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中华苍穹 >

第9部分

中华苍穹-第9部分

小说: 中华苍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的清流汉臣被各种理由革职。这分明就是皇上在告诉太后他不想抓权。”

    “如若王爷所说,皇上当处身世外方对。可皇上最近对新军之事所抓甚紧,已处份几位协办大臣。近来也是一有空闲就往军校工地上跑。王爷还是直说了吧。”

    “只要手上有兵,这朝政还不是水到渠成。只是有件事情我一直都没有想明白,皇上这样做,是皇上自个儿琢磨出来的呢,还是皇上身边有高人?”世铎苦涩的笑了笑。

    “皇上平ri里的xing情,要是说是皇上自个儿琢磨出来的,似乎不大可能。要是说皇上身边有高人,可皇上都连翁同龢这些人都凉在一边,这也未免太有些说不过去了?”孙毓汶说着,很是困惑的摇了摇头:“太后让我留心在咱们旗人中挑些个可用之人放入新军,看来太后老佛爷是看明白了。”

    “凭皇上身边的那些人,我敢断言绝无此高人。我留心过皇上平ri里的施政,对政务并没有多少经验,更谈不上有什么主见,事事惟太后旨意,这朝政大权其实都在太后手里。可就最近一个月皇上忽然像换了个人,且不说这里面有什么缘故,要说皇上这些个是自己想出来的”世铎有些烦躁的站起身来,缓缓踱步而行:“自古帝王的心术,从来都是臣子们难以揣测的。说句诛心的话,倘若皇上真动了什么心思,以前种种都是障眼法,往后这帝后之争,可就愈发难以预料了”

    “皇上毕竟才22岁,能有多少心思啊?少年人想做些事总是比较冲动,别看如今皇上一门心思扑在这新军之上,等皇上累了兴许就不再管了。皇上毕竟是太后一手带大的。”孙毓汶想着给皇上找了个理由。

    从肃顺那些顾命大臣被除去,到恭亲王退出军机,朝局风起云涌。可太后垂帘听政几十年,稳如泰山。太后老佛爷的手段,世铎可是明白的很。

    “孙中堂此言差异,尚不闻‘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皇上四岁进宫至今,在太后身边长大。耳闻目睹之下又怎能是个无能之辈。别忘了圣祖康熙皇帝可是在16岁的时候就擒拿了鳌拜。”

    上海,自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起,英、美、法等国也相继在上海强辟租界,这时的上海作为“冒险家的乐园”惨遭帝国主义的各种掠夺。但同时由于租界的存在提供了市民免于反动zhèng fu,军阀以及战乱的侵袭打扰的相对zi you安全的环境,加之作为zi you贸易港的便利,使得上海各项民族产业得以迅猛发展。开埠后的上海迅速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并享有实际du li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

    四月的上海早已是一片暖花开,在英美公共租界内静安寺路旁一幢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二层小楼内,聚集了一群本来不普通的人。

    此时的孙家鼐站在最前面,对着一群被皇上革职的清流们,款款而道:“也许诸位对于皇上将尔等革职还耿耿于怀,老夫更是被皇上给扔出宫来。当时老夫心中也是激愤,为帝师十余载竟落的如此下场。相信大家今天能来此地也想一探究竟。”

    孙家鼐顿了顿,拿出一张手稿念到:“自道光以来,我大清数度与洋人交战,屡战屡败。何故?天下人皆认为是洋人的船坚炮利。所以办洋务,练新军,以图自强。但朕以为,败非战之过,败就败在思想上。马骑的再好,箭术再jing,武艺再高强,能抵得过洋人的火器吗?败在我们还以为是生活在二百年前骑shè打天下的时代。败就败在举国上下如同井底之蛙,不知道世间已经是ri新月异,还死死抱着天朝上国的面子,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诸位皆不见朕yu练新军,朝廷诸多大臣给于多少掣肘。就连孙师傅也不赞同。还抱着所谓的‘天子威仪’。”说到这,孙家鼐的老脸也是一红。

    “我大清积弱已久,而弱就弱在不知道国家到底落后在哪里。是呀,两千年来,我中华文明领先于整个世界,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为誉为世界四大发明。若是没有这些,那些个洋人在海上可能都找不着北。可现在,我泱泱中华还有何人可造此发明。”

    “国家要自强,首当开起民智,改变当前已经腐朽的思想。朕yu效法西方之报纸,让世间之人能知晓这世间大事,知道我中国不过是这世间许多国家之一。天朝上国离我们早已远去。诸位皆是朕jing挑细选之人,朕将诸位革职,也是希望诸位当以朕之喉舌。朕在朝廷之上,也望诸位能为朕摇旗呐喊。此报不同于北洋官报,当以科学技术、民生百态、国家政务、中外新闻、人文记事为主,广括农、工、商、学、兵、政等诸多事物。介绍新思想、新知识,评论大清的不足之处,提出革新措施。让国人知道洋人为何强大,也让洋人知道我中华的广博。朕将此报定名为务时报,一则意为少点空谈,多些务实。二则须与时俱进,以务时事。”

    “诸位皆是久居朝堂,但朕依然提醒诸位,在语言措辞之上还须谨慎。一但有事,朕恐难以援手。”

    “一纸难书朕之期望,冰冻三尺非一ri之寒,望诸位能如雷般惊醒国人,化去这三尺寒冰。朕在此拜谢。”

    当孙家鼐念完,在场所有人皆跪下低呼皇上。只一会,徐世昌站了起来:“皇上yu振兴国家,可朝廷中多数大臣不过想的只是自家富贵。犹以西边为甚。自古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任何人也不敢违背这天下民心,就让我等为皇上争取这天下民心。以报皇恩。”

第十四章 视察() 
“嘿哟,嘿哟,嘿哟”

    新军校工地上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光绪每次来到这里都是身着便服,都只带着祁以德和小寇子三人来这远远的看着,看着校舍一点点建起来,看着希望一点点堆积。而每次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升腾的也更高。因为他知道,无论是他还是这个国家都将从这里开始。但他没有让其它人知道。只是一个人远远的看着。谁也没惊动。欧阳振华和周勤也只是在养心殿或者是御书房召见。这次光绪决定走进去看看,听听这里面的人是怎么说的,还有最重要的是见见那几个他特旨调来的几个人。

    校园工地上一片忙碌的景象,一栋栋楼宇耸立起来,数以千计的各类工匠井然的忙碌着。光绪这次下了血本,不光是军校,包括新学堂全部要求在二个月内完成全部的工程,为此光绪抄家得来的几百万两银子全部投进来了。为了能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工钱提高了五成,包吃两餐,而且是每天发饷,隔三差五的还有额外犒赏。工人们干起活来自然是无比卖力。

    “参见皇上。”欧阳振华和周勤远远的迎了上来,这可是一个多月来皇上第一次光临军校工地,说实在的,他们也没想到皇上会来这个满是尘土的地方:“皇上此处尘土颇大,请移驾至门房。”

    “不用,来了就看看吧。”光绪信步走着,虽然他已经无数次看过了军校的规划图,依然问着,哪里是宿舍区、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cāo场、哪里是食堂、哪里是shè击场等等。无一不问,让欧阳振华和周勤详详细细的给他一一说来。光绪越看下去越是兴奋,问道:“你们看再有多少时ri,能完工呀。”

    “回皇上,主体结构已经完成,只须稍做粉饰,安装器材。最多再二十ri可全部完工。”周勤回答到。

    “即如此,朕决定于十ri后考教八旗子弟。另外教学大纲和训练科目确定了吗?”

    “已经拟定,待皇上过目后最后确认。”欧阳振华答到。

    “朕交待给你的那三个人如何?”

    “三人皆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办事稳重、细致,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欧阳振华高兴的说:“他们来到军校后,微臣也曾经和他们进行过一番深谈,皇上果然是慧眼如炬,若加以时ri,此三人将来皆是可独挡一面之人。”

    加以时ri?可独挡一面?光绪笑了,别人不知,他可知道。后世北洋军阀在中国近代史上搅起的内乱,和这三个人都脱不了什么干系。

    “现下三人何处?”

    周勤抬起头看了看太阳:“皇上此时已是午膳时间,他们三人应该在食堂。”

    “这么快就到饭点了,也好去食堂看看,你们有没有在饮食上偷工减料。对了,我可跟你们说以后呀,在外面不要叫皇上了,让人听到不好。就叫”光绪今天的心情很好,只略略一想:“就叫少爷吧。恩,李明,李少爷。可好呀。”

    “是,少爷。”众人答到。

    “你?是干什么的?后面排队去。”光绪想走近看看菜sè如何,还没到边上。一位胖胖的厨师模样的人,拿着个大勺指着光绪大声喝到。

    “对对对,排队排队。”光绪满脸歉意笑着回答。回头对着欧阳振华和周勤使了个眼sè,然后走到队伍的最后面。老实的排起队来。

    欧阳振华和周勤一看都慌了神,皇上什么时候还要排队,而且是和工地上刚刚干完活的一群民工排在一起。他们两个还没说出话来。那位掌勺的厨子,到是满脸媚笑着对他们说道:“两位长官又来检查呀。放心,俺们这绝对比其它地方吃的好,而且肯定管饱。还是老规矩来两份?”话还没说完,已经打好两份饭菜送到他们面前。

    “身为长官当以身作则,以起上行下效之功。大家以为然否。”光绪大声说到,本以为身边的人会起哄。没想到其它人用诧异的眼神像看怪物一样看着他,然后像躲瘟神一样纷纷走开。排到其它队伍去了。到是欧阳振华和周勤手捧着饭碗一阵尴尬。

    “两位长官,这家伙肯定的新留洋回来的,不懂规矩。请勿见怪。两位长官且一旁安坐,看我教训他。”那厨子说完抡着大勺指着光绪:“你小子,过来。”

    皇上今天心情好又是微服私访,你叫他排队心情好不跟你计较。现在直呼“小子”,一但龙颜大怒,后果不堪设想。欧阳振华和周勤这下子吓着差点跪到在地。只见光绪给他们使了个“走开”的眼神,只好走到一旁坐下。

    得,一个皇帝被连训两回。不过呢到是不用排队了,这队就三人,光绪、祁以德和寇连材。光绪排第一。到是寇连材一脸紧张。看着这情况,光绪只好走前去。

    “你小子刚留洋回来的吧。记着,这是大清不是洋人地方。人家长官能到这吃这的东西已是难得。你当人家长官没吃过还是怎的。别把洋人的那套拿到这使。”那厨子打好一份饭菜递到光绪手上:“拿着,去跟两位长官道个谦,这两位长官是个好人,你好好说,人家不会说你的。”

    “是是是,老师傅教训的是。听老师傅之言似乎也颇为熟悉洋人的规矩?”光绪接过饭菜问到。

    “那是,当年老夫也在英吉利人的军舰上做厨子的,当然知道一二。”

    “是嘛,真是有眼不识泰山,没看出来呀。老师傅贵姓呀。晚生到是想听听您当年故事。”

    “老夫姓柳,大伙都叫我老柳。别说了。赶紧去给两位长官道谦去。你若想知道呀,再来找老夫便是。记得来呀。”老柳一听到有人想知道他当年之事,兴奋之情立刻表现在脸上。

    老李看着光绪走过去后直接坐下,心里想:这孩子太不懂规矩了。

    “没想到,吃个饭都能碰上个好事。知道吗,刚才训我的那个老柳呀,是在英吉利军舰上做厨子的。这人要留着,以后有用的着的地方。也别找人麻烦了。”光绪吃了一口,说道:“饭菜还不错。”

    “听老柳说话的意思,你们到是常来此吃饭呀。都成老规矩了,这点不错。”光绪点了点头:“上行下效,身为长官更要以身作则。此条要写进军校条例中。”

    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三人正没jing打采的吃着饭。王士珍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回到了山海关任炮队教习。段祺瑞刚从克虏伯炮厂学习回来,任职北洋军械局。冯国璋则在淮军中任职。三人虽然不知道朝廷为何忽然召他们入职军校,但是位置低微,一接到朝廷的旨意时,更加不敢怠慢,匆忙的收拾了一下,便先后赶赴京城,到军校报到。来到军校后,接待他们的是欧阳振华和周勤两个军校长官,一番攀谈下来。听闻皇上yu建新军,特旨调三人参于军校建设,并在将来担任新军军官。当时还很是兴奋。这可是皇上亲自任统制的新军,那他们三人可就是皇上亲卫。军事条例、保安条例、训练手册等等,只要是皇上要写的,三个人可是憋足了尽,绞尽脑汁。要是皇上看上了,前程不可限量。谁知才半月,就听说皇上只招八旗子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