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质子为皇[重生] >

第22部分

质子为皇[重生]-第22部分

小说: 质子为皇[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敬王容得下手下人心狠手辣,但是,又如何愿意枕边人如此?登时大怒,接连处置了数人,赏了徐锵锵二十板子后,就让身旁的一名侍卫带着谢远,策马去了宫中。

    马氏和小马氏闻得此事时,心中不知是否该悔。

    马氏面色有些难看的道:“多智近妖,根本不像个孩子!妹妹你说,咱们是不是要让人传出这些话去,再找个道士和尚甚么的过来给大郎好生看看,别是沾了甚么不好的东西,竟是小小年纪,比大人还要聪明。”

    马氏最后几句话,说的格外咬牙切齿。

    小马氏因从北地到长安,奔波数日,身体又不好了些,咳嗽了几声,才劝道:“阿姐忘了么,圣人当年亦是如此,自幼聪慧过人。因太上皇青年早逝,圣人身为家中嫡长子,小小年纪就担起整个王府圣人当年担起王府之责时,亦有小人作祟,言道其多智近妖,让彼时废帝对其警惕。不止圣人,还有太子幼时亦是心有七窍,长大后虽身材不太好,但却为圣人出了诸多良策。”

    小马氏说着,就不再说下去了。

    马氏也明白了小马氏话中的意思。谢远的确是聪明,的确比一般的孩子都要机警多智,可是,那又如何呢?这世上本就有不少天生的聪明人,圣人也好,太子也罢,他们都是如此。

    马氏若是以此为由陷害谢远,十成十不会被圣人接受。

    马氏心中恨极,想到自己的两儿一女虽然都有些小聪明,但那些小聪明比起谢远来,根本就算不得甚么。她心里就不免更厌恶起江氏来。

    为甚不死?

    明明郎君那时那般需要江氏死去,由她来做王妃,江氏为甚不死?为甚还要活着?活着便罢了,为甚还要回来?为甚还要带着那样一个儿子回来?

    而朝堂之上,元朔帝瞧见敬王带了两个儿子来,微微挑眉,倒没有多言,只是在朝廷议事毕后,就有言官提及敬王府两位王妃和嫡长子归于谁的事情来。

    朝堂上的五位宰相和圣人俱都闭嘴不言,静听其余人开口辩论。

    王妃之争,却不怎么要紧。两人都是敬王明媒正娶,自然都算是嫡妻,只是,继室在原配面前本就给执妾室礼,因此马氏要在江氏面前需要行妾室礼,在其他妾室面前仍旧是嫡妻。

    虽然麻烦了些,马家人初时虽不同意,奈何圣人自登基后就颇为重视规矩,在太子离世后,更恨不得把规矩礼法四个字挂在头上,让人人都瞧的一清二楚,因此马家人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件事情。

    而世子之争,却让整个朝堂都吵翻了天。

    有人道谢瑾然被立为世子时,完完全全合乎规矩礼法,现下却又因突然冒出来的人改变其世子爵位,是何缘故?岂非欺负幼儿不能为自己辩驳?

    有人则道,当年谢瑾然就不该被立世子,毕竟当年江氏本就是失踪,而不是身死。有江氏的嫡长子在,又如何轮的到继室的儿子做世子?规矩礼法,本就如此。

    众人争吵纷纭。

    圣人看重众人吵了足足有小半个时辰了,才看向敬王,敬王则是低头看谢瑾然。

    谢瑾然想到之前敬王的嘱咐,为自己鼓了鼓勇气,就从席上站了起来,言道,要让爵与兄。

    众人一怔。

    随即,不少叫好声就响了起来,都道敬王教得好儿子,大善。

    敬王心中正微微有些得意,就见谢远一脸肃穆的也站了出来。

    “君子端方,当重情,重义,重礼,重骨肉之情,兄友弟恭,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远自幼跟随老师习经义,读孔孟之道,自知二弟的世子之位,乃是因规矩和礼法而来,再无一丝一毫不合乎规矩礼法的地方。既是因规矩和礼法而来,岂有强行夺其爵位,让与儿的道理?”

    谢远将昨日说与江氏的话又说了一通,最后义正言辞、一脸决然的道:“远虽年幼,却濡慕老师的君子之风,惟愿此生得做一真正君子,允文允武,待远长大之后,便去边境之上,愿为圣人马前卒,为圣人祛除所有犯我国境之蛮夷外族!是以此番令二弟让爵与我之事,远虽不敏,誓死,不从矣!”

    说罢,伏跪在地。

    众人哗然。

    敬王一张脸都铁青,像是想要吃人一般。

    元朔帝摸了摸胡须,看了一眼一旁的皇太孙,就见皇太孙看向谢远的目光除了欣赏之外,竟带有几分钦佩之意,心中一时,亦不知是何滋味。

    只是元朔帝又看向谢远,只觉,这当真是个好孩子。若这个孩子,当真是太子的孩子,该有多好?他与太子,该有多么安心?

    众臣正窃窃私语间,却也有人忽而福至心灵,发觉谢远其实,并没有将话说死。

    敬王与谢瑾然今日此举,自认为是“让爵”与谢远;可是,谢远偏不要他们的“让爵”。

    是了,其实仔细算来,那本就是谢远该得的爵位,何来“让爵”一说?

    那些想到此事的人,看向谢远的目光,亦带了几分不同。

    这个孩子,真真是多智近妖,太孙当真能收服他么?

25。有孕() 
敬王府世子之位的推让一事,还有敬王府大郎拒绝阿弟让爵一事,一时之间,竟是传遍了整个长安城。om

    这倒也不稀奇,毕竟,前些时候太子病逝,使得圣人三日不朝,之后虽然日日上朝,却一旦听到稍稍有不敬太子之嫌者,都要立刻重重惩罚。长安城百姓一时间,竟连普通的婚娶定亲等喜事都不敢做。

    现下难得有了“热闹”可以看,不少人自是高高兴兴的或小声或高谈阔论起来。

    谢远骑着他从蜀地带来的小马走在谢含英的身侧,听到茶楼中一些人的谈论,微微扬眉。

    谢含英转头瞧他一眼,抿嘴一笑:“阿远现下可是真真扬名了,比之之前你想出册书,造福文人一事,名声传的更远。”

    谢含英说这话,却是有些微谢远打抱不平的意思――毕竟,当初册书是谢远想出,并献于远山先生的。但是现下世人虽知晓册书乃是远山先生的小弟子,当今敬王大郎所想,然而每每夸赞之时,却总是对谢远一带而过,着重在夸赞远山先生上面。

    谢远唇角也带了一丝笑意,摇头:“我才七岁,甚么都不是,阿爹现下看到我便头疼,他们夸我作甚?倒不如去夸老师,说不得,老师或是老师的其他学生偶尔听到了,还能得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不能去赞当世大儒,本也是在表明自己有眼光。”

    谢含英目光一闪,叹道:“难得阿远如此通透豁达,为兄实不如也。”

    说罢,谢含英便牵着谢远的手,一起往茶楼上去了。

    今日这座长安第一茶楼有文人以文会友,谢含英在宫里求了元朔帝好久,才被元朔帝允了,和正在陪他读书的谢远一道,来了茶楼看文人赛文。

    当然,二人倒不是单独来的,毕竟,谢含英才十岁,谢远更是只有七岁,是以元朔帝就安排了保定侯世子与孟相府三郎陪着一起来的。

    保定侯世子林珍不但是谢含英的嫡亲表兄,还是谢含英的三姐夫,二人虽相差了足足八岁,关系倒是不错。他原本是瞧谢远不起的,并不怎么看重一个山沟沟里来的孩子,但待他发现谢含英异常的喜欢谢远,并还能说出“实不如也”这几个字时,就立刻心中警铃大作,时刻盯着谢远,仿佛要将谢远和谢含英隔离开一般。

    孟三郎今岁十五,文采非凡,为人端方正直,和谢含英倒没甚亲戚关系,只是圣人看重了他,便愣是罔顾孟三郎比皇太孙年长五岁的差距,愣是逼着孟相把孟三郎给太孙,让孟三郎做了太孙的伴读。om

    只是孟三郎与谢含英年纪差距有些大,孟三郎又端方正直的有一点点迂腐,是以和谢含英倒不甚亲近。相反说来,孟三郎的阿翁孟相,却是谢远的老师远山先生的堂兄,孟三郎倒与谢远有些关系,因此见了谢远,就板着脸称师弟,虽不亲近,但行动之间,倒对谢远稍有照拂。

    这二人今日却知自己只是来陪跑的,因此只看谢远和谢含英的行动,并不多插言。

    谢含英于是就和谢远坐在二楼,看着一楼的文人开始“会友”,这“会友”却是分了三场,一会字,二会诗,三谈策论――策论之题,则是由茶楼在前几日请长安城的几位大儒或文士先拟了题目,会友之日取出,令文人当场考试。

    而这些文人之所以会热衷于这些,一来是当真来会友,二来么,却是为了坐在二楼的“伯乐”了。毕竟,现下的大庆朝还不曾有科举一说,寒门想要当官,也只能靠举荐。有门路的还好说些,没有门路的,当然只能靠着自己争气了。

    谢远和谢含英悄悄说了几句话,就开始认真看一楼的文人――虽是寒门,虽然能共患难的人未必能共富贵,但不管是哪个吧,好歹都比远嫁吐蕃要好得多吧?谢远当仿佛真是有些急糊涂了,盯着楼下的人就细细打量起来。

    谢含英原本就没几个差不多年岁的朋友的。身边虽有伴读,但他身份特殊,伴读却也不敢太过亲近,阿爹在时,管他极严,阿爹不在了,阿翁又恨不得将他身边的人时时刻刻都使劲盯着,是以谢含英倒真是难得遇到一个像谢远这样和他年岁差不多,又甚么都能学到一起、玩到一起,甚至难得的是脾性容貌都相投的阿弟,因此即便阿爹留下的人常常劝他不可与谢远太过亲近,纵然亲近,也要尽力折服谢远,让谢远彻底为他所用,但谢含英还是忍不住的将谢远当做友人看待,只恨不能日日同食同睡同学。

    现下瞧见谢远有些不对劲,瞧着下头人就看个不停,就忍不住开口相问。

    谢远脸颊微鼓,想了想,才犹豫道:“我的几个阿姐”

    他说到这里,就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谢含英和其他二人立刻懂了谢远的意思。

    谢含英皱了皱眉,他倒是真想帮谢远,却也当真不好插手三叔家的事情,只得含蓄劝慰道:“无论如何,总比朝中正在商量的选公主和亲要好得多。”

    谢远一张白净的小脸立刻狰狞了起来。

    可即便如此,那张小脸看着依旧好看干净。

    谢含英张了张嘴,瞪大了眼睛,看向谢远。

    谢远朝他点了点头。

    谢含英沉默。前朝也好,本朝也好,虽是同意和亲,但和亲的公主通常都是从大臣的女儿里选出来的,再不济也是那些偏远皇族为着熬出头来,不得不送出自己的女儿或孙女,其中大部分也都是庶出,像三叔这样,本就是有藩地有兵权的藩王,又哪里需要再付出一个女儿?即便是庶出,根本就是不必要的。

    孟三郎在一旁喝了杯茶,却突然道:“大郎何不写信去蜀山?”

    谢远一怔。

    谢含英也笑了,道:“是了,远山先生是阿远的老师,且门下学子众多,阿远若是诚恳相求,远山先生未必就不会同意。”

    无论如何,就算真的嫁个穷小子,也比远嫁吐蕃也好得多,不是么?

    谢远双目一亮。是了,或者,这的确是一条路。

    到得傍晚,谢含英不得不回宫了,他很是不舍得将谢远送到了敬王府不远处,才拉着谢远的手,嘱咐他明早一定要早些进宫,他让宫人做了谢远喜欢吃的点心,让谢远千万不要再被那个阿守缠着去不了东宫。

    直到林珍与孟三郎开始催第三次,谢含英才终于依依不舍的离开。

    离开前,他还凑在谢远耳边小声道:“你放心,我会去求阿翁,无论如何,都不会让你阿姐去和亲的。”当然,至于其他的,谢含英就真帮不上忙了。

    谢远心下感动,点了点头。看着谢含英远去的背影,又觉自己好生自私,明知谢含英为难,却还是想出了这等非君子之法。

    他微微垂头,低头看了会地面,才抬起头来,朝主院走去。

    这几日,敬王每日都是歇在江氏那里,就连晚膳,也是摆在主院,和他们姐弟一起吃的。

    然而谢云屏几个早就知道了敬王为她们姐妹安排的“好婚事”,更知道敬王此番举动,一来是想让她们乖乖按照他的计划嫁过去,二来么,自然就是为谢远不肯要世子爵位的事情了。

    眼前太子已经去世将近两个月,敬王本就是藩王,有自己的藩地,眼看着就必须要回藩地去了。若是世子之位还不能换到谢远头上,那,到时必须要留在长安为质的人,就必然是谢瑾然,而不是谢远。

    可是敬王,如何舍得?

    尤其是敬王在发现谢远聪敏是聪明,但的确不是一个可以操控的好儿子之后,他当然就更加不肯带走谢远,让才五岁的谢瑾然在长安城这样的豺狼虎豹的环境中长大了。

    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