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罗马尼亚雄鹰 >

第155部分

罗马尼亚雄鹰-第155部分

小说: 罗马尼亚雄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803年美国从法国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州,1819年迫使西班牙放弃佛罗里达,1845年兼并墨西哥北部成为得克萨斯州,1846年与英国签订条约而获得俄勒冈,1848年从墨西哥兼并领土成立新墨西哥州及上加利福尼亚,1867年从沙俄购得阿拉斯加。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美国的“镀金时代”,社会正在进步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硬实力指标是,189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一,到1900年美国的钢铁产量为1330万吨,大约是英德两国之和。美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相对份额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为23。6,而英国为18。5。相对工业总潜力也在1900年超过了英国四分之一。

    美国的人口在1783年只有三百万人,1860年为3200万人,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的人口迅速增加,主要是大量的东南欧移民开始涌入美国。从1870年的3900万人增加到1890年的6300万人。

    从1898年起美国军队发展也异常迅速,到1900年增到十万人,其中一万人驻古巴,六万人在菲律宾作战。1884年美国海军也跃居世界第12。

    1914年美国人口9800万,137亿美元的国民收入是英国10亿美元的13倍多,人均收入377美元也远高于英国的244美元。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欧洲国家国民收入总和与美国旗鼓相当。美国海军世界第三,仅次于英、德两国。此时,旧世界即使最无知的人也能感受到美国肌肉的力量并努力适应,当然这也包括美国自己。

    如果说仅仅因为肌肉发达就判定美国必然会放弃孤立主义,并不客观。一项重大外交国策的转变必然包含着核心利益受到挑战。细究美国的孤立主义并不仅仅是保持中立。

    它是“特指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不适用于世界的其他地区,同时特指政治、军事,而不包括经济与文化。”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美国只是不卷入欧洲的军政纷争,欧洲以外的其他地方则不见得要中立,特别是美洲。

    1823年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在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表明了孤立主义的红线:“我们对欧洲国家将其制度扩张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所有企图,都视之为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危害。我们不曾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国家的现存殖民地或属地,但是对那些已经宣布独立的国家,任何欧洲国家为了压迫它们而进行的任何干涉,我们都将视之为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

    也就是说列强在欧洲搞事美国不管,在美洲搞事就属于美国的核心利益了。第二层意思是,孤立主义只是军事、政治的不介入,但在经济、文化上却要求必须机会均等。即使在你们的殖民地也要门户开放、利益均沾,在公海则要求海上航行自由,这个原则透着一股后进强国的蛮劲,与门罗主义有着相同的底气,都是在说美国的孤立主义是有条件、有底线的。总之,孤立主义是为经济服务的,利益才是王道。

    一战爆发后,交战双方海量的、高价的军需订单塞满了美国商人的口袋。1914年8月,法国把大批黄金运到美国摩根公司的保险柜里,换来1亿美元的贷款。1915年10月,摩根又贷给英法两国5亿美元,这些钱只能买美国货。供应俄国的贷款和军需也有4。7亿多。一战中,美国对德国等同盟国的贸易也来者不拒。

    但是英国的海上力量太强大,封锁了对德贸易。英军的海上优势使美国的中立贸易快速演变成了事实上的向协约国输血的通道,英美海上贸易成为德国人的心头恨,美德矛盾开始加剧。

    1915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开启无限制潜艇战,对英国诸岛划出封锁区,所有通行的水面船只,无论军民,都将在不经警告的情况下予以攻击。航运自由被限制,美国人没法做生意了。

    1915年3月28日,美国邮轮“法拉巴”号被击沉,一名美国人死亡。5周后,一艘英国大型客轮“卢西塔尼亚”号在南爱尔兰海面被击沉,一千余人死亡,其中128名是美国人。卢西塔尼亚号事件造成平民伤亡,在美国社会掀起轩然大波。当德国人欢呼“我们以欢乐的自豪,注视着我国海军的这一最近功绩”时,在美国公众中则形成了德国人穷凶极恶不尊重基本人权的舆论。

    威尔逊总统为此连发措辞极为强硬、语带威胁的外交照会。因不满这个可能导致外交走火酿成战争的照会,时任美国国务卿、和平主义者布赖恩愤然辞职。其实,威尔逊当时的最大政治目标是在1916年连任,在竞选中他打出了“他让我们远离了战争”的口号,标榜自己使美国在不参战的情况下延续贸易。

    南方出身的威尔逊极需要在战争贸易中获益最大的东北部和五大湖地区的选票,让这些选民继续从战争中获利。不为战争买单是威尔逊能否连任的前提。好在这以后,德国的潜艇战有些收敛,但是1916年3月24日,又发生了“沙塞克斯号”事件。德国潜艇在英吉利海峡无预警击沉了法国客轮“沙塞克斯号”,80名乘客重伤或溺死,其中有4个美国人。这件事虽然并不严重,但对本已恶化的美德关系无异于火上浇油。

    1916年美国的贸易顺差“由4。3亿多美元增至20余亿美元,即增加了3。7倍”。一战的战争财使美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工农业特别是军工业发展极快,金融上也赢得了主动权,从债务国一跃变为债权国。对比美国分别与协约国和同盟国的交易额就会发现,美国与协约国在经济上捆绑得更紧,美国输出到德国的资本仅占美国输出资本总额的2。而如果协约国战败,美国的巨额投资将化为乌有,这显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

    德国人在经济战、宣传战上全面处于下风。美国政府对德国发出断交的最后通牒,德国不得不宣布将停止不经警告即对未加抵抗的商船予以击沉的行为,即“沙塞克斯保证”。

    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1917年2月1日德国再次恢复其最有效的海战王牌——无限制潜艇战,并将潜艇技术推向高峰。德国判断美国即使参战,美军也需要一年半才能组建并运到欧洲,而且在德军潜艇封锁下能不能运到欧洲还是另一回事,德国只需在美国人来之前结束战争。德国人在考虑敌我的战争能力时总是过分自信,不惜战略冒险。

    2月25日,威尔逊收到了驻英大使佩奇的一封密电,里面附有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1月19日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

    齐默尔曼在电报中写道:“我们拟于2月1日开始无限制潜艇战,与此同时,我们将竭力使美国保持中立,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则拟同墨西哥在下述基础上建立联盟:协同作战、缔结和约、慷慨的财政援助,我方默认墨西哥收复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失地,细节由你们安排,我们料想会同美国开战。阁下应立即秘密转告墨西哥总统,并请他主动邀请日本参战并调节日本和我们的关系。请转告总统,无限制潜艇战将迫使英国在数月内媾和。接电请复。——齐默尔曼”。

    这条电文不仅承认要同美国作战,还将手伸到美国视为后花园的墨西哥,其作用无疑是爆炸性的,英国人让它上了《泰晤士报》头条。

    看到被激怒的美国民众,威尔逊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3月12日,威尔逊越过国会授权国务院宣布武装在战区内行驶的商船,商船可对德国潜艇开火。

    几天后又有三艘船“孟菲斯市”、“伊利诺伊斯”、“维吉兰斯亚”被击沉,人货俱损,要求参战的呼声越来越高。随后在3月15到18日,美国议会投票决定了对同盟国宣战,口号就是为捍卫民主、自由而战(还有美国的钱)。

    埃德尔在收到美国宣战的情报后,最多看了十秒,现在对他来讲美国对罗马尼亚没有直接影响。因为现在俄国发生的一件事对罗马尼亚有最直接的影响。

    ps:书友们,我是黄油烤馒头,推荐一款免费小说app,支持小说下载、听书、零广告、多种阅读模式。请您关注微信公众号:dazhuzaiyuedu(长按三秒复制)书友们快关注起来吧!

    

第256章 列宁回国()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僵持阶段,德国在东西两线都很吃紧,特别是1917年2月德美外交关系正式破裂,德国陆军参谋长鲁登道夫认定这将导致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一旦美国军队登陆欧洲,德国将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因此,德皇威廉二世急切希望同协约国阵营“最薄弱的一环”俄国议和,以便将东线部队全部抽调去西线对付协约国。然而,通过1917年一月革命上台的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不顾俄国人民要求退出战争的呼声,以承担所谓“俄国向协约国盟友答应的义务”为由,继续严令缺弹少粮的俄军向武装到牙齿的德军进攻,结果导致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数以十万计的俄军士兵战死。

    面对这样一个“不死不降不走”的俄国临时政府,德国转而希望与坚持共产主义和欧洲革命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取得联系,以便促使俄国退出战争。鲁登道夫建议德皇允许列宁取道德国返回俄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皇帝和将军们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同路人。与此同时,正在中立国瑞士流亡的列宁也发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1917年1月22日,列宁在苏黎世人民大厦里向瑞士青年工人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报告》,他说:“在欧洲发生的掠夺性战争最终会引发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在这种背景之下,德国当局与列宁之间的接触成为可能。秘密接触早在发表《革命报告》演讲前,列宁已下定决心要回国发动革命,并且确定了回国行程。一条路线是经法国绕道返回俄国,但法俄是盟友,如果法国当局发现反战的列宁进入其境内的话,肯定不会轻易放过,轻则拘禁,重则以战犯判刑。另一条路线就是向中欧进发,经德国前往北欧,然后从芬兰回国。

    1916年12月28日,列宁提着一个不大的行李箱走出苏黎世的住所,我们跟随他乘火车于上午10时来到首都伯尔尼。下车后他直接住进离火车站不远的一个旅馆,半个小时后,他走出旅馆坐上一辆开往边境小城福索祖尔斯方向的有轨电车。下车后,他边走边环顾四周,随后走进德国驻当地的领事馆大楼,此时是上午12时30分。直到第二天下午16时,列宁才走出领事馆。大约4个小时后,他坐上了返回苏黎世的火车。

    事后获悉,列宁此次福索祖尔斯之行,是与德国驻瑞士伯尔尼特使冯?罗姆贝格伯爵会谈,协商了两套护送俄国革命党人回国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从瑞士乘坐专列前往德国,再经过德军占领下的波兰或经中立国瑞典进入俄国。

    鉴于俄国临时政府向瑞士提出过引渡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的要求,一旦瑞士不同意列宁等人出境的话,就采取第二套方案,由德军总参谋部提供秘密车厢,借国际货运专列将布尔什维克党人运出瑞士,或者在德瑞界湖博登湖上准备好渡轮,将列宁等人接走。

    鲁登道夫认为从军事角度来看,把列宁放回俄国是一个明智之举。……不管俄国如何不是德国的对手,只要它不退出战争,我们就不能摆脱失败的阴影。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帮助宣扬赤色革命的俄国激进分子,其实就是帮助德国。

    1917年2月上旬,德皇威廉二世正式批准了由德国外交部与总参谋部共同制订的“托尔计划”,并在计划上批示:“以列宁为首的40余名布尔什维克党人对德国有利用价值,接受他们的申请。”

    俄国革命党人被分为两组,分批取道德国返回祖国。1917年3月9日,以列宁及其家人为首的第一批革命党人从苏黎世登上了德国专列,专列开出后不允许任何人上车,也不允许任何人下车。专列的窗户被用黑色亚麻布制作的窗帘遮得严严实实,车上乘务员也尽量保持沉默。

    幸运的是,瑞士政府并未进行任何阻拦,行程十分顺利。专列进入德国后,一个名叫赫尔佐格·穆尔的德国军官上车,给每位俄国乘客发放了一本据说是德国皇帝撰写的小册子,祝愿他们“旅途顺利,革命成功”,并专门提到希望他们回到俄国后能夺取政权。

    3月12日清晨,列宁一行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列宁在那里参加了俄国移民和瑞典社会民主党举行的联席会议,成立了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国外政治局,间接领导俄国国内工兵苏维埃与的临时政府做斗争。

    等到3月17日,列宁等人回到圣彼得堡,受到工人和士兵们空前热烈的欢迎,波罗的海舰队的水兵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