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劳心者定律 >

第7部分

劳心者定律-第7部分

小说: 劳心者定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通过综合手段敏感地把握住气温变化导致的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才能赢得市场、赢得主动。“靠天吃饭”的同时还要“一叶知秋”。(蒋丽梅) 
泰山不却微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荀况
 
“分粥”规则
所谓“分粥”规则,是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所著《正义论》中提出的。他把社会财富比做一锅粥,一群人来分粥,可能有五种分粥的办法:
一、指定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但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碗里最多最好。
二、大家轮流坐庄,每人一天。每个人一周里总有一天胀得嘴歪眼斜,其余六天都是饥饿难耐。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消除不公平,还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开始这位品德高尚的人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他便给拍马溜须的人和自己多分,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四、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粥分完毕,早就凉透了。
在没有精确计量的情况下,无论选择谁来分,都会有利己嫌疑。解决的方法就是第五种——分粥者最后喝粥,要等所有人把粥领走了,“分粥者”自己才能取剩下的那份。因为让分粥者最后领粥,就给分粥者提出了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每碗粥都要分得很均匀。道理明摆着——倘若分得不匀,最少的那碗肯定是自己的了。只有分得合理,自己才不至于吃亏。因此,分粥者即使只为自己着想,结果也是公正、公平的。
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公共行业的规矩,不仅要管社会公众,更要管住业内人,内外统一管理标准,社会生活才能有序而不致乱套。由于垄断着公共资源,“分粥者”就应当对行内外一视同仁,不得厚此薄彼。比如,每到春运和节假日,铁路售票窗口有时连一张票也买不到,但人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票贩子手里拿到高出票面价格一倍以上的票。票贩子的票有些就来自车站职工。“火车票就是我们的节日‘概念股票’,不搞白不搞。”一位铁路职工如是说。针对这种现象,我们的监督管理措施,就是让“分粥”者无权最先“领粥”。
上述五种分粥制度假设的前提是所有的“分粥者”个个都是自私鬼,没有一个是大公无私的。正因如此,他们一有机会便会“以权谋私”。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托马斯?杰斐逊说:“自由的政府不是以信赖,而是以猜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此,在权力问题上,不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信赖上,而是要用法律加以约束,防止其行为不端。”所以制度至关重要,制度是人选择、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作为管理人员,我们更应该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所制定的各种制度是否浑然一体,简洁高效,是否处在激励与制约之间的平衡点上。(蒋丽梅) 
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民谚
 
分马的启示
很小的时候参加游园联欢会;看到了一则至今不忘的灯谜:有一个财主,临终前把三个儿子叫到身边说,家里有17匹马可当遗产分,大儿子分得12,二儿子分得13,三儿子分得19。17匹马的12是8匹半,难道要杀掉一匹马分马肉吗?三个儿子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请来村里的智伯帮助解决难题。
智伯想了又想,终于找出了答案:他从自己家里牵来了一匹马凑成18匹,大儿子得12是9匹,二儿子分13是6匹,三儿子分19是2匹。9+6+2等于17匹,还剩下一匹,就是智伯从自家牵来的,自然又牵了回去。 
这则灯谜所反映的深奥数学原理只能由数学家们去解释,但它包含的生活道理却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某作家写了一本小说,找了许多家出版社都被退稿,理由不外是认为此书发行量不大,出版后会亏损。但作家对自己书稿市场前景深信不疑,无奈在看不到市场销售情况之前无法说服出版社的老总。于是,他采用退一步的方法,与出版社签订协议,大意是:自己先垫付3万元作风险金,出版后如果市场销售不好,3万元就支付成本了;如果销售超过了1万册,3万元退回。
该书出版后果然畅销,作家不但收回了垫付的3万元保证金,还获得了可观的稿费及风险利润提成。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会因为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制度……某一个环节就让一个产品项目卡壳,这时就需要项目人有自己先拉出“一匹马”的勇气,促使该项目得以实施。这“一匹马”可能会被分掉,但也可能为你赢回“几匹马”。这就需要进行周密的测算,充分的市场调查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个编辑为了组到一部好书稿,三番五次跑到某著名作家余某某家里拜访,车费、礼品费、请客费花了许多,终于感动了那位畅销书作家,两人成为朋友。他从此把自己的书稿交由这位编辑负责出版,为出版社挣得可观的利润,这位编辑也获得可观的奖励。而另一家出版社的编辑也认识这位著名作家,但他只是打打电话,舍不得掏车马费,结果因小失大,一事无成。
日常生活中例子比比皆是。自己拿出“一匹马”,先把问题解决,再牵回这匹“马”甚至更多的“马”。有一位父亲被人用假秘鲁币骗走5万元钱,一气成病。孝顺的儿女每人立即出了2000元钱给父亲,并想办法帮公安人员追查罪犯。父亲受到安慰,病很快好了,家里虽然破财,但全家更和睦了。
一个孩子用压岁钱给母亲买了生日蛋糕,他只会赢得母亲更多的爱,更多的奖励。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适当的付出不仅让你毫发未损,还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在节骨眼上的投入,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门睿) 
就是上帝也不会使所有的人满意,无论他降雨还是不降雨。——泰奥格尼斯
 
木桶原理(短板效应)
众所周知,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取决于最短的那块,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更进一层,我们可以知道:1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2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这是来自生活中的经验,但朴素的道理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对许多家庭来说,占据客厅最显要位置的视听(AV)系统似乎是一项永远也做不完的“形象工程”。我们对它的不懈追求可以看作是一个经典的“补短板”过程,其中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搭配”,而一切的核心却是画面的解像力。
先是20世纪80年代525625线21、25英寸彩电配300线VHS录像机,然后是90年代29、34英寸电视机配500线激光视盘机(LD),再加51声道AV功放和音箱系统,已经称得上“家庭影院”。但是,800线广播级电视节目和720线DVD的普及,这一脆弱的平衡又被打破,许多家庭又更新为1250线的43、72英寸电视机,为充分发挥51声道音响效果,还要装修房间,一套像样的AV器材动辄二三十万元。器材的更新同样也带动了光盘产业,为了配合AV硬件的进步。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许多经典影片也经历了从VHS录像带到DVD一轮又一轮的修复,然后重新发行。这样软硬搭配,才有家庭的“体面”。
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最短的那块“板”其实也就是漏洞的同义词,必须立即想办法补上。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做三长两短的一只木桶,而把企业的生产率或者经营业绩比做桶里装的水,那影响这家企业的生产率或绩效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企业的板就是各种资源,如研发、生产、市场、行销、管理、品质等等。为了做到木桶“容量”的最大化,就要合理配置企业内部各种资源,及时补上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具体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上来说,又可以将木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绩效,木桶的板则分别代表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与职位设计、人员的招募甄选和雇用、发展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文化等各方面内容。所以,木桶有大小之分,木桶原理也有整体和局部之分,我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你自己的桶,然后找到那块最短的板,加高它!
但是,要想完全克服最薄弱的环节是不可能的,一根链条总有最弱的环节,强弱本来就是相对而言的。问题在于你能承担这个弱点到什么程度,一旦它已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就必须下手了。(陈哲) 
如果一个人迟到不受处罚,那么全厂的工人都有理由迟到。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最早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家曾克1950年提出来的。他当时编了一个故事向斯坦福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们解释什么是博弈论,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博弈论中最著名的案例。故事内容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里,博弈者就是两个嫌疑犯,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即坦白和不坦白。
最终结果是A和B均选择了坦白。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10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不被判刑而抵赖却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也一样,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被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叫做纳什均衡。
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被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被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没有人有积极性自觉遵守这个协定。
许多行业的价格竞争都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现象,每家企业都以对方为敌手,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在价格博弈中,只要以对方为敌手,那么不管对方的决策怎样,自己总是以为采取低价策略会占便宜,这就促使双方都采取低价策略。如可口可乐公司和百事可乐公司之间的竞争、各大航空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等等。
在国内的家电大战中,虽然不是两个对手之间的博弈,但由于在众多对手当中每一方的市场份额都很大,每一个主体人的行为后果受对手行为的影响都很大,因此,其情景大概也是如此。如果清楚这种前景,双方勾结或合作起来,都制定比较高的价格,那么双方都可以因为避免价格大战而获得较高的利润。但是往往这些联盟处于利益驱动的“囚徒困境”,双赢也就成泡影。五花八门的价格联盟总是非常短命,道理就在这里。
并不是每次个人的“理性选择”都能让自我利益最大化,也许会让你陷入一个“囚徒困境”。大量例子说明,在“囚徒困境”中,常常是先动手的一方会占一些优势。那么,“先下手为强”吧。(蒋丽梅)
降价不是万能的,但不降价是万万不能的。某种商品打价格牌可以救活自己,但所有商品一齐降价却救不活整体。
 
香肠法则
阿瑟?布劳里克所著的《墨菲法则第二卷——再读为什么事情会不对头》中有一条有趣的法则,叫做香肠法则,也叫做罗伯特的食品法则。说是爱吃香肠的人,绝对不要去了解香肠的生产过程。
罗伯特想来也是个妙人,然而这一法则却并不是罗伯特原创。说起这一法则也是大有来头,最早表达出香肠法则大意的乃是德国一代名相俾斯麦。他有句名言:“世上有两物,爱好者不当去观察其制作过程。两物者,一为香肠,一为法律。”香肠与法律风马牛不相及,被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摆在一起说事,难免给人一种几近调侃的味道。然而俾斯麦以香肠说事,
却也并非没有缘由。因为德国香肠非常著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人那样喜欢香肠食品,有那么多的不同风味、款式的香肠。香肠品种和味道更是千变万化,如小牛肉肠、法兰克福肠、黑肠等。但是德国人喜欢吃香肠,却没几个人愿意去了解香肠的制作过程。因为香肠制作过程看了实在让人倒尽胃口,甚至让人对自己至爱的香肠的卫生和美味产生怀疑,于是,以后每次吃香肠时总是不禁浮现香肠的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