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重生隋末定江山 >

第51部分

重生隋末定江山-第51部分

小说: 重生隋末定江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大都督。”裴景不敢怠慢,站起身来,恭恭敬敬的站在一边。

    王平扫了一眼裴仁基,就猜到了他们的来意,裴矩这个老狐狸,想要给裴氏要官,自己不亲自来,让他儿子来,以免落人口实,“本都督给你两条路,一条路就是去参加科举,能不能考中我不知道,若是考不中,只能以后再分封了,一条路是,不参加科举,随便选上一个县去治理,你任选一样吧。”王平恨这些世家前来要官的,但是自己现在却不得不给他们面子。

    “这个大都督,臣以为这科举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用来招揽天下读书人的人心而已。其实这天下有才能的人都是出自世家之中。殿下何不在依照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这样不但能得到上等的人才,还能节省了好多时间。”崔仁师奏道:“那些泥腿子出身的人,哪里有多少真正的大才。更何况,这次殿下这次科举考试,前来报名的多是关陇人士,这一旦让关陇世家子弟充斥了朝堂,大都督又如何能安心治理天下呢?”

    “好了。”王平也不等裴仁基将话说完,就打断了说道:“裴景就去护县做一任知县吧,待三年考察期满,就可以做一个上县的知县了,不出六年,就可以出任一州刺史了。”

    “臣多谢大都督厚爱,臣必定恪尽职守,为大都督效命。”裴景赶紧拜了下来,官位虽然小,但是有王平的保证,六年就任刺史,恐怕就算其他的世家子弟也做不到这一步,这也是裴氏的特殊地位给他的,他已经很满足了。

    。。。。。。。。。。。。。。。。。。。。

    考场门口,二万余名士子排出二十队长长的队伍,考官简单地核对一下考牒,便放士子进大营,快而有序,仅半个时辰,二万余名考生便66续续进场了。

    一名长得方面大耳的年轻士子很快找到了自己的位子,他很满意,是一张双人木榻,但只坐他一人,他坐了下来,小桌上放有笔墨砚台和浆糊,这名士子却意外地现桌上多了一张纸条。

    他拾起纸条,上面印刷了一段文字,意思是除了录取两百名最优秀者直接为官外,另外还要准备再择优录取千人就读文学馆,无论是望族还是寒门皆可就读,免费食宿,同时朝廷每月另补贴五斗米和四吊钱用以养家,下面盖了一个红章,印有‘大隋大都督王’六个大字。

    这名士子万分惊讶。抬头向四周望去,他现所有的考生都得到了一张同样的纸条,都一样地惊讶不已。

    这时,帐门口监考官对众士子解释道:“这张纸条是征求每个人的意愿,愿意就读国子学文学馆者,可以在纸条上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和考卷一起上交,不愿意就读者。则把纸条带走或者烧掉便可。不用上交,不过我奉劝大家考虑清楚,洛阳斗米八千钱。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

    这名士子极为聪明,他立刻意识到这其实是西隋在储备人才,为以后夺取天下而做准备。他心中很是激动,不管自己能不能考中,至少又多了一条后路,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考进前一千名肯定没有问题。

    他立刻提起笔在纸条下面端端正正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孙伏伽。

    随着三声悠长的钟响,科举考试开始了,所有的考生都在奋笔疾书,考试和当初的北地郡郡考一样,考三场:贴经、策论和做诗。连考两天,第一天考贴经和做诗,第二天考策论。

第九十八章 科举(五)() 
第一天的科举考试终于结束了,士子们三三两两的返回了城内,给大兴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大兴城又热闹了起来。

    士子孙伏伽一路小跑,跑到了一家客栈中。

    “父亲!”

    房门开了,一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开了门,他便是孙伏伽的父亲,孙亮,见儿子回来,他便慈爱的笑了起来,“臭小子,这么快就回来了?是不是考不过,交了白卷啊。”其实孙伏伽本是一个法曹,日子过的还行,但是还是央求父亲让他来参加科举,孙亮拗不过他,只好陪他前来了。

    孙伏伽笑道:“孩儿考的很好,贴经可以保证拿满分,明天考策论,孩儿很有信心。”

    “哦,那就好,那今天就不用复习了,我们出去吃饭。”

    父子两人下楼,坐了下来,孙伏伽激动的说道:“父亲,我告诉你一消息,今天考试前宣布了一件事情”

    孙伏伽便将可以读文学馆之事详细地告诉了父亲,孙亮眯眼听完,忍不住叹息道:“居然月给五斗米、四吊钱,西隋舍得下血本啊!”

    “父亲,孩儿觉得西隋不错,至少在重视读书人方面做得很好,李唐也未必有它做得好,有了这五斗米和四吊钱,完全可以养家,很多士子便可以专心做学问,不用为生活而操劳,就凭这一点,就赢得了士子之心。”

    孙伏伽十分感概,他觉得这并不在于一个朝廷是否富裕,而在于这个朝廷有没有重视读书人之心,没有财力可以少给一点,比如一斗米,或者两吊钱,这都是一种心意,普天之下,只有西隋朝廷做到了这一点。

    。。。。。。。。。。。。。。。。。。。

    万众瞩目的西隋科举终于在士子们的一片欢呼声中结束了,接下来几天时间里,士子们则在在大兴城城附近游山玩水,或喝酒聚会畅谈天下事,或以文会友,写诗斗酸,年轻的或年老的士子们都在尽情享受这一生中也难得一遇的科举节。

    而在文渊阁中,这里,萧禹、房玄龄等为的科举考试的考官们,就在这里连日带夜的工作着,这里有上万士子的答卷在这里,等候他们去,在其中抽取优秀者,送到王平的面前。

    “哈哈,老大人虽然上了年纪,却是如此的精力充沛,倒是让晚生佩服啊!”房玄龄望着赈灾审阅的萧禹,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来。

    “你也不错啊!”萧禹朝房玄龄点了点头,他对顽皮麾下的席谋臣还是很客气的,并没有倚老卖老。

    “听说过几日,萧皇后就会被琅琊阁送到长安了?”房玄龄笑道:“下官在这里恭喜老大人了,十几年姐弟终于可以重逢了。”

    萧禹闻言,朝大都督府方向拱手说道:“这要多谢大都督能够救出萧皇后,听说还折了不少琅琊卫的高手,老夫很是感激大都督。”

    “萧老大人对大都督忠心耿耿,萧皇后也是夫人的母亲,大都督自然会全力解救的。”房玄龄恭维的说道。

    “两位,莫要说话了,来看看这位试卷来,老夫觉得此人可以做状头了。”一旁的另外一位副主考孔颖达说道,孔颖达乃是孔子的嫡孙,其编制的《五经正义》排除了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于众学中择优而定一尊,广采以备博览,从而结束了自西汉以来的各种纷争;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使前师之说不致泯灭,后代学者有所钻仰,也是一代儒学大家,所以为一副主考不为过。

    “是哪一家的子弟,居然能得到孔先生的夸奖的。”萧禹闻言不由的双眼一亮,便立马问道。身边的房玄龄也紧跟了上来。

    “是一个叫做孙伏伽的人。”孔颖达说道。

    “孙伏伽?”萧禹眉头皱了皱,想到其并不是五姓七望之列,算不上什么大家族,但是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郡望了,但是和寒门没什么区别,若是此人得了头名,那裴氏、王氏等人能答应吗?

    “这里有裴氏或者王氏的吗?”萧禹眉头越来越紧,问了大殿内的其他人,虽然王平和太原王氏有间隙,太原王氏不会来参加考试,但是琅琊王氏也算同宗,王平是要登极之人,如果对王氏打压,会对他的声望不利的,太原王氏不能作为宗室,但是琅琊王氏却可以。

    “回尚书大人的话,那裴氏和王氏的人是不会参加科举的。”孔颖达摇了摇头,道:“他们也是不需要参加科举的,房大人,你说是吗?”

    房玄龄笑了笑道:“王氏算是大都督的宗亲,自然是不用参加科举的,这裴氏吗?裴氏是夫人的娘家,裴氏恐怕会亲自向大都督举荐的,也不用参加这次科举了。”

    “哼。”萧禹闻言面色微怒,冷哼道:“王氏不参加科举,直接受官也说的过去,这裴氏又有什么资格直接授官的呢,裴家这是败坏大都督的名声。”

    “那此人该如何处置?”孔颖达指着手中孙伏伽的试卷。

    “能进前两百吧,这头名可不是我们能点的,就交给大都督吧。”萧禹闻言脸上露出一丝失落来。

    其实说录取两百人,只有一百七十人是通过考试公平录取的,还有三十个名额是需要王平亲自来决定的,他根据需要将这三十个名额分配给各大名门世家。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尽管王平也想打出不要门阀,要公平的口号,但是王平还是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将来盛世天下或许可以做到真正的公平,但是乱世之中他做不到,他需要通过科技的方式将各大名门世家拉拢到他的身边来,这对他日后占领各地迅稳定政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房玄龄也能理解王平的苦衷,他也默默的接受了这种安排,其实他心里明白,王平拿出了三十个名额,这已经是对世家们的巨大让步了。

    所以房玄龄知道,这另外一百七十个名额里面,他需要选出更多的寒门子弟,这为将来王平的计划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到时候的变革时期,这些人也能独挡一面了。

第九十九章 金榜题名() 
三天的评卷时间很快便过去了,这天上午,萧禹带着一股已经密封好的皮包来到了文渊阁,走进了大殿之中,王平和四名相国已经等候多时了。

    “抱歉!稍微晚了一点。”萧禹走进房间,对众人歉然道。

    “萧阁老这几天辛苦了。”王平笑了笑,然后继续说道:“我们已经期待多时了,不知道这状会花落谁家呢。”

    王平接过名单,脸色一变,顿时大声吼道:“萧阁老,你是当世大儒,为何如此取人?都是世家大族,寒门子弟少的可怜,你拿本都督的科举当成什么了?世家的后花园么,本都督已经给了世家三十个名额了,怎么还如此贪得无厌?”

    “大都督,臣按照古礼阅卷,并没有什么过错。”萧禹见状,回到道。

    “什么古礼,我怎么不知道啊?”王平冷冷的说道。

    “百姓分三六九等,这才成礼,国家才能秩序井然,以贵族治国是自汉以来莫不如此,老夫行的只是古制,并没有违规。”

    “大都督,臣以为萧老大人的阅卷并没有问题,古制如此有此可见,世家就应该为官。”裴矩闻言,帮萧禹说道。

    “大都督统御四方,这古制也可以改一改了。”杜如晦这个时候小心翼翼的说道:“这些高门大姓子弟,世代公卿,专好卖弄魏晋遗风,这样的人,让他们去充任各级官吏,那国家如何大治呢?更何况,这次科举的所录取的是人才,大多是为国家储备人才,派到各地充任重要位置的,眼下国家正急需治国人才,大都督,臣以为这科举风气可以革新了。”杜如晦自从跟随王平一来,都是官场的和事老,但是他也知道这次的科举关系重大,不得不第一时间站在王平这边。

    “几百年来,贵族豪门乃是国家的栋梁,要抛弃他们等于自毁柱石啊!”萧禹闻言辩解道。

    “萧老大人只给了豪门子弟作为国家柱石的权利,可是如果给寒门子弟这样一次机会,老大人怎么就知道他们不能作为国家的柱石呢?”房玄龄看大家争执不休,自己这个辅必须说话了,于是诚恳的说道:“大都督,臣以为这次我们必须重新阅卷,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人才。”

    “房大人虽然贵为辅,但是毕竟年轻,有些事情考虑的还不是很周到的。”裴矩轻笑道:“玄龄,你可知道这些试卷花费了萧老大人他们多少时间吗?十天的时间啊,若是再重新阅卷,那还是让那些在大兴城中的士子们等候多长时间啊!大兴为京师,居之不易。那些寒门士子们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再在这里等下去,臣以为。这次就依照萧大人的,等到下一次考试的时候,再给这些寒门士子一些机会就是了。”

    “下一次,裴大人可知道下一次要等到什么时候吗?三年,根据大都督所定下的科举考试规矩,要三年以后才重新开科举。裴大人这人的一生有几个三年啊!”杜如晦言语中充斥着一丝急切来。拱手道:“大都督,臣建议立刻重新阅卷。哪怕是再等上十天半个月,最起码也比等上三年的好啊!”

    “嗯,杜相国之言并非没有道理。!”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