰,光绪明白了。他想的那套是王朝盛世时用的法子,对如今局面不适用。整个朝会开的就像个菜市场,讨价还价声一片。比如北洋上折子要求增加兵舰枪炮,拨足粮饷。结果御史言官和各部官员紧接着出列奏禀,言北洋水师建成多年,未建尺寸之功,徒糜朝廷粮饷,且北洋水师上下贪污成风,骄纵不堪,不足以堪为大任。又如礼部说要钱给老佛爷庆六十大寿修颐和园,要多少多少钱。户部说国家财政拮据,现在只能拿出多少多少钱。礼部说钱不够要是误了进度该如何如何。工部尚书说汛将至须要整修某条河道,刑部又有案子须要圣裁,清流们也出来之乎者也。反正是光绪听了快一个时辰听的是满脸黑线还楞没听明白,昨晚功课是彻底白做了。皇帝真td不是人干的活,光绪痛苦的抱着头趴在桌子上。这下好了,众大臣一看,跪下齐呼:“恭请皇上圣裁。”就一脚把球到皇帝脚下。

    “这事朝堂不是菜场。诸位都是国家重臣,都是饱读圣贤书之人。在朝堂之上如此争执与市井泼妇何异。”光绪站起来:“你们都是一个个伸手要钱,没钱就这也办不了,那也完不成。可有为朝廷分过些许忧虑。国家财政拮据,各部臣工可有思商少用钱多办事之法。以前的事朕也不想搞清楚了,从今儿起,朕要立些新规矩。”

    光绪慢慢的走下玉阶:“都随朕到外面来。”

    běi jing初的风还带着寒意,许多大臣一出大殿门就不禁抖了一抖。也不知道今天皇帝要做什么,只是默默的跟在光绪身后。

    翁同龢快步上前:“皇上,殿外寒冷。还请皇上回到殿中,保重龙体。”

    “无妨,朕只想请诸位臣工看看,现在的大清。我大清历经两次鸦片战争,犹如进入冬天。而如今对外收复xin jiāng失地、打退法兰西;对内平洪扬之乱,陕甘回变。大清已渡过了寒冬,就如这天气一般正值初。但冬天的寒气还未完全退去,国家艰难。还望各位臣工能与朕携手共进呀。”人心可鼓不可泻,但光绪明白现在的大清无论财力军力尚可支撑。甲午战败才是将大清推入深渊。

    “臣等誓死效忠皇上。”跪到一大片。别说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平心而论,中国的大部分官员在能力上还是不错的,比如户部与工部在争论河道修善费用是,询问的那叫一个仔细,回答的那是一个严谨,你来我往都是有理有据算计到了一分一厘的地步。清流们也是引经据典。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官员把心思都放在官场钻营和捞钱上。不说是十分吧,但凡是用七分力到做实事上,成就也不可限量。要不怎么后世流传一句话:给中国人一个希望,他就能给你创造一个奇迹。这就是中国人,做为皇帝,任道而重远呀。

    “都别跪了,起来回话。那个那个谁,刚才是何人说要修河道的,前面来回话。”

    “老臣工部尚书祁世长。”

    “都说让你们别跪了,是不是朕说好不好使呀。”光绪黑着脸:“朕不懂河工,也不想看奏折,但要是你能答上朕的几个问题,朕上翁师傅立刻拨钱。如何?”

    “恭请皇上问询。”

    “要修哪条河道。现在情形如何。是要加固还是重修。加固如何加固。重修又是如何。须要征招多少民夫。何时动工何时结束。将耗费多少土石。土石从何得来。何人负责施工,何人验收。会不会影响耕。”光绪顿了顿:“朕只想到这些,想到再问。”

    “”

    光绪等了好一会儿:“答不上来?是没想到朕会这样问还跟本就没想过这些问题呢?”光绪历声问到:“做为工部大臣连治下事务皆不明,你是如何办差的。回去给朕写个详细的条程上来,要是写不清楚,就把你的顶子给朕送来。”

    “礼部要修颐和园,木料、漆料、石料何时采购多少。何时在何处施工,何时结束?”光绪也不等回答:“国家财政诸位臣工是明白的。没有钱呀。所以诸位将所需款项详细列出,户部将依时拨付,压力也会小点。刑部亦然,将案件写的更清楚明了些,总不能让朕去猜着断案,要是错判那可是要被人说成是昏君的。”

    “朕亲政不久,朝廷大小事务朕还未能完全明了,诸位臣工将所需裁决事务详细写个奏表,朕与圣母皇太后商议后再做决断。”感觉太好,差点把老太太给忘了。

    “还有一事,朕几ri静养中,看西方列强皆有皇族掌军之惯例,朕yu效法之。但与圣母皇太后多ri商议未得其法。故今ri听听诸位臣工有何好计意否。”听着没,这可是和老太太商量过也同意了的。

    “皇上圣明,西方列强皆有皇家军队,亦是国之jing锐。皇上他ri建成此军定能使我大清强盛,列强”

    吧啦吧啦吧啦,光绪听到就是这样的声音。反正是一片恭誉之声。有用的主意一个没有。

    “急切间诸位也难拿出准主意,这样吧都回去想想写个折子上来。场地呀,设备呀等等方方面面都详细点,特别是这个领军之人当选谁,诸位也好好思量。让李鸿章也上个折子吧。”光绪想了想又说到:“算了,传旨让李鸿章抽个时间进京,当面奏对吧。”想掌兵权吗?朕给你们这个机会,让你都出来争。想写好这个折子总要找点专业人士吧,总能从中找出点好办法的。突然心中一动,不会这次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吧?

    “翁师傅,户部情形如何,国库还有多少银两?”

    “回禀皇上,户部现结余银共200余万两。”见皇上脸有不悦之sè,边忙说到:“旗人和兵丁的粮饷用去大部分,还要支出修颐和园的款项。户部虽展转腾挪,但实在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呀。”

    “户部为我大清管这个家确是难了点呀,翁师傅辛苦了。”

    翁同龢一听满脸开花呀,毕竟是自己的弟子呀。可下一句让他楞了。

    “可是,翁师傅可曾想过增加国库收入的办法?只怕也没有吧。”

    光绪一个人慢慢的往大殿内走去,头也没回:“凡事都要有个章程,诸位以后的奏折写的细致些,朕方会拨出款项。要是写都写不明白,那就把你的顶子给朕,朕找个明白人来写。当然也有人会想,那我不要款子安心做我的官。这也成,不过记得让上天保佑你治下不要出事。出了事,朕不要你的顶戴。”转而历声说到:“朕要你的脑袋。”

    “都别跪了,退朝吧。”

    留下满朝大臣站在寒风中面面相觑。

第五章 朝堂之下() 
这是唱的哪出呀,礼亲王世铎这会儿是满脑子浆糊。要是只打击后党人员也就算了,可连翁同龢也一并挨批了。翁同龢可是帝师,标准的帝党领袖人物。皇上这是想干么?生个病脑子糊涂了,可是河道之事说的是清清楚楚。各地要求拨钱拨粮的折子早就到了军机处,各个衙门还等着钱开工呢。前几ri听说皇上病好此了就往里递过牌子,可宫里传话让军机处酌情处理。不打听不知道,皇上正陪着老佛爷看戏呢。可到老佛爷那请旨,传话回来是老佛爷正荣享天年,皇上早已亲政,朝政之事由皇上决之。好不容易等到皇上上朝,可话才刚说就被打回来了。这要是等到写明白了,事不就全耽误了。没办法这不礼亲王世恬着脸找到翁同龢。

    “翁师傅,去岁京郊大水可是历历在目,要是再不乘着刚开农闲之时兴修水利,一但汛至,恐怕重蹈覆辙呀。”

    “王爷,皇上这为哪般,我这还没闹明白呢?您这折子怕是要重写了。”

    “要是象皇上所说那般写,可事就真耽误了。水火无情呀。要不你我一并面君?”

    养心殿内,世铎和翁同龢侍立一旁。

    “河工之事先安排下去吧,后补上折子写明人和事,要是再出了水患,朕就按折子上的名字一个个的问罪。至于其它事项,朕与太后老佛爷商议后再做定夺。折子都留下,跪安吧。”

    光绪看了好一会奏折,接见了大小臣工。太阳已经西去,看看还有如山般的一。心想业务不对口,工作不好开展呀:“小寇子,拿上奏折,跟着朕到颐和园去。”

    颐和园,慈禧正看着戏,李莲英在一旁耳语到:皇上来了。慈禧不动声sè:“今儿到此为止吧。小李子宣吧。”

    不一会皇上进来了,跪倒在地:“儿臣给亲爸爸请安了,儿臣还给亲爸爸带来了些礼物。小寇子。”

    “皇帝为一国之君,当以国家为重,怎能如此嬉戏。皇上能来看哀家就行了,还带什么礼物呀。说好了,那些个笑话可不能再说了。”慈禧对于光绪这般讨好自己,心里虽明白所以然但还是欢喜的。只见寇连材带着两个小太监拿着大堆奏折进来,慈禧不明就理:“这些个儿就是皇上带给哀家的礼物?”

    “亲爸爸。今ri儿臣上朝听了一早晨,下午又见了不少大臣,可朝中之事实在未能明了。有些个事还未能领会其要,还要请亲爸爸指点一二呀。就当回礼了?”

    看着光绪满脸笑容,慈禧是彻底蒙了。一心想要亲政拿权的光绪,难到真因为病了场就幡然醒悟。看光绪架式这次可把全部的奏折都带来了。慈禧不动声sè,淡淡问到:“皇上有什么难处只管说出来。”

    光绪把今ri朝堂之事一一说了出来,然后说到:“朝中大臣会说的太多,能办实事的太少。今ri之事亲爸爸以为儿臣处理的如何?”

    “皇上怎么可将朝堂比做菜场,言语有些孟浪了。不过河工之事处理哀家以为可行。军校之事也当问问李鸿章,他是个知兵的人。”

    “亲爸爸,请过目。此事儿臣以为”

    光绪一边将难以抉择之事一件件的拿出来询问并加上自己的意见。慈禧在一旁不时加以点拨。在某些问题上还不时争执几句。光绪将自己装成小绵羊,但是知道自己在政治上不过只是个小白,还须要多向慈禧学习。而在一旁的李莲英眼里,光绪就是一个虚心求教的学子,从光绪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政事的迷茫和求知的渴望,跟本看不出来有其它的目的。李莲英就在一旁不时的加些茶水,这ri头也慢慢的落下去。

    李莲英就这样侍立一旁,突然间光绪和慈禧的话语都停了下来。李莲英猛一抬头,只见光绪和慈禧都看着自己,一时间也不知所措。自己在宫中这么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形。只见光绪笑着说到:“李谙达,别看了,这也到饭点了,是不是该传膳了?亲爸爸,您不会在这个时辰赶儿臣回去吧!”

    慈禧笑了笑:“皇帝,刚才说到哪了?”

    夜sè已深,光绪慢步走在这红墙之内。军校之事还不知何时能办起来,短短两年又能练出多少兵,没经历战火考验训练再好也不能成为jing兵。能坚定站在皇帝一边的除了清流就没有人了,清流说起事来头头是道,做事又靠不住。要是再能穿来一个兄弟该多好呀,起码有个商量的人呀。

    颐和园,慈宁宫

    “李谙达,今儿个下午怎么走神了?你从来可不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