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三国之大汉重生 >

第220部分

三国之大汉重生-第220部分

小说: 三国之大汉重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kbshge

第416章 火神后裔() 
祝融,华夏族上古神话人物,火神。

    其实……

    祝融,是三皇五帝时夏官火正的官名,与大司马是同义词。历史上有多位著名的祝融被后世祭祀为火神灶神。祝融氏也是氏出多元的,历史上有颛顼族祝融氏和炎帝族祝融氏。

    其中,炎帝后代、黄帝夏官、赤帝祝融容光为南方灶神火神,颛顼之孙重黎是高辛氏的火正祝融为北方人的灶神火神、颛顼之孙吴回(楚国先祖)在帝喾诛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尧帝时弃用祝融官名采用司马一名,商朝祖先契为火正大司马阏伯“子卨”此为商人的火神。

    《晋书》有记载:“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祝融是夏官的官名。除了《晋书》以外《左传》也有祝融是夏官官名的记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里面提到的木正即春官,火正即夏官,金正即秋官,水正即冬官。所以《左传》所说的火正曰祝融,意思就是夏官的官名叫祝融。

    《史记。楚世家》说:重黎居火正就被命曰祝融,吴回复居火正就为祝融。楚国始祖祝融本名吴回,因为火官的身份而被帝喾命名为祝融。

    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汉朝时成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

    而孟获所倾慕的那位奇女子祝融,相传便是火神后裔。

    至于是哪一位火神,便无史料可考了。

    在南中那广袤的山林里,蛮夷各族还保持着刀耕火种的生活形态。根本没有什么历史记载。

    在这里,神是传说,世世代代口述相传。

    传得多了,那便是真的了。

    祝融此时年方十五,因出生时天生异象,漫天红光,而被传为火神下凡,其父遂为其取名祝融。

    祝融从小精习武艺,善使长标,背插五口飞刀,百发百中,堪比小李他妈。

    南蛮生于山间,长于洞穴,天生对火有一种畏惧与崇敬,火神是他们的信仰。

    祝融从小便被南蛮各族敬若神明。

    待女初长成,各部落世子无不想将其娶回家中。有神入户,无疑会加强自己部落的威望。单祝融的号召力亦足可将自己的部落推向顶峰。

    孟获便是这诸多好逑世子中的一员。

    也不得不承认,在此时的南方诸蛮的年轻一代中,孟获各方面的才能确实要高出一筹。

    虽还未得祝融首肯,却也在众多追求者中脱颖而出了。

    至少,祝融看他的眼光已从冰冷向柔软转变了。祝融对他也明显要好过其他任何人。

    司马懿的才能可不仅仅是心思缜密、懂得隐忍,他那张小嘴一张,吧啦吧啦,死人都能说活。

    他住祝融父亲的部落一钻,不知道用什么方法那么一说道,便说服了祝融的父亲,让其相信他司马懿也是正宗的火神后裔。末了,还让祝融与他结为异性兄妹。

    有祝融的肯定,司马懿说服孟获似乎变得水到渠成,简单异常。

    司马懿作为祝融的义兄出现,孟获更是待如上宾。

    “大王名满南中,奈何甘为一寨之主?”司马见面就将了孟获一军。

    孟获:“我等蛮夷,长承汉室庇佑,能安居于此,已然幸事,不敢作他想。”

    司马懿:“孟兄差矣!汉室为天,却也远离南中。刘琦何德何能,可代汉室?”

    孟获:“汉中王皇室正统,居领益州,如何不能?”

    司马懿:“陛下尚在许都,曹丞相统领朝政,孟兄不尊丞相,不尊天子,为何独尊汉中王?”

    孟获:“尊兄亦言,汉室远离南中,而汉中王居益州而传汉令,我等如何能不尊?”

    司马懿:“君可见汉室四百年,或和亲,或安抚,何时若汉中王般诛灭周边蛮夷?”

    孟获:“确无!”

    司马懿:“兄以为,有朝一日,汉中王独得天下,会善待贵族否?”

    孟获:“这……”

    司马懿:“既如此,兄如何不趁其羽翼未丰,反之自立?”

    孟获:“以我不足万人之蛮兵,如何反得?如何能敌汉中王虎狼之师?”

    司马懿:“以兄之威望可联诸寨各洞之兵,吾已得牂柯朱褒、益州雍辏嘀敢巡蛔懵恰Nㄈ北樱⌒秩艟俦垡缓簦朔嚼丛ǹ沙瓢阅现校 

    孟获:“吾虽与各寨各洞之主素又来往,但事关用兵大计,恐不易也!”

    司马懿“呵呵”一笑。

    “啪啪!”双手一拍,屋外走进几个仆从,抬进两口大箱子。

    孟获:“尊兄,这……”

    司马懿:“兄打开一观便知!”

    从古至今,那亮闪闪的金银珠宝都是收买人心的最佳物品之一。

    说它是之一,是因为确实还有同等重要的其他东西。

    美女。

    权利。

    ……

    金钱已然在侧。

    美女?听说眼前这人同样是火神后裔,且是自己心上人的义兄。

    权利?大汉朝庭册封的“南蛮王”还不够么?

    孟获虽然在南中南蛮中颇有声望,但毕还是个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

    司马懿拋出的种种诱惑,无不正中其下怀,他已失去了分辩能力。

    他不但信誓旦旦地向司马懿表明了自己效命曹操的决心,同时帮助司马懿西进越嶲劝降高定。

    高定本就不是真心归附刘琦,他做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为了自己以及族人的利益。有了更多的利益,当下一拍即合。

    当然,能挡住诸葛亮的进攻,并不是高定、孟获的大军有多勇猛。而是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加上司马懿层出不穷的计谋,才堪堪挡住。

    这些乌合之众居然挡住了正规军的进攻,也足以惊着诸葛亮了。

    “有高人?”

    这是诸葛亮的第一反应。

    skbshge

第417章 谋定胜天() 
诸葛亮被惊到了,高定却骄傲了。

    亲眼见证过徐庶大军南下时的威猛,让高定都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就凭他手中一万多的郡兵和孟获带来的几千蛮兵,硬生生挡住了号称“天下无敌”的刘琦大军,确实值得他骄傲。

    虽然诸葛亮带的这部队甚至都算不上刘琦手中的正规部队,但它不顶着刘琦的名号嘛?

    反正挡住了是事实。

    这让高定傲骄的小尾巴翘上了天。

    战局暂时稳住了,司马懿也放心了不少。有得打就好!

    就怕没得打!

    就怕被辗压!

    大山有大山的好处,没有骑兵的辗压,靠两条腿两双手,谁能比谁差到哪儿去?

    只要战术得当,利用好地形,这仗,有得打!

    不过,孟获邀请前来助战的其他部落已有人抵达益州郡,需要孟获回去接待。司马懿也需要跟孟获一起回去。他得亲自见见这些人,看看他们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欲望。

    要想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喂饱。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光了解对手不行,还行清楚自己的队友,才能加以利用。

    留下孟获带来的人马,和提前为高定制定好的战略,司马懿随孟获一起返回了益州郡。

    司马懿在还好,高定就算不服也得受着,司马懿能压制住他。就算司马懿一直在背后活动,不怎么出名,但他代表的是曹操。

    曹操是谁?当朝丞相!权力滔天,可谓天子以下,万万人之上的存在。

    既然选择了投向曹,高定当然想有拿得出手的功勋以为日后争取更大的利益。

    经过这么些日子与诸葛亮的交手,高定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此次诸葛亮所率领的南征汉军并不象徐庶当年南下的主力那么强大,相比而言甚至弱的不只是一星半点。

    因为,换作刘汉集团入川时的任意一支主力,对于他手中这点郡兵和蛮兵来说那都是辗压。可事实表现出来,诸葛亮的部队没有这个优势。

    那么,对他来说,这便是获取功勋的大好机会!

    说实话,在他眼里,司马懿调伐有度,能够料敌于先,处处为刘汉大军设置障碍,他挺佩服。但他总觉得司马懿太过保守,明明占优的时候都不冲锋,甚至连偷营都没用过一次。他总觉得司马懿少了些勇气与魄力。

    但偏偏孟获却如此信任司马懿,完全听由司马懿调度。

    要知道,说起来这越嶲郡有大军两万,可真正的战斗力还是靠孟获带来的那五千蛮兵。

    这下机会来!

    诸葛亮大军经过几轮折腾下来,已露疲态。而己方的司马懿和孟获都去了益州郡,指挥大权落在了他手中。

    看来是上天要给他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接手部队后,高定便推翻了司马懿制定好的用兵方针。

    谁特么说的别人来攻就只能被动防守?

    当然他能早早地混在益州,熬死了几届刺史州牧,他个人也没有那么蠢。

    能从一个小小的部落首领混到越嶲王,再混到官方承认的越嶲太守,脑子和手段其实都是够用的。

    在小试了几个回合后,高定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诸葛亮大军并非精锐,战斗力并不比己方强多少;诸葛亮部队所携粮草并不充余,要想维持这场战争,其粮草补给是个大问题!

    或许在粮道上动点手脚,眼前的大军便熬不了几天了!

    粮道……

    在益南的茫茫大山中,粮草运输确实是个大问题。

    山与山不一样,益南的大山其至不如秦岭、巴山山脉那样险峻,但这里树木丛草多,行军的难度虽比不上当年兵进汉中,但也差不了多少。

    丛林,防火攻是第一法则。道路崎岖倒没能难住天才诸葛亮。

    在做益州刺史的这两年,针对益州多山区,不利运输的问题,诸葛亮和夫人月英早就设计出了一种叫做“木牛流马”的运输工具,以便民生。

    其巧思妙构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思维,能够大量地节省人力。只不过速度偏慢,其木质结构在使用中也颇有不便。雨湿路滑时很不方便,而且怕火。

    不过人类对火是很崇敬。

    尤其是少数民族。

    火神,是许多民族普遍崇拜的自然神之一。因为有了火,才使人类与动物界彻底分开,从而吃上了熟食,火在促进人类的发展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大的影响。火的应用,使人类较早地认识了它的功用以及和自身的利害关系,从而对火产生了敬畏之心,并当作神物加以崇拜。

    所以,在南中那广袤的丛林中,火是赖以生存的神明,是支撑人类文明的工具,却从来不是战争的利器。

    这给诸葛亮的南征提供了诸多便利。

    若蛮军真的不择手段,在丛林中用火的话,别说诸葛亮,就算当年徐庶带着主力也很难拿下那一大处区域。

    这是一种固定思维。

    高定也不会想着改变。

    不过,他也觉得自己凭借手中的部队和孟获留下来的常年生活在丛林的蛮兵便足已战胜诸葛亮了。

    不求全歼,把他打回去还是没问题的。

    ——————————

    战场形式,瞬息万变。

    高定在计划着如何逼退,诸葛亮却在算计着如何拿下高定,拿下越嶲。

    司马懿和孟获走后的这几天高定时不时的派兵出城与刘汉大军过招,他在试探并寻求破敌之策。

    同样,他的行动也给诸葛亮分析的机会。

    “叛军更换了指挥官!”

    这是诸葛亮这几天观察下来作出的判断。

    邛都并非没有影密卫设立的情报网点。但确实没有象中原地区以及江东地区长期经营以来布置的那么完善。

    而且以司马懿与刘汉势力多年的交手经验来说,他不可能不知道刘汉势力在各地都有情报网络。所以他在出手反刘前的第一件事便是拔出所以可疑势力。

    这也是诸葛亮南下后便很少收到从南中地区内部传出来消息的原因。

    临阵应变,是一个合格统帅必备的素质。

    很显然,在这一点上,诸葛亮比高定高出的不只是一星半点。

    诸葛亮生性谨慎,他又怎么会不知道粮道的重要性?

    没有内部出来的消息,他又怎么会放过战场上的每一点每一丝信息?

    可以说,如果只要诸葛亮愿意,高定派出来的斥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