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亲爱的苦难 >

第23部分

亲爱的苦难-第23部分

小说: 亲爱的苦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激情与豪情,灵感与诗心,正在被我一点一点地抛弃,或者说,它们正在一点一点将我抛弃……

华,再没有来过片纸只字……

这一个异乡的冬天,我过得特别寒冷!

再一次见到故乡的青山绿水,我禁不住泪盈双眼……

年关将近时,我辞别了朋友们,离开了纸箱厂。

对于我来说,凤翔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朋友和村里的乡亲们对我都很好,工作又轻松,但我还是执意离开她的怀抱。

工资不高也是我选择离开的一个因素,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偏僻山村,不花一点力气每个月拿300元已经是朋友凌霄和小洋对我的厚待了。我原本是想节省下一点钱好去福州,但每个月下来,除了开销所剩寥寥,长此以往,我只能永远“困”在这儿了。

因此,我毅然拎上简单的行李,踏上了回乡的路程。

或许,是我生命中有一种天生的不安分的因子吧?命运之神也正是借助于这些“不安分分子”,把我东抛西掷,把一坛坛叫做“艰辛”的苦酒,强加给我……

而,我的下一站,又将在这个冷暖人间的哪一个角落呢?

再一次见到故乡的青山绿水,我禁不住泪盈双眼……

父亲,母亲,还有哥哥,我回来了,两手空空地回来了……你们都还好吗?……

用随身带着的钥匙打开紧闭的大门,屋里还是空空如也。

胆小的嫂嫂,租住到邻居的房子去了。大厅上挂的父母和哥哥的遗像,也被她收了起来。空荡荡的房子里,蛛网密布,满是尘埃……

人亡家破,人去屋空,孤零零地站在大厅中央,我仿佛又听到昔日哥哥的歌声和父亲苍老的笑声……

回到家乡的这些日子,我或者是在家里和嫂嫂、侄儿、侄女他们一起吃饭,或者是在朋友们家中吃饭。

而晚上,我就到处在朋友们家中蹭床铺睡觉。

朋友们的家,反而是我这个无家可归的家伙,暂时得以栖身的“家”了。

我去拜访了诗友耕夫,在他那儿,我还意外地见到了另一位诗友诚。

诚正替外县的一家电脑培训班当教员。在闲聊中,我们碰撞出了一个“创业”的火花:办电脑培训班。

当时,电脑在我们小县城,尚是稀罕之物,它将来的普及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我们何不赶这“潮流”,抓住这一机遇搏它一把呢?

更何况,有自称“电脑高手”的诚,岂不是天时地利人和?

三人之中,只有耕夫能想法筹到一些资金,他当即起程到外地开始了集资的游说。

诚则赶向邻县,说,办完辞职手续后马上回来,一起在耕夫家过年,正月里就开始行动。

诚是外省人,四海为家惯了。

我也被这一“蓝图”激动了,着手策划起怎么宣传,怎么吸引和拉学员等等和办电脑培训班密切相关的方案来。

也就在这一时候,我想起了一个人来。

而我,做梦也没到,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的命运将和这个人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十三章 长夜漫漫(2)

这个人,在我们这个山区小县,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就是我家乡最大私营企业——金秋集团总公司的创办人林金秋。

林金秋白手起家的传奇经历,在广播、报纸、电视的渲染下,被传得神乎其神。

在我们县的城乡各主要干道上,处处都能看到“金秋饲料”的巨幅广告。

他的著名口号“人要出名猪要壮”(他的旗下有一个大型养猪场)还上了《人民日报》。

在我的家乡,像林这样敢于开拓、敢于张扬的青年企业家,实在是绝无仅有。

林的大名在早几年就进入了我的视野,这一次,由于“利益”的驱动,我开始向他“下手”。

所谓“利益”,其实是想到他的公司人马肯定不少,我先想法打动他,让他注意到我,日后他的员工要培训电脑操作技术时,就有可能买我的“账”。

怎么“下手”呢?

我经过观察,发现他公司的广告大都跟当时的“三株口服液”学样,到处刷大字标语式的广告,明显存在着一些宣传不到位的缺陷。

于是,我为他的公司策划了一套宣传方案,分成三部分,每隔三天寄出一部分,并且只在最后一封信上署上自己的名字,仅此而已,根本不留地址,也没多写一个字的自我介绍。

我想以此方式在林的心中留下一个神秘的“伏笔”。

快过年了,我和耕夫都焦急地盼着诚的到来。

耕夫千辛万苦,总算筹到了一笔资金。

然而,一直到年三十了,诚连一封信、一个电话都没有。

唉,外省人就是不可信……平时诚看上去挺实在的啊!耕夫和我,都感到自己可能被诚耍了。

直到正月初,诚才来了一封信,说他很对不起我们这两个朋友,因为他的电脑水平实在有限,并不是像他自诩的是什么“高手”,所以……

诚的“可耻行为”,无疑给我们当头一棒!

我简直有些“恼羞成怒”——在我的生命中,第一次被好朋友“出卖”了。

电脑培训班的“宏伟蓝图”至此终结。

我的直觉告诉我,林氏集团的大门,已向我敞开……

而我,又何去何从呢?我不禁慌了神……

这时,我只剩下最后的几十块钱了。

林金秋的名字再一次闯进我的脑海。

我给他写了一封信,和盘托出了自己,并表示希望能成为“金秋集团”的一员。

等了大约10天左右,没等到林的电话。我想,林大约是对我没啥兴趣吧?

我想起去年,老家的堂弟曾想和我合办养殖场,我何不去看一下?

正巧,朋友瑞也想去凤翔走走——去年,我曾引荐他到纸箱厂当过一段车间主任。

瑞说不坐长途汽车了,他骑摩托带我。

这个主意让我吃惊不小:好几百公里路哪!而且,多数是险峻的盘山公路,能行吗?

想到瑞平时做事十分踏实,谨慎,我也就同意了,何况,每人还能省四五十块钱的车钱呢。

未等天晴,我们便在一个阴云笼罩的日子出发了。

“经过长途跋涉,将近300公里的漫漫长路终于被我们的意志和毅力所征服。骑摩托远征,如此长的距离,是我们原先难以想象的,但是我们成功了。

昨天早上出发,泥泞坎坷的道路,寒风冷雨的袭击,长途跋涉的疲惫,等等,都被我们踩在了脚下。

成功,永远属于勇往直前的真正的猛士!”

抵达凤翔之后,我不无得意地记下了这样的日记。

老家官田离凤翔还有十几块钱的车程,我想在凤翔好好呆上几天,再去堂弟那里。

第三天,我经过兰的家门口时,正碰上兰带着侄儿,她热情地请我进去喝茶。

我和兰聊了半个下午,这时,我们的身份不再是恋人,而像是别后重逢的好朋友。

这,也是我最后一次单独和兰在一起。

晚上,我打了一个电话回家,嫂嫂告诉我,林金秋打电话叫我写信或者回去后到他公司一趟。

我的直觉告诉我,林氏集团的大门,已向我敞开……

第二天中午,小洋说有车到闽北运纸,我便顺路搭车赶回闽北。

凌晨2点,我在家乡的县城下了车。

明月繁星,缀在寒冷而寂寞的夜空,难道,我便是灯火阑珊处那一个永远的漂泊者?

1997。2。22 阴

今天从闽东回到家中,嫂嫂对我归来大为反感,然而,她在外人面前说“多炒几个菜,灯明刚刚回来”。

那么,仅凭这一点,就算了吧,人哪,不要脸皮的时候最要脸皮!

我总是在世俗的恩恩怨怨中患得患失,这是我极大的误区与不智。

必须学会反省与超脱。

1997。2。23 晴

今天给林金秋寄出第5封信。

在信中,我提了几个条件,不知林是否会接受。

手头仅剩最后三十元钱了。

1997。2。24 晴

当一个人有了一个较高的追求,比如升华需要的追求时,他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能推动人长年累月为大成功而奋斗,可以推动人超越压力、挫折、磨难,甚至超越一般人认为重要的金钱、美女、地位、荣誉等,直接追求最高成就,追求他的‘神圣使命’。

第十三章 长夜漫漫(3)

1997。3。1 阴

人,最重要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有!

即便一无所有,我也不能放弃诗歌,放弃我所苦苦追寻的光明与理想。

无论如何,我必须开始!!!

1997。3。2 雨

又是雨天。

人生总有阴晴雨雪,一个真正的强者应当超越任何的艰难与挫折,以执著和坚毅的步伐一步步走向最后的成功。

1997。3。4。 晴

“看我这一生,峰回路转,为谁辛苦为谁忙?”

傍晚时分,在金秋公司见到林金秋,林让我10号报到。

“峰回路转”。这是我人生旅途上的一个转折,我必须把握好,力争成绩突出!

十几天后,口袋里终于一分钱也没有了

我正式成为金秋集团的一员时,口袋里只剩二十几块钱了。

幸好公司里的食堂可以代为蒸饭,我从瑞家拎来一袋米,这样能省下买饭的钱。

早餐,蒸的稀饭,配一个馒头,一点咸菜;午餐和晚餐蒸的干饭,但每顿只打八毛钱的青菜,一天的支出控制在2元钱左右。

十几天后,口袋里终于一分钱也没有了。

刚进公司不久,不好意思先支工资,怎么办?

尽管三个姐姐都在本县,但她们因为钱已让我伤透了心,我不愿意向她们开口。

朋友倒是不少,但个个都是穷光蛋,有一个在城里打工的朋友,整天吹嘘他怎样和发廊妹“打成一片”(那可是要花不少钱的),而当我向他开口借10元钱时,他竟然一个子都拿不出来。

没办法,只好厚着脸皮跟食堂老板娘商量,让她赊给我十几二十天的菜,等发了工资再算给她。

于是,我成了几十号在食堂吃饭(有的自己在宿舍里做饭)的员工中,唯一享有“特权”的一个家伙——打菜“不必”付钱……

一天晚上,有人敲我宿舍的门,开门一看,竟是公司老总林金秋,他递给我两件衬衫,说,看你穿的衬衫很旧了,今天刚好去买衣服,就顺便给你捎了两件……

好几天后的一个中午,我在食堂照例“买”(其实是赊)了八毛钱菜,快吃完时,林金秋进来吃饭,见我碟中菜已所剩无几,便叫人夹了一大盘菜送过来。

望着盘中的牛肉和蛋,我强抑激动的泪水。

饭吃完了,我把盘中未吃的满满的菜倒进了饭盒,带回宿舍。

我坐在书桌前,双手捂住欲哭的眼睛……

那天晚上,我在日记中写道: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给我以关心和爱,我就没有理由消沉和自弃,我就必须给这世界以更多的奉献和回报。”

进金秋公司不久,林金秋就找我推心置腹地深谈过两次。

通过这样的沟通,我对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林年方三十六七,谈吐机智、幽默,抱负远大,举手投足之间神闲气定,颇有大将风度。

无疑,林对我的兄长式的关怀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也激发起了我潜伏着的勃勃野心。

能否借助金秋集团这个平台,为金秋集团的发展壮大,为家乡的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这,也是我一以贯之的狂妄——我对生活狂热的激情,往往让我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

激情有时难免把你导向虚幻乃至失败,但是,总比麻木不仁地活着要强出百倍千倍,因为,你有激情,正说明你在热爱着。

我被安排在集团公司的公共关系部,主要做一些文字工作,如编辑集团内部刊物《金秋通讯》,搜集整理员工对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出每周一期的墙报,另外,由于我是公司里最有写作“才华”的家伙,老总林金秋有时也叫我替他撰写一些会议发言稿。

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工作,久违了的青春活力似乎又重新回到了自己身上,有时,赶写稿件到晚上一两点,也丝毫不觉得疲惫。

让我想不到的是,凡林召集各部门经理开高层会议,他必定让我列席。

会议室里,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打印好的姓名牌,我的名字“沙漠舟”,也赫然和各大经理的名字摆在一起。

林总很看重你哪!……一天,同事小张羡慕地对我说。

小张是大学毕业生,比我早进公司,也没我如此受到林总的另眼相看。

集团下属的饲料公司经常加夜班,晚上机器轰鸣,看着工人同事们满身灰尘地干得热火朝天,我也被这火热的劳动场景深深地感染了,我觉得,我又回到了生活中间……

有一天晚上,我接到老家堂弟打来的电话,问我能否去老家和他们一起办养殖场,我委婉地说等以后再看吧,现在实在走不了。

“真的不想走了,到老家会有另一片舞台,但,这里或许更能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