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般若之旅 >

第18部分

般若之旅-第18部分

小说: 般若之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那又是什么情况呢? 
克: 这样你就不会联想到过去的恐惧,而只是保住了那巨大的能量。如果巨大的能量被保住而没有任何念头的活动,爆发性的突破就会产生。然后你的生命就彻底转化了。 
第13节 脑细胞与圆满境界(1)
    
    大卫:我想讨论一下业力的问题。业力一方面是思想的产物,一方面又制造了对于思想者的认同。我们随时面对的就是业力的活动,可不可以再讨论一下? 
    普:在进入这个问题前,我们是不是应该讨论能量耗损的问题? 
    大卫:我不知道你的意思是什么? 
    普:业力永远在推动、制造和消减,就像一架引擎的能量一样会耗损。我们能不能讨论一下这种会耗损的能量以及另一种不会耗损的大能? 
    大卫:麦克斯威尔曾说过,对科学家而言,能量的第一要素就是关系。你们用的“能量”这个字眼,不知道指的是实质的能量,还是某种形式的关系? 
    普:我不太了解你的意思? 
    大卫:我不认为你们真的考虑过这种心理上的能量。 
    普:所以我们才需要讨论啊! 
    大卫:我们到底指的是人身上的实质能量,还是透过互动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能量? 
    普:在物理上是不是有一种会消耗的能量,还有一种不会消耗的能量? 
    弗:有的。但是没有一个物理学家能为“能量”下定义。能量只是物理上的一种基本假设。我们只知道能量是必要的,没有能量就没有任何动力,什么作用都没有了。因此能量和作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我们永远也无法看到能量。 
    克: 有没有一种能量是无始无终的?另外有一种能量则是机械化的,而且永远有动械?还有一种关系上的能量?这些都是我想弄明白的。 
    普:刚才大卫问的是:产生业力的到底是什么? 
    克:让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讨论。 
    普:业力产生了思想者,思想者也藉着业力延续自我。 
    克:我们所有活动背后的动力是什么?是机械化的?还是完全没有冲突和摩擦的? 
    大卫:思想的能量我们暂时不讨论,先讨论由思想、欲望构成的机械化的业力。 
    克:先生,请你继续。 
    大卫:业力就是思想、感官、动力、欲望、满足欲望,外加一点修   
          正的过程。 
    克:如果我想要一辆汽车,这个欲望的背后是什么? 
    大卫:是你想要一辆汽车?还是汽车碰上了欲望就制造了“你”? 
          这个“你”是不是欲望的产物? 
    克:如果我没有真的看到一辆车,没有感受到它,也没触摸到它,我就不会想要它。因为我看到别人开车时的快感和愉悦,因此我也想拥有一辆。 
    普:先生,是客体制造了欲望吗? 
    大卫:这就是我们的主题。 
    克:客体可能是一件东西、一种信仰或理念,它可以是任何东西。 
    弗:但是首先感官得觉知它才行。因为你先得透过感官的觉知能力形成一种意象,然后才产生想要拥有它的欲望。因此任何能够被渴望的东西是不是必须先由感官觉知?当然有人会说:我渴望见到上帝。 
    普:这个世界的运行就是靠欲望来维持的。你能把欲望收回到它的源头吗? 
    大卫:如果没有“自我”,是否就没有欲望了? 
    克:欲望背后的业力是什么?让我们从这点开始讨论。使我产生欲望的能量是什么?使我们在一起讨论的欲望又是什么?我来这里是想了解你们讨论的内容,想了解一些我平时没有想到的东西。那么驱使我到这里来的动力是什么?是我的痛苦?还是我的快感?或是想学更多的东西? 
    大卫:就我而言,是我现在所处的情况驱使我来的。 
    普:换句话说,你想要改变目前的状况。 
    克:改变?改变的背后是什么? 
    大卫:一种欲望,想要比现在更好的欲望。 
    克:这欲望背后的能量是什么?是不是惩罚和奖赏?我们业力完全是建筑在惩罚和奖赏之上的,它总想逃避某种情况,然后追求另一种情况。 
    大卫:没错,这些都是业力的一部分。不过是在思想层面的? 
    克:不,我不认为只在思想层面如此,即使肉体层面也是如此。我饿了,我的奖赏就是食物。如果我做错一件事,我的回报就是惩罚。 
    莫:它们和快感及痛苦有何不同?奖赏就是快感,惩罚就是痛苦。 
    克:不要再用别的字眼。我认为奖赏和惩罚是最基本的业力。 
    普:奖赏和惩罚的对象是谁? 
    克:没有什么对象。 
    普:赏罚一定有对象的。 
    克:这点等一下再说。我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令人满意的是“奖赏”,而令人不满意的是“惩罚”? 
    大卫:没错。 
    克:是不是“自我”在那里说:我饿了,我必须被满足? 
    普:饥饿是一种生理上的感觉。 
    克:生理上的感觉会不会扩散到心理上?我需要食物,食物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这种渴望延伸到心理的领域,于是完全不同的循环就开始了。 
    辛格:先生,这个循环过程是在哪里进行的?是在脑子里吗? 
    克:是在生物系统和心理上同时进行的。 
    辛格:如果是在脑里进行的,那么快感和痛苦之间一定有个衰微期。一定有某个时刻已经不饿了,而仍然想得到满足。 
    克:你是说在赏罚之间存有空隙? 
    发问者:不是空隙,而是一座连接的桥。 
    嘉:你是说一种既不赏也不是罚的状态? 
    辛格:是的,从这里我们才能溶入另外一种状态。 
    普:也许还有其他的状态,但是这些和业力的本质并无关。 
    大卫:赏罚的业力到底存在何处,这才是主题。 
    克:你是说推动赏罚的能量到底是什么?它有没有可能是快感的满足? 
    大卫:然而满足又是什么?如果你发觉自己已经不饿了,你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克:很简单,不是吗?你饿了,吃东西之后就满足了。但是欲望是没完没了的,一个接着一个。这种驱策力到底是生理的还是心理的?生理上我感到饥饿,心理上我则感到空虚,一种欠缺感。于是我转向对于上帝的追寻,我上教堂,去找师父。生理上的欠缺感到容易满足,心理上的欠缺感却永远不能填满。 
    帕尔:从生理转向心理的转折点在哪里? 
    克: 先生,也许生理的活动进入了心理的活动,然后就延续下去,是不是这样? 
    普:从我生下来的那一刻,这两种欲望的活动就已经在进行了,因此我的问题是,这两种欲望的根源是什么? 
    发问者:“欠缺感”应该就是两者的根源。 
    普:不对。两者都是由一种推动力形成的。而这推动力的根源就是“自我”。 
    克:我不认为是“自我”。 
    普:不是的话是什么? 
    克:我不认为是“自我”,我认为是永无止境的欠缺感。 
    大卫:欠缺感的源头又是什么? 
    普:必须先有一个感觉欠缺的人,然后才有欠缺感产生。 
    大卫:是谁感觉到欠缺? 
    普:没有“人”的存在会有欠缺感吗? 
    克:没有“我”,只有永无止境的欠缺感。我的知识愈多,我就愈清醒,于是我就愈不能感到满足。那么该怎么办? 
    苏:你是说有一个本体,它没有“自我”,业力可以在其中运作? 
    克:我不认得什么“本体”或“自我”,我只知道我们有一种生理上的欠缺感,它延伸到了心理范围,然后就永无止境了。 
    阿:我认为我们该把生理上的欠缺感剔除不讨论。 
    克:我是故意要保留它的。也许所有的不幸都是从它产生的。 
    帕尔:我很怀疑,我认为是生理和心理的混合。 
    克:不,只有生理的欠缺感。 
    普:你为什么这样坚持? 
    克:我没有坚持什么,我只是在探讨而已。 
    普:生理和心理都有欠缺感。 
    克:普普吉,我现在不是探讨“自我”的问题。假设我的食欲、性欲都已满足,我仍然会说:这还不够,我还要“更多”。 
    普:“更多”? 
    克:“更多”是什么? 
    普:它是业力,不是吗? 
    克:不,这个“更多”就是更多的满足。 
    普:那么业力又是什么? 
    克:让我们掌握住“更多”这个字眼来讨论。脑子总是追求满足。 
    普:脑子为什么追求满足? 
    克:因为它需要安全感。我们从一件事转向另一件事,从一个上师转向另一个上师,从一种理论向另一种理论,永远没完没了。 
    发问者:先是生理上有欠缺感,继而延伸到心理的范围。如果这种循环不停止,欠缺和满足的循环也就永无止境。 
    克:每一个人都在寻求满足。如果你很穷,你就想致富,如果有人比你有钱,你就想和他一样。我们永远渴求满足。 
    阿:先生,生理上此一时和彼一时的欠缺感间有空档,而心理上的欠缺感却永远没有空档。 
    克:先生,不要理会空档的问题,它不重要。看看你自己,你所有的能量难道不都用在追求奖赏和满足了吗?大卫,你认为呢? 
    大卫:我认为“自我”就是透过赏罚而运作的。 
    克:追求满足的业力就是被“自我”掳获的。 
    大卫:“自我”就从其中的体现。 
    克:这就是我的意思。与其说我在追求满足,不如说满足追出了一个我。 
    大卫:“自我”根本是满足感创造出来的。 
克:因此业力就是想要被满足的渴求。 
第13节 脑细胞与圆满境界(2)
    
    普:我想问一个也许有点离题的问题。“自我感”是不是脑细胞遗传而来的? 
    苏:普普吉,你是不是在暗示过去的一切就是“自我”? 
    普:当然,过去的一切都是“我”。我的问题是:“我”的存在是不是因为追求满足而造成的?还是“我”并不是那个记忆的本体? 
    克:你是问有没有一个“我”在那里认同过去的知识。 
    普:“不认同”过去的知识。 
    克:等一等,让我们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普:“我”就是时间,“我”就是过去的一切痛苦,因此“我”不认同它自己。 
    克:等一等,你一开始问过,脑子包不包含这个“我”?于是我就先假设没有一个“我”的存在,只有追求满足的存在。 
    普:难道整个种族的记忆都是虚构的吗? 
    克:不是的。但是那个在说自己就是过去的“我”,却真的是虚构的。 
    苏:是过去的一切在那里说:我就是过去,还是过去的一部分在那里说:我就是过去? 
    克: 你知道吗,你现在提出的问题非常有趣。“我”就是过去的一切,人类数千年来的努力、痛苦、不幸和困惑。“我”根本就不存在,存在的只有业力这汹涌的暗流。 
    普:当这汹涌的暗流浮现到表面时,就带来了“自我”的活动。它和“自我”就认同了。 
    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不认为如此。 
    克:普普吉,“我”这个字也许只是一种沟通的工具。 
    大卫:它是不是一种表达和说话的方式? 
    普:就这么简单吗? 
    克:不,没有这么简单。 
    苏:先生,你前面曾经说过,业力的暗流体现出来就是自我。当哀伤的暗流体现成自我时,“我”在不在场? 
    克: 等一等,我不是这个意思。业力透过自我来体现自己;父亲给了我一个形体,于是我说这个形体就是我。其实业力才是“我”。 
    阿:我认为我们是以有限的知识在观察并认同业力。认同是在事实发生之前就有了。认同是跟业力一起开始的。 
    克:不,不对。 
    普:你们难道看不出来吗?克里希那吉的论点永远无法使我们深入自我。自我总是说“我想要什么,我将变成什么,我会是什么。”自我是从过去冒出来的,它就是所有知识的累积,它也是整个种族的共业。 
    克:我能不能问一下,“我”为什么会存在?你为什么说“我要”?为什么不说“要”? 
    普:即使是剩下“要”这个字,也无法去除“我”的因素。 
    克:不,你可以去除“我”这个因素。假设你观照业力的活动,你是透过自我来观照?还是只有观照而已? 
    普:观照是另一回事,我们现在是在讨论制造业力的能量到底是什么。我认为业力就是现在改变过程的自我。 
    克:我怀疑这个“我”到底存不存在。它也许完全是一个名词而已。 
    弗:难道脑子里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